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6-03-18李仲名

考试周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逆向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教学

李仲名

摘 要: 作为正向思维(常规思维)的另一面,逆向思维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者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从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入手,帮助学生克服对正向思维的依赖,采取各种方法开展逆向思维基础训练,积极摸索“逆向思维”教学新方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逆向思维 能力培养

逆向思维是指从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的一种思维。笔者从教十几年,深感许多学生数学水平一直提不上来,有一个重要因素,即逆向思维能力薄弱,拘泥于顺向、单向学习,死板套用公式、定理,缺乏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和开拓精神。因此,在训练正向思维的同时,加强逆向思维的培养,犹如周伯通之“左右互搏”,可有效改变其思维结构,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双向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面积极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归纳如下。

一、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很多学生,特别是那些处于中低层次水平的学生常问笔者:“老师,学习数学为什么?”显然,这个问题不解决,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为此,笔者专门答复学生:“高考文理均考语、数、外三门功课,是因为上述三门功课能概括地表现一个学生的能力,语文是锻炼感性思维能力,外语是掌握工具,而数学是通过训练数学逻辑思维,进而培养严谨的理性思维能力。”

这个答复让学生耳目一新,笔者便趁机展开,着重谈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逆向思维的培养,通过介绍逆向思维在日常生活、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典型运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开展逆向思维的训练奠定基础。

二、帮助学生克服对正向思维的依赖

很多学生患有“正向思维”依赖症,拿到题目,条件反射先设“x”,列出方程后,埋头解方程,久之,解方程能力大大提高,但逆向思维能力严重不足,此类学生往往还自鸣得意,以为解方程乃“一招鲜、吃遍天”。

对此问题,笔者在挑选习题时,故意挑选些解方程难度大的,“逼”学生通过逆向思维解决问题,比如下面这道题:

第一天,往池塘中投入1单位面积绿藻,已知绿藻每过一天分裂一次(即池塘中绿藻第一天为1,第二天为2,第三天为4……),则第17天,该池塘正好布满绿藻,问何时绿藻布满池塘面积的1/4?

题目出后,很多同学不假思索地就设绿藻单位面积为“x”,池塘面积为“S”,意图通过解方程式x+2x+4x+…+216x=S,求出“x”与“S”关系后,再设所求天数为“y”,通过解方程式x+2x+4x+…+2x=(1/4)S,得到所求天数“y”。

显然,上述方程式十分繁琐,班级里几位解方程“高手”都束手无策,笔者见已达目的,从容解答:第17天布满池塘,那么第16天布满池塘的一半,第15天则布满1/4,符合题意。学生心悦诚服。

笔者通过类似“绿藻问题”,有效减少了学生对“正向思维”的依赖,加深了学生对“逆向思维”的理解。

三、采取各种方法开展逆向思维基础训练

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夯实基础非常重要。逆向思维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对概念、定义、公式、定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笔者在实践中主要侧重以下方面。

1.加强对概念、定义教学中反方向的思考与训练

数学概念、定义总是双向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习惯了从左到右的运用,于是形成了思维定势,如果逆用则感觉很不习惯。因此在概念、定义的教学中,除了常规应用外,还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使其能融会贯通,从而加深理解。

2.加强公式逆用的教学

数学公式可以从左到右,也可以从右到左,闪烁着“逆向思维”的光辉。因此,笔者注重数学公式的逆运用,当讲授完一个公式及其常规应用后,“趁汤下面”,即举一些公式逆应用的例子,以此为抓手,开展逆向思维教育,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运用。

3.加强逆定理的教学

每个定理都有它的逆命题,有的逆命题成立,即为逆定理。如: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等,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重视逆定理的教学应用对开拓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大有益处。

4.结合证明题开展逆向思维训练

每一道证明题都是很好的逆向思维训练题,给出条件和结论,求过程。笔者习惯让学生从结论入手层层推导,直指已知条件。反证法是几何中尤其是立体几何中常用的方法。有的问题直接证明有困难,可反过来思考,假设所证的结论不成立,经层层推理,设法证明这种假设是错误的,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

四、摸索“逆向思维”教学新方法

通过上述训练,许多学生形成了逆向思维习惯,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随机应变,灵活选用适合题目的解题方法。还是上述“绿藻问题”,笔者稍作改动,很多学生就解答错误。

例如:上述“绿藻问题”中,题目改为:若第一天投入2单位面积绿藻,则何时布满水塘?

很多同学想当然,拿到题目,照例不假思索,投入面积为原来的两倍,时间自然为原来的1/2,回答8.5天。

其实,解法还是利用了“逆向思维”:

解法:已知第一天投1单位面积的话,第二天则分裂为2单位面积,……第17天布满池塘,按题意,可将第二天分裂的2单位面积看成第一天投的2单位面积,所以答案为17-1=16,答:第16天。

“绿藻问题”第一问让学生学会了从第17天开始反向推导,通过逆向思维,得出答案,当学生习惯了这样的解答,其实逆向思维已经变成正向思维,又成为学生的思维定势。因此,笔者提出“绿藻问题”第二问,又让学生从第1天开始推导,得出答案。看似又回到了正向思维,其实不然,第二问是逆“逆向思维”。

通过逆“逆向思维”教学,笔者使学生认识到“逆向思维”其实是“思维定势”的“逆向”,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正所谓“山无常势、水无常形”,打破思维常规,活学活用才能得心应手。

猜你喜欢

逆向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教学
独立思考成就独家新闻
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作用与培养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