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优化
2016-03-18庄立臣
◇庄立臣*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优化
◇庄立臣*
高等学校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积极构建和优化“理论教育——实践强化——新媒体互动——典型示范”四位一体的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形式,拓宽教育渠道,完善教育措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优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深刻论述,以“三个倡导”提出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应遵循的价值追求,凝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和紧迫任务。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需要努力构建和优化“理论教育——实践强化——新媒体互动——典型示范”四位一体的教育载体,不断丰富教育形式,拓宽教育渠道,完善教育措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一、巩固理论教育的核心载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始终是我国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教育的重点和方向,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主流,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确认知、内在认同、自觉践行。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大学生武装头脑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党和国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全部教育内容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有新的理论成果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结合国情和历史经验形成的完整理论体系和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价值、人的价值观、人生追求、生活目标、行为准则等方面进行的高度概括,是在马克思主义精神指导下对人的生活实践根本原则和行为方式的描述,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体[1]。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取得的历史成就,使大学生清楚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清醒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当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明确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帮助学生找准方向,确立人生追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基础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个人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精神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分析我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巨大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深刻把握了中国国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并不断取得更大的胜利。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和成型的关键时期,理想信念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激发大学生活力的力量源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是凝聚本民族人心的精神纽带,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崛起的精神力量。时代精神则展现了民族精神风貌的时代特征,突出了改革创新的核心与本质。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是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凝聚人心的纽带和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使命,是激发大学生活力、提升大学生思想觉悟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优秀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根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历史积淀升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价值取向。优秀的时代精神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富于进取的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总结和凝炼出富有民族特征的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力量。要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敢于挑战艰难和险阻,勇于奋发和进取,激发大学生活力,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道德准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丰富,覆盖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多方面,把思想道德观念与经济体制、法律规范、传统美德有机融合在一起。社会主义荣辱观阐述了新时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新要求,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系统总结,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依据。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和价值取向,影响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发展方向。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突出实践教育的强化载体作用
(一)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节
社会实践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新模式、新思路,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育,首先要广泛动员、形成合力。组织和实施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争取政府、社会的多方支持,要充分挖掘多方资源,与学校相互配合,群策群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其次要注意将“精英
模式”转变为“大众模式”,积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增加实践基地数量,将实践活动覆盖到全体学生。通过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要创新活动方式,增强活动实效。实践活动要尊重个性特点,服务学生个性需求,突出时代特征,体现实践活动的时代价值,积极探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社会实践新内容以及符合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律的新形式。要在科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的理解,使学生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内化于心,进而实现在日常行为中的外化,最终实现培育和教育的目标。
(二)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环境依托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即时性、互动性和时代特征,较之课堂教育更贴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校园文化具备了形象化和艺术化的特点,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和深刻的思想转化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成为行之有效的教育载体,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必须搭建好校园文化平台,利用好这一载体,与课堂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建设好校园文化,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把校园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之中,突出学校特色,形成师生共识,指导师生思想和行为。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主导校园文化的方向,占据校园文化建设主战场。三要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认真组织,精心设计,要有系统、有制度、有层次、有针对性,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中心任务,切实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挖掘新媒体的互动载体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青年人的追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青年学生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使得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新要求[3]。新媒体即时性与交互性的特点,创新了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拓宽了教育渠道,丰富了教育载体,构建了双向交流更加顺畅的育人方式;新媒体丰富多样的内容,可以更好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新媒体平等与亲和的语言表达方式,大众化的话语体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和自觉践行;新媒体对热点焦点广泛关注与及时跟踪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因势利导,切实提高教育过程的针对性和即时性。
(一)树立新媒体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理念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政治理论基础较弱、社会阅历较少,对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容易产生迷茫与困惑,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积极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方式,主动研究和运用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特点,把主流价值观念积极主动地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营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
(二)构建新媒体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平台
利用新媒体技术,整合学校内外各种资源,搭建校园数字平台,以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的基本生活内容为依托,以关心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深度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在一言一行中践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探索新媒体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方法
新媒体平台要以丰富的校园动态信息、亲情化的生活关注、朋辈化的沟通交流等形式吸引学生,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对接并深度融入其中,使平台成为学生生活的乐园和理性表达的平台。要结合大学生特点,用有说服力、充满正能量的事实材料,理性发声,正面舆论引导与解疑释惑齐头并进,增强教育实效性。
(四)创建新媒体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机制
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教育过程长、内容多,涉及面广,需要精心组织、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相应机制。只有具有完善的机制、健全的组织、强有力的工作队伍、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才能共同保障新媒体教育新机制的形成,确保新媒体教育良好效果的实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
四、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载体作用
先进典型往往具有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意志品质顽强的特点,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巨大的思想力量,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更容易发挥行为示范、道德感召和价值引领的正面作用,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典范。树立大学生先进典型,以先进典型的事迹更好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先进典型的影响带动青年学生主动学习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举措。
(一)培育大学生先进典型要注重时代性
新时期大学生先进典型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理想信念坚定、专业本领优秀、创新意识强烈、富有团队精神、心理健康。在对广大学生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以真实的人和事向大学生展示当下社会倡导推崇的时代风尚和价值取向。同时,培育大学生先进典型,应从过去一个单一模式和标准调整转化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的成长道路,注重学生个人成长需求的实现,使典型人物的培育更接地气,示范效应更强。
(二)培育大学生先进典型要注重实践性
一要抓好培育起点,从入学开始的各个环节起主动选择培育点,为培育典型打好基础。二要抓好培育的关键环节,紧密结合各类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择业就业等,为先进典型培育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三要与各种重大事件紧密结合,依托主题教育、专题教育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道德自律,推动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培育大学生先进典型要注重连续性
要建立和完善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培养机制,注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典型,也要注重在危难险急事件中锻炼和发现学生典型。要建立健全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学习机制,积极打造立体化宣传和教育模式,使培养先进典型、选树先进典型、宣传先进典型和学习先进典型等各环节衔接贯通,良性运转,促进先进典型培育的可持续性。
注: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少年研究专项“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实施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4CQSJ19)研究成果。
[1]史蓉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17.
[2]徐徐.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4):97.
[3]李素芳.高校素质教育呼唤高情商辅导员[J].高教研究,2008,(1):94.
(责任编辑:孙大永)
G641
A
1674-9618(2016)02-0020-04
庄立臣,男,山东科技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