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6-03-18庞松鹤
庞松鹤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就业处,广西 南宁 530003)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庞松鹤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广西南宁530003)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的新热点。本文明晰“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并从其实施的基本条件、特征进行阐述,最后,对其适用性及局限性进行了说明。
高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了产学研结合、订单式、以就业为导向、双证书等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外,“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最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的新热点。与早期“作坊”的师傅带徒弟,以及艺术类本科院校由“大师”引领的“工作室”相比,高职以“工作室”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一)“工作室”的含义
“工作室”(studio)起源于现代设计教育的里程碑即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的“作坊”。其教育理念就是将美术教育与工艺技术教育有机结合,将工艺手段提升到较高层面,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理论修养同时掌握工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1]。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作室”为活动平台,以真实的生产项目或有研究探讨价值的实践性专题项目为载体,在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以一线技术人员的身份通过观察、讨论、操作、反思等参与、互动的方式,获得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最后成为独立生产者的人才培养模式[1]。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基本条件
(一)校企共建具有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工作室”
“工作室”是教学活动的场所,专业理论的传授、专业技能的演示和练习、生产性项目的设计与制作、技术研讨等,都要在“工作室”中完成,而且要让学生通过以上环节的锻炼,感受、融入企业的工作氛围,“工作室”的环境布置应和企业设计室(所)的真实工作环境基本一致,确保师生的体验效果。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提的“一致”不是单纯模仿得到的,而是要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共建“工作室”,该“工作室”真正作为企业在校内的一个设计室(所)来建设,只是在共建“工作室”的时候,不要“偷工减料”,要按企业的实际要求来布置。在“工作室”的建设中,规模应适中,以同时容纳一个班的学生人数为宜(纯艺术设计类专业按25-35人的规模,综合设计类按35-45人的规模),保证教学效果;一个专业可对应建立多个“工作室”,相互间形成竞争。建立符合要求的“工作室”,是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条件。
(二)以企业真实的商业项目作为教学的载体
“工作室制”的教学侧重技能的训练,采用典型的项目教学法,也就是将某个工作岗位的技能分解成若干个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模块,在每一个模块教学中要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每个模块的教学都要以应用该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子项目来结束。在“工作室制”的教学中,项目成为“教”和“学”中不可缺少的载体,因此,项目的选择尤其重要。选择合适的项目,可以更清晰地展现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典型项目的训练更容易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选择企业真实的商业项目,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让教师和学生都充满期待,主观上他们会投入最大的精力,迫切地要把他们共同的成果呈现给商业客户,该成果具有商业价值;二是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与传统也不一样,专职教师不再是惟一的裁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成果,交由公司和客户来评判,这个客观现实要求他们认真完成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但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到真实项目设计(或制作)的时间节点与教学时间的借位,以及项目的时间要求等因素,常见的做法是:低年级(如一、二年级)的实训训练,或者是同一个技能模块的前阶段,采用已完成的真实项目,即“真题仿做”;高年级(如二、三年级)的实训训练,或者是同一个技能模块的后阶段,采用正在实施的真实项目,即“真题真做”。
(三)项目实施能力得到市场认可的专职教学团队
具备市场认可项目实施能力的专职教学团队是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在“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中,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是教学的载体,因此,学校专职教师的项目实施能力必须达到很高的水平,其中一部分教师的能力要得到市场的认可,也就是他们能独立完成或组织完成一个商业项目的主要技术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愿意与学校合作,将“工作室”设在学校,企业才有胆量将正在实施的项目交给学校负责(这是基于对教师的信任),企业也才意愿将技术人员派驻学校“工作室”一起合作。当前,高职院校都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也通过相应的机制建立起一支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但严格来说,具备一般双师素质的教师,其实践能力远未达到“工作室制”教学中骨干教师的水平。一般地,要求至少每个能力模块的责任教师要具备市场认可的实践能力,再通过他们带领第二、三梯队的教师,并重点培养第二、三梯队教师的项目实施能力。
(四)实施模块化教学计划和分段式教学进程
模块化教学是以项目教学为基础,按照实施项目任务的流程或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划分成对应的教学模块(即“任务模块”或“能力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都有明确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内容。模块化教学可以在一门课程内实施,或将多门课程组合成一个模块再实施。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解为不同的能力模块,为了达到这一模块能力的要求,确定应开设的课程(一个模块内有多门课程,有些课程也为多个模块服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更普遍的做法是将同一模块内不同课程独立教学。不同的是,在“工作室制”人才培养中,制定教学计划时,是将同一模块内不同课程知识、技能有机地融合起来,以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模块化教学。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模块化教学,要求教学进程必须是分段式的。传统的教学进程按照多门课程并行教学的思路进行安排,在同一个教学周中安排不同的课程;而分段式教学进程中,每个学期安排多个教学模块,不同的模块独立占用连续一段教学周(公共基础课程除外)。模块化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将多门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模块化教学计划和分段式教学进程是“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三、“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一)螺旋上升的项目课程实践体系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是模块化的,有些模块是跨学期的,安排在不同学期的同一模块可以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建筑动画方向)的“三维建模”模块安排在三个学期的名称分别为“普通物体建模”“建筑体建模”“地形、绿化、公共设施建模”,该模块除了要求熟练操作3D MAX软件外,特别需要学习和了解的内容还有建筑识图、建筑构造、规划初步、园林景观等。再如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网页界面设计”模块安排在三个学期的名称分别为“网页界面设计1”“网页界面设计2”“网页界面设计3”,学习的软件都是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但内容不断加深、要求不断提高,“网页界面设计1”要求熟练操作三种软件完成网页的设计,“网页界面设计2”要求在网页中实现动画,“网页界面设计3”要求整体的效果(特别是色彩的搭配与过渡)达到实用的要求。学习的难度不断递增,看似相同的内容,其实在不断向前推进、加深,从整体看,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项目课程实践体系。
(二)教学过程的“四化”
1.教学内容项目化。“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内容都是采用来自企业真实的项目。前期实训侧重单项技能练习,多采用“真题仿做”,即使不是正在实施的项目,有一定的滞后性,但要保证项目的新颖以及体现实际用于该项目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也要求周期更新“真题仿做”的项目案例,以2-3年更新为宜。后期实训是“真题真做”,从企业引进的项目肯定是实时更新的。
2.教学方式情境化。“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教学空间是“工作室”,“工作室”通过校企共建,按照企业的工作环境来设置,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师生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在校期间能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熟悉企业的工作氛围,更重要的是让师生直接以企业员工的角色融入到教学中。
3.教学过程职业化。在“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流程一致。首先按能力的分解需要将项目的实施分成几个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每个教学模块中,依照实际生产流程设计教学过程,使得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流程相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完成项目内容为目标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授。
4.教学评价社会化。由于学生接触到的都是企业的真实项目,因此,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也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建立有企业专家参与的以能力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实现教学效果评价社会化。依照项目实施的实时程度、能力的综合程度等因素,校内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项目甲方(客户)的评价所占的比重也不相同,综合能力越大的模块,企业兼职教师的评价所占的比重越大,对于商业项目,项目甲方(客户)的评价则非常重要。在评价中,要注意结果与过程并重、个体与团队并重、技能与理论并重,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又能推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专兼密切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工作室”是中心,它不仅是教学的场所,也是校企合作运营的场所。在“工作室”中,学校专职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参与企业商业项目的实施(其实这也是教学的内容),企业技术人员除了要在其中完成企业安排的工作外,还要以兼职教师的身份指导学生实训。此外,校企双方还有共同要探讨的新技术、新方法等丰富的内容。因此,通过“工作室”,将专兼教师密切结合在一起,既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为企业创造更好更多的效益,实现校企双赢。
四、“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一)适用性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适用面,适用于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的专业,特别是学习内容涉及到多个学科的设计类专业,效果尤其显著。如纯设计类的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专业,艺术与工业设计融合的产品造型设计、工艺美术品设计与制作、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等专业,依托计算机技术的设计专业如电脑游戏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等。
(二)局限性
首先是学生规模受到限制。一是在“工作室”中进行教学,学生人数不宜太多,太多则教师指导时难以兼顾;二是受到“工作室”数量的制约,学校与企业共建“工作室”的数量是有限的;三是受到教师数量的制约,在“工作室”教学中,至少每个模块的责任教师是具备市场能力的,而具备这一能力的教师非常有限;四是受项目数量制约,如果具备市场能力的教师数量有限,企业在将项目投放到学校“工作室”来实施还是有一定顾虑的。
其次效果受到校企合作程度的限制。“工作室”是校企双方在学校合作建立的,其实建立“工作室”的资金来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愿意将项目放到学校来实施。如果校企合作不深入,学校的技术力量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工作室”只建不用,或使用不连续,是难以保证“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的。
(责任编辑:蒋国平)
[1]庞松鹤.高职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5-7.
Exploration 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with Workroom System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ANG Song-he
(Guangxi Polytechnic Of Construction,Nanning 530003,China)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with Workroom System is a new focu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with Workroom System, expounds the fundamental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for its implementation, and in conclusion, explains its applica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Workroom System;personnel training mode;exploration
G642
A
1671-9719(2016)5-0106-03
庞松鹤(1967-),男,广西平果人,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
2016-03-12
2016-03-28
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综合实训改革和实践”(2014JGB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