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教师之使命*

2016-03-18薛群慧高焕沙陈美爱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杭州311300

高教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大学教师使命科研

薛群慧 高焕沙 陈美爱(浙江农林大学 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大学教师之使命*

薛群慧高焕沙陈美爱*
(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杭州311300)

摘要:近年来,大学以科研为主的导向评价教师业绩,大学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导致不少大学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到了科研工作上,疏忽了教书育人的主要职责,对学生放任自流,这一状况是造成大学教学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大学教师被赋予的主要教育使命,以扭转大学教育的失衡局面。论文从四个层面论述了大学教师的使命:转化知识为力量的中介、社会良知、独立人格、仁爱之心、培养学生坚毅的性格,提出了大学教育是塑造灵魂的精神圣殿,优秀的教师会用温暖的心灵照亮学生前行之路,用独特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打开通往智慧的大门。

关键词:大学教师;使命;科研

Abstract:In recent years,since the evalu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performance is research oriented, teach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searches instead of teaching, which becomes the main cause of the declining of teaching qu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it's necessary to have an in-depth discussion on clarifying college teachers' as-sumed mission in order to change the unbalanced situation in college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issions of college teachers from four aspects: college teachers are the intermediary of transforming knowledge into power and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social consciousness,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kindheartedness and the quality of persever-ance; college is the paradise of cultivating the souls of the youngsters; an excellent teacher should enlighten the stu-dents' vision by his/her warm heart; a teacher should open the gate of wisdom for students by his/her charm of per-sonality.

Keywords:college teacher; mission; scientific research

大学教育不同于小学、中学,若用自学与教授的比重作区分,小学的学与教的比重2:8,即学生要付出2分自学比重,教师负责8分左右的教授;中学是4:6,;大学则是8:2,这样的比例关系,并不是说大学教师的作用减弱了,而是说明学生自主、独立、自学的能力大大提高了。那么,大学教师在高等教育中有什么样的使命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一个大学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在对学生的引导中应起什么作用是很有必要探讨的。

什么是大学最重要的要素,虽然人们对于大学要素有哪些看法不尽相同,但对于教师是大学最重要的要素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阐述:“一校精神之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之增加,而实在教授之得人[1]”,即大学精神的培育,大师重于大楼。

北京大学前校长周其凤先生认为,一流大学起码有三个要素:一是大学之大在于教,即一流的教授和教学。教授是大学的灵魂,要有获得社会认可的知识发现、创造性研究成果,还要有传授给学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继续发现、研究;二是大学之大在于课,即常规课程要有深度和广度,能为学生提供任何感兴趣的课程,并且是最先进或比较先进的;三是大学之大在于生,即历届毕业生的社会声望和成就[2]。无论哪种观点,大学要素中教师都是最重要的。因为,大学教师被赋予了“知识载体、社会良知、独立人格、高情商”的特征,扮演着“导师”的角色,还要担负起义不容辞的“国家复兴、民族强盛”之人才培养责任。

当前中国教育问题和这些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三个观察,可以用“均值”和“方差”来概括:一是我们的优势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均值”较高,这对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起了推动作用。二是我们的劣势是基础知识特别是能力的“方差”太小,杰出人物太少。这就导致创新不足,对未来中国经济以创新驱动发展非常不利。三是教育除了为发展经济服务的功利作用之外,教育对人的素养培养和人的价值塑造以及对文明社会建设更为重要,而人的素养的“均值”低却“方差”大,是中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掣肘[3]。

一、转化知识为力量的中介

现代社会对大学教师这个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习渠道越来越多,信息源急剧增加,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大学教师如果以有限的知识或狭隘的视野是很难驾驭课堂的。所以,不少大学教师都发出了“大学教师这份工作不好做”的感叹。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百日功”;“要给人一瓢,自己得有一桶”,这就是说以讲台为生的人必须练就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还有一个别称叫“教书匠”,很多教师也用这个称呼自嘲,但如果教师把自己看成讲课机器,教学仅仅停留在传递知识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知识是大学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但大学教学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还必须教会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一是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即学会学习的能力。要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要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由博返精,由繁到简的学习方法;二是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即要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它包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的态度,主观能动性,管理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三是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即在人类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参与。学会共同生活的目的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四是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即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要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4]。充分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大学教师应围绕着上述四个层面展开,倡导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力图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独立思考、加工内化、知识重组、创新性等方面的训练。而且更重要的是从中培养学生会学知识的能力,并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使学生具有会学知识的能力,才能享用终身,才适应未来的学习化社会。正像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曾说过:“追求纯理论知识和获得专业知识之间的对立,远没有我们用一种错误的教育观点看这个问题时那样严重。一所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目标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5]。”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观望,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为成为社会栋梁之才做好准备。

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学教师只有更加努力地修炼内在素质和不断扩展知识深度和广度、提升专业水平,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同时,也得承认大学教师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会的“圣贤”,还要客观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性,承认自己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某些问题上,也是无知的,可以坦然告诉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至今科技水平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或是自己对这个问题并未研究,并不知晓,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面前,教师所掌握的很有限。但是,能够指明未来探索的路径和方向。

二、社会良知

哲学家杜威所言:“知识分子的特征有两方面,一是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脑力;二是个人对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负完全的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头,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利害。”因此,大学教师应该是具有独立思考,独立人格的“思想家”、“批评家”。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一个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有可能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在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以理想信念为基础,让每一个教师都有远大的志向、纯粹的心灵、高尚的节操。

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真善美、假丑恶的价值观,要有积极向上的追求,有社会责任和符合道义的、法规的行为准则。

教师一定要有一种为人师表的职业存在感:在课堂、在与学生交流、接触的关键时刻;在日常的生活中,透露出“真诚、正直、善良、宽容、遵纪守法”的言行,身教重于言教。

人道和师道相通,做好人,才能为人师,才能教出有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先生说:“大学是社会良知的发声器,真正的大学者,像海德格尔、爱因斯坦、梁启超、陈寅恪,从来没有回避过时代,在场感非常强。”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不是从名利出发,而是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不对权贵阿谀奉承,也不会为五斗米折腰;采取现实批判精神,不会为取悦于某些领导、机构和利益集团,或歌功颂德或作伪证,而是有所质疑,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因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当知识分子失去社会批判职能时,就是社会大灾难到来之时;同时,还要包容不同观点和意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目标,但大学教学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还必须教会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钱理群先生也曾厉词批判现行的教育制度:“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6]。”中国教育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培养不出杰出人物,更严重的是造就了不少没有人格底线的人[3]。

大学教师应该具有这样的品质:崇尚爱国主义、助人为乐、声张正义、热爱人民,富有同情心和公平心、道德感、正义感,正直、坦诚,能担负起大学教师的使命,为人民,为国家负责;并把这种品格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让学生成为民族的脊梁。

三、独立人格

我国大学在近几十年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被造就成了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被动学习的应试机器,凡事必须依据“标准答案”,思维不敢越雷池半步,缺乏年轻人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精神。这就是为何这么多年泱泱大国,在现代科技发明创造中缺位、原创社会文化研究成果罕见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在我国做了一项创造心理的课题研究,如有一项创造心理测试的题目:报纸和砖头的用途,在幼儿园,对报纸和砖头的用途,小孩子们列举了多达几十种;到了小学、中学就只有10多项;到了大学就只有几种用途了。他发现,孩子们的创造力是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递减的,这个测试客观地说明了我国教育的重大缺陷。

学生进入大学后,大学教育不能再延续从幼儿园到中学的统一划一的教育,不能再磨灭学生们的探索精神,而是要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飞翔,唤醒他们已经沉睡的创造精神;大多数学生年龄已经18周岁以上,教师不能把学生再看成孩子,越俎代庖,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基础之上,双方可以共同探讨学术问题,人生价值和社会问题,学生对教师的观点可以质疑,可以有分歧。

哈佛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中这样提到,耶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识教育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7。著名英国教育家约翰·纽曼说:“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教育能让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8]。”

四、仁爱之心

(一)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教师不能没有爱,爱是一种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是一种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教育就是一个感化的过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的力量远远不及情的力量。作为教师要充满了仁爱之心:关心他们的学业、关心他们所碰到的问题、关心他们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台湾教育家蒋勋认为:“教师是人师,永远要以人为本,教育本身就是要对人关心。”

大学教师通常视科研为愉悦、成名和奖励之源,而教学仅仅是用来维系大学之存在;一些知名教授根本无暇顾及本科生,疏离课堂,疏离教学;很多教师未能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理论研究与实践处于截然不同的两个层面;大学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匮乏,教学实践处于经验支配之下;部分大学教师缺乏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以致学生对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抱怨不断。凡此种种,均是教师缺乏一颗仁爱之心,缺乏对教书育人事业的热爱所致。

(二)情感化教育

工作性质决定了大学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情商,在了解自我、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技高一筹,敏感而机智,能洞察学生的内心深处的波动,能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学生进行情感化教育。大学教师的很多言行会无形地影响着学生,他们往往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所以,作为大学教师应该具有健康、积极地心态,应该在思想上启迪着学生,在行为上引领学生,对学生倾注了深深的爱和关心,他们深受学生的欢迎和爱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有些80后、90后的学生有很多优点,但有的人也存在“情感荒漠化”现状,这是一种漠视他人、漠视情感乃至漠视生命的心理问题,只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和技术等狭窄的领域,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很少考虑可能带来的恶劣后果等。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来说,不仅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还要获得丰富的情感。大学应该倡导情感化教育,因为,在教育人、激励人时,有时情感的力量更大。大学教师应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情感熏陶、人格塑造。教师应该在每一教学单元中都有充满了人性解读、情感表达和人生经验的总结的内容,增加情感化教育的分量,让学生们心灵深处生长出郁郁葱葱的感情绿洲,具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情怀,所以,“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应该是大学教师教学中的理念之一。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能大大促进大脑工作,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这些都充分说明认知与情感实际是一对孪生兄弟。情感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性化教育,它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其出发点是尊重学生个性,目的是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并让他们在身心,知识、能力、素质,认知、情感、技能都得到全面发展。

(三)热爱教育事业

仁爱之心不仅是对学生的关心和教导,而且也要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上课之前的认真细致准备,带着激情到课堂,所讲述的内容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每一堂课当中都有收获和感悟。与学生的交流充满了关爱;有时对工作的热爱还需要体现在与学生有共处的时间,不是上课一个照面,下课就不见踪影,在学生有疑惑,想提问时,能够找到教师,当他们需要教师陪伴时,教师能够义不容辞陪伴着他们,并能够成为他们名副其实的课外实践导师,带领他们走向生产实践的第一线,或社会现实生活,为他们步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四)教师的人格力量和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

为了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健康发展,教师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阳光和火种。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在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以自身的体会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表示出来。”作为具有人格魅力的大学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五、培养学生坚毅的性格

坚毅是对长期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衷、专注投入、坚持不懈,是一种包涵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的性格特征。美国心理学家AngelaLee Duckworth对学生坚毅性格对未来学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了两者呈现相关关系[9]。

在我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后,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中心备受呵护,家长越俎代庖,孩子成了温室的花朵,稍不如意就不满与抱怨,甚至悲观失望,一旦失败就马上放弃;另一方面,受社会快餐文化影响,急于求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导致了部分学生心理脆弱,缺乏对一件事物的长久、持续地探究等问题。所以,不少学生不具备克服困难的关键能力。因此,作为大学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坚毅品质,要在生活中让学生学会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在学习上,要勇于面对挑战,培养他们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精神,持久、专注某一领域和问题的态度。这样,他们才会成为积极、乐观、勇敢、坚韧的社会栋梁。

总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扎实的专业能力,对教学和科研充满了热忱,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大学教师。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就是以身作则,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来感染、引导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大学课堂是塑造灵魂的精神圣殿,优秀的教师会用温暖的心灵照亮学生前行之路,用独特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打开通往智慧的大门。

参考文献

[1]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清华三十周年纪念号”上册),1941,13(1).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0017202/.

[2]纪秀君.一流大学应具备三要素[N].中国教育报,2012-3-12 (2).

[3]钱颖一.中国教育问题在哪里,好在哪里?[EO/OL].http://www. 360doc.com/content/15/0528/20/5315_474040303.shtml2015-05-28.

[4]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三联书店,2002:49.

[6]谢湘堵力.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N].中国青年报,2012-05-03(3).

[7]Richard C. Levin. 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 [M].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

[8]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观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9]解读美国最时髦的教育理念: Grit(坚毅)[EO|OL].http://www. 360doc.com/content/14/1103/10/17132703_422112734.shtml.

中图分类号:C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217-04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基于微课程的旅游心理学建设研究(kg2013209)和浙江农林大学项目:基于浙江农林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研究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薛群慧(1959-),女,云南省昆明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心理学。高焕沙(1991-),女,河北石家庄市人,学科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学。

*通讯作者:陈美爱(1978-),女,浙江天台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休闲学。

猜你喜欢

大学教师使命科研
学生视角的大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分析
“一次消化者”与“二次消化者”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党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当代高校教师如何实现自身职责与使命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