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问题的思考

2016-03-18杨永平

广东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生活

杨永平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问题的思考

杨永平

摘要:语文教学应寻找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贴近、深入生活,了解学习内容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提高生活的品味和质量,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本文认为,首先应在学生间架设“文本”与“生活”之桥,其次,教会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并在综合实践中充分体验生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文本;生活

语文新教材侧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训练,突出交际、情景、探究教学,以生活为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应寻找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贴近、深入生活,了解学习内容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需要,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提高生活的品味和质量,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一、在学生间架设“文本”与“生活”之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为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及协调发展,必须将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并使其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双重任务。它汇萃了古今中外一些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佳作,“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以生动优美、极具哲理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包括自然、社会、人生在内的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这些佳作都具有“极强”的典范性,它们为教师学生共同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然而,生活的复杂与广阔决非教科书所能涵盖。显然,仅靠“文本”的学习是远不够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用好“文本”,优化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精髓;另一方面应注意学生“可持续发展”,率领他们冲破“文本”的限制,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探寻与“文本”丝丝相连的丰富的知识信息,通过借助媒体开发资源,搜罗、整合信息、形成报告、共享“成果”等环节开展课外活动,配合“文本”教学,在学生间架设由“文本”通向“生活”的桥梁。

二、在语文课中渗透生活的做法

语言来自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在阅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一)在阅读课中积累生活

生活经验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阅读就是语文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形成再现或再历的相似人生经历的过程。教师讲授作品一类的范文,要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唤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于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作品语言、情感、内容、意境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可从如下四种方式入手:

1.关注生活,丰富积累。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牵动记忆中的类似印象,体察经验,让其回味思考。如《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习掌握驳论的方法,了解核电科学的道理及其在环保方面的意义,课文从语文的角度来说非常典型——条理清晰,论证严密、反驳有力。但布置预习时,有学生说曾看到报纸介绍绿色和平组织抗议修建核电站的消息。笔者一边发动学生查资料,一边又为学生提供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的相关报道,还将一些报纸上登载的《全球核电总量知多少》等我国核电站建设情况的资料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将这些材料与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相结合,再分成正反两方,以教材原有的观点为各自的论点进行辩论。学生反应异常踊跃热烈,分析课文——收集资料——模仿课文辩论——达成共识,全过程都做得认真细致。像这样以教材为基础,结合现实与发展趋势适当补充一些教学内容,放开去再收回来,不仅使学生能更深切地理解课文,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和视野,窥斑知豹,使“大课堂”成为“小社会”。

2.体验生活,发挥想象。白居易说:“感人者,莫发乎情,莫如乎言,莫深乎义。”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因情动而倾注于笔端的真情,去理解课文的语言、内容、结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中专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思考生活的能力较弱,对课文的深层含义、整体意蕴、尤其是那些较为精妙的地方,常常要经过反复品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方能豁然开朗。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美的形象进行仔细的探索和体验。

3.解读生活,善感深思。语文的学习从来就不是简单的语言和文字的学习,而更多的是要把学习中的问题和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使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从而灵活地探讨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这样,学生才能不会被书本所拘禁,才能够游于历史与现实、本土与洋邦之间,拥有开放的视角,深刻的思想,从而突破成规,获得新知。

4.品味人生,鉴赏提高。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诗歌意象的跳跃、散文意境的体味、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都由教师把答案告诉学生,倒不如让学生先自己阅读,调动生活积累,有所感悟,再通过比较阅读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答案。这样有助于较全面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美的能力。

(二)在写作课中感悟生活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粘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催化剂。所以,教师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事情往往是颇有哲理的。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用心观察。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平时应拥有一双会观察生活的慧眼,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集体的劳动、名胜古迹、同学苦读、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其次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和积累。

(三)在综合实践中体验生活

语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操能力,其许多教学环节也是一种创造活动。最显而易见的写作训练,就是一种创造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首先确立的新颖的主题,然后对生活的原始素材进行提炼、加工、想象、联想、再进行布局谋篇,最后用书面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用他们的头脑去构思,用笔墨撰写出的文章,就是他们对自然、社会、艺术美的再认识、再创造的结晶。

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一些技能训练或比赛,如朗诵、演讲、论辩、诗歌创作、书法、手抄报、新闻制作、广告设计比赛等实践活动,既丰富了语文的教学,又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过程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同时还能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质,激发他们的自我表现力。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也处处用语文,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文智能的弊端,而且能优化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也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专业教育司.中等专业学校语文(一、四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中等专业学校语文(二、三、四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朱守锂

收稿日期:2016-03-20

作者简介:杨永平(1962-),男,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广东 潮州/521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6-0039-02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文本生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生活感悟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无厘头生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