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群体特征下的高校志愿者行动变化
——《2014-2018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框架下的讨论

2016-03-18

广东青年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公益

马 灿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工学院,北京100089)

新群体特征下的高校志愿者行动变化
——《2014-2018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框架下的讨论

马 灿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工学院,北京100089)

高校志愿者行动是受党团指导,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公益行动,因此,高校志愿者行动同时受到党团要求与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影响。新的青年志愿者五年规划提出了尊重主体与首创精神,支持、鼓励探索符合市场经济机理的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平台,明确实体平台建设数量指标,支持引导各类网络“微公益”等新主张,将会调控今后的高校志愿者行动。同时,志愿者鲜明的“90”后群体特征也使当前的高校志愿者行动发生了变化。高校志愿行动开始借助市场的力量获得资源;行动的主题变得多样,以需求为导向,并兼顾志愿者的专业;活动形式从单纯的线下走向了线上与线下、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式;宣传也变得更多地倚重微信等新媒体途径。

高校志愿者;代际特征;市场;创新创业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一般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依托不同的志愿组织,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在我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是最大的志愿者组织,而来自高校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是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重要人力资源。高校志愿者行动受到高校党团的调控,同时也受到志愿者主体特征的影响。

一、党团对志愿行动的新支持、新要求及其影响

党团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不同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下一步志愿者行动的要求是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这一要求在团的十七大上作了解读和细化。据此,由团中央制定的《2014-2018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成为今后5年包括高校志愿者行动在内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总纲。规划中的一些提法,将给高校志愿者行动带来新的影响。

(一)对个体的尊重和对创新的支持将刺激志愿行动的创新

规划明确提出,“尊重青年志愿者主体地位,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把以青年志愿者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鼓励和支持基层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大胆创新,不断深化志愿服务内涵。”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以及知识条件,使其成为最具活力与首创精神的群体。规划对个体以及创新的首肯,必然刺激高校志愿者行动产生大量的创新冲动。

(二)利用市场经济壮大志愿服务,使志愿行动突破资源瓶颈

作为一种探索,借助广州志交会,2014年团中央等部门举办了首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让服务方与资金方通过市场联系在一起。2015年的大赛也如期举行。志愿者服务大赛的举办是具有跨越意义的。其一是大赛的级别高。志愿服务也有了专门的全国性的评优评奖赛事,对于大学生而言,国家级奖项无疑是他们成才路上的重量级砝码。其二是影响面广。通过全国范围的甄选评优,可以将具有群众基础和操作基础的志愿服务项目推送至各高校,成为可资学习的榜样。其三是找准了公益与经济的关系定位。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公益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如果和钱扯上关系,就是步入了雷区。这就使得志愿服务的筹资工作变得扭扭捏捏、遮遮掩掩。然而,志愿服务大赛的举办目的就是要吸引爱心企业、基金会甚至普通群众来了解公益、支持公益,通过市场进行资金筹措,更好地支持志愿活动的开展。在这次大赛中,897个参展项目均获得资助,现场签约额达3 784万元。事实证明,通过举办志愿服务大赛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平台这条路是可行的。

(三)对实体平台建设明确数量指标,将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化、基层化

高校志愿者行动的难题之一是找不到合适的服务基地。由于社区干部的一些顾虑或者懒政,高校志愿者进单位进社区提供服务之前的报备工作十分繁杂,且不一定成功。大学生想要提供服务,却接触不到足够多的需要服务的人群,因此才会出现重阳节扎堆给养老院的老人们洗脚这种尴尬的事情。现在规划中对团属实体志愿平台的建设数量给出了时间表,并有量化要求,这就激发了基层社区建设志愿实体平台的积极性,使得高校志愿者与社区共建志愿服务基地成为可能。

(四)支持、引导各类网络“微公益”,拓展高校志愿者行动的服务空间

此提法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网络”,网络技术的进步仅仅使网络公益变得可行,党团的肯定才能为网络公益正名;其二是“微”,高校志愿行动与团组织直接组织的公益活动不太一样,大学生自创的小范围志愿项目很难通过形成影响来获得稳定的资助,因此大部分高校组织的志愿项目缺乏强劲和持续的动力。然而要实现党“广泛开展志愿活动”的要求,最终一定要通过多元的活动模式才能达成,即既有大型的品牌性活动,也有微型的服务活动,才能让志愿活动覆盖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网络“微公益”的支持有助于极大地拓展高校基层志愿者行动的发展空间。

二、高校志愿者行动主体的群体性格变化及其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以18~24周岁居多,从代际角度讲,都属于90后,有着鲜明的90后代际特征。中国的90后具有“娱乐至上”、“充满表达欲望,情感需求强烈”、“孤独与集体孤独”,以及“爱创新也爱创业”等特点[1]。这些特点对高校志愿者行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爱创新也爱创业为公益创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90后是爱创新,也爱创业的一代。90后面临着最为快速变化的大环境,接触到了最多最频繁的变化与创新。同时,由于社会财富的积累,他们也是生存压力相对较小的一代。因此他们不仅在思维和技术上有可能,在物质上也有条件去创新。创业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创新。志愿者主体的创新创业精神,会激发高校志愿者行动的创新与创业特征。高校志愿活动在主题上、形式上、内容上都将产生较大的变化。同时,志愿活动也会从单纯的助人行为演变为带有创业特征的行动。

(二)孤独与强烈的表达欲并存,要求在行动中提供更方便的社交平台

90后是充满表达欲望,情感需求强烈的一代,然而他们又是孤独和集体孤独的一代。90后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信息。这里暗含着两层意思:一是90后有自我表达的需求;二是希望拓宽网络等虚拟社交圈作为他们的表达渠道。由于具有这样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者在志愿行动中为大学生的表达提供方便,打造多种平台,为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呈现提供多种形式的舞台。特别是要满足参加志愿行动的大学生们通过社交媒体展现兴趣,通过兴趣找到圈子,通过圈子延伸交往,破解孤独的需求。

(三)娱乐精神导致志愿者行动方式的趣味性与多样化

90后是娱乐至上的一代,这一特征决定了当今高校志愿者活动必须讲究一点趣味性。古板的、陈旧的活动,例如搞卫生、看望孤老病残、赠送衣被文具等活动对高校志愿者不再具有吸引力。反之,那些有意思的,与众不同的志愿活动却会让大学生们心向往之。通过做一些吸引眼球的,带一点挑战、刺激的事情,例如借助冰桶挑战、夜晚长途步行等方式来募集资金,比在熟悉的地方摆个筹款箱,更能兴奋高校志愿者的神经。

三、双重影响下高校志愿者行动的变化

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高校志愿者行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具体而言,这些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愿服务与市场关系的新变化

志愿行为的非营利性与市场的逐利性是否从根本上相互排斥?志愿者工作有没有可能利用市场力量谋求自身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党团的意见是明确的,态度是支持的。这一改变,使高校志愿者对志愿与市场关系产生了新看法。

志愿精神是一种不求报酬,为他人付出的精神。长期以来,高校组织志愿活动是忌讳谈钱的,但志愿活动的开展其实又必须有资金的支持。传统上高校志愿活动的经济都来源于团委,也有学生或老师利用自身关系获得的社会赞助,但只是零星和非制度化的。整体而言,高校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与市场的关系是不清晰的。因此,2014年由共青团主办的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无疑向高校志愿者行动发出了清晰的信号——志愿精神与市场并不矛盾。举办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除奖励优秀项目,更重要的是让全社会看到这些项目,举社会之力,让市场选择,并帮助解决志愿服务的经费问题。

2.志愿活动和创业巧妙结合

90后的创业天性与中央对创业创新的倡导,使“创客”的身影出现在高校志愿者行动中,而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早在2013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中,江西师范大学“管中窥梦”项目就用帮助困难群众回收吸管,制作环保枕头创业脱贫的创意斩获金奖。此后,华中农业大学“以爱育爱,断翼天使”项目也遵循同样思路,通过教授聋哑学生手工技艺,打造以残疾人为主体的产业链进行创业。到今年,更多与创业相关的公益项目涌现。例如华南农业大学学生自行研发的“环保型混凝土透水砖”产品,内蒙古大学的“羊油肥皂工作坊”项目等。相比两年前,公益类创业项目数量更多。而且高校志愿者的创业内容不再停留于传授简单的产销技术,而是运用专业知识,开发出低碳环保、易于实现的新技术,并将之应用在公益创业、帮助脱贫上,体现了高校志愿者行动更高的技术含量。

(二)活动主题的新变化

1.主题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受到志愿者主体群体特征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志愿者行动的活动主题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这些异彩纷呈的志愿活动背后,体现着高校志愿者对社会需求的浓浓关注。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浪潮逐渐兴起,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文件,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为了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高等医学院校如何结合自身医学教育的专业特长,更加科学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已成为近年来医学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早期的高校志愿者们既缺乏经验,也缺乏创新的意识、能力与氛围,志愿活动多由团系统统一组织、统一布署。这种自上而下的组织模式导致当时的高校志愿者行动主题单一,不同高校的志愿者活动内容高度雷同。

随着志愿服务理念的传播,90后大学生在中学的初高中阶段便已接触过志愿行动,对志愿服务的倡议、规划、组织等均有所了解,这使大学生拥有了自我组织志愿活动的能力。再加上党团的鼓励、媒体的造势以及90后天然的创新与张扬的群体特征,大学生形成了自行开展志愿活动的意识与氛围。这样形成的志愿活动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每一个基层组织彼此独立地设计志愿活动。因此相比以往,高校志愿活动的主题不再局限于统一的布置,而是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活动主题变得多样化。从2014年获金奖的高校志愿服务项目来看,19个获奖项目的活动主题分布在关爱、扶贫、助残、环保等多个方面,还有3个属于上述主题所不能包括的“其它领域”。当前高校志愿活动主题的多样性可见一斑。

2.主题的选择开始考虑受众的需求

和活动主题相关的另一个明显变化是服务的需求导向。大学生们不再盲目地“献爱心”,而是通过实地的调查去了解受助者的真实需求或者是社会的呼声,他们的志愿服务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例如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的“声音绘光影”项目,同样是阳光助残,他们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盲人希望能看到电影。但一方面盲人自己很难搜集到想看的电影,另一方面他们只能听到电影的声音,无法感知电影的画面。因此,该项目的服务就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征集盲人的个性化喜好,为他们挑选适合的电影;二是给盲人讲电影(画面)。大学生对于社会的普遍需求也非常敏感。目前社会上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反响较大,因此高校志愿者行动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围绕着环保主题开展的。例如“天津高校环保联盟”和南京大学“指纹画挑战赛”等。

3.主题开始与志愿者专业相结合

和活动主题相关的第3个变化是开始将志愿服务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这是志愿服务档次提升的标志,也使得志愿者与受助者实现双赢。例如东北师范大学的“盐治有茶”项目,大学生成立罗布麻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利用专业知识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收入低下的问题。西藏大学“阳光糌娃”项目则通过学生的服装设计专业知识,制造并销售藏族风格的服饰,用义卖收入支持公益助残。

(三)宣传招募途径的新变化:微信工具的广泛使用

传统的高校志愿者行动宣传方式是一种“点对面”的信息传播方式,把志愿服务信息从组织者这个点传递到志愿者群体这个面上。这种传播方式使得从最初的借助高校学生管理实体组织网络,通过“院校—系所—班级”层层传达,到借助网络技术,通过高校校园网向志愿者们发布消息。但这两种方式都无法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确保志愿者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接收到信息。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信的普及,使这一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高校志愿者的宣传途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除了传统的宣传招募途径,微信成为了高校志愿者行动宣传的新宠。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手机等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可以实现点对点的小文件声音、文字、图片、视频发送。随后开发的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可以实现一个组织内大文件信息的推送,还可以实现组织与信息接收者的互动。这使得高校志愿者行动的信息传递从粗犷的“点对面”向精致的“点对点”转变成为了可能。同时,在微信程序中,每一个信息接收者可以向其他现有人际网络转发信息,信息的扩散从单链式变为放射式,扩散范围可以呈现几何级增长。再加上微信用户数量的急速增长,微信的信息传播手段远远优于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

高校志愿者在活动的宣传、招募上开始大量借助微信这个工具。2014年全国志愿服务大赛金奖中,多个高校项目都是通过微信进行宣传招募。如“好习惯养成微行动”、“保护长江江豚行动”等都提到了使用微信进行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时或不定时地由活动组织方直接向在校大学生发布志愿服务活动报道与公益资讯,既避免了信息逐级传递的资源消耗与信息失真,也保证了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无差别地传递给所有的志愿者。

(四)活动形式的新变化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高校志愿服务宣传招募途径的变革,也引发了活动形式的变化。

1.线上志愿活动开始出现

网络的发展使高校志愿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在现场进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提供服务。在国外,网络志愿服务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这是志愿者利用网络平台来组织并提供帮助的一种方式,可以提供包括心理咨询、公共管理、写作交流等在内的各个方面的服务[2]。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开始成立网络志愿者队伍。如中南民族大学的“家庭阳台绿色空间私人订制平台”通过运营基于微信、网站、APP的服务型平台,为居民提供绿色阳台设计服务。暨南大学以网络为媒介提供志愿服务,获得“福彩公益优秀团队奖”。

2.间接参与志愿活动形式开始出现

互联网的兴起也使得志愿活动不一定只是直接地提供服务,也可以通过间接的行动达到服务的目的。例如湖北省高校的“清朗网络·学子先行”网络志愿活动,大学生可以通过在微博上发布网络文明宣言、参与微博实时话题讨论、朋友圈转发、点赞等方式参与并促进网络文明建设。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地参与志愿活动。只要出发点是志愿精神,间接参与也是一种参与。

四、新形势下高校志愿者行动展望

大学生志愿者在党团的指引下,结合自身特点和环境变化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例如如何在志愿活动的趣味性和娱乐化中寻找到平衡?如何保持志愿活动特别是微公益项目的长效性?如何整合众多的校园志愿微信号?如何更好地利用赛会平台和市场力量?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解决。

总体来说,高校志愿者行动面对时代的变化,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志愿活动的主题变得更加具有人文关怀色彩,更准确地把握到了社会大众的需要;形式变得更为灵活,有助于将志愿服务的公益性覆盖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志愿者行动的管理也有了更为便利的技术工具和开拓了更大的生存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校志愿者行动将会沿着健康的道路继续前行。

[1]易观智库,腾讯QQ.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2014[EB/ OL].[2015-05-15].http://www.199it.com/archives/ 347728.html.

[2]欧小波.网络志愿服务: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的拓展[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2):79.

[责任编辑:谢 华]

On the Changes of College Volunteers’Action under the New Group Characteristics——A Discussion Based on 2014-2018 China Youth Volunteers’Action Developm ent Plan

MA Can
(School of SocialWork China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tudies,Beijing,100089)

Volunteers’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ublic welfare actionsguided by the Party and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the requirement of the Party and League,as well the intergen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The new five-year plan of youth volunteers has been introduced, which shows respect to innovation,encourages to explore a volunteer service resource integration platform to meet the market economic mechanism,sets clear quantity index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tity platforms,supports and guides various kinds of internet‘micro public welfare’.All the abovemethods will continue to guide volunteers’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eanwhile,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90’youth group will also lead to the change of volunteer activities.Therefore,volunteers’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ain resources through market,design diversified themes,run on demand-oriented,connectwith the volunteers’majors,and at the same time,explore on-line and off-line services,apply direct and indirectmethods and increase publicizing channels,especially by new media like WeChat.

volunte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tergen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market;innovation

C916

A

1009-5446(2016)04-0059-04

2016-08-0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术创新支持计划(182060508)

马 灿(1978-),女,湖南益阳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青年人才与青年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公益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公益
公益
公益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