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金陵女子大学:性别冲突的视角*

2016-03-18徐婷婷胡钦晓

高等理科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

徐婷婷 胡钦晓

(曲阜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解读金陵女子大学:性别冲突的视角*

徐婷婷胡钦晓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金陵女子大学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影响最大、办学最具特色的女子大学,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挖掘其在中国近代性别文化激烈冲突时期的办学过程,必将对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发展女子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个人层面性别冲突来看,金陵女子大学培养出高素质的女性知识分子,增强了女性群体意识;从家庭层面性别冲突来看,金陵女子大学学生打破“贤妻良母”式的传统期待角色,作为职业女性立足于社会;从社会层面性别冲突来看,金陵女子大学勇于面对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在争议中坚持女性特色办学。

关键词金陵女子大学;文化冲突;性别文化冲突

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强调“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使得中国女性一直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少数贵族女子可以接受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的的家庭教育,教育基本内容仅为“三从四德”。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传教士在通商口岸建立的女子学校,成为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声。1904年,以裨治文(Bridgeman)学院为基础,建立了专门招收女生的华北女子联合学院(The North China Union College for Women);1908年,在一所女子教会学校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华南女子学院;1911年,几个外国传教团体在南京建立了金陵女子大学。直到1919年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成立,妇女才开始正式进入中国的国立大学[1]。不难看出,私立教会女子大学的建立不仅开启我国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立大学向女学开禁。

金陵女子大学(以下简称“金陵女大”)创办于1915年,虽然建立时间不是最早的,但却是第一所一开始即作为4年本科制大学创办的教会女子大学,办学时间长,影响最为广泛,可谓同类学校的典范。金陵女大最初的办学宗旨一是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基督教事业,二是为培养领袖提供必备的更高程度的教育,三是为培养服务基督教的女性,四是为促进基督教影响下的高等教育的发展[2]。在其36年办学过程中,宗教性越来越弱化,但始终践行着培养妇女领袖的宗旨,为我国女性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当时仍有男权思想残余的社会环境中,金陵女大在创办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很多性别冲突的问题。冲突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三大理论之一,冲突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各个层面,在社会结构内部存在大量的冲突,而冲突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这是冲突的功能。性别冲突是冲突的下位概念,性别冲突既有正面效应,也会带来负面效应[3]。本文从个人层面性别冲突、家庭层面性别冲突、社会层面性别冲突来解读金陵女子大学。

一、个人性别冲突:无才即德抑或修齐治平

唐代《女论语》中有言:“男入书堂,请延师傅。习学礼义,吟诗作赋,尊敬师儒,束脩酒脯。女处闺门,少令出户。”[4]可见,中国传统教育以男性为主,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甚至踏出闺门都有限制。女子只要学习如何相夫教子,学会“三从四德”即可,无需学得知识。在这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中,女性根本没有涉足政治的机会,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随着近代国门的打开,西方现代女权思想进入中国,催生了妇女的觉醒,要提高妇女的地位,在政治领域争得话语权,女性必须接受同男子一样的高等教育,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根据女性特点和社会需要,金陵女大设置了相关专业,如社会学、家政学、体育、音乐、医预科和护预科等特色系科,深受社会的欢迎。设置于1924年的社会学拥有较强的师资,其课程着重于社会工作、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重视学生实际锻炼,培养计划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题报告、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严谨程度不亚于现代社会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学校设有社会服务中心馆“女青年会”,还开办了“邻里服务处”“培幼小学”“乐群社”等,使学生理论学习和实际锻炼相结合,培养了一批既精通理论又掌握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迎合了当时社会的需求。1940年学校参照美国课程模式设立了理科特色系科家政学。家政学分儿童福利、营养、应用艺术三个组,课程有儿童发展、儿童健康、托儿所管理、普通心理学、营养学、膳食与疾病、烹饪学、应用艺术、生理学等[5]。学校通过设立“乡村实验托儿所”等社会服务机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提高了工作所在地的经济水平、生活水平。金陵女大的特色系科体育系开创于1925年,除了有四年制的体育系外,还有二年制的体育专修科,为中小学体育教学输送了优秀师资。体育课程有针对体育系专业的学生而设置的主修课程,还有针对全校学生为提高身体素质而开设的普通课程。学校认为中国传统女性足不出户,缺乏运动,必须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有了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为社会服务。金陵女大的学生常常参加体育比赛,并能获得较好的名次,为学校争取荣誉。教会大学一般重视宗教气氛,因此都很重视音乐教育,金陵女大也不例外。另外,金陵女大也从大学完整学科角度出发,于1925年创立了音乐系。由于学生人数少,音乐系采用小班教学,这样也便于教师严格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不仅要经常在“非正式音乐会上”向全系汇报演出,在毕业前还要开音乐会,邀请行家和知名人士参加[6]。艺术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美感气质,并诞生了许多高级音乐人才。在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下,金陵女大于1924年设立医预科、1933年设立护预科,学生同时修完两校的课程,可以获得双学位。当时社会适合女性的职业不多,相对而言医生、护士对女性的接纳程度较高。金陵女大结合了女性自身特点,创立了医预科、护预科,迎合了社会的需要。

以上几个特色系科都是针对女性特点设置的,课程都紧密联系实际,服务社会,应用性较强;有明显的女性主体意识,培养了大批优秀女知识分子,着实提高了女性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民国时期“女子读书无用论”仍盛行,社会上许多人认为女性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因此了解这些女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是衡量一所女子大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据资料统计,金陵女大毕业生就业方向有两大特点:一是毕业后为社会服务的比例相当高,80%以上的毕业生走上了服务社会之路;二是从事的主要行业是教育界、医护界和社会服务,另有1/10以上的毕业生从事科学研究。[7]在金陵女大培养的将近1 000名毕业生里,有100多名出国留学,她们靠着让人叹服的毅力和努力,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在各个领域获得成功。自信来源于实力,金陵女大姑娘们的成名不是“妻以夫贵”,而是靠着自身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社会认可。毕业于1921年的营养学家严彩韵是美国营养研究所、纽约科学院、美国公共健康协会和伦敦皇家健康协会的会员,在中美生化和营养领域获得巨大成就,被列入《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第五卷;1925年毕业的刘恩兰成为中国第一位女自然地理学家、女海洋学家,中国第一位连续考察北美、西欧和前苏联的女地理学家,新中国成立后又参与了与战略、战术有关的科研工作,为祖国海洋开发保护做出了贡献;1932年毕业于金陵女大生物系的胡秀英是植物分类学专家,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植物学成就介绍给国际植物学界,并到各地大学讲学,开展研讨会,推动了培养青年植物学家事业的发展;1938年毕业的宋彬终身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北洋大学工学院、厦门大学、东吴大学、上海华东学院,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毕业于1941年的熊菊贞是国际病毒医学界的权威,研发了第一个抗鸡传染性气管炎病毒疫苗,出版的《诊断病毒学》被奉为临床病毒学的教科书,被列入JournalofAvenue之五百名最有影响力的亚裔美国人之中;郑小瑛是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1947年进入金陵女大医预科学习,同时辅修音乐系,而后留学莫斯科进修歌剧、交响乐指挥专业,新中国成立后,常承担国家重要演出活动的指挥工作,并作为音乐使者去世界各地访问演出,被西方媒体多次誉为世界最佳女指挥家[8]。以上仅为各个时期优秀毕业生的杰出代表,每一个金陵儿女都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自强不息,她们中不乏国际知名学者、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这里无法一一讲述她们的成就。概言之,金陵女大群星璀璨,不仅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子也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为推动社会进步、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家庭性别冲突:独身主义抑或贤妻良母

金陵女大办学36年期间面临许多社会质疑:学校生活太奢靡,建筑物不适合中国女性生活;学生过度西方化,没有训练成贤妻良母;学生过于关注学术,在面临爱国主义运动时她们却仍在关注考试和学校要求,出国留学的人员太多。金陵女大对于这些批评的回应是尽管学校建筑优美,但师生并不沉迷于此,而且生活十分简单;学校承认将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因为学校认为当今中国需要的是学生严肃认真地思考,而不是对于西方社会生活的盲目追随[9]71。在众多质疑中,关于金陵女大学生独身问题的指责最多。

据统计,金陵女大1919—1927年毕业的9届105人的婚姻,发现已结婚的仅占16%[10]。而1947年一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调查显示,在164位金陵女大毕业生中,已婚者74人,占44.8%;订婚者11人,占6.6%;未婚者80人,占48.4%[11]。可见金陵女大学生独身现象确实存在,这在当时仍有封建思想残余的社会中激起了激烈的争论。第一任校长德本康(Lawerence Thurston)夫人对此毫不客气地进行了辩驳,她认为不结婚不是女子的错,而是因为“在当今中国的婚姻关系中尚未出现浪漫主义的爱情,并且婚姻本身并没有像知识那样特别吸引女性”[9]71。换言之,女子受过高等教育后就有了追求独立的思想,一方面不愿屈从于无爱情基础的男子霸权主义的婚姻生活中,另一方面也有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服务的权利和自由,独身仅是对男权文化的一种反抗姿态。当时的社会条件是女性很难兼顾家庭和事业,有些父母送女儿去读书仅是为了得到嫁给达官显贵的资本,所以有事业心、较独立的女性只能为了工作而放弃婚姻。虽然金陵女大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学生终身不嫁,但是学校对于婚姻一直采取自由包容的态度,学生无论是选择独身还是婚姻,学校都不会给予任何压力。对于选择婚姻的教师和学生,学校都会衷心地祝福,吴贻芳校长甚至多次担任学生婚礼主持人,并赠送礼物。吴贻芳在谈到“妇女领袖”的理想标准时,特别提到“对婚姻有正确的认识”,所谓正确的认识就是有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和对婚姻恋爱的正确选择[12]330。学校并不禁止男女生正常交往,但教育学生要有尊严。在三年级时会有一次关于美满婚姻的讲座,讲座正面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婚姻,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金陵女大以及其他女子大学被社会批评的原因,主要与培养的学生偏离传统的贤妻良母的标准有关。金陵女大对此的回应是,学校要培养的是有服务社会志愿和专精学业的“妇女领袖”,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12]332。关于“贤妻良母主义”的争论,通常围绕着家政学的设立展开。女子是否要花专门的时间来学习如何做家事,家政学是否就是代表男女分工、承认男女能力差异的科目,这在民国时期常被讨论。为了保证较高的办学水准,金陵女大的“家政学”专业设立时间较晚,“1940年在四川省教育厅建议下设家政系”[13]107。金陵女大家政系当时所设课程面较广(前文已述),课程中涉及的生物、化学等方面的实验在生物系、化学系专用的实验室内进行,另外也有做裁剪衣服及制作食物之用的专门实验室。有涉及幼儿少年方面的内容,会结合所学课程,到学校附近的幼儿园、小学去实习,例如为学龄儿童做智力测验等[14]。金陵女大的家政学可划为3个方向:家庭艺术、儿童教育、营养学,聘请国内外儿童教育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建立了较强的师资阵容。通过家政学专业的学习,学校希望学生能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去管理家庭事务,进而管理社区乃至社会的事务,培养的学生为社会服务之用,而不是培养为单纯的贤妻良母。学校设置家政学为的是使学生掌握独自立足于社会的资本,而不是进行“夫本位”“子女本位”的训练。

“金陵精神”哺育下的新知识女性,有着强烈的追求独立、服务社会的意愿,但同时她们也面临着“贤妻良母”的传统性别角色期待的压力。当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走出校园踏入社会,踌躇满志地施展抱负的时候,常常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层层阻碍,陷入性别角色的困惑。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家庭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冲突和困惑,为进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金陵女大会为四年级的学生在毕业前举行“退修会”。我们可以从历年“退修会”主题来看到学校对于这方面的重视[12]339:1935年“退修会”上,学生讨论后总结出当时中国女知识分子的出路,一是回家专管油盐杂物,不问社会;二是服务社会,但无确实学问,摆做花瓶;三是做实事,但不动脑子;四是寻觅知识,锻炼人格,看清社会弱点,切实做事。1943年“退修会”上,史密斯(Smith)博士领导讨论几个职业问题:“为什么活着”“你的人生观是什么”“女子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女子职业与婚姻是否冲突”,学生们得出的结论是“要求男女的真正平等,我们将会有事业的表现”。1949级“退修会”意见比较多元,但“多数同学都是希望‘我要兼顾家庭与职业’”,围绕如何兼顾家庭和职业,同学们讨论了许多现实问题,坦言“‘我要建一个理想的家庭’是同学们常常憧憬的”。学校并没有对女性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表示明确的意见,总是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讨论,但学校的意向是明确的:金陵女大是培养职业女性而不是培养家庭主妇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接触了独立思想,尝到了完全自由的滋味,有了经济独立的能力,进而有精力去争取政治等方面的自由。这不仅改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也促进社会文明的向前发展。

三、社会性别冲突:男女合校抑或彰显特色

金陵女大与金陵大学同为地处南京的基督教大学,两校发生过多次合校争论,三次较大争论分别发生于1928年、20世纪30年代初及1945年前后。由于校园相邻,两校也的确在教学方面经常密切合作,所以金陵大学率先提出两校合并的要求。除此之外,1922年成立的华东基督教大学顾问委员会也在积极推动合作计划。委员会常以伦敦大学为榜样,希望“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大学合并组成一所经济实力雄厚、阵容强大的大学”[15]。负责华东基督教高等教育工作的传教士葛德基(Earl Herbert Gressy),致力于推动建立一个华东地区基督教大学的联合计划,希望区内所有基督教大学合并为一所综合大学。为推动此联合计划的进程,葛德基走访了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大,咨询两校意见。他认为支持两校合并的理由是合并能开设更多先进课程,会极大增强课程质量及对学生的吸引力;两校教师合作将增强两校的实力与规模;可以相互促进双方保护各自的传统和价值;社会上要求男女同校的气氛令金陵大学感到为难,两校合作能满足这一要求,也节省了金陵大学招收女生的开支,避免两校之间的竞争[16]。金陵女大的师生们则认为女子大学有着男女合校中不会有的优势[17]:首先,女子大学可以让女教师自己管理学校,处理学校各项事务,这样可以增长女性的管理经验,有助于训练出妇女领袖人才,而在男权思想为重的男女合校中学校行政领导多为男性,女性的意见难以得到重视。其次,现时的男女合校实质上不能提供对等机会给女性。尽管男女合校也希望增加女教员,但是很少有女性能符合大学任教的学历,并且男生的数量总会多于女生数量,因而不能保证一些课程设置不会偏向男性学生的需求。第三,男女合校不利于女性人格的塑造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金陵女大中女教师多,方便关心女生各方面的生活,而在以男教师居多的男女合校中难以做到这一点,不利于女生自信心的培养,反而会抑制女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金陵女大师生对男女合校的强烈反对,对女性教育独立性的坚守,实际上是金陵女大为捍卫女校独立决策权利,反对女子大学的社会边缘化、努力成为社会主流所做出的努力。作为一所女子大学,金陵女大始终坚守“为中国女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并力图在办学过程中突出女性特色。金陵女大不仅在系科设置方面遵循女性特点,还在教师聘任和学生管理方面注意迎合女性的需要。金陵女大从校长、系主任到任教教师基本上都由女性担任,在师资队伍中女性占绝对的优势。据《金陵女大教师名录》中统计,在学校先后聘用的488位教师中,女教师所占比例达73.4%,男教师仅占26.6%[18]。这些男教师中除了4名华裔男教师任教时间超过10年,其他工作时间均不超过3年。这可能与金陵女大毕竟是女子学校,男教师生活和教学方面偶有不便以及对男教师的管理较严格有关。金陵女大以女性为主体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其区别于其他国立大学及教会大学的特点之一。男教师不仅人数较少,而且任教时间不长,所以很少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很多女教师会兼任系主任等管理工作职位,她们不仅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而且是学校管理的主干力量。

早在教育部规定之前,金陵女大就开始实行导师制,这是金陵女大针对女性特点而设的另一举措。学校创立之初就建立了类似导师制的顾问制,吴贻芳校长继任后对此加以完善。该制度规定导师应通过个别谈话、讨论会、谈话会等形式对学生生活进行个别及团体训导,了解学生的课程成绩及身体健康状况,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关注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毕业时需有导师准备的训导证书,方能取得学位。谈到导师制时,校长吴贻芳说道:“学校实行过导师制。每个学生可以找一位教师当导师。一位导师带八九个学生,用小组活动或其他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生活上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导师制密切了学生与学校的联系。”[13]113正如吴校长所说,导师制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使学生在学业、体质、心理、生活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而且使学生和学校紧密联系,营造了“金陵大家庭”氛围,使学生爱校如家,有利于凝聚成金陵团体力量。配合导师制,金陵女大还实行了姐妹班制度。姐妹班为金陵女大所独创:三年级与一年级结成“姐妹班”,新生宿舍中,每一个寝室有一位高年级的“姐姐”同住,以便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照顾和引导初来乍到的新同学[19]。这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找到心灵上的依赖,更快地适应学校集体生活,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会关心他人、照顾他人。通过姐妹班制度,消除了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隔阂,使她们在生活、学习中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彼此之间亲如姐妹,进一步营造了金陵大家庭的气氛。导师制、姐妹班都有利于金陵生活家庭化,形成金陵女大的特色,使学生们即使毕业后仍对母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有助于形成金陵团体凝聚力,使师生们共同面对社会对学校的各种质疑,在风雨中愈加坚定地与学校站在一起。

总之,金陵女大作为一所针对女性而创设的学校,自办学之日起就面临着许多性别冲突问题。但学校始终坚持“培养中国妇女领袖”“为中国妇女提供最好的教育”的理念,在不公的社会环境中努力为女性抗争。一方面,金陵女大自身努力营造女性主导的小环境,系科设置、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均以女性为主体,引进西方现代教育理念及手段,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女性群体意识,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金陵女大对外冲击了中国传统男性垄断教育体制,在各种社会争议中坚持独立办学,在男性世界的大环境中坚决地守护这块相对独立的领地,挑战世俗观念,改变了中国女性给世人的印象。金陵女大的建立是中国女性走向独立的曙光,开启了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之梦。

参考文献:

[1]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许洁英,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2-72.

[2]BOWEN A J.Ten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Ginling College[J].Ginling College Magazine,1925(12):7.

[3]王瑞兰.女性主义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回报中性别冲突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8.

[4]周博琪.古今图书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65.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13.

[6]谢文息,谭美玉,黄吟诗,等.难忘我们的音乐系[C]//金女大校友会.永远的思念.南京:金女大校友会,1993:142-144.

[7]张连红.金陵女子大学校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60.

[8]孙海英.金陵女子大学:金陵百屋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5-90.

[9]THURSTON L,M.CHESTER R.Ginling College[M].New York: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Printed in the USA,1955:71.

[10]王晓慧.文化霸权、教育控制与女性解放:对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的历史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90.

[11]王奇生.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63.

[12]金一虹.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3]吴贻芳.吴贻芳纪念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14]周本莹.回忆家政系的办学情况[C]//金女大校友会.永远的思念.南京:金女大校友会,1993:149.

[15]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07.

[16]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344.

[17]程思辉,孙海英.厚生务实巾帼楷模: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60-61.

[18]徐海宁.中国近代教会女子大学办学研究: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165.

[19]章开沅.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92.

(责任编辑李世萍)

A Gender Conflicts Perspective on Ginling Women's College

XUTing-ting,HUQin-xiao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273165,China)

Abstract:Ginling Women' College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unique women's university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enjoying a high reput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o explore its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fierce conflict in Chinese modern gender culture is of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especial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higher education.From the personal level of gender conflicts,Ginling Women's College cultivates the highly qualified female intellectuals,and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women groups;from the family level,the Ginling female students break the "wife and mother" type of traditional role expectation,and play 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women based on the community;from the social level,Ginling Women's College faces all kinds of social challenges,and adheres to the femal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college among various disputes.

Key words:Ginling Women's College;cultural conflicts;gender cultural conflicts

*收稿日期2015-05-16

作者简介徐婷婷(1990-)女,山东烟台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28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论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其化解途径*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
跨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解读
法律移植过程中我国版权制度的文化失真及其解决
宁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究
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弥合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应对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策略初探
酒店英语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