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出仕思想
——儒家思想中的“学而优则仕”

2016-03-18姜荣华汤贝

高教学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鲁国论语儒家

姜荣华 汤贝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

孔子的出仕思想
——儒家思想中的“学而优则仕”

姜荣华 汤贝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儒家思想中关于出仕等都有其一以贯之的内涵。整部《论语》初读不通、再读感叹、复读被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所感动。儒家和佛家是融通的。《论语》是纵贯一体的,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以这样的觉知去读《论语》,能知道孔子始终都围绕一个目的:推行仁。学习儒家的精神,从而了解儒家的存在意义、社会责任,能够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中感人至深的学术思想,以及其对于提升个人修养的启发。期盼能给研究者以有益的参考。

孔子;出仕思想;学而优则仕

什么叫“学而优则仕”?这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提出,原文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优:通“悠”,有余力的意思。意思是,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就去做官,做官的目的是进一步推行仁义。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学习知识要随时随地的落实、实践。而出仕做官也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一。但“学而优则仕”被误解为儒家的功利化思想,误导了人们对孔子等儒家思想纵贯一体的内涵。综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它们分由《论语》提出了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大学》提出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所应培养出的人才的标准和规范,《中庸》提出培养和形成人才所遵循的路径和方法,《孟子》提出人才培养好了,还不要自足,还要自觉觉他、贡献社会、臻于至善,在实践上印证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儒家的四代传承统一体现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是修己成德、自立立人、化民成俗、造福社会。即虽然为官但并不止于以为官为目的。为无为。

读到《中国儒学史》先秦篇第二章第一节孔子与儒家的成立内容时,作者通过论语《阳货》篇第5章、第7章、第1章以及《雍也》篇第28章指孔子出仕的冲动与迫切,文中指出孔子的这种冲动甚至让他愿意和并不美好的现实之间实现妥协。并且在其中引用孔子“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教导,说道在微生亩的眼中,孔子正是这样的人物,依靠为佞来寻找出仕的机会,而作者认为孔子的辩护“疾固也”(即追求变通,在某些人看来也许就是不择手段的投机)缺少反驳的力度。

其一: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1]

其三: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1]

其四: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2]

公山弗扰为反叛鲁国的叛臣;佛肸即盘踞中牟待谋反;阳货即企图削除三桓;南子则是生性淫乱。文中作者对于孔子的回答有所不满,而产生与子路般的质疑,《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有人也说道这十分鲜明的体现了孔子迫切的入仕愿望,从这里进一步论证孔子愿意与不美好的现实妥协。孔子的求善贾而沽体现出的是寻求伯乐的思想,而将这引用在孔子的巧言令色寻求官职简直就是强行嫁接。孔子作为理性之上的思想家,精神层面是至高无上的,故而孔子这里的比喻与当代人的功利思想是有天壤之别的,中国古代的功利思想倡行于战国时期,秦汉以后,为儒家正统思想所排斥,自两宋起,作为儒家正统思想的异说重新出现,并逐渐发展。[2]而现代人即是沉溺于浮华的世界,追求荣耀、功绩,现在的功利主义甚至严重影响到一些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了,但是孔子出仕的目的就为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孔子有着丰富的从政经验,他从政,不是为了个人牟利,而是为天下社会安定。他先后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要职,期间还担任过相当于临时宰相的职务。孔子辅佐鲁国国君成功化解齐国国君威胁,到后期周游列国,也是想通过自己的智慧给天下安定做出贡献。实际上,他还通过他的弟子子贡、冉求等展示了许多政治才华。就是对于孔子来说,出仕只为做到以“仁爱”为本最终而实现礼乐社会,而当前赞同微生亩观点的人的评述显然过于偏激。

《论语·为政篇》21章: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1]我想这一章能作为第一点原因来为孔子辩解。孔子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这种风气带入政治,这即是参与政治,而不定要做官才能参与政治。这样的观点能说是一种超然的态度,孔子是希望通过出仕来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的,但是其政治理想也基于其仁爱、孝悌、忠恕的基础上来阐述,这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体现,在当时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年代,各诸侯都为建立各有的强权政治选择用战争来夺取政权。各家各派也提出各家治国之术,墨家提出建立兼爱社会,法家只为建立君主专制的国家,道家的无为而治,其余各家都从社会这个大角度而言,没有涉及到更触及人心的问题,这些思想都可以为建立国家的大一统提出很好的方案,并能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作出服务,就如法家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使得秦国问题成为富强的国家,但是民心问题没很好的得以解决。但是孔子对人性问题的看法就能体现孔子本身的治国思想,他认为“仁”“礼”“信”都是统治阶级能够教化的结果。故一个如此懂爱人的礼者,怎会通过阿谀奉承来赚取官职。而相比较而言,微生亩这样子的隐士,因壮志难酬而逃避社会,也就是逃避责任,有违常道。对其相反的儒家孔子的批判,显得如此的不合理,或许是自身不得志的妒忌。

《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

《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

《论语·子张》——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1]

《论语·子张》——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1]

以上即为孔子对于德的叙述,一个对德行如此高要求的人,如此重视德育的教育家,面对公山弗、佛肸、阳货等这些人,我相信必然是不可能与此同流合污的。如若在意这些德行尚缺的人,而不与之交流,未免太过于执着,教育的作用在于教化育人,因为他们存在一些问题而歧视,也不是孔子育人的原则,读者就在于将这细微的问题而扩大化,引申到孔子拒绝不坚定。当然孔子是有出仕的愿望,但也绝不是随意就行,否则游离各国,怎会没有一官半职可以担任,原因就在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年过半百的孔子在鲁国开始了他一生中的为官生涯,他的仕途一开始非常顺利,先做中都宰一年,随后提拔为司空,很快又由司空升为司寇。而后因为孔子的政治作为逐渐显现,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之后孔子就开始他的游学之路。[3]这样敢做敢放的孔子,说他出仕愿望迫切,思想不纯。孔子怎会决定离开鲁国,贪恋官职的人不可能轻易的放弃掉拥有的一切,而孔子面对日益放纵的鲁定公,就决定离开。我想这就是孔子对于德行的标准,也是孔子任官的原则与基准。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对于孔子的自述,每个人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作为,对于新社会的学生,远比十五岁上学要早得多,六岁入小学开始学习,学的知识是丰富而多彩,但是灵活运用的却是少数,更多拘泥于课堂的死教学,甚至对于古文的学习就是背诵,其中蕴含的大道理更别说能够领悟,学以致用没有体现出来。当然,不单说阅历尚浅的少年,或者说很多人一生都难以做到不惑或是知天命,更不用谈及耳顺或是从心所欲,我想三十能够立于礼的人还是数不胜数的,四十而不惑的人却是很多,物质世界的现在,如何做的不迷惑,在于心灵能够真正做到豁达,人的内心一旦纯净,那么追求的必然也是纯粹的事物。当然,孔子的君子仁爱情怀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孔子在精神领域所达到的高度令人敬佩与赞叹,但是对于孔子来说,他了解自我,清楚自己的志向,也可以说孔子知道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教育宗旨。孔子对于教育的专注,对于教书育人,不仅仅只为教育出懂知识的好学生而已,而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君子,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也算完成了孔子本身为政的意图。总体说道孔子的出仕愿望当然也就是纯粹而美好的,就像他说的“思无邪”,用“思无邪”来形容孔子的出仕观恰到好处。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2]汤一介.中国儒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http://60.216.0.164:99/html/2013-10/17/content_79673.htm.

Zi Xia,one of the students of Confucius had said,"An excellent official will further study for better,while an excellent scholar will become an official for benevolence".In Confucianism,the spirits of"being an official"have the coherent meaning.The first sight of"The Analects"may be confused,but after scrutinizing it with contemplation one may be moved by Confucius'famous thoughts??"self-cultivating,family-regulating and state-ordering".There is perfect harmon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The Analects"is an integrated entirety.Confucius said I'm consistent and with the perception of integration from Confucius,one may find that there is a distinct theme in his thoughts??Benevolence.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constructive reference to the readers,helping them comprehend the reasons of existenc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Confucianism.Meanwhile,this paper will deepen the profoundly academic ideas of Confucianism which could promote one's inspiration on self-cultivation.

Confucius;official ideology;officialdom is the natural outlet for good scholars

B222

A

2096-000X(2016)21-0255-02

姜荣华(1978-),女,辽宁桓仁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儒学研究。

猜你喜欢

鲁国论语儒家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如何读懂《论语》?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柳季与岑鼎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论语·为政第二》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