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2016-03-18金梅

高教学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班级建设文化

金梅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金梅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在新的班级建设思想指导下,班级文化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班级成员的个体性、群体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业成绩构成班级文化建设的综合指数。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对于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班级文化;智力;个体性;群体性;创新能力

在全人教育思潮理念和新的班级建设思想指导下,班级文化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班级成员的个体性,群体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业成绩构成班级文化建设的综合指数。在文化全球化和网络文化渗透的背景下,还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记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对于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人才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1](叶美兰,2005:125)。作为人才素质基础的文化素质,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实践则是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重要场所,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模式必将孕育激活新的文化,而管理模式的总结、提炼与浓缩又是班级文化组成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班级文化建设仅囿于班级环境的布置、系部黑板报的编排、班级活动的开展等等。如何将这些感性的具体的文化建设理论化使之成为一套标准的评价体系是我们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借鉴全人教育思潮的哲学指导[2-4](Miller,1990,1992,1996),该哲学基础包括三个部分:联结、整体性和存在。(1)联结,大体可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相互依赖;二是相互关系;三是参与;四是非线性;(2)整体性,是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它也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整个系统;二是多种视野;三是独立性;四是多种水平;(3)存在,它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整全的人;二是创造性的表达;三是成长;四是责任感。以挖掘新时期班级文化建设的要素与其具体建构方法,现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班级文化建设。

一、班级成员的个体性

这里的个体性是指从单个学生个体出发,强调个性化发展,实施个别化教育,使学生突出个性,学有所长。爱邦·伊力奇在其《脱离社会的学校》一书中大胆主张废除学校。断言学校是现代社会人性的最大的压抑机构,认为没有学校才有真正的人类解放。这种论断固然武断,难以付诸实践,但确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极大警醒: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决不能千人一面,整齐划一。我们将学生的个体性训练寓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社会条件的产物,是随着个体的成长而逐步改变与发展的[5](厉以贤,1988)。自我观察与内省是认识自己的一方面,而学生更主要的是在班级成员的相互交往,师生互动中,在对己对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的。因此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感知,以及对自己情绪,意识的自我认知。属于对自己感知方面的有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属于情感情绪方面的有自爱、自尊、责任感和义务等;属于意识方面的有自制、自我纪律、自我调节等等。当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陷入误区的一个表征。

(二)个体特长的培养

学生个体可以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性格情趣,有选择的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个体的特长反映教育的多样性,班级文化建设的丰富性以及社会组织的包容性。个体的特长一般可以考虑与专业结合、兴趣结合和生活结合。与专业结合即在选择与发展个人特长时考虑本人所学专业的学科及其相关学科与行业,从而做到相辅相成,相映成辉。与兴趣结合指的是个人前期的爱好与中小学已经有所发展的个人特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有所发展,有所提升。当然,兴趣可以与专业重叠。与生活结合则较为宽泛,但理想的境界是与自己的性格有相匹配的元素,并与从所从事专业具有互补性,能够起到协调身心调试心情的作用。这些特长的培养对于今后的人生发展会有长远的效应。诸多名家大家都指出大学教育以及集体生活所培养出来的情操和个性对于今后事业和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个体智力的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对智力的认识上升一个高度,摒弃了对智力的片面认识。著名教育家特曼认为智力就是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皮特勒则认为智力是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认为智力不仅是一种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包括对一个特定问题的理解而去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6](叶运生,2000);智力不仅是一种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还应该包括改变外界环境的能力。因此智力是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事物和环境的一种综合性的理解能力。它是一种心理活动,是通过能力表现出来的。

二、班级成员的群体性与班级管理模式

这里所说的群体性是指班级成员的归属感,班级集体荣誉感,以及迅速适应环境使其融入集体中的生活能力。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班级形象的维护,二是个体为班级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奉献甚至牺牲个人相关利益。传统教育理论将班级视作一个等级森严、严肃规范的传授知识的系统。现代教育理论则在这一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拓宽了对班级的认识,它强调班级首先是一种教育性组织,其次才是管理性组织。这里的教育性组织更着重于班级成员的一种平等的学习伙伴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班干部与同学以及班干之间的关系;而这里的管理性组织则突出强调民主化管理,人人参与管理。现代教育理论扩展了班级的内涵与外延,发掘出班级建设的更大空间,强调的是一种合作与平等。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表现在打破对班级认识的传统思想的束缚,建立起一套新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和班级管理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让学生从辅导员(教师)→班干→学生的层层管理模式中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形成学生↔辅导员(教师)↔班干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

1.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班级的管理者。可以采取增设班级岗位或轮流班干责任制等办法让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使之成为班级建设的主人。

2.实现了学生三种角色的转换,即班干、教师和学生。

3.学生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归属感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里的社会价值首先表现为班级的价值。

在该种班级建设思想的指导下,班级文化建设模式呈现开放性、民主性、群体性和个体差异性,有利于形成和谐向上、奋发进取、个性突出、凝聚力强的良好班风,而在该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班级文化必然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健康性、和谐性。

三、班级成员的创新能力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的时代呼唤大批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核心课题,其核心在于创造革新。创新教育应该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评价机制创新,它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7](袁周敏,2001:100)。袁周敏[7](2001: 100-102)从建设以校长为首的创新型管理队伍、创新型教师队伍和教学方法三个层面详细论述了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与方法借鉴。过去对创新的研究重在思维过程,认为创新是受客观物质决定的人类意识为一定的目的所进行的概括,分析,综合产生独到见解的思维过程。我们通常认为创新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个人品质。创新能力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独立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新颖性思维。

2.创造性人格。通常所说的创造性人格的五个方面的特点及其表现为:

(1)健康的情感包括理智感;

(2)坚强的意志不仅强调坚持性和自制力,还重视意志的目的性和果断性;

(3)积极的个性意志倾向;

(4)刚毅的性格,特别是性格的态度特征;

(5)良好的习惯。如守时、整洁性等。

四、学生学业成绩

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也是衡量班级文化建设的标准之一。需要指出的是班级成员的学业成绩优良并不直接代表该班班级文化建设的完善。由于该项涉及到课堂教学,教材教法等方面故不作赘叙。例如有学者提出加强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为本科生构建创新学习的平台[8](郭加书,2009)。但改革教学评估体系,发展知、情、意协调发展的评价观,将情意变化、创造性品质、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等纳入评价标准,是促进学生多样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以上四点的综合就构成班级的个性,形成班级文化建设的综合指数;同时该指数又表现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行动中,如班级形象显性设计即寝室布置及卫生状况等;班级制度建设和学生学业成绩;参与社会活动情况包括校内外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班级人际关系包括学生关系及师生关系。这四条原则由显性到隐性,第一条侧重点在于班级形象;第二点在于班级管理和学生专业学习状况;第三条在于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爱好以及公德意识等;第四条旨在让学生建立好的交际关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佐斌博士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就教育过程进行了相关探讨。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往,教育的实质就缺乏了。此处强调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师生关系,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提倡民主的伙伴型学习关系;教师要能够接纳,认可学生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允许学生和自己有不同的观点。成功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既是合格的又是多样性的。这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只要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就要和其他同学交往,学会真诚、自醒、求同存异、替他人着想、谅解、宽容和赞美很重要。在一个集体中应当先尊重别人和自己的不同,包容别人和自己的不一样。因此,培养学生的群体性和适应环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

班级文化建设还应该与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弘扬和平、平等、公正的建设理念,并在不同的层面上与学校特色文化交相辉映。“文化是在深层次上为组织成员所认同和共享的基本假设与信念,它潜意识地发生作用,达致文化化人、文化育人的旨归。学校特色文化的灵魂在于育人,通过文化的浸润、滋养,促进师生多样化发展与精神意义的生成”[9](刘永强,2015:11)。

我们认为班级文化的参与者不止是辅导员、院系、校团委和学生处。教师是文化建设与传递的第一实践者,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替代不了的。新形式下如何探讨并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贯彻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将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新课题。班级文化建设指数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交叉相辅相成,形成教育的一个整体过程。这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过程。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谐理念,加深对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就要正确认识影响校园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建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10](朱鸿章,2009:20)。文化具有传承教化功能,完善的班级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班风,必将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从而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习氛围,形成团结协作进取奉献的良好班风,让每一朵花都有舒枝展叶的空间,对于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1]叶美兰.素质教育视野下“两课”教学的价值取向[J].理论界,2005(9):125-127.

[2]Miller,R.What are schools for?[M].Antario:Holistic Education Press,1990.

[3]Miller,R.Introducing holistic education:The historical and pedagogical context of the 1990 Chicago Statement[J].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1992(19):5-13.

[4]Miller,R.The holistic curriculum[M].Toronto,Canada:OISE Press,1996.

[5]厉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6]叶运生.西方素质教育精华[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0.

[7]袁周敏.浅谈创新教育的实现因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4):100-102.

[8]郭加书.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118-119.

[9]刘永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异化与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5(34):11-13.

[10]朱鸿章.校园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20-21.

Under the new concept of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a new development trend begins to emerge on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The students'individuality,collectivity,innovation ability,and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constitute to the overall index of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Perfecting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hance quality education.

class culture;intelligence;individuality;collectivity;innovation ability

G647

A

2096-000X(2016)21-0195-03

本研究为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中外合作办学学籍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南邮-纽约理工学院为例”(JG09215JX102)阶段成果。

金梅(1981-),女,安徽合肥人,南京邮电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和校教改项目。

猜你喜欢

班级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