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古汉语课教改探索与实践
2016-03-18廖贞
廖贞
(青海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民族高校古汉语课教改探索与实践
廖贞
(青海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目前存在很大的消极因素,我们在民族高校古汉语课教改中,重新认识古汉语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全面激活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立体化、持续性地进行主动有效学习,是对高校古汉语课教改模式的丰富和探索。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立体化;持续性
古代汉语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文化素质,传承中国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由于课程内容抽象、难度大,离现实较远,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双方头疼的问题。这一现象在民族高校里更是突出,少数民族同学大部分文言文基础薄弱,使古汉语教学变得难上加难。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校文学院针对古汉语课教学做了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一套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希望我们的做法能丰富民族高校古汉语课教改模式,对古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一、提升兴趣突出人文性质
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晦涩艰深,既与现代生活相距遥远,又与市场经济缺乏直接联系,时代的疏离使得学生课程意识边缘化,学习兴趣普遍不高。教师如果再按部就班地讲授“字、词、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学习目的就是应付考试,很容易形成“古代汉语无用论”的观点。学生学而无趣,教师自然教之无味,古汉语课便会成为一门“死学”,教学会陷入较大困境。我们是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生源多,很多藏族、蒙古族同学来自牧区,本身汉语基础就薄弱,传统历史文化背景缺失,对古代汉语的感性积淀少,意会能力较弱,学习自然更没兴趣,畏难心态严重,传统理论化的授课,效果非常不好。
学生没有兴趣,是学习古汉语课最大的障碍。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其实,古代汉语课程不仅是语言课,要教给学生词汇、语法、语音等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领悟到它的“独特性”和“人文性”。古汉语是汉文化的复合体,如果将古代汉语从汉文化母体上剥离开来,那么它就成为一种僵死的、没有文化生命的纯粹的工具或符号。
古汉语教材文选都是典范篇章,比较容易和古代文化联系起来,每一篇文章中出现的人物、成语、典故,以点带面地联系历史,就变得生动丰富起来。例如,《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开篇,里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点,西周的分封制度等级、王位继承等,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经过教师引导,引发学生读《左传》的兴趣,这就是良好开端。
古汉语课教材都是用繁体字排印的,学生对繁体字不熟悉,感觉有困难,教师就利用繁体字较能表现本义的特点,例如“爲”就是一个人手牵大象劳作的意象,又可以联系“豫”字,让学生理解汉字的形体并非单纯记录汉语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着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再对比简化字,说明简化的途径,找出两者的关系,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会主动寻找比较,辨认记忆繁体字效果比较好。
很多教师都认为古汉语课通论比较难上,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其实这些知识也可以讲得有趣。就拿汉字的构造,也就是传统的“六书”来说,古人观物取象,字形有形象、有情境、有动态,完全是古人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的再现,学生很感兴趣,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书籍让学生阅读,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在教学中,我们会补充一些阅读练习,有意识地选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让学生标点翻译,现场点评,引发讨论,气氛也很热烈。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古汉语教学的第一步,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旨在实现从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强调古汉语的人文性,这一点对于民族学生来说还有一个必要之处,就是可以补充所欠缺的传统文化,使他们对于文言文语感变得敏锐起来。尤其对于古汉语来说,语法简约,灵活自由,理解往往依赖于联想和文化背景补充,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了解古代美学传统,很难产生深刻共鸣。
二、传承创新调整内容方法
(一)一个落实
大部分本科院校古代汉语教材采用的是王力先生的四册本《古代汉语》,这一传统教材具有权威性、认可度高、内容全面,所以几十年来长期使用。但是,四册本内容不可能讲完,更不要说现在面临的课时压缩,实际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做了删减。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在二年级开设这门课程,一共144课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地讲好这门课?王力先生的体系是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模式,可是比例如何掌握?我们经过长期的实践,认为文选和通论的比例在3:2较为合适,文选以第一、二册,也就是先秦散文为主,通论以文字、词汇、语法为重点,常用词部分融入文选。先秦是文言文的基础,基础理论知识必须附着于语言材料,尤其民族学生古汉语感性材料欠缺,这更是必要的。
每一单元文选分为精讲和阅读篇目,精讲要做到知识点落实,突出重点字词,语法现象要分析透彻,不仅要“重言”还要“重文”,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社会文化常识。例如《齐桓公伐楚》一文,就可以比较“伐、侵、征、袭”一组近义词,了解古人的战争观念。教师要讲好文选课,必须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不论是字词、语法,还是背后的文化背景,在备课时落到实处,只有付出很多功夫,才能在课堂上博古通今,吸引学生。
(二)三个坚持
一般来说,学习一门语言要求听、说、读、写相配合,但是古代汉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第二语言,它是一种书面文献语言,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死语言”,因为它与现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学习古代汉语有其特殊规律。古汉语的“听”和“说”不能实现,教学目的只强调阅读古代文献。问题在于,语言学习缺失了听、说、写因素,专注“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是事倍功半的,这一点,多年来的古汉语教学已经证实。我们应注意到这个问题,努力弥补缺失环节带来的损害。
坚持背诵。这种学习古文的传统做法,一度被批为“死记硬背”,其实益处无可替代。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地领会古文“文气”。另一方面,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语料是学习古汉语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我们紧抓这一环节,每一单元都指定背诵篇目,学生坚持下来,必有益处。
坚持古今汉语联系。现代汉语是一年级开设的课程,我们与任课老师沟通协商,加强了古今汉语词汇、语法的对比,追源溯流,提前植入古汉语观念,补充理解。在古汉语课中,教师也注重与现代汉语的比较,树立语言的科学发展观念,使汉语学习系统化,对民族学生帮助更大。
坚持加强配套练习。练习分为针对性单元训练和综合提高训练,单元练习重点在于具体通论内容,综合提高训练主要是阅读理解,能够复习加强所学内容,避免学习上的“猴子掰玉米”现象。但是,作业练习并不能做完就算,一定要对难点进行讲评,才可以举一反三。
这些方法都能从某种意义上弥补古汉语学习缺失“听说写”的不足,真正落实下来,对学习提高还是很有效的。
三、立体评价丰富考试模式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以前,期末考试成绩计算法使得很多基础不好的民族生挂科,影响学习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考试的目的在于引导、促进学习,检验学习成果,而不能仅以一个分数作为终结。为了更合理地评价学习效果,促进学习积极性,我们实行“以考试为中心,以学期小论文和读书笔记为补充”的成绩计算法。每学期开学初就给学生布置小论文和读书笔记,到学期结束完成这两项工作,得到的两个成绩和期末考试一同按比例计入总成绩。
(一)读书笔记
两学期的读书笔记做了详细分工,第一学期教材以先秦散文为主,这些内容是文言文的基础和传统文化的根源,里面涉及众多成语和典故,不但是古代汉语的典范,也依然传承在现代汉语里,可以说是汉语言的精华所在。我们总结了一百个最具代表性的成语和典故,要求学生用一学期时间查找出处、内容和意义。这个作业,一方面促使学生读书查找资料,另一方面通过成语典故加强了传统文化学习,丰富了知识,使民族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体会古代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惯性。成语典故正是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特征和形象性的标签,凝结着汉文化的独特审美心理和渊源。
第二学期让学生自己选择一部古代典籍,对这部书的语言、思想各方面作分析总结,重点落实在语法词汇方面,以促进语言研究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水平。
(二)小论文
每学期小论文要求三千字左右,内容是本学期古汉语课相关问题探讨,但必须保持原创性。大二的学生开始不知如何入手写论文,觉得难度很大,就需要任课教师进行引导。首先告诉大家写论文的方法,一般的程式,然后鼓励学生找出有疑问的地方,从具体问题入手,查找资料,分析研究。到期中阶段,让学生先交出论文大纲,教师予以指导督促。
这一举措实行了几年,我们发现学生思考研究和动手能力都大为提升。以前本科学生到毕业阶段才进行论文写作,时间仓促,缺乏经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差强人意。由于古汉语的难度问题,汉语言专业本科生选择毕业论文时往往避开这个领域,很少涉及。通过古汉语课学期小论文的写作,学生对论文写作流程逐渐熟悉,从探讨小问题入手,觉得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就树立起自信心,很多同学甚至把自己的小论文最终变成了毕业论文。这种改变,使我们教师很欣慰。
每学期的读书笔记和小论文写作,与期末考试一起评价学生成绩,摆脱了单一的试卷考试模式,使课程评价体系更全面、更立体、更科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全面学习过程中发展自主意识,逐步提高古汉语水平。
四、持续提升外围机制共促
古代汉语课只有一学年,如何做到继续巩固和提高所学到的知识?除了后续的古代文学课,我院还实行了一个方法,就是贯穿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古文背诵活动,不仅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文秘专业和新闻传媒专业都一并实行,算是通识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古汉语水平和文化素质。
学生从入学进入文学院开始,每学期都要背诵十篇经典古文,所选篇目从先秦一直到明清,内容有儒家经典文选和各代著名文论。这样一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背诵篇目,至少达到80篇以上。
周振甫先生在《诵读》一文中不但阐述了背诵的好处,而且将背诵与理解文章,背诵与体会作者的情感,背诵与提高写作能力,背诵与提高鉴赏力的关系阐述得一清二楚了。通过背诵,学生不仅储存了大量古汉语的感性材料,在背诵的过程中,也会逐渐体悟古汉语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情境原则,潜移默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质。文论的背诵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学习文学批评都大有裨益,在毕业论文中已经有很多表现。本来,学院制定古文背诵的初衷是因为很多少数民族同学文言文基础薄弱,文化背景疏离,不得已的办法,可是实行了几年时间,发现好处很多,尤其对古汉语课有很大提升作用。
除了坚持背诵,从大一到大三,各专业每学期还实行读书会制度,一个学业导师负责十个左右的同学,指定书目,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然后学生写出读书报告,每期评出优秀报告发在院系刊物上。读书会的书目,一般是古今经典,督促学生广泛读书的同时,也提高了古典文献阅读水平。古汉语水平的提高同所有语言一样,是一个长期的作用结果,古汉语课结束了,但是学生还可以通过背诵、读书会这些外围机制,保持不间断的学习状态,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根据古代汉语的特点和规律,我们摸索出这一套课内、课外同时抓,被动、主动并重的教学方法,学生都觉得大有改善,毕业生反馈这种受益随着时间会更加显现出来。我们对古汉语课的教学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希望这些做法对语言类课的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In ancient Chinese less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a lot of negative factors.We in the reform of teaching,to know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tudy,fully activate each teaching link Causes the student to three-dimensional,continuing to active learning effectively.This is the ancient Chinese less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reform pattern of rich and explore.
the ancient chinese teaching;educational reform;three-dimensional;continuity
G642
A
2096-000X(2016)21-0166-03
廖贞(1972-),女,重庆人,硕士,副教授,从事古汉语教学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