浅议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
2016-03-18
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而教育观念转变的关键是学生观的转变。何谓学生观?简而言之就是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课程改革最终目的也将服务于全体学生,教师在教育上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倘若教师在其他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在对待学生的方式、方法和态度上做得不好,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那么,教育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南辕北辙。因此,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基础。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知识,成绩好,便备受关注,成绩差,便备受冷言冷语冷面孔。家长更是不顾孩子的感受,节假日逼孩子到处上补习班,平日里茶前饭后三句话不离分数、名次。在这种学生观的笼罩下,学生只是一件受人摆布的物品,是可以通过压力被加工成的一模一样的产品。
课程改革倡导的现代学生观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着的个体,都具有未完成性,他们对外部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学习充满着热情,都有潜力可掘。由于遗传因素、成长环境因素、学前所受教育的差异,同一学龄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气质类型、学习能力、情感意志等差异较大。教育的目的不是抹煞学生间的差别,而是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每一个学生公平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这种现代学生观与传统学生观的本质区别在于,前一种学生观把学生看作物,而课程改革提倡的现代学生观把学生看作人。以人为本,把学生看作有生命的、发展中的个体,这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现代学生观的核心内涵。
二、学生观的属性
1.时代性。素质教育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办学力量不够,考上大专院校被视作学生的进身阶梯和莫大光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是必然的。学生的工具价值被过分抬高,而作为人的本体价值却被弱化。所幸的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对学生作为人的关注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于是,学生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2.多面性。如何看待学生,关键是教师如何看待学生。教师的行为制约和支配了学生的发展程度和方向。但是,也不可忽视教育主管部门、家长甚至学生本人也受到他们所持有的学生观的制约和支配,这就是学生观的多面性。
3.指导性。学生观作为一种教育观念是人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功利需要博弈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生观作为一种根植于人头脑中的观念,对人的语言、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不同的学生观支配下,就会产生不同素质的学生,只有在科学的学生观指导下,教育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任重而道远
转变学生观就是要转变过去将学生看作“物”的立场,把学生看作有生命、发展中的个体。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知易行难,唯有积极实践,边破边立,短期内克服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执行新的观念肯定会困难重重,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持之以恒地执行,转变学生观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教师是学生观持有的主体,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深远,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转变学生观呢?
1.尊重学生。作为教师,怕的不是学生个性的突出,怕的是看不到学生的个性。对于个性不突出的学生,教师应当利用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学生的良好个性。当一个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时,他就会愿学、乐学,他的情感也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2.公平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必然有优于其他人的地方,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多加鼓励,善于引导,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得到了保护,他就会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发挥主动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3.宽容学生。教育需要宽容,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个人修养问题,更是教育这项崇高事业的特殊要求。多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这也是教师心中有学生的表现,没有哪个学生不希望遇到一个胸怀宽阔的教师。
转变学生观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新的学生观才能成为一种社会共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