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公共服务精神的思路

2016-03-18高宇航卫建国

理论探索 2016年2期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中国特色

高宇航 卫建国

〔摘要〕 提升公共服务精神,要在认知层面上深入把握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公共服务精神的内涵和要求,如坚定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公私分明的党性意识、“为官有为”的担当精神;树立提升公共服务精神的深层理念和思维方法,如确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看齐意识,角色意识、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法治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以实践强化公共服务精神的生命力,如践行勤政有为、反对不作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本事;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工作作风转变,以严格问责和监督检查确保公共服务精神落地生根;加强个人自律和修养,促使公共服务精神内化于心。

〔关键词〕 公共服务精神,服务型政府,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6)02-0082-05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提升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共服务精神始终是一个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提升公共服务精神既需要在认知层面加深对公共服务精神内涵和要求的认识,又需要确立体现时代要求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既需要强化服务实践和服务行动的作用,又需要深化各项体制机制改革;既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并加强监督,又需要加强服务者个人的修养和自律。

一、深入把握公共服务精神的内涵及要求

公共服务精神是政府工作人员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美德的综合,它与按照公共利益行动的理念密切相关。在我国,虽然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精神等概念在理论界的探讨以及在党和政府文献中出现得比较晚,但二者却始终渗透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各项具体实践中,并以“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贯通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执政实践中,“服务型政府”建设也是近20年来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

提升公共服务精神,首先要在认知层面上深入把握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公共服务精神的内涵和要求,这是一个基本的认知前提和立足点。不了解公共服务精神的内涵和要求,提升公共服务精神就无从谈起。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包含的内容和要求很多,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党章党规对党员和党的干部的要求,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等,都体现着这种公共服务精神的内涵和要求。但概括地说,以下四个方面最能体现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核心内涵和要求。

首先,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首要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这是衡量党的干部是否具有公共服务精神的首要要求,也是评判党的干部是否为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要看这一条。

其次,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强调“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是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最高体现和最本质特点。离开这一条,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精神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也同时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习近平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 〔1 〕367这一论述突出表明了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极端重要性。

再次,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强调公私分明的党性意识。公共服务的目标是公共利益,而不是服务者的个人利益和私人利益。倡行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就必须正确处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做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习近平深刻指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 〔2 〕

最后,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强调“为官有为”的担当精神。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党政干部,不忘宗旨,不谋私利,这只是守住了自己的本分。更进一步的要求是要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人民谋福祉,有担当,负责任,敢创新,求发展,勤政务实,在自己工作的领域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工作实绩是党的干部公共服务精神的最好体现,也是衡量公共服务精神的最可靠依据。

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四个核心内涵和要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都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丰富起来的,经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考验,有深厚的实践依据和历史依据。同时,这些核心内涵和要求也继承和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天下、国家、社稷与个人的关系定位上,在处理个人与整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儒家始终强调天下、国家、社稷至上,强调个人服从天下、国家、社稷。与此相关联,在公私关系上,强调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以义为上。在对待“民”的问题上,中国文化特别强调民唯邦本、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民本情怀。这些思想是儒家道德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核心,它们为公共服务精神的核心内涵和要求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沃土。

二、提升公共服务精神的深层理念和思维方法

深入把握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核心内涵和要求,解决了提升公共服务精神的认知前提和根本立足点,揭示了公共服务精神的本质、方向和根本要求,接下来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践行公共服务精神的问题。其中,确立若干基本的服务理念、服务意识和服务思维,是应当优先实现的选项。

首先,要确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看齐意识。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和推进者,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政治责任和政治品质。政治意识要求党的干部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央的权威,不搞宗派主义和小团体主义,不妄议党的大政方针。党的领导是中国的最大国情和最大特色,离开政治意识,不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干部的行为就会偏离正轨,更谈不上什么公共服务精神了。大局意识要求党的干部胸怀全局,树立全国一盘棋意识,目光不能只盯着自己所在的区域和工作的地方。如果没有大局意识,各自为政,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也无法实现。看齐意识是一种全新的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提法、新观念 〔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胸怀人民,勇于改革,锐意创新,全面从严治党,带头廉洁自律,为全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看齐意识就是向党中央看齐,就是要在思想认识上看齐,在行为作风上看齐,在责任担当上看齐,在锐意改革上看齐。说到底,看齐意识就是为民意识,就是改革创新意识,就是担当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说,看齐意识是一种最具中国特色的意识,是见贤思齐优良传统的现代表现,也是提升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其次,要确立角色意识、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从本质上说,这三种意识说到底就是一种意识,即为民服务的情怀和意识。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为民服务是干部的基本职责。为此,党的干部一定要解决宗旨意识、公仆意识、人民观和权力观问题,明确自己的公仆身份,自觉摆正自己的位置,站稳群众的立场,增进同群众的感情,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用习近平的话说就是:“培养干部,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加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教育。” 〔1 〕417必须明确的是,干部和群众就应当有区别,就是不一样。干部必须作群众的表率,发挥榜样作用,这样才能领导群众、影响群众、提高群众。干部成为道德模范本身是一件无需讨论的事情。当干部就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干部做人的标准、修身的标准、律己的标准、品行的标准、奉献的标准、服务的标准必须高于老百姓。有些事群众能做干部就不能做,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你是党的干部,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理由。干部的思想观念非常重要,如果哪个干部认为当官就是为了享受和谋取私利,那么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谋取私利在他看来就是正当的。这就是权力观、人民观、位置观、公私观发生了严重扭曲,这就是公共服务精神的彻底丧失。

再次,要确立法治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法治思维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干部作决策、谋发展,一定要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严格依法依规行政,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作为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对党的干部更一般的要求,也是一种哲学上的要求。辩证思维要求党的干部要善于用变化的、联系的、矛盾的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矛盾;底线思维要求党的干部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4 〕。从表面上看,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似乎与公共服务精神的提升关系不大,它们仅仅是一种一般的思维方法。事实上,这些思维方法与党的干部的公共服务实践密不可分。很多干部之所以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就是因为缺乏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既不能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也不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准备。在当前复杂的改革发展环境下,法治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对于做好各项工作十分重要,是对党的干部更高水平的素质要求。

三、提升公共服务精神的实践要求

公共服务精神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精神境界,其生命力在于实践,它必须走向实践,走向行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彰显和体现公共服务精神的价值,只有在各项工作中产生切切实实的效果,公共服务精神才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否则,再好的公共服务精神也只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在当代中国,公共服务精神向实践转移的最好途径,就是作为公共服务承担者的各级干部要勇于改革,有所作为。具体来说,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首先,要践行勤政有为,反对不作为。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勇立潮头,勤政有为,在自己所在的部门和领域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推进各项改革事业的发展。一段时期以来,在各级党的干部中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为官不为。其主要表现就是在其位不谋其事,有其职不负其责,只做官不干事,这是一种典型的“懒政”“怠政”行为。习近平认为,当前为官不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缺乏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表现,都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极大的损害。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集中出台了一大批改革方案,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杜绝为官不为的现象,决不能让这些改革方案束之高阁,不去实施,而应当带头实施这些方案,全力落实这些方案,让这些改革方案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其次,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各种利益纠葛和矛盾冲突层层叠叠、错综复杂。面对这种环境,党的干部一要敢于担当,二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就是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1 〕 412-413 。勇于创新,就是面对复杂问题和难题要有新思路、新办法、新招数、新举措。一般来说,做好任何工作都要有三重境界,即责任心、主动性和创新性,其中创新性工作是衡量干部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也是衡量干部公共服务精神水平和能力的根本尺度。一个干部工作好不好,工作业绩突出不突出,主要应以他所做的创新性工作和开拓性工作为依据。习近平特别强调党的干部进行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这既是对整体工作的要求,也是各级干部公共服务精神的时代要求,各级干部务必牢记在心,努力实践。

再次,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本事,做有专业素质的干部。无论是勤政有为,还是敢于担当和勇于创新,都不是仅有一腔热情就足够了,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能力和本事,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改革开放是全新的事业,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新本事、新能力。当前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存在“能力不足”和“本领恐慌”问题,少数干部在能力和本事上的差距还非常大,遇到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就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努力成为自己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 〕,就是一个新的问题,相当多的干部对此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有什么解决的办法。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和研究,力争学深学透,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招数。应当明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这样的新问题会层出不穷,因此学习和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任务。

四、用制度创新促进公共服务精神提升

在提升公共服务精神过程中,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实践能力的提升无疑都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制度制约和监督管理的作用。制度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系列的规则或一套规则体系,以及对规则的执行体系。制度管理是一种现实的、直接有效的管理方式,具有可操作、可计量、可考核、可监督的特点。无论人的主观意愿如何,只要触犯了制度规则,就要受到制度的约束。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或失德、败德行为,制度的作用就是惩罚、制止和约束,这种约束是直接有效的。一个社会的制度规则必须得到遵守,形成一种规则遵从机制。不遵守制度规则,社会秩序就会发生混乱,人的行为就变得任性和不可预期。在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建设是约束干部行为并提升其修身做人境界和公共服务精神水平的最终保障。过去我们在约束干部和监督权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制度不健全,尤其是缺少操作性强的法规制度;二是制度执行过宽过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限制和威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对干部的制度管理,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权力不可任性”等,已经成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有效方法,也成为全党的共识。这就为严格管理干部和提升干部的公共服务精神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当前在制度创新上主要应做好两方面工作:

首先,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工作作风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其要义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简政放权,改进政府工作人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更有效的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政府到各级政府深入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管理重心下移原则,列出权力清单,下放了一系列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批权限。这些改革举措进一步理顺了各种管理关系,释放了社会活力,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工作效率,同时也极大改进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强化了为民服务意识。这些改革举措都是切切实实的利民惠民举措,其本身就彰显了政府公共服务精神。由此可以看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对于转变工作作风和提升公共服务精神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其次,以严格问责和监督检查确保公共服务精神落地生根。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具体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创新了一些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行政问责制、政务公开制、公民参与制等具体制度,这些制度在推进工作作风转变和公共服务精神落实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表明,严格的行政问责制度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是促进公共服务精神落地生根的有效制度保障。行政问责制的要义在于确保权力与责任的统一,有权力就有责任,权力不能任性,责任不能推托。各级领导干部都掌握着大大小小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必须对决策和管理的后果负责,这也体现了公平正义的要求。严格的问责制度可以对权力任性进行有效遏制,减少或避免领导干部在权力使用上的任性和不负责任 〔6 〕。不负责任必须付出代价,必须承担后果,这种制度对干部的决策和管理就形成了严格的约束力。为了使问责制度落到实处,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就是必要的。这种监督检查可以是同一地区或部门内部的,也可以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检查的形式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随机的。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很多决策责任和管理责任的追究,都是由各种形式的监督检查发现的。通过监督检查奖优罚劣、奖勤罚懒、问责追责,可以有效规范干部行为,倒逼各级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强化责任意识,进而提升公共服务精神。

五、加强个人自律和修养促使公共服务精神内化于心

公共服务精神提升的主体是党的干部和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工作作风能否转变,公共服务精神能否提升,除了制度保障和外部约束外,归根到底还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靠加强自身修养和强化个人自律。换言之,自律是根本,自己管住自己、自己提升自己是提升公共服务精神的内在保障。这个问题从本质上说涉及到个人主体性和主动性问题。主体性和主动性问题是在哲学层面对人的特点的确认,古今中外的很多哲学派别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把人的主观能动性看作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传统儒家也特别强调自己反省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的重要性,强调“反求诸己”的重要价值。儒家在修身方法上特别强调自省和积累的作用,这些方法在提升干部公共服务精神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公共服务精神提升是一项立德修身工程,需要干部个人长期的反省、积累和努力。

在提升公共服务精神过程中,党的干部的个人自律和自我修养主要应当在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和自觉接受组织监督。人在自我认识方面总是有局限性的,个人身上的某些毛病和缺点,自身往往难以发现或不能正视。因此,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自觉接受组织的批评和监督,是完善自身的有效途径。二是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对于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核心内涵和要求,对于践行公共服务精神的深层理念、思维方法、实践要求以及制度要求,党的干部一般来说在认知上不存在大的问题,也就是说,都能理解和把握这些基本要求。当前在践行公共服务精神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行不一、知行相悖或知而不行的问题,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公共服务精神的提升就有了可靠的保障。三是从小事做起,在细微处着力。公共服务是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事务,人民群众的事从本质上说没有小事,都是大事。但人民群众的事也是具体的、个人化的,党的干部经常面对的工作也是具体的、琐碎的。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做好,积少成多,就会成就巨大的事业。公共服务精神的提升就是从做好这些小事、细微事开始的。

习近平在论述“怎样成长为好干部”的问题时指出,“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从干部自身来讲,个人必须努力,这是干部成长的内因,也是决定性因素” 〔1 〕416-417,“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要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1 〕 417。从党的整体和组织的角度来看,提升道德修养水平要讲治本与治标的关系问题,而对每一个干部个体来说,只有一个正确选择,就是加强自律,把自己管住,把自己的家人管住,进一步把自己所管理的人管住管好,真正做到标本一体,标本兼治。是成为一个道德之人还是不道德之人,关键在于自己,在于自身的选择。这是人所特有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人是有意志的,意志会犯错误。一些腐败干部在忏悔录中都谈到了放松个人修养、放松对个人行为的约束所产生的恶果,说明一个人自己管不住自己、放纵自己有多么可怕。古人所说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就说明了自己管住自己、自己提升自己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大胆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力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纪实〔EB/OL〕. http://www.gov.cn/ldhd/2013-09/27/content_2495952.htm.

〔3〕姜 洁.把看齐意识变为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N〕.人民日报,2015-12-31.

〔4〕陶文昭.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J〕.理论探索 ,2015(4).

〔5〕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30.

〔6〕张康之. 现代社会治理中的权力依赖及其终结〔J〕.河南社会科学,2015(1).

责任编辑 周 荣

猜你喜欢

服务型政府中国特色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优化“三社联动”机制问题探讨
社会管理要善于回应个人利益诉求
完善河北省“两个代办”制度的学理审思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魅力如何释放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