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秋瑾思想对清末诗人徐自华、徐蕴华的影响
2016-03-18魏鹏展
魏鹏展
(中山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
论秋瑾思想对清末诗人徐自华、徐蕴华的影响
魏鹏展
(中山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
有关秋瑾的研究已经很多,独缺少她对同时代文人影响的研究。徐自华和徐蕴华都是南社重要诗人,学术界对她们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但缺乏探讨她们革命思想形成的研究。清末西学东进,女性意识开始在中国社会越来越强烈。传统女性开始冲出闺房,走上革命,突破传统女性固有的角色定形。南社女诗人徐自华与徐蕴华都出生于大家庭,一方面接受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熏陶,有传统妇人的一些特点,又有传统读书人高尚的志趣和品格;另一方面,她们遇到秋瑾,秋瑾那不保守、不服从的倔强个性影响了她们性格的转变。
秋瑾;徐自华;徐蕴华;清末女诗人;南社女诗人;女性意识;女性解放
一、慷慨激昂与刚烈
徐自华与徐蕴华两姐妹接受传统私塾教育,性情温顺,对很多事情都哑忍,逆来顺受。我们可以从徐自华的作品中看到家庭教育对她的影响:“且坤德在闺为淑女,出阁为顺妇, 为令妻,他日则为贤母。有此四者始可传,岂在戋戋文墨乎?”[1]1(徐自华《听竹楼诗稿自序》)从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徐自华很认同传统女德,认为女子出嫁后要做个顺妇、令妻和贤母,性格倾向传统及保守。但遇到秋瑾后,她和徐蕴华的性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06年,徐自华任教于浔溪女学,与秋瑾相遇,两人一见如故。
一九○六年……南浔镇张弁群创办浔溪女学,请自华主校务。二月,秋瑾就聘浔溪女学任教,二人一见如故,惟恨相逢之晚,后遂成莫逆。……四月,秋瑾离浔溪,自华写诗《送别璇卿妹》十章。
——郭延礼《徐自华年谱简编》[2]200-201
(徐自华)初为南浔女校教员,会褚辅成亦以瑾来荐,浔校长以徐故却之。瑾闻之心甚不平,径偕辅成来谒徐。一见各自倾倒,徒恨相见之晚。由是徐遂留瑾,任校事,使毋他往。日夕欷歔,纵论家国,如骨肉姊妹矣。
——陈去病《徐自华传》[1]223
秋瑾与徐自华、徐蕴华相识时间虽然很短,只有数月,但我们能从秋瑾的诗中看到她们的关系很亲密,如诗:“朋友天涯胜兄弟,多君姊妹更深情。知音契洽心先慰,身世飘零感又生。劝药每劳亲摰盏,加餐常代我调羹。病中忘却身为客,相对芝兰味自清。 ”[3]235-236(秋瑾《病起谢徐寄尘小淑姊妹》)
这是秋瑾在浔溪期间,病后赠给徐氏姊妹的。[3]236秋瑾在诗中对徐自华和徐蕴华的照顾表示感谢。诗中记述秋瑾患病时,徐氏姊妹不但对她劝药,又为她调羮,令她感到自己如亲人般被照顾。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人关系在认识不久,就很亲密。徐自华与秋瑾十分投契,无所不谈;秋瑾曾留学日本,她自由平等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徐自华,让这个闺阁女子大开眼界。最吸引徐自华的是秋瑾的女侠形象。我们看看徐自华为秋瑾写的《鉴湖女侠秋君墓表》:“生平忼爽明决,意气自雄;读书敏悟,为文章奇警雄健如其人;尤好剑侠传,慕朱家郭解为人。丰貌英美,娴于辞令;高谭雄辩,警其座人。自以与时多迕,居常辄逃于酒。然沉酣以往,不觉悲歌击节,拂剑起舞,气复壮甚。所夫固纨袴子,至是不相能。”[1]15这篇文章写于1907年,[1]16是徐自华为秋瑾写的墓表,文中所述都是她对秋瑾的印象。秋瑾给徐自华的印象是:忼夹明决、雄健、英美、雄辩等,又爱喝醉,又会剑术,完全是一个女侠的形象。对于成长于传统家庭的徐自华来说,一个闺阁女子能做到男性独有的大侠形象,是难以置信的,因此徐自华十分仰慕秋瑾。这种仰慕之情一方面令徐自华诗词的风格由早期的婉约,变成后期的慷慨激昂;另一方面徐的性格也由早期闺阁女子的柔弱,变得刚烈。如《满江红·感怀用岳武穆韵》中所抒发的情感颇慷慨悲凉:“岁月如流,秋又去,壮心未歇。 难收拾,这般危局,风潮猛烈。把酒痛谈身后事,举杯试问当头月。奈吴侬身世太悲凉,伤心切。 亡国恨,终当泄;奴隶性,行看灭。叹江山已是,金瓯碎缺。蒿目苍生挥热泪,感怀时事喷心血。愿吾侪炼石效娲皇,补天阙。”[1]172这阕词作于1906年。[2]201这年秋瑾就聘浔溪女学任教,徐自华与她一见如故,惟恨相逢太晚,后遂成好友。[2]200秋瑾的政治意识逐渐影响了徐自华。这阕词的爱国之情,慷慨悲凉,可比岳飞《满江红》。
如果我们把徐自华《满江红·感怀用岳武穆韵》与她早期的作品相比,我们就会发现两者差异极大。
轻舟瀺过板桥西,月色溶溶满小溪。一陈风来波面响,林间宿鸟尽莺啼。
——徐自华《西溪夜泛》[1]37
这首诗作于1886年[2]191, 当时徐自华十四岁。这首诗是典型的传统闺阁女子写的山水诗,风格趋于婉约。徐自华早年的个性也如一般闺阁女子,相对柔弱。
1907年,秋瑾遇难的同年,徐自华写了《示侠客》[1]203:“君不见古人意气倾山岳,今人几个重然诺。纵教侠气可凌云,黄金散尽穷途哭。忧时愤世日纷纷,廿纪争存悲种族。拔剑斫地一何壮,睚眦羣雄相逐鹿。我愧扶风豪士家,相逢劝酌樽中醁。叹息同胞尚梦梦,燕雀焉能知鸿鹄﹗识时自古称俊杰,种菜关门岂雌伏?万人虚憍徒鹰扬,搏虎莫教果虎腹。噫吁嚱﹗田横五百空尔为,何如海上寻徐福! ”[1]117
从诗中的 “田横五百空尔为,何如海上寻徐福”,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应写在秋瑾遇难前,而这诗是徐自华表达自己不认同秋瑾冒生命危险去做革命的事,劝她不要白白牺牲。我们从中可看到徐自华的性格柔弱的一面。但到了晚年,徐自华的性格变得刚烈。1930年(民国十九年庚)58岁:
是年自华以秋社名义呈请国民党中央政府内务部文。文中历述秋社成立、秋祠建立以来之情况,为免人霸占,请政府准予备案。文见本集中。
——郭延礼《徐自华年谱简编》[2]219
民国九年……时秋祠已为刘典子侄所管,官僚军阀狼狈为奸。女士虽太息痛恨于先烈不祀,顾力勿能敌,但能隐以竣事。积忧多痗,抑郁寡欢,坐是气体亦稍稍衰矣。民国十六年春,国民革命军底定东南。女士亟集社员,联名呈请恢复秋祠。当经浙江政务委员会令行杭州市政府查明发还,由公安局派员于六月六日会同接收。此事原可定局,讵刘氏犹未折服,一再渎呈政府,为万一之想。其呈文措词不检,诬女士为霸占。官中以某种原因,亦有为左袒者。女士愤曰:青天白日之下,脱令先烈祠宇,弗克保存,则革命之谓何?因尝询问社友:最高当局有无来杭确讯,届时当负秋侠栗主,晋谒层宪,为先烈请命。必得当乃已,不则宁与祠共存亡。任听若辈所为,拼以颈血溅阶石,庶足对故人于地下。年逾六十,死不为夭,更有何事,不能勘破乎?闻者或婉词慰藉,而女士义愤填膺,终非口舌所能解。初拟力疾晋京,以孱躯不支而罢。复遣亲信为代表,伏枕上书,致行政院长汪精卫、中委叶楚伧两先生,请予主持公道。会今浙江省黄主席视事,遍查档案,衡情酌理,于刘氏所请严予驳斥,秋祠幸得保全。
——秋宗章《记徐寄尘女士》[1]230-231
徐自华为了保护秋社,“必得当乃已,不则宁与祠共存亡。任听若辈所为,拼以颈血溅阶石,庶足对故人于地下。年逾六十,死不为夭,更有何事,不能勘破乎?”为了达到目的,甘愿同归于尽,性格极其刚烈。这种性格与秋瑾极为相似,但又与徐自华年青时有很大差异。秋瑾刚烈的性格在徐自华的 《秋瑾轶事》中有具体的记述:“一日,余约女士及吕女士共游张园,小憩品茗,见一留学生挟一雏妓,乘马车至,相将入,隔座恣谈笑谑,女士喟然叹曰:君辈见留学界腐败形状乎?我往询是何处人,当面谏之。余笑曰:此辈半年居校,鸟入笼中,今来花姣柳媚之地,正欲赏心悦目,为消夏计,干卿甚事﹗吕君亦曰:目下暑假归国者,不知凡几,大半挟妓俊游,君如此干预,未免太劳。女士不听。作东语询之,留学生与语,面有惭色,雏妓则怒目,独至阶下,即乘车去。余笑谓曰:子真杀风景。女士笑曰:余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其疾恶若仇如此。今死非其罪,是必其平生太率直,口角取祸,人皆挟私愤而陷害之者。”[1]9-10从徐自华《秋瑾轶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秋瑾是一个性格极为刚烈的女子,遇到不合理的事,会不平则鸣;相反,徐自华在早期的作品中呈现的是一个性格较柔弱、又怕事的自己。但随着时间推移,秋瑾死后,徐自华不论是处理秋社的事情,或是诗文中抒发的爱国情绪都变得越来越刚烈。这种性格的重大改变很大程度上是由徐自华仰慕秋瑾,再而学习秋瑾所致。
秋瑾在浔溪女学任教时,徐蕴华跟随姐姐徐自华就读于此。徐蕴华当时是秋瑾的学生。徐蕴华得到秋师的指导,思想有很大的改变,以致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更有时代精神。1906年,徐蕴华呈秋瑾一诗,词藻华丽,却没有时代精神。秋瑾针对她的文章缺点,给她写了《赠女弟子徐小淑和韵》一诗:[4]553“素笺一幅忽相遗,字字簪花见俊姿。丽句天生谢道韫,史才人目汉班姬。愧无秦聂英雄骨,有负阳春绝妙辞。我欲期君为女杰, 黄龙饮罢共吟诗。”[3]233-234这首诗作于1906年[3]234。 诗中, 秋瑾明确鼓励徐蕴华要做个女杰。这里所提到的“女杰”,是指如秋瑾一样走出闺房,争取男女平等,进行革命活动。徐蕴华听从老师的指导,一改诗风。徐蕴华往后的题材内容有更强的政治意识。如《逊清丙午春日呈鉴湖女侠秋瑾吾师》:“出群才调久相师,私淑心香已几时。一旦得最问字列,十年深悔读书迟。隐娘侠气原仙客,良玉英风岂女儿。为愤时艰喷热血,长歌击剑抑何悲。”[5]6诗题“逊清丙午春日”说明这首诗作于1906年春天。徐蕴华在诗中抒发了对秋瑾的仰慕之情:“隐娘侠气原仙客,良玉英风岂女儿”,觉得秋瑾有男性的魅力;对秋瑾关心国事的胸怀,也表达赞同及欣赏:“为愤时艰喷热血,长歌击剑抑何悲”。诗歌风格趋于慷慨激昂。我们再看她的《冬夜偕诸同人小饮赋呈秋侠吾师》:“残雪映新月,满室虚白生。 御寒无别策,入座佳酿倾。良朋尽肝胆,高谈清复清。朔风透窗隙,灯烛昏又明。众醉君独醒,起绕梅花行。悠然发长啸,孤鹤譍同声。”[5]7诗句“悠然发长啸,孤鹤譍同声”明确地认同秋瑾的革命工作,愿意参与其中,成为一分子。整首诗的风格也趋慷慨激昂。我们再看她的 《吊璇卿先生》:“惊潮风挟竟狂奔,满地横流日月昏。革命军张何实据,断头台上痛含冤。欲除奴性酬斯志,甘作牺牲不辨言。为告同胞二万万,会开追悼共招魂。历史千秋有伟名,果然虽死胜犹生。浊流纵处身仍洁,党祸横加气莫平。大抵英雄皆热性,断无家国不关情。他年铜像为师铸,含笑重泉志竟成。”[5]7这首诗以《曾立雪人泪稿》之题发表于《时报》(丁未七月十三日)。诗句中“革命军张何实据,断头台上痛含冤。”不是表示徐蕴华认为秋瑾因革命活动而被冤枉处死,而是作为秋瑾的学生,希望在报章上发表诗,能为老师的革命活动表示支持。诗中“欲除奴性酬斯志,甘作牺牲不辨言。”呈现徐蕴华的革命意识,为革命贡献自己。虽然秋瑾在革命活动中牺牲,但徐蕴华对她表达认同及支持:“他年铜像为师铸,含笑重泉志竟成。 ”
如果我们把徐蕴华《吊璇卿先生》与徐自华《哭鉴湖女侠》比较,就会发现两人同是对秋瑾写的悼亡诗,但诗中的情感深浅是有差别的:
恶耗惊闻党祸诬,填胸冤愤只天乎。不求明证忘公论,偏听流言竟屈诛!
——徐自华《哭鉴湖女侠》[1]117
这首诗作于1907年, 即秋瑾遇难同一年[2]202。“恶耗惊闻党祸诬,填胸冤愤只天乎。 ”及“偏听流言竟屈诛![1]117”用了“恶耗”“惊闻”“冤愤”等词都是关系非常密切,及感情非常亲密,才会用这样强烈感情色的词。徐蕴华《吊璇卿先生》中的“断头台上痛含冤”“他年铜像为师铸,含笑重泉志竟成。”则用了“含冤”“含笑”“志竟成”等词,感情色彩较抽离,显示徐蕴华与秋瑾的情感比徐自华与秋瑾的情感较浅薄。这是由于徐蕴华与秋瑾是师生关系,徐蕴华对她的情感偏向于敬畏;徐自华与秋瑾则是如姊妹般的摰友关系,秋瑾的牺牲自然对她来说如同痛失亲人,自然会感到悲愤剧痛。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徐氏姐妹年轻时候性格如一般闺阁女子,性格相对柔弱,逆来顺受;但自从认识秋瑾后,性格出现很大的转变,变得很刚强及倔强。这个转变是很突然的。这个性格的转变不但见于两人的作品中,也见于年谱中的事迹。因此,我们可以断定秋瑾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两人的性格。
二、思想开放
徐自华和徐蕴华都受传统教育,思想一直很保守;直到认识了秋瑾,她们的思想才开始了重大的改变。秋瑾任教于浔溪女学期间,与徐氏姊妹常常以诗唱和,她希望透过诗歌的唱和能鼓励徐氏姊妹参与革命工作。我们先看看徐自华写给秋瑾的《赠秋璇卿女士》:“每疑仙子隔云端,何幸相逢握手欢。其志须眉咸莫及,此才巾帼见尤难。扶持祖国征同爱,遍历东瀛壮大观。多少蛾眉雌伏久,仗君收复自由权。萍踪吹聚忽逢君,所见居然胜所闻。崇嘏奇才原易服,木兰壮志可从军。光明女界开生面,组织平权好合羣。 笑我强颜思附骥,国民义务与平分。 ”[1]108这首诗作于1906年[2]200。那时,徐自华与秋瑾刚认识。我们可以从诗中看到秋瑾当时给徐自华的印象:“其志须眉咸莫及,此才巾帼见尤难。”徐自华很欣赏秋瑾为女界争取平等自由的志向,又很仰慕秋瑾能到日本去留学,大开眼界:“遍历东瀛壮大观。”也寄望秋瑾能为女界争取自由平等:“多少蛾眉雌伏久,仗君收复自由权。 ”秋瑾收到徐自华的诗,也写了一首和诗《赠语溪女士徐寄尘和原韵》:“仙群飞下五云端,如此清才得接欢。盛誉妄加真愧煞,阳春欲和也知难。英雄事业凭身造,天职宁容袖手观?廿纪风云争竟烈,唤回闺梦说平权。客中何幸得逢君,互向窗前诉见闻。不栉何愁关进士,清新尤胜鲍参军。欲从大地拯危局,先向同胞说爱群。今日舞台新世界,国民责任总应分。”[3]231-232
1906年,秋瑾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到湖州南浔镇浔溪女学任教。当时徐自华为浔溪女学校长。这首诗就是两人认识不久,秋瑾与徐自华唱和的诗。秋瑾在诗中鼓励徐自华应传扬救国革命的思想,为了人民,参与革命工作。后来秋瑾离开南浔女学,徐自华也给她写了一首送别诗《送别璇卿妹》[2]201:“何妨儿女作英雄, 破浪看乘万里风。警醒同胞二万万,仗君去作自由钟。不沽名誉振中华,教育开成别一家。铜像他年留异域,独张旗帜向天涯。只身航海壮斯游,冲破樊笼得自由。我本悲秋同宋玉,思君更是怕逢秋。不是知音调略同,剧怜聚散太匆匆。此行倘遇回峰雁,可有音书寄一封。 ”[1]110-111这首诗写于1906年[2]201,徐自华把它发表于《神州女报》。《神州女报》旨在加强妇女参政运动的宣传[6]101。徐自华这首诗能发表在那里,诗的内容题旨也多与此有关。例如“警醒同胞二万万,仗君去作自由钟。”是对秋瑾为妇女争取自由平等表示认同;“只身航海壮斯游,冲破樊笼得自由。 ”对秋瑾能突破闺阁女子不出门的限制,离家从事革命工作,表示仰慕。这种追求自由的思想,从未见于徐自华早期的诗词。
1906年,徐自华任南浔浔溪女学校长,妹妹徐蕴华也跟随她,并进校学习[5]267。后来,秋瑾任教于浔溪女学,当了徐蕴华的老师。两人也常以诗歌唱和。如秋瑾寫了《赠小淑三迭韵》:“中山琼树长新芽,绣榻初停徐月华。廿纪风云多变幻,一生事业绝豪奢。女儿花发文明好,奴隶根除旧习着。有志由来终必达,雄飞快整御风挝。”[1]243当时国内妇女解放运动已开始发展。徐蕴华是秋瑾的学生,两人关系也很亲密。秋瑾以诗相赠,希望鼓励徐蕴华坚定自己的意志,与她一起参与革命工作。虽然徐蕴华没有就以上的诗写一首和诗,但她也曾给秋瑾写诗。如《逊清丙午春日呈鉴湖女侠秋瑾吾师》:“出群才调久相师,私淑心香已几时。一旦得最问字列,十年深悔读书迟。隐娘侠气原仙客,良玉英风岂女儿。为愤时艰喷热血,长歌击剑抑何悲! ”[5]6诗题“逊清丙午春日”说明这首诗作于1906年春天。作为秋瑾的学生,徐蕴华一直很仰慕她,也很欣赏她的才调。她的“才调”应该是指秋瑾日本留学的见闻,及追求平等自由的革命思想。
秋瑾1906年2月到浔溪女学任教[2]200,4月离开浔溪[2]201,只教了两个月。 她离开时给徐蕴华写了一首赠别诗 《赠徐小淑》:“况复平生富感情?骊歌唱彻不堪闻。重来敢爽临歧约?此别秋心半为君!此身拼为同胞死,壮志犹虚与愿违。但得有心能自奋,何愁他日不雄飞? ”[3]250
秋瑾将离开自己亲爱的学生,在诗中抒发了依依不舍的情感,“况复平生富感情?骊歌唱彻不堪闻。”她又在诗中表示自己献身于人民,虽然壮志未酬,但深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秋瑾在诗中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及分享自己的志向,目的也在于感染学生,令学生也能走上革命之路。
1907年6月初六,秋瑾在轩亭口就义[3]355。徐自华和徐蕴华都很伤心,各自写了一组悼亡诗。如徐自华 《哭鉴湖女侠》:“恶耗惊闻党祸诬,填胸冤愤只天呼。不求明证忘公论,偏听流言竟屈诛!昭雪纵然他日有,相逢争奈此生无。如何立宪文明候,妄逞淫威任独夫。波及闺中陷巨魁,含沙射影起风雷。神州现象如斯黑,祖国前途大可哀。三字惨成无证狱,一朝竟上断头台。只愁公愤人心变,愈速虚无党会开。……易钗而弁作奇男,照影青铜忽戏谈。烈士英风原可继,佳人俊眼却深惭。冤难代雪生何益?志未能酬死岂甘!最是伤心天贶节,得君绝笔寄初三。”[1]117-118这首诗作于1906年,秋瑾遇难后[2]202。 徐自华在诗中对秋瑾逝世表示极度痛心,“恶耗惊闻党祸诬,填胸冤愤只天呼。”也对清政府表示极大的愤慨,“神州现象如斯黑,祖国前途大可哀。 ”也替秋瑾未完成革命志向感到不值,“冤难代雪生何益?志未能酬死岂甘!”
徐蕴华知道老师秋瑾遇难后,也写了悼亡诗《吊璇卿先生》:“惊潮风挟竟狂奔,满地横流日月昏。革命军张何实据,断头台上痛含冤。欲除奴性酬斯志,甘作牺牲不辨言。为告同胞二万万,会开追悼共招魂。历史千秋有伟名,果然虽死胜犹生。浊流纵处身仍洁,党祸横加气莫平。大抵英雄皆热性,断无家国不关情。他年铜像为师铸,含笑重泉志竟成。”[5]7以上几首诗也以悲愤激昂的笔触,呼吁群众一起追悼秋瑾,“为告同胞二万万,会开追悼共招魂。”又对秋瑾的爱国之情表达高度的赞扬,“他年铜像为师铸,含笑重泉志竟成。”诗中流露了诗人的愤慨之情。
后来,徐自华和徐蕴华把以上两组诗连同《秋女士历史》《秋瑾轶事》《祭秋女士文》等诗文作品发表在《时报》《小说林》《神州日报》等多种新闻媒体上,措词激烈,文笔犀利,思想深刻,广泛激起社会舆论,唤醒人们的革命意识[7]。
三、参与革命活动
对徐自华和徐蕴华影响最大的是她们1906年认识了秋瑾后,并加入了同盟会[8]226;徐蕴华其后还加入了光复会[5]267。 秋宗章《记徐寄尘女士》記述了這件事:“女士一见如旧相识,同事两月,雅相怜爱。尝读先大姊诗稿,有‘如何谢道韫,不配鲍参军’,戏质其恉,姊太息不语,女士亦为怃然,亟命酒共酌。女士量窄,不能胜蕉叶。醉后姊歌,女士和之。缅怀身世,弥怜同病。自此遂订生死交,亦加入革命同盟会。 ”[1]226
1906年……5月,经秋瑾介绍加入同盟会。
——周永珍《徐蕴华年表》[5]267
丙午岁未,秋瑾到石门,介绍加入光复会。
——周永珍《徐蕴华年表》[5]267
徐氏姊妹加入革命组识除了见于与她们同时期文友的记述,及两人的年谱中,也见于两人与秋瑾的唱和诗中。如秋瑾《柬徐寄尘》:“祖国沦亡已若斯,家庭苦恋太情痴。只愁转眼瓜分惨,百首空成花蕊词。何人慷慨说同仇?谁识当年郭解流?时局如斯危已甚,闺装愿尔换吴钩。”[3]252这两首诗作于1906年上半年,此时秋瑾初离开南浔镇浔溪女学[3]252。秋瑾希望徐氏姐妹能向那些致力于革命事业的英雄人物学习,走出家园,参加革命,暗示鼓励她们加入革命组织。徐自华收到诗后,也给秋瑾写了一首和诗 《和鉴湖女侠感怀原韵》:“感怀岂独为悲秋, 别有伤时一种愁。待毙可怜还束手,图荣不耻尽低头。问心莫道终无愧,交臂何堪竟事仇?好散千金交侠客,相从燕市买吴钩。”[1]115-116这首诗作于1906年[2]201,当时秋瑾任教于浔溪女学。徐自华在诗中表示很认同秋瑾的革命思想,也决定走出闺阁, 加入革命组织,“好散千金交侠客,相从燕市买吴钩”。秋瑾也曾写诗鼓励徐蕴华参与革命,如《临行留别寄尘小淑·其四》:“惺惺相惜二心知,得一知音死不辞。欲为同胞添臂助,只言良友莫言师。 ”[3]2461906年1月,秋瑾开始任教浔溪女学,并成为徐蕴华的老师,两人有诗词唱和。5月,秋瑾介绍徐蕴华加入同盟会。7月,秋瑾离开南浔到上海去,介绍徐蕴华入读爱国女学,令她认识了蔡元培、陈去病诸师长。[5]267这首诗是秋瑾写给徐蕴华的,当时秋瑾将要离开浔溪女学。诗中,秋瑾极力鼓励徐蕴华为同胞付出一点绵力,参与革命。
徐蕴华看了这诗,受到感化,后来秘密加入了同盟会和光复会[3]246。我们可以从她的诗中看到她加入同盟会的记述。如《丙午年经秋师介绍与惠秋齐入同盟会感赋》:“年刚念二遇卿卿,光复始知会有名。先入同盟亲立誓,此身早把死生轻。”[5]991906年5月,经秋瑾介绍,徐自华、徐蕴华及同窗摰友吴珉一起加入了同盟会。这首诗就是徐蕴华赠给同学吴珉的[4]553。诗句“先入同盟亲立誓,此身早把死生轻。”很直白地记述了徐蕴华加入了同盟会,并致力于革命工作。为了争取女性在男权社会拥有平等自由的地位,秋瑾于1906年12月初一创办了《中国女报》[3]352。我们可以从秋瑾的发刊词看到她想藉着女报团结女界,为女界争光;刊物的题材内容以女性为主:“吾今欲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为女界之总机关,使我女子生机活波,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为醒狮之前驱,为文明之先导,为迷津筏,为暗室灯,使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使全球人种惊心夺目,拍手而欢呼,无量愿力请以此报创。 ”(秋瑾 《中国女报发刊词》)[9]65徐自华和徐蕴华知道后,都大力支持。
1906年……初冬,秋瑾在沪筹创《中国女报》,自华和妹蕴华均大力赞助,并捐款一千五元。
——郭延礼《徐自华年谱》[2]201
1906年……冬,协助秋瑾创办《中国女报》,并资助金钏链等约值五百金。
——周永珍《徐蕴华年表》[5]267
1906年冬初,秋侠为了唤醒广大妇女,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预定集股一万元,购置印刷机件,准备印报编书,同时并进。无如尽量征求,入股的仅四、五人,股款只数百元,同预期目标相去甚远。我姊妹俩勉力捐助1500元,才在四川路厚德里开始编印。
——徐蕴华《秋瑾烈士史略》[5]129
先大姊则去沪,创办《中国女报》,原拟筹集万金,自办印机,以期永久。讵事与愿违,款难猝集。女士闻之慨捐千金。其女弟蕴华,为先大姊执教浔溪女学及门弟子,亦出私蓄二百金为助。
——秋宗章《记徐寄尘女士》[1]227
从徐氏姊妹的年谱、文章及同时期人(秋宗章)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女界对办女报,不太踊跃,入股人数不多,结果要徐氏姊妹捐出1500元。徐氏姊妹虽然同是支持秋瑾办女报,但徐蕴华只限于捐款,而徐自华则除了捐款外,还身体力行,从行动上支持。
是夏瑾别去之上海,发行《中国女报》。徐亦辞女校职,一意助瑾行事。瑾任著述,而徐任其赀,一时女报甚风行也。
——陈去病《徐自华传》[1]223
陈去病是徐自华同时期的人。从他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知道秋瑾离开浔溪女学时,徐自华也辞去校长之职,跟随秋瑾到上海去办《中国女报》。后来发现很少人入股女报,就在报上发表诗作,鼓励女界支持《中国女报》。如《问女报入股未见踊跃感而有作》:“医国谁谋补救方?提倡女报费周章。刬除奴性成团体,此后蛾眉当自强。明珠翠羽日争妍,公益输财谁肯先?我劝红闺诸姊妹,添妆略省买珠钱。”[1]116徐自华在《中国女报》创刊号上发表了《问女报入股未见踊跃感而有作》诗,她在诗中尖锐地批评传统女性“明珠翠羽日争妍,公益疏财谁肯先”的保守思想;又在诗中呼吁女人支持《中国女报》:“我劝红闺诸姊妹,添妆略省买珠钱。”徐自华从捐钱,到辞职,再到作诗鼓励,态度相当积极;相反,徐蕴华对女报的支持只限于金钱上的捐助。
结语
徐自华和徐蕴华都出生于传统家庭,受传统私塾教育,有传统闺阁女子的闭缩性格。
秋瑾的出现,令徐自华和徐蕴华跟着她加入同盟会、光复会。徐氏姊妹又资助秋瑾办女报、宣扬平等自由思想,无不表现出时代女性的骨气。徐氏姊妹认识秋瑾后,有革命经历,作品中多了表现平等自由、革命、提倡妇权、传扬女性解放的思想。两人的女性意识及革命思想很大程度上都是受秋瑾影响。
[1]郭延礼.辑校.徐自华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郭延礼.辑校.徐自华诗文集·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刘玉来.编.秋瑾诗词注释[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4]柳无忌,殷安如,编.南社人物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周永珍,编.徐蕴华、林寒碧诗文合集·年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刘人锋.民国初期力主妇女参政的妇女刊物[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5):101.
[7]苗丽,罗时进.论晚清语溪徐氏姊妹诗歌创作[J].苏州大学学报,2011,(3):135.
[8]秋宗章.记徐寄尘女士[M]//郭延礼,辑校.徐自华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226.
[9]秋瑾.中国女报发刊词[J].中国青年,2000,(20):65.
[责任编辑:张瑜东]
The Influence of Qiu Jin on the late Qing Poetesses Xu Zihua and XU Yunhua
WEI Peng-zhan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A lot of researches on Qiu Jin can be found,but very few studies on her influence on writers of her era.Xu Zihua and XU Yun-hua are Nanshe important poetesses who attract more and more academic attention,but very few researches are conducted on the formation of their revolutionary ideas.In Late Qing Dynasty,western thoughts came in China,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China became more intense.Women started to walk out of the boudoir to join the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breaking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female roles in society.Nanshe poetesses Xu Zihua and XU Yun-hua were born blue blood,with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raditional women and noble schola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two poetesses'thoughts transforme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Qiu Jin's trendy,unyielding and strong characters.The present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two Late Qing Nanshe poetesses'influence from Qiu Jin and guidance from her on their revolutionary cause.
Late Qing Dynasty female poetess;XU Yunhua;Qiu Jin;Xu Zihua;Nanshe poetess;feminine consciousness,women's liberation
I 207
A
1672-402X(2016)03-0008-07
2015-12-15
魏鹏展(1980-),男,香港人,中山大学中文系201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