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典范视角下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
2016-03-18◇金英*
◇金 英*
道德典范视角下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
◇金 英*
近年来,新闻媒体上相继报导了“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感人事迹。“最美”现象实质是道德典范的一个缩影,它体现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良性发展的态势,也体现了社会对道德典范的强烈召唤。从道德典范的角度,探索当前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感召力,揭示道德典范与道德自我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意识,推动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有机统一,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道德典范;当代青年;道德自我教育;模式
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然而,正是在各种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多样、多变趋势。在现实生活中,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道德标准模糊、道德底线降低、道德行为缺失等现象。但是,近年来在社会上频繁出现“最美现象”,他们的主人公是社会生活中普通的一员,却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使得正确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为社会进步提供精神支持和动力源泉[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公共性伦理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具体领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各个时期涌现的道德典范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内含了为人民服务与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机统一,传承并弘扬了社会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展现。
一、道德典范、道德自我教育的内涵
(一)道德典范内涵解读
道德典范是指堪称道德楷模的典型个人或团体,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具体、生动、形象的体现[2]。不同历史时期,总会有不同类型的道德典范出现。例如,原始社会的女娲,奴隶社会的周文王,封建社会的岳飞,近现代的林则徐等英雄人物,革命战争时期的董存瑞、抗美援朝时期的邱少云等为祖国牺牲的民族英雄们,还有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人影响最深刻的道德典范雷锋。近年来,媒体上涌现的“最美”事迹,“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
“最美乡村医生”王布和、“最美战士”高铁成等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另据央视收视率调查得知,央视一套及央视新闻台播出的“寻找最美村官”“感动人物年度评选”等节目,受到的关注率颇高。
从以上不同历史时期涌现的道德典范来看,道德典范已成为人们“现实中比较完备地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理想,被人们看作理想人格化身和道德选择楷模的杰出人物,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杰出代表”[3]。道德典范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代表着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对社会大众道德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同时,这些道德典范的形成也反映了人们内心对正确价值取向的企盼,对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期许。
(二)道德自我教育的内涵
自我教育是指人们主动自觉控制自身行为,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它是个体根据社会的需求,有目的、能动地对自我提出要求和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调控、约束与改造的对象,并逐步地提升和完善自我的活动[4]。大学生自我教育不仅针对思想品德的形成,也表现为思想品德以外的其它方面,如心理品质和文化素质等因素。
道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准则。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是指其个体根据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自觉地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从而有目的地提升道德修养的过程。提升自我修养既是道德自我教育的目标,也是其主要内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该激发大学生自我修养的愿望,其次是指导其掌握修养的标准,再次是引导其积极参加各类道德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在道德自我教育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道德自我教育的主动意识较弱
马克思主义德育论认为,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力。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道德自我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应该有主动的自我教育意识,这是自我教育的心理前提,也是自我教育开展的表现之一。
大学生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在上大学前,学校教育往往注重如何应对考试,成绩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甚至有时是唯一标准,这就容易忽略对学生道德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学校管理制度相对宽松,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往往更容易放松对自己道德行为方面的要求,道德自我教育的主动意识也就逐渐淡薄,甚至根本未认识到道德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受到社会和高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为了评先进、获得荣誉称号,被动地参与各种道德教育活动。根据笔者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道德自我教育的认同感较强,但主动意识较差,缺乏核心的精神动力元素,道德自我教育的开展还是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引导和启发。8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的教育管理应该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主导,认为道德自我教育在大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42%的学生承认自己对道德实践没有制定明确的、清晰的、长远的目标;37%的大学生承认考虑获得荣誉称号和奖学金加分等因素,会促使其参加更多的道德实践活动;47%的大学生认为受到自身学习、工作、生活压力的制约,如果没有高校、社会的外界影响和硬性要求,不会参与过多的道德实践活动。
(二)道德自我教育的理性认知欠缺
理性认知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反而产生认知的一个飞跃,即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5]。理性认知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能够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在社会上,大力弘扬道德楷模,倡导中华美德的优良传统。在高校内,组织道德实践、道德教育讲坛、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这些都为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但在一定程度上,这只作为大学生获得道德教育“感性认知”的基础,而让他们真正获得道德“理性认知”的真
谛,还需要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自我对“感性认知”的思考、分析和升华。
在现阶段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庭的中心。受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自由意识和自我中心意识,他们自信、创造力强,但有时做事我行我素,欠考虑、易冲动,不愿受外力约束,认为道德规范是对其自由的一种阻碍和束缚。在道德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强烈的个体意识,相对缺乏规范意识,缺乏自我对身边感性材料的思考和判断。例如,在课堂上,表现为迟到、旷课、吃东西等不遵守课堂纪律行为;在寝室中,我行我素、自私狭隘、漠视他人感受;在公共场合,不注意文明行为,等等。
所以,在为大学生营造良好道德氛围的同时,除了用制度约束他们的不良行为之外,也要帮助他们将对身边道德典范的感性认知内化为理性认知,用这种内化的方式去自觉约束言行,以达到道德自我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道德自我教育的自制能力不足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活动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自我抑制能力,不能抑制自己的人就像一台破坏了的机器。他所指的抑制能力就是自我控制能力。
道德自我教育的过程和任何事情一样,遇到的现实情况往往与预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及时进行自我控制。由于高校管理制度相对宽松,使得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较多,接触的人群也较为复杂。当前,高校中学生旷课、迟到等违反校规校纪现象屡见不鲜,打架斗殴、酗酒闹事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大学生的身边,由于他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很容易陷入消极的心理或者被影响以致误入歧途。
大学生在道德自我教育过程中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缺乏持之以恒的自我控制能力。根据调查发现,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并启动了道德自我教育模式,但是开展的情况及效果却非常一般。主要表现在道德践行活动过程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独立性不够,大多数学生不同程度地受环境中其他人的影响,他们倾向于将道德自我教育难以开展的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因素。
三、道德典范对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能够增强大学生在道德自我教育过程内化中的主动性
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内化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时,自觉能动地选择、吸纳和积累道德教育内容的过程。
从大学生个体来讲,要充分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在个体自觉自愿的前提下,实现自我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此时他们的身心发展逐渐趋于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对社会问题也有敏锐的观察力,注重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地增长。所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通过外在的教育引导,强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道德情感培养。正如孔子所说,“见贤思齐焉”。当看到德才兼备的人自然就会向他学习,希望能够与他看齐。而纵观历史上的道德典范,他们在凝聚时代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培育道德品格、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在当今文化趋于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学习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郭明义精神,学习和宣传“最美人物”先进事迹,在生活中挖掘身边感动人物,在各行各业树立道德模范等等,俨然已成为一种先进文化现象,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向标,成为社会大众、大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更成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目标。他们在道德情感内化下磨练了意志品质,促使了主动意识的养成,增强了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能够增强大学生在道德自我教育内容选择上的自主性
内容选择上的自主性是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知识的扩充以及能力的提高上,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来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性学习,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自由发展。道德教育内容上的自主性要求教师把“舞台”让给学
生,使学生成为自我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成为辅助学生开展道德自我教育必不可少的客体。自我教育信息和内容是五花八门的,但具体将什么样的信息和内容进行内化,也应取决于自我教育者个体。
道德典范能够解决大学生被统一教材、统一模式束缚的问题,而且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需的案例进行自我教育,以及时了解社会信息,较快地接收先进道德要求,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对典范事例的质疑、发问和反思,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并用行为展示出来。一方面,满足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的渴望,实现其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自由发展;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培养了优秀品质,实现其对自我价值的需求。
(三)能够增强大学生在道德自我教育环境下的自控性
道德典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对社会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良好道德风尚为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从传媒环境和校园文化两方面入手,宣传榜样的力量,对大学生和社会青年的优秀典型事迹进行宣传和表彰,挖掘发生在青年身边的感动事迹,积极发挥道德典范的感染力,以此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大学生明确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坚定道德理想,通过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增强主观世界自控性的目的。
四、道德典范背景下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模式研究
(一)以道德典范来确立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目标
道德自我教育的目标是开展自我教育模式的基础。道德自我教育目标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自我教育的实施效果。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决定了整个模式的后续发展方向。因此,实现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道德自我教育进行指导时,首先应该激发学生自我修养的愿望,在强烈愿望的激发下,自觉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以道德典范的精神优势占据实践主体的心灵。
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的确立,应该从大学生对主体自身存在的自觉性、积极性着眼。他们的主体意识正在不断发展,并表现出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主要体现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在道德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方面存在差异。另一个方面是个体内部对于道德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存在差异。这两方面体现的差异都与该个体的内在情感有关。例如,该个体对某一事件感兴趣,或者事件与其情感体验有相同之处,这一事例则会激发其内在情感,于是便会加强其道德自我教育的效果。反之,该个体对某一事件感到无趣或乏味,就会对其表现出消极和无意识状态,显然也达不到自我教育的效果。所以,鉴于道德自我教育主体意识发展不均衡性,就需要有外部力量对个体进行指引,即个体在确定道德自我教育目标时,要有一个外部性的框架指南,从而让大学生有重点地针对自己的内在情感进行道德自我教育。而道德典范就有充当这个外部性框架指南的功效。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涌现出道德楷模,有教师、驾驶员、医生、公务员等等。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抓住这些新鲜而平凡的典范事迹,积极宣传和深度发掘典范的内在涵义和精神实质,从而激发道德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目标教育,使其明确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方向。
(二)以道德典范宣传来丰富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内容
在大学校园里,道德自我教育的内容多限定在课堂中,单纯的灌输式教育难免使大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因此,应改进道德教育的方式,以宣传道德典范烘托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网络、辩论、征文、图片展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将“小我”进行解
剖和分析,不断完善自己的思与行,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实现自身价值与人生意义。同时,发挥好相关社团的作用,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在课外进行更多的学习与交流,提升自我道德修养,以典范为鉴,对自己身上非道德的一些东西进行反思和改正。
以道德典范丰富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内容的同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善于利用新媒体网络的巨大优势,将道德典范的事迹和后续跟踪报道完整,及时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切勿仅仅利用条幅、展板有限的空间宣传典范。第二,在利用道德典范教育大学生的同时,应注意避免反复强调条条框框的道德规矩,避免对其进行生硬的道德教育。大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行为的养成,都受到各种生硬的管制,在传统道德教育方面更是如此。应善于利用学生的潜意识,将道德捆绑下的大学生潜移默化为自在和谐的道德回归,才更容易让其接受和理解道德教育的实质。第三,注重道德典范的再学习。由于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社会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社会大众对道德的渴望,道德典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学生面前,有时候甚至应接不暇,同一时期内可能出现多个具有典型事迹的模范代表。所以,要定期地对以往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或开展相关学习活动,避免典范效应泛滥化。
(三)以道德典范来促进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实践
道德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它的实践场所就是现实生活[6]。以往道德典范的出现都是在实践生活中产生的,如雷锋精神正是雷锋在践行共产主义信念中产生的,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正是“最美司机”吴斌师傅在保全车人生死关头的实践考验中产生的。同样也只有回归实践,才能检验大学生价值观、行为正确与否,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所在、道德高尚精神的实质所在。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够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德才兼备的之才。
以道德典范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开展道德自我教育时要注意: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就是校园,大学既是个体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进入社会环境前的预备期。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生活实践,又要避免校园地域环境的局限性给大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同时要注重青年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在校园内部要以体现群众性、民主性为原则,挖掘和弘扬道德模范先进人物,因为群众性、民主性才能够真正体现青年们的价值追求。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选举产生的道德典范,既能够体现青年自身的价值,也能够将其典范效应发挥到最大化。此外,不能将大学生局限在校园之内,应该让大学生利用假期等业余时间,通过走访、参观、实地考察道德典范人物的家乡、工作单位等形式,以亲身经历去听、去看、去接近、去走入社会,以感受道德典范的力量。
[1]陈昌兴,陈奇娟.从民间“最美现象”评价活动的显著成效看核心价值体系工程实施的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3,(4):12.
[2]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41.
[3]陈桂蓉.转型期道德典范效应常态化的思索:依据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77.
[4]赵英平,刘梅.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32):228.
[5]董继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大学生理性精神的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57.
[6]易丹妮.论生活德育的理论依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117.
(责任编辑:神彦飞 孙文远)
G641
A
1674-9618(2016)05-0010-05
金 英,女,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辅导员,讲师。
本文系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史料编纂及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5ZDB05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