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职业情感研究综述与评价
2016-03-18朱倩渝罗曼莹
李 江,朱倩渝,罗曼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辅导员职业情感研究综述与评价
李江,朱倩渝,罗曼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综述了近年来辅导员职业情感的概念界定、辅导员职业情感现状、辅导员职业情感影响因素、辅导员职业情感培养措施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研究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对研究群体、理论基础和形成机理、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研究综述;研究评价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了1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随后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又单独或联合出台了包括《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文件,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和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学术界对辅导员的研究也日益广泛与深入,近年来辅导员职业情感的议题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为此,我们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辅导员职业情感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并由此得出对今后辅导员职业情感研究的启示。
一、关于辅导员职业情感核心概念的研究
(一)职业情感
职业情感是情感的一种,是对职业的情感。国外对于情感的研究较早较系统。十七世纪,笛卡尔所著的《情感论》是论述情感的第一部专著,他从生理学方面来论述情感;在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著作中,情感问题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哲学家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从理智的观点来论述情感;十八世纪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和《实用人类学》中证明,不能把情感归为理智过程,情感有其自己的特征。特纳·斯戴兹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情感是人际关系的维持者,是对宏观社会结构及其文化生成的承担者,也是一种能够分裂社会的力量。因此,情感在所有的层面上,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到构成现代社会的大规模的组织系统,都是推动社会现实的关键力量[1]。”雅科布松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情感是指人具有的稳定的情绪态度、固定的心理状态;它是对一定的现象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眷恋’或与之‘疏远’,它是对一定的现象产生的稳定的‘指向性’,是对现象产生的一定‘兴趣’[2]”。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学的角度指出,情感具有感染性、激发性,“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3]”。国外文献中对职业情感的研究很少,也由于国外高校没有设立辅导员的制度,因而没有专门对辅导员职业情感的研究。
国内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很多行业都对职业情感较为关注,但是并没有对职业情感的概念提出明确的定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是这样规定的:职业情感是指从业人员对本职工作的一种精神活动情绪,它包括对职业的真挚感情和为工作对象服务的热情。对职业情感进行较为科学和详细定义的是西安政治学院的尚勇,他分别从情感产生的机理、动机和功效来界定职业情感的科学内涵。从情感产生的机理,他认为职业情感是一种简单化的主观体验、一种外在化的情绪表现、一种内省化的心情心境;从情感产生的动机,他利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作为工具,将职业情感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职业认同感,第二层是职业荣誉感,第三层次是职业敬业感;从情感产生的功效,他将职业情感界定为积极的职业情感和消极的职业情感[4]。这是对职业情感进行的比较完整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李幽竹认为“职业情感特指积极的情感,是指能正确认识其职业的性质、价值和意义,对职业充满浓厚的兴趣,时刻享受着职业生活乐趣的情感体验”[5]。马春花提出:“所谓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包括人的喜、怒、哀、乐、恐、惊等六种基本的情绪体验[6]。”胡燕生则认为“职业情感是人对工作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7]。”从以上对职业情感的定义来看,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其更加概括和精要。职业情感是情感的一种,是对职业的情感,更多地表现为工作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包括积极的职业情感和消极的职业情感。
(二)辅导员职业情感
对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定义主要有两种看法:钟健雄认为辅导员的职业情感,是能够满腔热情地投入职业实践活动中去,履行好自己的角色,热爱职业并努力为职业发展而奋斗,表现为辅导员对本职业和学生的热爱与高度的荣誉感,对辅导员事业孜孜以求、乐此不疲,不断进步[8]。从这个定义来看,其内涵只反映了辅导员积极职业情感的一面,却忽视了消极职业情感的不良影响。杨昌锐等提出,辅导员职业情感是指辅导员对辅导员这种职业是否满足个人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态度体验,是在辅导员对辅导员职业了解、判断和思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特别感受[9]。笔者更认同后者的定义。
尚勇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依据,认为职业情感由职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职业敬业感构成[4]。钟健雄认为职业情感主要包括职业热情和职业荣誉感,表现为爱业与乐业[8]。胡燕生提出事业感、责任感与成就感是职业情感的基本内容[7]。周频认为职业情感包括职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职业敬业感[10]。结合文献研究和辅导员的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新辅导员职业情感应该包括职业认同感、工作满意度、工作责任感、职业荣誉感、敬业精神五个维度。
二、关于辅导员职业情感现状的研究
陈秋燕通过对泉州市高校辅导员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辅导员对工作情感认同程度较高,工作满意程度一般。对自身工作能力素质、工作条件、社会支持系统比较满意;对工作强度与自身工作状态不太满意。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个人发展的压力与工作负担过大,其工作压力来源于工作量大、学生思想观念复杂多元、工作职责不清、额外负担多、个人发展前途与方向不明朗[11]。杨昌锐等阐述辅导员职业情感的成熟表达时指出,当前随着辅导员工作内涵和外延的扩大,辅导员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越来越繁忙,表现为工作“头绪多”和“重复性高”的特点。辅导员平时既要承担学生的党建、团建、安全、学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也要承担学业咨询、心理咨询、就业咨询和生活咨询等日常服务性工作。由于现在各高校都普遍存在辅导员缺编的情况,致使辅导员人人都要负责几百个学生,有的甚至达到五六百个,工作难度相当大[9]。胡燕生在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情感现状时指出,当前辅导员队伍存在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理论素养和理论有待进一步提高,日常性的事务工作繁杂,学生工作职责泛化,严重挫伤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学生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大,导致辅导员的心理压力过大;角色冲突大,带来大量的行为上的、心理上的裂变[7]。
三、关于辅导员职业情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陈秋燕认为,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影响因素包括所处的生存环境及自身素质、工作负荷、工作回报、社会地位、生活水平、健康保障等[11]。李幽竹认为影响辅导员积极职业情感的因素包括角色定义模糊、工作事务繁杂、工作压力大、社会认可度低、发展不乐观[5]。马春花认为消极的职业情感对辅导员的工作影响较大,包括对职业的不认同感、职业迷茫感、疲惫感、敬业感缺乏[6]。杨昌锐等提出辅导员所处的生存环境及自身素质、工作负荷、工作回报、社会地位、生活水平、健康保障等因素对职业情感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12]。胡燕生提出职业情感与个体专业背景知识、社会地位、待遇、职业荣誉感等有很强的正相关性[7]。
四、关于辅导员职业情感培养措施的研究
陈秋燕提出从四个途径解决职业情感培养的问题:改善辅导员职业生存状况,增强工作满意感;确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地位,促使产生较高的职业价值认同;建立专业建设制度,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规范工作制度体系,协调各方教育资源[11]。马春花提出要加强制度建设,为专职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人性化的生活环境;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学习,吸取各学科知识[6],要加强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地位。杨昌锐等提出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形成需要有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这种职业生态环境需要从加强党性修养与文化修养等方面进行培育,也需要从营造工作氛围与健全制度保障的学校层面进行培育[12]。胡燕生的对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辅导员职业情感的自我生成。要明确职业信念,认清就业形势,珍惜工作岗位;要培养职业情趣,加强自我修养,热爱工作岗位;要构建和谐关系,营造良好的氛围;要树立全面发展意识,积极提升个体心理品质和职业理想。二是外部保障。要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的选拔、考核和培养机制,提供职业情感保障;要科学制定和完善各项措施,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对辅导员进行人文关怀。要开展各种各类活动,注重相互之间交流;要营造良好氛围,尊重人才[7]。周频提出辅导员职业情感系统建设项目应包括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建设和谐辅导员团队;提升辅导员调适技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10]。
五、辅导员职业情感研究的评价及发展趋势
综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可见,辅导员职业情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者从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维角度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和分析了辅导员职业情感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和培养机制,对早了解、早介入、早纠偏,采取激励措施引导辅导员培育和生成积极的职业情感,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工作满意度、工作责任感、职业荣誉感、敬业精神,稳定辅导员队伍,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高学生工作绩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研究者虽然提到了目前辅导员职业情感存在的问题,但是并没有深刻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囿于研究者个人知识背景的不同,对职业情感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和概括不足,易流于表象;对于辅导员职业情感培养的措施,的确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但都不够全面且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述。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近年来各行各业对职业情感的关注,特别是对德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职业情感研究的开展,都为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的平台。
因此,笔者认为关于辅导员职业情感的课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和基础,未来的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辅导员不同时期职业情感的研究。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一般要经历形成期、应用期、累积期和生产期四个不同的阶段,工作年限的不同,比如从事辅导员工作3年以下、3年至6年、7年至10年、10年以上,每个阶段、一定的工作年限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目标要求,也就会有不一样的职业情感表达。刚入职的新辅导员与老辅导员的职业情感既有相同的地方,肯定也会有不同之处。通过研究找出差异,发现各个时期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导辅导员在每个阶段的职业行为和强化积极的职业情感,不断提升职业素质,使辅导员个人的需求和发展目标始终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推动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二)理论基础和形成机理的研究。对辅导员职业情感的研究涉及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但是从目前的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到,都侧重于实证研究,没有就培育辅导员职业情感的理论基础和形成机理进行深入探讨,概念、过程、机理不明晰,缺少理论支撑,这是辅导员职业情感研究的短板和缺陷。实际上,管理学中的需求理论、激励理论,心理学的情感形成理论等经过梳理和选择,都可成为辅导员职业情感研究的理论基础,并由此推论和阐释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形成机理,在理论上拓展职业情感和辅导员研究的视域,提升研究者的认识水平。
(三)研究方法。目前有关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实证研究普遍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如引进国外较成熟的情感测量工具、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力图得出具有概括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结果。定量研究方法依据研究者的设计来评价研究对象,具有先入为主的缺点,不能如实反映研究对象内心的初始想法。而且定量研究方法需要较大样本量,才能从局部推论总体,如果样本量不够,研究结果就可能会无效。国外的实证研究则多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比较注重在研究对象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对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及其社会组织的日常活动进行探索。研究者主要通过观察、深入访谈、录音、文字转录、分析等方式了解和收集访谈对象对其真实世界的看法、态度和感受。质性研究对样本量无明显要求,这对于某些特殊群体的研究无疑是最可取的研究手段。由此,辅导员职业情感研究需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主题和方法,对具有鲜明情感体验特点、不同工作年限和职业发展阶段的辅导员部分群体开展研究时考虑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在自然情境下深入关注辅导员的职业情感,推进对辅导员情感微观层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时锦雯)
[1]特纳·斯戴兹.情感社会学[M]. 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
[2]雅科布松.情感心理学[M].王玉琴,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3-5.
[3]蔡汀,王义高,祖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尚勇. 试论职业情感的科学界定[J]. 理论观察,2007(1):153-154.
[5]李幽竹. 辅导员的职业情感缺失分析[J]. 今日科苑,2010(4):213.
[6]马春花. 谈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职业情感[J]. 科教导刊,2012(5):127.
[7]胡燕生. 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的生成与培育[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7-131.
[8]钟健雄. 论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内涵与构成[J]. 今日科苑,2009(4):238.
[9]杨昌锐,孙莉,沈波. 论辅导员职业情感价值及其表达[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123.
[10]周频. 论辅导员职业心态建设的三大支持系统[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14-115.
[11]陈秋燕. 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认同及其压力探析[J]. 教育评论,2008(5): 111-113.
[12]杨昌锐,沈波,孙莉. 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发展阶段与培育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65-66.
Survey and Evaluation of Occupational Emotion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LI Jiang,ZHU Qian-yu,LUO Man-y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420,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d four aspects of research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the definition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occupation emotional problem, the status of counselors’ occupational emotion, the factors influence counselors’ occupational emotion and the measures to cultivate counselors’ occupational emotion. Furthermore, this paper made an impersonal evaluation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put forward a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n group study, theoretical basi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counselors;occupational emotion;summary;evaluation
G641
A
1671-9719(2016)5-0023-03
李江(1972—),男,广东兴宁人,副教授,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建理论。
2016-02-20
2016-03-12
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广州地区高校新辅导员职业情感质性研究”(2014ZK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