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化势差”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

2016-03-18严静峰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现代性文化

严静峰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中西“文化势差”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

严静峰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中西实力对比势差导致了中西“文化势差”,这对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重大挑战:西方理论的“神化”导致大学生思想的西化,西方思潮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认知的混乱化、西方文化的强势化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削弱化,西方价值观的泛滥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化、西式评价的圭臬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弱势化。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前沿阵地,应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存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理论的创新、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评价考核标准改革,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文化势差;意识形态安全;文化话语权

在现代社会,“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彼此交锋。文化决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成战场,里面有多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1]现代性的思想启蒙、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推动西方国家最早完成了现代化,占据了国际舞台的主导地位,而作为后发展的中国不得不面对着西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压力。高校是意识形态竞争的前沿阵地,也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最为集中的地方。因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在中西“文化势差”背景下,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

一、中西“文化势差”的范畴解析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中西社会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现代性发育过程及其水平上。16至18世纪的新教改革和理性启蒙运动开启了西方现代性发育的大门,18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为现代经济发展注入了生产和组织动力,18世纪后期美国和法国的革命运动推动了现代政治的发展。在西方现代性发育过程中,创造了以资本为载体,以市场为平台,以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和最大效益为基本原则的市场经济形式,以分权制衡、多党竞争、代议民主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以天赋人权、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体系。在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各国被西方的强势资本纳入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同时,西方的文化也以强势的姿态渗透到世界各地。因此,西方文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影响力成为了世界舞台的主角,“‘西方’不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普遍’的代号,‘现代西方’则象征着‘普遍的现代化’。通过这样的转换,认同‘西方’变成了认同‘现代’”。[3]

1840年,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日益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西方入侵不仅打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更是西方现代文明对中国封建传统文明的击溃。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走上了学习西方文明以挽救民族于危亡的道路。在西方国家占据优势的国际格局中,不同时期的中国都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到国际资本主义体系。与经历了几百年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和社会主义文化还处在艰辛的探索和发展中,因此,中国文化在国际格局中仍处于弱势地位。

所谓中西“文化势差”,是指在一定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与具有长期现代化发展历史的西方文化相比,尚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格局中仍处于相对较弱的态势。具体来说,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这种“文化势差”是中西方的社会存在决定的,是西方现代化的早发性、先进性和中国现代化的后发性、滞后性的必然结果。第二,这种“文化势差”不是中西文化本质的优劣差别,而是在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国际文化格局中的态势差别。第三,这种文化势差具有暂时性、历史性和变动性。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必然带来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将日益增强。因此,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中国文化的力量将越来越大,这种“文化势差”将最终成为历史。

当前,这种“文化势差”导致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交流中处于被动地位。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是具有差异性的不同文化在自愿、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活动,但是,由于“文化势差”的存在,往往会出现强势文化渗透、入侵甚至压制弱势文化的现象。当代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和竞争的舞台上仍处于弱势地位,具体表现有:第一,近代中国三次向西方学习的运动。第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从魏源、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到孙中山、黄兴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1919年开始的具有思想启蒙性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三次是1978年之后所实行的改革开放。近代中国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的历程,也是一个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第二,中西文化逆差。在国际文化市场上,中国所占比例较小。根据文化部的统计,2011年,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3%、34%、10%和5%,而中国仅占4%,列第五位。[4]在中西方文化产品贸易中,中国的进口远大于出口。例如,美国电影《阿凡达》2010年在中国上映后,以13.78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国内票房纪录保持者,这一纪录在2014年被《变形金刚4》以19.7亿元的票房成绩打破。而中国电影则很难在国外取得如此好的成绩。第三,中西话语权的差异。当前,互联网是信息传播和话语权表达的重要途径,是各国必争之地。但有资料显示,目前国际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以英文为载体,其中80%的信息由美国提供;中国网站的数量仅占世界独立域名网站总数的0.07%,中国网络信息的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输出总量的0.05%,而美国输出、输入量两项指标均超过85%。[5]

二、中西“文化势差”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阿尔都塞认为,在当代社会学校已经取代了教会,作为占优势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发挥着作用。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高校是各个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最为集中的地方。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中西“文化势差”使得西方价值观念对青年大学生有双重效应,一方面扩大了他们的文化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内涵,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众多挑战。

(一)西方理论的“神化”与大学生思想的“西化”。

由于“文化大革命”导致中国高等教育的中断,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急需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构建各学科的理论体系,因而中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引入了大量的西方译著,有的学科直接以西方教材为课堂教学指定使用。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总的逆差大约是10:1,而对欧美图书的贸易逆差更高达100:1以上。应该说,这对中国各类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也使得中国各个学科领域中使用的概念、思想、理论、范式、学说大多来自西方国家,导致了西方的理论在教学和研究中被“神化”。对于与意识形态相对较远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无可厚非的,这些新理论、新技术的引进可以大幅度提高中国的科技水平。而对于与意识形态紧密联系的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来说,西方的各种社会理论融合了其自身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民族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被系统地纳入到各学科的教育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专业思维和思想,进而使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趋于西方化。

(二)西方思潮的多元化与大学生认知的混乱化

在社会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这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但是,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多元思潮日益凸显。当前,社会思潮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尤其是“普世”价值观念最具有欺骗性、迷惑性和危害性。它在所谓“普世”的外衣下,把资产阶级经济上的自由放任、政治上的多党竞争塞进自由、民主、平等、法制、人权等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中,实质上暗藏着鼓吹在中国走西方式道路的祸心。但是,年轻的大学生往往缺少深邃的洞察力,不能看清这一思潮的内在本质,而容易被自由、民主、平等、法制、人权等口号的华丽外表所蒙蔽、迷惑,进而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进步成果产生怀疑,最终导致思想的混乱,甚至误入歧途。

(三)西方文化的强势化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削弱化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具有很强的文化韧性。但是,现代性发育发端于西方文明,现代自然科学领域中持续不断的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均在与西方现代性发展的交融互动中得到进一步推进,并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由于同现代性的密切关联,西方成为现代性和现代文明的重要源头,进而,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代文明”的代表符号。现代化的西方中心论者认为,只有西方能够产生现代化,现代化就等于西方化,非西方国家只有按照西方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在国际舞台上,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在国际话语权、国家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更有优势。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的过程,是科学技术、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等多向度的、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学习。这容易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对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盲目崇拜,认为凡是西方的都是先进的,凡是中国的都是落后的,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对西方的兴趣大于本国,对西方的了解甚于中国,内心充满了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向往,进而削弱甚至丧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四)西方价值观的泛滥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化

市场经济发端于西方社会,是西方价值观赖以存在的基础,西方价值观正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运动扩展到世界各地。市场经济是现代性的经济内核,中国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改革开放必然要推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市场化促进了主体的个体化、利益的异质化、思想的自由化和社会的世俗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多元价值观在中国生根发芽提供了现实土壤。正如桑德尔所说:“由市场驱动的社会的缺陷之一,就是它会使利他心、慷慨、团结和公民精神这些美德失去活力。”[6]随着文化的市场化运作,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纷纷涌入,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精神渗透到人们市场化的经济社会生活中,严重冲击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利他的集体主义精神。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实践是高校开展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种市场化改革所导致的个体的原子化趋势在青年大学生中容易得到扩展,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渗透到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加剧了一些大学生行为品质的私向化,进而对西方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产生认同,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则在市场化推动的西方价值观浪潮中逐渐趋于边缘化境地。

(五)西式评价的圭臬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弱势化

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评价具有较大差别。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具有可量化性、可重复性和客观性,很少受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不同国家之间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及其水平可以用统一标准加以衡量。而人文社会科学以人(人的思想、行为以及人所组成的社会)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是不可量化、不可重复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受到个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较大影响,因此,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科学及其水平很难以统一标准加以衡量。其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由于受到中西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大差别的影响,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很难在国际期刊发表并得到西方学术界的认可。当前,有的高校在国际化的口号下,力求推动各学科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在科研考核、职称评定过程中过分强调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并以单一化的考核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科,过分看重国际期刊的考核分量而减少对国内学术期刊的认可度,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教师在考核过程中受到不合理对待,进而削弱了他们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不合理的标准导致少数高校在资源分配、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不公正待遇,进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在高校的日益弱势化。

三、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7]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可以塑造民众的共同价值观、民族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精神力量。在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中,利用中西文化在国际格局中的“势差”,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渗透和分化中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争夺中国青年一代,使其西化,一直是西方国家的重要目标。正确应对中西“文化势差”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西“文化势差”导致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其根源在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存在,最主要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存在一些问题:经济发展仍不够发达且不平衡,政治体制不完善导致腐败现象肆虐,人类主体理性的张扬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市场化所导致的人的物性化趋向,等等。正是当前中国社会存在依然让人民群众不满意的现象,才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基础,进而使大学生容易被西方文化所诱导和迷惑。因此,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攻坚克难,着力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社会存在的进步和发展。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并在中央的统筹下实现东西、城乡、区域经济之间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遏制生态破坏行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加大反腐败力度,严厉惩处腐败行为,并通过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用制度约束权力,根除腐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人民群众良好的道德素养,净化社会风气,用高尚的精神引导市场的良好运行。只有在坚固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才能发育出更加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凝聚力、向心力和引导力。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核心价值整合多元价值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快结束的时候,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就提出西方世界的危机是一场文化危机。后来,贝尔进一步阐明了正是不加限制地追求自我满足的欲望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危机。“现代性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用一个不时兴的话来说,它是精神危机,新的支撑点已经被证实是虚幻的,而旧铁锚也已沉落水底。”[8]资本主义现代性是一个欲望支配世界的发展逻辑。人的欲望在市场经济中通过资本的运作形式得以实现,催生了利益的多元化,进而导致了多元价值观念。最终,资本主义现代性越发展,人越趋于物性化,走向被宰制的命运。但是,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的根源在于谁来支配欲望?与贝尔呼吁大力发挥宗教的力量不同,现代性的另一种类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性主张充分发挥人及其精神的力量来驾驭人的无限的欲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9]高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核心价值深刻批判当前货币化生活世界中的资本精神化和精神资本化现象,批判在多元化利益基础上的多元化价值,在大学校园里用核心价值整合和引导多元价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思想理论的本土化创新,提升中国的文化话语权

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理论是中国的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必然过程,面对“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高等教育和研究中断的客观情况,邓小平认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我们绝大多数思想理论工作者都应该钻研一门到几门专业,凡是能学外国语的都要学外国语,要学到能毫无困难地阅读外国的重要社会科学著作。我们已经承认自然科学比外国落后了,现在也应该承认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就可比的方面说)比外国落后了”。[10]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伟大的思想来源于伟大的实践,处于重大社会转型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为各个学科新概念、新方法、新范式、新思想、新理论的生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高校的学术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批判地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成果,在充分了解和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现实和实践的基础上,加强思想和理论的本土化创新,建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新的理论体系,进而提高中国文化在国内外文化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浸润,树立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一切已死的先辈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像刚好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自己效劳,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11]传统文化是联结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纽带,它以文化基因的形式注入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机体之中,给其中的每一个人留下深刻的文化烙印。它是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选择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确立的重要参照因素。“人们之所以兴致勃勃地起来维护和复兴传统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些内容,他们并不是为了颂扬历史,修复历史上已经破碎的蜡像,而是为了今天生活的需要,这正是意识形态和传统关系的实质。”[12]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多契合点。例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性、革命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与儒学的基本精神是相通的。儒家讲的‘行’、‘躬行’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之间,传统文化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改造世界之间,中国哲学讲的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之间,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之间,都有某些契合和相通之处”。[13]应大力加强高校传统文化的教育,充分发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强大推动力,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勾连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进而增强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

(五)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使教师成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领航人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4]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行为主体,是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者,他们的知识、能力、价值观、信仰、人格魅力对青年大学生具有直接的引导和间接的影响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正确的政治立场,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正能量。但是,也有少数高校教师自身受西方思潮、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较深,在课堂上说出蔑视、抹黑甚至攻击马克思主义的言论。有些教师虽然在口头上宣扬主流意识形态,但在行为上却明显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应大力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真正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准讲深讲透,让大学生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应发挥高校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感染大学生。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个人言论要负责”的原则,将学术自由、职业规范与行为责任结合起来,严厉杜绝在课堂上单纯靠简单粗暴的“呲必中国”来哗众取宠的现象,充分发挥高校教师成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力军作用,成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领航人。

(六)中西合璧,构建具有中华文化优势的高校考核机制

除了引进西方理论体系,中国高校往往通过引进海外留学人员、推动教师出国访学、提高学术成果在国际期刊发表的考核分量等措施来提高国际化水平。应该说,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是,有些高校过分强调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作用并不是根据研究本身对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真正贡献。这种考核机制所决定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等方面的差别,造成了部分高校校内普遍出现“海龟”与“土鳖”之争。因此,要严厉防止某些高校在口头上高举主流意识形态大旗,而在实际管理中却被西方标准领着走的现象。应该改革考核标准,不应以是否海归,而应该根据教师的实际工作量和工作实绩来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应该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华文化优势的高校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考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差别,综合考虑国内学术成果和国际学术成果的平衡,以更加合理的符合不同学科实际情况的考核标准促进各个学科的共同发展。

[1]爱德华 • 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9(4):50-5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0.

[3]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4:4.

[4]朱春阳.中国“文化逆差”几个反思[J].人民论坛, 2012(21):70-71.

[5]徐稳.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J].理论学刊, 2013(2):74-79.

[6]迈克尔 • 桑德尔.金钱不能买什么[M].邓正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144.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70.

[8]丹尼尔 •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28.

[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11.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81.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471.

[1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76.

[13]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与儒学[N].中国教育报, 2010-07-01.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152.

Maintenance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Situation Difference”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Yan Jingf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he “Cultural Situ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hich results from the power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challenges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of universities: the “apotheosis” of western theory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leads to westernization of students’ idea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western thoughts leads to confusion of students’ cognition, the strong culture of the West leads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students, the spread of western values leads to the marginaliza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taking western evaluation standard as model makes the Marxism weak.We should consolidate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of universities by building a strong “social existence”,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eam, and reformation of evaluation criteria.

Cultural Situation Difference; Ideological Security; Cultural Discourse Right

D432.62

A

1006-1789(2016)01-0005-06

责任编辑 曾燕波

2015-09-20

本文系教育部2014年人文社科规划一般项目“马克思公平正义视阈下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4YJA710027。

严静峰,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现代性文化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谁远谁近?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