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新审思*

2016-03-18吴颖张怡

高教学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西藏马克思主义

吴颖张怡

(1、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西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新审思*

吴颖1张怡2

(1、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在西藏高校历来受到重视,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融入高校整体的教育目标中,同时与西藏反分裂斗争教育的现实要求相适应,始终贯穿于大学课程教学之中。然而,面对当下社会发展变革的实景,西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在培养内容、形式与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困境,需要重新审视新的生长点。由此,文章试图在总结西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中的优秀传统,分析其出现的当代困境,发现新的生长点。从中寻求新的培养路径。

西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

当下的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己进入关键期,一方面部分青年群体的价值信仰较为空虚化与低俗化,一方面民族分裂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对西藏青年的侵蚀,不同程度的歪曲、了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同时扭曲当代高校青年的人生价值追求。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西藏青年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与发展,不仅影响着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承发展,更影响着中国青年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是巩固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思想与宗教极端思想浸透的重要保障。深入研究当代西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问题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文章旨在梳理西藏高校以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传统的同时,提出在当代现实适应要求下,西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存在的问题,寻找其新的生长点。

一、现阶段西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困境

传统有时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可以形成强大的传播力。传统有时也会成为固化以、僵化的根源。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也会在继承培养传统的同时,受到培养传统的制约。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都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理论教化的枯燥,教学组织形式的单调,教学媒介的泛味,与时下信息化时代的生存方式不相适应。多样的新媒体,海量信息的交互交流,使得大学传统学习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方式局限于理论语言的理论性表述,在图像时代也失去了魅力。学究式的讲授无法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实践相脱结的说教,显得空洞和暗淡。这些都让本身充满生命活力的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遭遇到传播困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自然受到了影响。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内容空泛

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理论水平的提升是培养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体理论是重要的内容之一,特别是针对骨干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理论修养的要求更为严格。相比之下,在西藏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长期处于从书本到书本的景况,教学内容受到严格的约束,集体备课没有达到应有效果,在教学内容方面反而约束了教师。加之,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内容倾向于理论概念的阐释。并且,在阐释的过程中,更是以概念为中心的理论解释理论,概念解释概念。与实际生活缺乏紧密的联系。同时,更没有将马克思主义放入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中进行理解。

这些都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给大学生留下了“空洞说教”和“应试教条”的呆板印象。从而,对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的选拔与培养造成了障碍。面对当下活跃、个性化的学生群体,无法实现“呆板知识”与“个性青年”之间的完全对话,对自身生活成长没有指导性的学习,是无法获得青年人认同并遵从的。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形式单一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具有实践性的哲学思想,其灵魂就在于对人类实践的认识,因此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是培养的重点。相比之下,西藏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时常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分离,同时在实践中不能使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进行分析理解。其中的原因在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培养过程中,不重视教学组织形式。在许多高校的课堂上,思政教学被简化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灌输,被理解为主流思想的教化。这种认识很大地危害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传播,更影响了青年一代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确认识。

应试思维的固化,一对多灌输式思维的滥用,使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于理论化,未能完全实现培养的目的,让马克思主义本来的鲜活性,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吸引力被遮蔽。单一的形式无法吸引青年去深入思想本身。

(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法守旧

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必定会有方法上的守旧。培养方法的守旧必定促使培养形式上的单调,更使得内容上受到限制。与被培养者的成长发展特点不相符合,忽视时代背景,忽视知识学习方式的变革,都造成不良的学习效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成为了形在于意的工作。

因此,面对新时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任务,西藏高校的教学转型的适应性仍然较为滞后。讲授法的惯用与滥用,其它方法的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认知模式的“教条化”和“方法固化”,以“输入式教化”代替“交互式融通”,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产生了低效与呆板。与此同时,实践性的教学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没有更好的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成果,在西藏高校中有关马克思主义学习的信息化平台极为稀缺,师生基于信息技术互动的深度严重不足。由此,使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学习处于被动,没有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二、西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路径审思

“青年”总是与“时代”相伴的,时代的新最充分的体现是青年的存在状态。青年代表着新,代表着时代的最迫切需求。因此,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也需要不断地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当青年进入新世纪,进入信息化浪潮之时,信息技术推动了人类生活的变革,青年成为这场变革的领军者。同时,“从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和壮大的历程,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被描述成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2],青年人的主体信仰如何存在,国家、政党、民族和自我如何进行对话,这些都将成为我们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寻找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生长点。

现代化的西藏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经济的繁荣上,更深刻地体现在西藏传统精神文化的变迁之中,青年人在物质高度发展,精神文化开放多元的当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信息通信高度丰富的今天,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些就摆在西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中的课题。

基于青年发展的需要,文章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发展需求与特点出发,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放入时代发展的背景之下,结合西藏高校自身发展的实况,提出一些新的可能路径。

(一)强化整体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孕育于青年启蒙

在高校中,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马思主义理论面向的群体应当全体青年大学生,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既要指向奠定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大学生,同时也需要培养坚定的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这样既能够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群众基础,有效避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又能够促进越来越多的精英分子快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为普通学生树立典范和榜样,进而辐射带动其他青年学生”[2]。

所以,在西藏高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不是一种单纯视为党的精英信仰者的培养。而要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视为一个国家主体信仰继承发展的可持续化系统工程。将以往的精英式培养与大众化培养相整合,将广大青年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潜在传承者,也是高水平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来源。通过启蒙广大青年,才能孕育出高质量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由此,西藏高校应当建立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机制系统。强化整体性,比如通过举办学生暑期学校、各类报告团为载体,以团校、党校为依托,构建了集学术、文体、科研等多方面于一体的综合模式。此种模式满足了不同层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的需求,有效帮助他们拓展眼光,广泛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真正成为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一代。

(二)指向实践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来源于实践反哺

青年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培养方式中最为缺少的,就是实践体验。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身的认识误差。单纯的理论复述,无法真正理解思想理论的内涵精神。特别是面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的良性互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而言,要培养高质量的信仰者,空有理论是无法实现的。

于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开始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2007年由团中央启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还比如一些高校举办的“求是学社”、“马列学习小组”等社团,这些工作模式的建立,其中最特别的是,都十分强调实践性,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神,鲜活地在社会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理解理论,思考理论。这才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由此,西藏高校应当在青年大学生如何参与实践,特别是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思维品质的实践活动。从“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下,培养实践与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式关系思维。由“做”入手形成“思”,让“思”推进“做”。从简单的参观学习、演讲分享中走出来,将学校的社会实践拓展到各个方面,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分析,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现真正的实践反哺理论,这才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突显特色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立足于西藏需要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而言,基本原理与学习者的实际相结合,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早已证明理论需要在情景中才会有意义,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魅力所在。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样也需要走一条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路子,也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图下,谱写西藏篇章。

因而,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问题,立足西藏特色是关键。马克思主义与西藏的实情相结合,就会有新的,具有西藏特色的问题。比如西藏的反分裂斗争教育、西藏反宗教极端思想教育和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等,都需要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时,积极引导,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同时,在培养的过程中,坚定西藏广大青年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在这样的特色化培养中,使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所以,西藏高校应当开辟西藏特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课程、社团和交流平台,从西藏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培养一批有坚定信仰,有较强素养,有扎根能力的西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1]习近平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4/c _126460590.htm/2014-5-4.

[2]石国亮.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40.

Tibetan universities have placed a premium on developing young Marxists so far,a move that conform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anti-secession education.Thus the training task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Nowadays,since there occur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content,method and format of the training,a new momentum needs to be exploited on reflection.Therefore,analyzing these problems,this work is an attempt,based on an excellent tradition,to search for a new stimulus to this educational task and design new strategies for it.

Tibetan Universities;Young Marxist;Strategies for Training

G641

A

2096-000X(2016)21-0239-03

本文系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西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研究”(SZZ201605)阶段性成果之一。

吴颖(1981-),女,山西神池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学。张怡(1984-),女,陕西安康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童社会学、儿童审美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西藏马克思主义
都是西藏的“错”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自信思想研究——以李大钊为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观条件分析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