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驱动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改革与研究
2016-03-18黄琳
黄琳
摘 要: 本文论述了依据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职业能力分析,依托职业能力驱动教改经验进行课程开发,通过调研、工作任务典型分析,确定课程导向为各专业职业能力,重视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教育理念,以就业工作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达到提高学生技能的改革与研究。
关键词: 职业能力 课程建设 任务驱动 教学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三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概念,重点在于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强调常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改革与研究的背景分析
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上课基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和操作,并按时完成作业,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际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知识。从教改的结果来看,学生的遗忘技能主要集中在word处理和电子表格,说明学生平时的积累不多,而且存在少数不听课的情况。本课程的更新与发展变化非常快,更新内容往往都半年一个周期,最前沿知识的书少之又少。部分教学内容冗余繁杂,学习看书后也没有实际操作体会。教材没有分专业,各个专业的职业能力特色没体现,与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无论何种专业均是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内容,没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我们通过典型任务分析后的项目活动,掌握常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对就业后的工作设计流程有基本了解,能够承担常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支持、简单的方案编制等工作任务。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能力驱动体现的关键落脚点
教研课程小组教改分析后,发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多数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改善硬件环境,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控制软件演示以进行直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运用专业方向的能力,创设各自专业特色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把专业职业能力作为主线,在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相互探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例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字处理软件、表处理软件、演示文稿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是计算机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正确使用和维护计算机,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
第一个学习阶段24课时,通过8个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该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掌握该课程技能要求的基本操作。
第二个学习阶段4课时,是一个熟悉系统的测试阶段,如果在该学习阶段的测试中,成绩特别优秀的(多次测试,成绩稳定,且每次分数能在85分以上)学生就可以申请免修第三阶段的学习,这样灵活的教学方式,既可提高学生前期的学习主动性,又有利于第三阶段的教学有序开展。
第三个学习阶段12课时,重点引领学生上机练习,借助一级MS考试系统,让学生反复测试,通过测试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有些动手能力强,学习成绩好,而有些相对较弱,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互帮互助”,让成绩优秀的带动动手能力相对弱的学生。这种方式既可以减轻教师上课答疑的负担,又可以通过学生的无间隙交流,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习情境设计与职业能力要求
了解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并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对所从事的职业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进行归纳,依据在实际频率、重要性创设学习情境,建立一种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的机制,以学习兴趣和动机探索问题,培养和维持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以课程中的《利用WORD 2010编辑排版制作工程项目合同》章节学习情境单元设计进行说明,如下表1所示:
四、改革课程考核的关键研究
学生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二个学习阶段是一个测试阶段,因此,学生成绩的统计由以下第一个学习阶段和第三个学习阶段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学习阶段主要是项目化教学,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每次课程后均上交一次完成的项目结果,12次课程,上交8个项目,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项目结果给出合理的项目成绩(以百分制为标准,准确制作符合项目要求、达到项目效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可得90-100分;基本达到项目要求、效果一般的可得70-89分;上交项目结果,有操作过程、但未完善的可得0-69分),最后八个项目的平均成绩作为第一阶段的考核成绩。第三阶段的学习重点是复习和巩固,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是温故知新,借助一级MS考试系统,以练习为主。因此,以学生在此阶段的最后一次测试成绩作为第三阶段的考核成绩。
期评成绩综合两个阶段的考核成绩最终确定,根据学时数和该课程的侧重点,初步约定,第一阶段成绩占40%,第三阶段的成绩占60%,当两种成绩均出现后,教师才向学校教务系统递交学生成绩,这种基于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跳出了以往的一次考试得出成绩的模式,避免了学生以最后冲刺应付考试。
经过几届课程改革的研究分析,这样基于职业能力驱动教学是符合高职院校强调学生动手,提高学习主动性的要求。在学生很好地完成平时每次的工作任务要求后,就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碰到类似的任务时能很快很好地完成任务,这就实现了这门课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伍学雷.论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3(15).
[2]刘红梅.任务驱动的大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2(19).
[3]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
[4]骆正茂.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4(06).
[5]夏晓烨,段相林.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及相互关联[J].中国大学教学,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