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模式探究

2016-03-18张会来

高校辅导员 2016年5期
关键词:训练营学业新生

◇李 丽 刘 霞 张会来*

高校新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模式探究

◇李 丽 刘 霞 张会来*

目前,我国高校新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高校新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自我管控等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影响其学业发展,必须加强教育与指导。高校在开展新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目标设置理论、心理契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作为学理支持,不断开展学业生涯规划训练营等实践探索,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队伍,创新高校新生学业生涯教育的有效模式。

学业生涯规划;新生教育;有效形式

大学新生学业生涯规划从属于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期间的阶段性体现。学业生涯规划不同于学业指导,学业指导重在专业指导,学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新生在适应大学环境的基础上,转变对学习的认知与态度,明确学习的动机与目标,制定学习的计划与步骤,形成学习的习惯与素养。

大学新生学业生涯规划既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题,也是目前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在学业规划领域,目前多数研究重在探讨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素养提升方面的问题,而关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业情绪、学习品格等非专业素养提升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在生涯规划领域,多数高校把重点放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上,对于学业生涯规划的关注亟需提升;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多数研究缺乏新生教育与大学四年的衔接连续。笔者所探索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包括新生入学教育的百天行动计划、大学四年的持续辅导、毕业一年内的跟踪服务三个环节。

一、大一新生学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活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学生对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若没有清晰的了解,对学习缺少合理有效的规划,那么将会在大学期间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调查数据表明,20%的大学新生在入学后的前六周内出现了各种问题,适应水平整体中等偏下,对“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的适应得分最低[1]。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围绕“高考”指挥棒而转,“考上理想的大学”几乎是所有学生共同的目标,我们称之为“大学前目标”坚定而执着。然而高考

一结束,“大学前目标”的激励作用消失殆尽,目标进入空白期,个体往往会表现出茫然苦恼、焦虑紧张等消极状态。大一是大学生形成专业认知、进行学识积累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学业生涯的基础阶段。然而,大学新生对大学学习认识还停留在基础教育阶段,认为上了大学就可以轻松度日、享受生活,认为大学应以锻炼能力为主,所以疯狂加入各种社团、参加各种活动,从而导致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因此,初入大学,如何快速树立合理的“大学后目标”、科学规划大学生活,直接决定了新生在大学四年的成长历程和未来的生涯之路。

(二)自我管理能力弱,自我决策能力不足,学业控制感欠佳

大学的管理方式是开放式管理,不同于高中的封闭式管理,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能力,然而这三方面能力也是大学新生最欠缺的,从而导致学习无计划、学习主动性差、业余生活规律紊乱、学业自我效能感下降。决定大学生学业成就的除了能力之外,还有其他的心理变量,其中学业控制感是影响学业成就的一个重要变量。加拿大心理学家培瑞认为,学业控制感是学生意识到他们是否具有某些特质,如智力、努力、体力、学习策略、社交能力、知识基础等,而这些特质又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业表现。国内王益宇认为大学生学业控制感是大学生在学业情境中对学业控制有关的感受和认识,包括: 目标维度,回答的是“我能否控制学业?”的问题;归因维度,认为学业成功是由一些个体可以掌控的因素决定的;特质维度,描述的是“我具有哪些成功所需要的特质?我能干什么?”的问题;体验维度,即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努力感受到离目标的逐渐趋近,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2]。

(三)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之间的冲突,需要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满足

从高中进入大学,学生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思考,他们开始认真考虑“我是谁”、“我将去往何处”,而且大部分新生都会出现主我与客我、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系列偏差。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可知,大学新生处于该理论所阐述的第五个人格发展阶段,即自我同一性阶段,这一阶段个体所面临的主要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之间的冲突。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积极的学校氛围中,获得更多自主机会和人际支持时,更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个体增强自我控制,抑制青少年忧郁情况,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及整体环境[3]。因此,为大学新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相互激励、共同成长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一新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理支撑

传统的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中存在四个突出问题,即主导性规划超越自觉性规划、规划指导与行动指导相脱离、学业生涯规划指导连续性与衔接性缺乏、学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师生关系疏离[4]。因此,需要在学业生涯规划指导中,把握住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的方向,以目标设置理论、心理契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理论作为学理支撑。

(一)目标设置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洛克提出的,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它能够把人的需要转变成动机,促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以最终实现其目标。因此,在新生教育阶段普及规划的意识、传播规划的理念,有利于在大学新生中播撒梦想的种子。

(二)心理契约理论

该理论源于管理学领域,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目前,它被普遍理解为某一特定关系中一系列的主观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期望假设和义务承诺[5]。当师生之间明确双方期望,彼此就会在满足期望的行动互惠过程中保持良性互动,对于解决学业生涯规划现存弊端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在一定水平上完

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该理论认为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获得有四个途径,尤其重视榜样的作用。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6]。

三、依托学业生涯规划训练营开展“十百千人才计划”的实证研究

哈尔滨理工大学依托学业生涯规划训练营,对大学新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理念目标

学业生涯规划训练营以提升新生教育的实效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使命、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落脚点,帮助新生解决由“转型”及“跨越”所引起的问题,从而使大学新生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提升学习动力、激发学习潜能、提升学业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力和生涯适应力。

学业生涯规划训练营的理念是“用人生规划引领学业规划,我的大学我做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的人生我规划”。训练营采取体验式教学,需要大家参与其中,从而感悟人生;需要大家相互帮助,才能创造奇迹;需要大家敞开心扉,才能共建家园。

学业规划训练营总计40学时,采取体验式教学模式,内容涵盖职业生涯规划、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户外拓展训练、价值观教育模块等内容。训练营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训练营的授课老师包括全球职业规划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SYB创业培训师、拓展训练专家、礼仪训练专家、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杰出校友等。

(二)实施流程

所谓“十、百、千”工程,即该校学业生涯规划组的33名辅导员依托学业生涯规划训练营,计划培养10名杰出精英、100名优秀学员,辐射1000名学生自然成长,从而实现1个人带动1个寝室,1个寝室感染1个班级、1个班级影响1个专业、1个专业辐射1个年级的目标。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签订协议,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对比训练实验法。缔结心理契约,构筑学业愿景,明确师生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第二步,落实诚信履约,实施学业生涯规划,以优化心理契约,反观实践路径,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第三步,进行四年不断线的主题思想教育。训练营“百人百天行动”结束后,每名学生将会得到1名指导教师的一对一指导,而且指导教师从此负责该生的培养和指导,跟踪其成长历程,以“行动-习惯”的养成教育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业生涯指导品牌。

(三)模块内容

学业生涯规划训练营以任务驱动学业指导,通过第二课堂的模块教学,促进生涯辅导的良性发展。

训练营致力于打造学习精英,记录和书写学生的成长历程,以“十百千人才计划”为目标,以优秀学员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着力打造学员的生涯规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生涯规划课程和规划书撰写,指导学员树立学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以“梦想树”活动帮助学员播种逐梦的种子;通过每天三件事的记录,提炼收获与自省,以晨读、晨跑来践行团中央的“三走”精神,锻炼学生的身体、毅力和品格;通过拓展训练和实践挑战赛来提升学员的任务管理和团队精神。以百人百天的行动要求,实现训练营学员三个阶段的成长,践行学业生涯规划助力学员成长。

学业生涯规划训练营引入社会实战挑战赛、志愿服务、演讲与口才圆桌会议等模式,增强学员的自我效能和学业规划能力,提升学员个体的内在驱动力和行动力,让学员清晰地认识到自我的优势与不足。以社会实践挑战赛为基础,通过合作竞争锻炼了学员的组织能力、团队精神、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提升了学员对大学校园的学习适应性和生活适应能力,增强了学员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员的自我效能感,明确了自我成长的内在驱动力,能有效地促进学员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志愿服务为路径,通过优秀学员的遴选、专业配比等方式,联络多所中学定期

开展“大学生活与学业”的交流,以在校大学生的视角展示给中学生所预想的“大学是什么样”,发挥朋辈引领的作用,同时也激发训练营学员的内在荣誉感和自我的认知,促进他们形成奋发拼搏的精神状态;以演讲与口才圆桌会议为模式,定期组织学员进行中英文演讲交流,通过主题演讲、即兴演讲、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提升其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以此为基点促进训练营学员的成长与成才。

(四)实施团队

自2011年,学业生涯规划工作室成立,首批聘任了9名学业生涯辅导师,五年来队伍已逐渐壮大到33人。学业生涯规划工作室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提升辅导员学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以打造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型的高校辅导员为目标,聘用优秀辅导员作为学业生涯辅导师。通过鼓励辅导员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实证研究,专门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基金,将学业生涯规划作为其中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鼓励辅导员开展应用研究,解决学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时,聘用学科专业教师作为学业导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为依托,深化对大学生的学业生涯指导,增强学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逐步形成一支研究能力强、学业指导精、规划体系严格的学生学业辅导实施团队。

(五)实施效果

规划是行动的前导,学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了解专业现状、丰富专业知识、开阔整体视野、强化科研能力、强化自我认知、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学业目标、制定学业计划,依照计划逐步实现学业目标。

学业生涯规划训练营一方面通过合作竞争锻炼了学员的组织能力、团队精神、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提升了学员对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第二课堂的挑战任务,增强了学员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一新生的自我效能感,明确了自我成长的内在驱动力,能有效地促进大一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优秀学员带动广大学子,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

同时,学业生涯规划训练营激发了大一新生学习与生活的内在驱动力,以学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为根本,依托学校、学生处、辅导员的三级教育影响力,在帮助训练营学员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学业引导生活、以实践促进学习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四、未来与展望

基于学业生涯规划训练营的新生教育有效模式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辅导、学生成长成才与自我效能的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对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探索也处于由“自身成长”向“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转型期。因而,后续要从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建设着手,依托学业生涯规划训练营,培育辅导员个性化的发展方向,按照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提升其调查研究、学业指导和思想引领的能力,打造具有高品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促进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形成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教育模式。同时,在今后的高校新生教育的模式探索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大学生发展性需求和情感性需求为落脚点,打造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与发展支持体系。

[1]王伟,雷雳.大一新生学习适应与教养方式的关系:人格的中介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31-34.

[2]王益宇.大学生学业控制感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J].教育评论,2016,(3):16-19.

[3]王颖,王笑宇.本科新生导师制对大学生的影响路径及实施效果研究[J].教育研究,2016,(1):30.

[4][5]陆韵.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模式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41-143.

[6]A Bandur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J].Prentice Hall,1986.

(责任编辑:孙大永 马加名)

G641

A

1674-9618(2016)05-0049-04

李 丽,女,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师,讲师。

刘 霞,女,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副主任。

张会来,男,哈尔滨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学生工作)“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创新模式研究”(编号:1253xs227)和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工作)“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标准研究”(1253xs2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训练营学业新生
艰苦的学业
重获新生 庇佑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
35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