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促进机制探究
2016-09-02陶晓玲黄少波
陶晓玲,黄少波,廖 旭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1.信息与通信学院;2.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促进机制探究
陶晓玲1,黄少波2,廖旭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1.信息与通信学院;2.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模式。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具有知识更新快、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研究适合该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出“实习+就业”订单育人模式、“项目+平台”合作育人模式以及“S+1+E”双主体育人模式。通过构建激励机制、合作与沟通机制、组织与管理机制和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实施。所构建的模式及机制为兄弟院校同类专业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参考和借鉴。
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促进机制
一、引言
2011 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随后,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 计划”。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协同育人新模式。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将优质企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引入到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结合点,带动和促进高校与企业相互配合、支持和共赢,共同承担育人的职责[1]。校企协同育人已成为当前克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各种障碍的现实途径和迫切需要。
国外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比较成熟,经典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2]、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3]以及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4]等。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高校如果照搬照抄国外的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而且每个学校的特点各异、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也较大,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专业都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5]。电子信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该领域技术知识更新迅速,电子信息类专业也是工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行业)需求相结合。本文针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提出三种切实可行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并着重对促进机制进行了探讨,为同类本科院校同类专业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模式分析
1.“实习+就业”订单育人模式
企业(生产)实习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企业(生产)实习,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流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进一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传统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企业(生产)实习时间为2~4周不等,一般以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为主,学生基本没有机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得不到应有的专业技能训练[6];而大多数效益好的企业根本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因为学校支付的实习费用对于企业来说是杯水车薪,而大量学生到车间参观势必会分散操作工人的注意力,且生产场地也趋于拥挤,给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带来影响。
近年来,各高校针对企业(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纷纷进行对策研究及改革。一是校企双方强化实习过程,适当延长实习期。普通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企业(生产)实习时间调整为4周以上,而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本科生要求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实习。二是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使其获得人才收益。通过实习,企业和学生可相互考察和了解,学校也鼓励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到所实习的单位就业;这些留在企业工作的学生,就比较熟悉企业工作流程与业务,甚至有些不用进行岗前培训就能直接上岗,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下面以我校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班为例,分析“实习+就业”订单育人模式的成效(见下表)。
表 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实习+就业”情况
我校2011年开始招收和选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去企业的实习期为1年,学生和实习单位双向选择。从上表可以看出,已毕业的2015届毕业生最高签约率达57.1%,就业单位为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而今年准备毕业的2016届毕业生截止笔者统计时只实习了6个月,平均签约率就接近2015届毕业生的签约率,说明签约率将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而且去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习的学生签约率为100%,其他实习单位的学生签约率也有所提升,当然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如效益好的公司待遇较好,选择的实习生整体素质较高等,但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企业越来越愿意接受来本单位实习后的学生到自己单位就业。“实习+就业”的订单育人模式是实现校企“互惠双赢”的最佳育人模式。
2.“项目+平台”合作育人模式
项目教学[7]始于美国,盛行于德国,目前在职业教学领域中普遍实施。项目教学是指通过校企合作,以完成工程项目为目标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此有利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被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推荐的教学方法之一。项目教学法运用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典型实例也有不少[8,9],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项目研究训练,包括学生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攻关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理论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激发学生在实战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兴趣和创新意识。
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校企双方可以实现互赢的良好局面。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引入高校教师和学生,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创新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使其在项目研发、技术咨询等方面得到人力、智力支持和补充。合作项目的攻关可以不同程度地缩短项目的研发周期,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此外,在项目研究合作中,企业可以发现和留住自己需要的优秀人才,减少引进、培训等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来说,企业为学校提供了教学实践和科技创新平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可以作为师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工程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校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使其及时跟进市场需求和技术前沿的动态发展。
校企项目合作可以推动双方共建实践育人平台,以此为依托,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聘请企业科研技术人员共同担任指导教师,进一步发挥项目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积极作用。目前我校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7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有4家企业为专业实验室投入设备,如上海芯唐电子有限公司赠送了140学习板及开发套件各100套,TI公司赠送了DSP 开发软件及40套MPS430单片机等;并与6家企业达成了校企合作学科竞赛的合作协议,为学生产学研结合实践提供了优越的平台条件。
总之,“项目+平台“合作育人模式能促进高校与企业的联合,使他们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合作双方都有收益。
3.“S+1+E”双主体育人模式
“S+1+E”双主体育人模式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共同承担育人职责。“S+1+E”中的“1”代表学生,“S”“E”分别代表学校和企业,该模式面向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为解决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是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受益的一种模式。“S+1+E”双主体育人模式体现“三结合”“四共同”:“三结合”是指人才培养与企业(行业)需求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行业)资源相结合,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结合;“四共同”是指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共同监控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要深入企业调研,包括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情况及培养规格的调研,专业方向设置与调整的调研,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的调研等,目的在于瞄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便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建设格局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实现“育人”和“用人”的有效衔接;校企联合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高校要有计划地派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锻炼,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兼职教师为从企业聘请的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实践教学等任务。
通过“S+1+E”双主体育人模式进行校企优势资源深层次整合,实现“校企双向”育人,为现代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与产业的转型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促进机制的构建
1.激励机制
一是要找到校企双赢的利益结合点,建立起合理的利益激励机制。校企合作育人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基础之上,利益是双方产生合作驱动力的根源。校企双方均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从高等教育规律、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和双方的利益需求出发进行合作。对于企业来说,应从参与市场竞争、开发人力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战略发展高度重视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实习、项目研究、社会实践提供支持,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同时,高校也要充分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为企业科技的研发、职工培训提供支持,使企业能够在合作中实现人才收益的最大化,如合作企业优先享有毕业生选聘资格等。
二是发挥政府和社会职能,构建政策和环境激励机制。一方面政府要积极促进企业参与高校育人工作,前期甚至可以介入进行宏观调控,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激励政策,包括人事、财务、税收、保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另外,政府还可以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建立和发展,并积极引导它们为校企协同育人协助提供牵线搭桥、信息咨询和调解校企利益纠纷等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全社会要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和提倡“社会各主体共同承担人才培养责任”的环境,增强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荣誉感、使命感和社会认同感,进一步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0]。
2.合作与沟通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除了要有良好的激励机制,还要有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作为支撑。首先校企合作双方要达成一定的合作共识,在人、财、物、项目等方面寻找合作切入点,充分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并促使合作效益最大化,建立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其次,校企双方共同组建合作组织、联合机构或管理部门,专门处理校企合作相关事宜,作为固定的交流场所与互动合作平台。再次,校企双方基于共同的愿景,明确合作章程,签署合作协议或联合协议。
校企协同育人的建立与运行过程中,沟通机制极为重要。调研结果也充分证实: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认为在校企协同育人期间必须建立双方畅通的沟通交流渠道。一是通过校企之间多交流、多沟通的方式,充分释放双方“人才、资本、设备、项目、信息、技术”等要素,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深度合作;二是校企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信息交流畅通,才能互相了解对方的需求,打破参与主体间的壁垒,及时化解利益矛盾,保持合作状态相对平衡[11]。
3.组织与管理机制
为了提高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和合作效率,还应建立健全组织与管理机制。“规范管理,制度先行”,协同育人规章制度可确保协同育人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将协同育人各环节和各方面的活动导入预期轨道。抓好规章制度建设,尽快制定校企协同育人相关的制度文件和实施细则,在人、财、物等方面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倾斜支持,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的协同育人形式。此外,深化校企合作,必然会带来学校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学校和企业要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但又要遵循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学校教学存在着的各自的规律与特点,建立有效的适应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组织管理制度,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发展的合作目标。
校企协同育人是面向人才培养的校企双方不断融合的过程。所以,加强过程管理是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科学、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的形成,为合作的长效运行提供保障。另外,应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作为校企协同育人的管理部门,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协调,保证过程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4.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其中心任务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创新创造能力等进行培养,然而培养效果如何,需要建立科学全面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进行监督、评估、调整,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督导与检查等教学质量监控环节,努力提高监控工作水平。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估中心的作用,定期组织专家开展教学管理评估工作,以评促建,为不断提高协同育人水平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完善督导评价管理办法,不定期动态更新督导专家库,加强对参与协同育人的主体进行督导,完善质量监控机制。三是高校和企业要建立科学的教师与导师的评价机制,不断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改革人事管理及分配制度,促进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与校企协同育人。最后,通过学校、企业、师生互评共同对校企协同育人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和反馈,便于育人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合作与沟通机制、组织与管理机制和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和补充的。高校和企业要结合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和完善这些机制,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黄孙庆)
[1]王素君,吕文浩,刘阳. 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2):57-60.
[2]崔岩.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71-74.
[3]朱利军. 借鉴美国校企合作模式 探索合作教育新途径[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4(4):48-51.
[4]刘娟,张炼. 英国三明治教育发展历程及其政策举措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2(1):35-39.
[5]陈兴文,刘燕,邵强. 校企协同育人多元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18(1):92-96.
[6]李磊. 电子信息类专业生产实习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25-226.
[7]李志霞. 高校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教育模式[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3(4):94-99.
[8]沈田. 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运用研究[J].信息通信,2013(6):282-283.
[9]蒋媛. 项目教学法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教学的改革[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27):49-50.
[10]贺金玉.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168-217.
[11]滕利荣,孟庆繁. 开拓创新协调发展: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62-74.
Research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and Promotion Mechanism fo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jor
TAO Xiao-ling1,HUANG Shao-bo2,LIAO Xu1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2.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541004,China)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is a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which focus on develop innovative applied talents. Fo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jor,tha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update faster and practical engineering,we research suitabl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for this major,and puts forward “internships + employment” order education mode,“Project + platform”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and “S + 1 + E” double main body education mode. By building incentives mechanisms,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and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we can promot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fo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jor. Modes and mechanisms that built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can offer to other universities to for referenc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jor;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educational mode;promotion mechanism
G646
A
1671-9719(2016)5-0055-04
陶晓玲(1977-),女,浙江金华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及方法。
2016-02-23
2016-03-14
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协同育人模式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研究”(2015JGA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