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选调生选聘工作精准化与专业化的思考
2016-03-18姚静仪侯亚杰
◇姚静仪 侯亚杰*
关于提升选调生选聘工作精准化与专业化的思考
◇姚静仪 侯亚杰*
目前,选调生规模持续扩大,选调生项目成为公务员选拔任用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各方关注与重视。伴随近些年党政机关人才需求调整变化,各地选调生招录条件不断细化,高校毕业生报考选调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需要适应新形势及时梳理各地方选调生政策,着重从职业生涯辅导的角度探讨高校在选调生选拔与培养环节的作用,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实现选调生工作指导与服务更加精准化和专业化。
选调生政策;职业生涯辅导;精准就业服务
选调生,是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的群体的简称。
近年来,各省市地区纷纷出台愈加细化而有特色的招录政策,高校毕业生们也将选调生放在是职业选择更为优先的位置。作为高校,如何呼应双方的需求,对学生实施精准而专业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既满足各地人才选拔的要求,又提升人才培养的成才率和社会服务的贡献度,是一个值得重视并应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拟从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角度,以北京大学为例,梳理选调生政策,探讨高校如何做好选调生选拔与培养的专项工作,进一步完善精准就业服务机制。
一、地方选调生政策梳理
近几年,选调生政策出现多种形式,本文重点讨论一般选调生、定向选调、非定向选拔和引进生等几种主要的形式及其政策。定向选调指选拔范围有具体限定,比如只面向某大学某专业招取符合条件的学生,单独完成招录环节。非定向选拔是北京市采取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已经考取进入北京市的基层公务员、大学生村官、大学生社区工作者队伍和市县区级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中选拔。引进生是福建省以聘任制公务员方式选拔引进以安排科技副职方式下派挂职锻炼。大学生村官和广泛意义上的人才引进等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我们以北京大学为例,对2011年至2016年的地方选调生政策进行了梳理,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和特点。
(一)选调生招录日趋主流,招录省份增多,层次多元、类别细化
以北京大学为例,从2011年到2016年,招收选调生的省市地区逐年增多,2011年选调项目共计12个,2016年已增加到57个。
从考录主体看,除个别省市不连续每年招收
选调生呈现间隔年招录的情况外,绝大部分保持稳定;从考录层次看,选调工作从省级为主体扩展到下辖市甚至城区,并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从考录类别和性质看,呈现多样化和细化特点,不少省市从非定向选调转为非定向选调和面向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定向选调相结合;一些省市地区还发展出非定向选拔(北京市为代表)、引进生(福建省)等类别。
(二)选调生招录流程日趋规范,要求明确、条件具化
招录时间上,各地选调生工作安排节奏不一,时间错落,整体上可能从头年10月绵延到次年5、6月。不过,越来越多省市将招考日程大幅度提前,将报名时间由原来的3、4月提前到了前一年的10、11月,与秋季校园招聘基本同步。
在“优先”条件基础上,各省市地区依据自身需要添加对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在校经历等诸多限制和要求,这些要求越来越具体化。比如,学生身份一项,绝大多数面向应届毕业生,但北京非定向选拔、福建引进生和新疆的公开考试面向或对往届生放开。年龄一项,不同地区各有尺度,据统计,大多数地区对选调生年龄都有限制。对本科生的年龄要求以24—25岁为主,硕士生在27—30岁之间,博士生以32—35岁为主。
(三)选调生政策日趋成熟,保障完善、发展强化
近年来,各地方为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加入选调队伍,纷纷重视选调生发展制度的完善,努力搭建选调生发展平台,并提高了选调生的待遇,让选调生能够“有奋斗之愿”,而“无后顾之忧”。
第一,让职业发展有预期。大部分地区在进行岗位分配时都采取了个人意愿与组织需要相结合的模式,给予个人更多选择自主权。入职后,大部分地区都有一年的考核期,考核合格后进入正式公务员队伍,在考核期表现优秀的,很有可能得到重点培养,优先提拔。不少省市地区十分重视丰富和完善选调生的工作历练和经历,会特别安排选调生到基层一线工作。从行政级别来看,一些地区的级别设定要高于普通公务员,有较高的工作起点。为选调生提供相对高的岗位级别和相对完善的培养路径,使得他们可能获得更多的发展锻炼机会,因而越来越受到关注。
第二,让生活稳定有保障。大部分地区会为选调生提供公寓、住房补贴和安家补助。例如,吉林长春承诺为选调生发放一次性安家补助(博士8万,硕士5万,本科3万),每人提供一套50平米的过渡性住房,免费入住三年。贵州和青海则报销本科期间学费或者再进行高层次教育的费用。江苏南通和青海以津贴方式提高选调生待遇。
第三,让户籍迁入有可能。尤其是有意愿留在一线城市定居的应届毕业生,选调生可获得该地户籍资格。比如,选择到北京通州或上海选调的毕业生基本就可以办理落户手续。
二、提升选调生选聘工作精准化与专业化的几点建议
选调生在公务员选拔系统中越来越被重视,高校学生也越来越认可并倾向于参与这种职业发展路径。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或就业指导机构要应时而动、因势利导,加强专项研究,为学生提供全面精准的指导,助力学生在选调生这一职业路径上成长成才。
(一)关注学生职业选择,主动发现有志于从事选调生工作的在校生,建立专项指导服务
作为选调生的培养输出单位,学校应认真分析,抓住职业选择分流的各个关键阶段,主动出击,将有意愿从事选调生工作的同学纳入培养指导的专项工作体系中。我们可以以应届毕业生为重点,以低年级在校生为生长点,通过调研和访谈等形式,尽早地发现选调生后备人才,建立动态的后备人才库,对有强烈意向的学生做好登记和系统管理,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与全程服务。
(二)重视选调生的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指导和服务,选调生的在校培养,尤其需要重视学生政治素质的锻造
选调生是党政机关干部或高素质人才的后备人
选,要成长为经得起考验的好干部,除了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外,更需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校应该有计划成体系课程化、逐渐深入地开展理想信念、政治理论、形势政策、职业素养等教育,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重点培养对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政绩观、权力观;着力培养学生过硬的政治素质,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选调工作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
“见贤思齐”,高校可以通过宣传历届选调生校友的求职故事和工作经历,树立典型,开展榜样教育;可以将选调后备生组织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行朋辈教育;可以调动并整合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进行传帮带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增进对选调工作的认同,并逐渐将之升华为职业理想。在这方面,北京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办了《北大选调生》杂志,微信、微博专题推送选调生的系列报道。同时,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创新性地将有志于去基层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组织起来,成立党员示范引领班;政府管理学院将低年级学生吸纳进公共治理人才成长营,重视人才早期发现和过程培养。示范班和成长营通过课程、讲座、培训、实践等形式加强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技能教育。
(三)加强选调生专项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预期,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学校应加强选调生的追踪研究,也可以根据历届选调生的经历,编写案例教材,对选调生成长进步的个人和环境要素作深入的分析,梳理选调生职业发展不同阶段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总结选调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关键性条件或决定性因素等,并开设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更为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同时,学校应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鼓励并创造条件让选调后备生在校期间参加见习实践或挂职锻炼,增加感性体验。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知行合一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对自我和职业环境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预估自身价值,“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也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帮助他们做足应对工作困难的心理准备,理性面对困难和发展瓶颈,建立健康合理的个人成长心理预期。
(四)深化选调生特色职业指导,建立定向、连续、精准的指导体系
高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增进对选调后备生的了解,对学生的个人品质、素质能力特点、职业意愿以及职业选择时的影响因素等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同时,也要对招收选调生的地区情况做全方位的分析,包括招录政策、要求、程序,还有地域民俗、职场文化等。比如,有的选调生具有明确的地域倾向,那就需要引导学生尽早对照该地区的招录要求,提前做好软硬件准备。包括学历、政治面貌、是否具有拟选调地区的成长生活经历,是否能够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生活工作节奏等都应该纳入指导和考量因素。
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终生职业发展和指导,力争将定向精准扩展为连续精准的指导,不仅“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借助各种类型的社交网络平台,将学校在政策研究、理论创新、科技发展等的最新成果持续不断地输送给选调生,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养分和智慧力量;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工具,建立多层次的选调生校友社交群体,加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地域范围选调生校友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挥优秀选调生校友的示范作用,实现选调生“贴身”精准指导,推动实现人才的集团成长。再有,高校应加强与选调地区合作,建立长期跟踪机制,形成选调地区和学校连续精准培养的合力,进一步提升选调生专项职业指导的实效性、现实力。
(责任编辑:神彦飞 孙文远)
G641
A
1674-9618(2016)05-0042-03
姚静仪,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
侯亚杰,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