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有为视界中的朱熹与陆九渊*

2016-03-18魏义霞

关键词:陆九渊康有为比较研究



康有为视界中的朱熹与陆九渊*

关键词:康有为;朱熹;陆九渊;比较研究

摘要:在康有为的视界中,朱熹、陆九渊的思想泾渭分明,学术地位相差悬殊。在讲“宋明学”时,康有为讲到了朱熹和陆九渊以及朱陆之争,并对两人的思想予以比较。康有为对朱熹与陆九渊的比较和评价秉持孔教立场,奠基于对宋明理学的整体审视之上,既呈现出康有为与同时代人迥异其趣的朱陆观,又提供了解读朱陆关系的另一种样式。

在戊戌政变之前的十多年间,康有为在致力于著述的同时,收徒讲学。据梁启超披露,康有为“乃尽出其所学,教授弟子。以孔学、佛学、宋明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1]483。据此可知,孔学、佛学和“宋明学”是康有为教授弟子的主要内容。在讲“宋明学”时,康有为讲到了朱熹和陆九渊以及朱陆之争,并对两人的思想予以比较。康有为对朱熹与陆九渊的比较和评价秉持孔教立场,奠基于对宋明理学的整体审视之上,既呈现出康有为与同时代人迥异其趣的朱陆观,又提供了解读朱陆关系的另一种样式。

一、思想渊源和传承谱系

康有为对朱熹、陆九渊的比较从追溯两人的思想渊源开始,在极力拉近朱熹与荀子关系的同时,凸显陆九渊对孟子思想的传承。首先,康有为对朱熹的思想渊源十分关注,不厌其烦地从不同角度为朱熹勾勒出多重传承谱系。下仅举其一斑:

曾子甚能穷理,朱子似之。[2]255

《论语》皆曾子门人所传,朱子聪明,出曾子外,而学问不能出曾子外,则《论语》限之也。[2]256

程子谓:学至变化气质,方为有功。朱子与荀子近。[2]248

朱子之学得自程子,程子之学得自周子。[2]234

朱子待程子始集大成。[2]253

程子一传罗仲素,再传李延平,三传朱子。[2]253

张子、程子说理皆从高大落想。荀子言性恶,气质之性也。程子言学至变化气质方是有功。张子言形而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既要变化善反,非性恶而何?宋儒窃荀子而反攻荀子,不细心读书故也。朱子谓气节之说起于张、程,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而不知荀子已先言之也。[2]232

上述引文是康有为讲学过程中在不同场合、讲述不同问题时有感而发的,原本并非出于对朱熹思想渊源的集中追溯或勾勒,故而显得凌乱和枝蔓。稍加梳理可以得出两个初步认识:第一,康有为留意不同时期的众多人物与朱熹思想的渊源关系,从先秦时期的曾子、荀子到北宋时期的周敦颐、张载、二程和北宋末年的罗从彦再到南宋时期的李侗等等皆被纳入其中。至此,康有为为朱熹寻找到了多重学术源头,勾勒出相对完整的朱学传承谱系。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康有为对朱熹的提及之多、关注之详。例如,在肯定朱熹传二程之学的前提下,他进一步突出小程(程颐)对朱熹的决定影响。第二,源头的丰富繁多注定了朱熹思想的兼容并蓄,众多的源头活水是成就朱熹之学博大精深的理论前提。总之,就思想渊源和传承谱系来说,康有为为朱熹找到的渊源人物之多,传承时间之长远远超过包括陆九渊在内的其他人。这是康有为对朱熹的格外关照,也奠定了他诠释朱熹思想的大方向。

其次,康有为指出,陆九渊承袭了孟子的衣钵,陆学属于孟学的传承谱系。对此,他不止一次地宣称:“陆子颇有孟子之学”[2]255“孟子之学,心学也。宋儒陆象山与明儒王阳明之学,皆出自孟子”[3]112。在康有为那里,陆九渊的思想渊源于孟子,孟子是陆九渊思想最主要的来源。这个判断意味着康有为是沿着阐发孟子的思路来审视和评价陆九渊的思想的,也意味着康有为视界中的陆学带有两个与生俱来的孟学印记:一则陆学是心学。康有为申明:“孟子,传孔子心学者也。荀子,传孔子礼学者也。”[3]112既然孟子传孔子心学,陆学从孟子处得来,那么,便可以推出由孟子开出的陆学属于心学。事实正是如此,康有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陆子静专讲心学,得孟子之传。”[4]139“陆子静直指本心。”[5]288“陆象山直指本心。”[5]279正是沿着心学的思路,康有为将陆九渊的思想与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学联系起来,并且发出了如下断言:

佛氏养心之学,与儒几难分别。陆子静教学者,专讲收敛精神,朱子所攻在此。[3]111

象山为荆门州,有到城门告状者,而象山先知,所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惟静故也。[2]248

对于康有为来说,这些言论不仅是对陆九渊思想的理论来源和意蕴内涵的概括,而且包含着陆九渊与朱熹思想的差异。在这方面,除了引文“朱子所攻在此”中提到的朱熹对陆九渊入禅的讥讽之外,还包括朱熹对陆九渊反对读书看法的批评等等。二则陆学不讲变化气质。按照康有为的说法,传承孟子心学的陆学带有孟学的遗传基因,具有与孟学相同的好恶,不讲变化气质即是一例。康有为写道:“孟子不甚讲礼,不甚讲变化气质,专说扩充,专言心学,细针密缕,功夫尚少,与陆子相近。故陆子弟子某云:今日闻道,明日便饮酒骂人。不讲变化气质之故。惟孔子则以中和耳。”[2]248

再次,透过康有为对朱熹、陆九渊思想渊源的追溯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朱熹的思想源头丰富繁多,陆九渊的相对单一。这预示了朱熹之学的博大精深,以至于使康有为的下面这个评价变得不言而喻:“孔子后所谓博大精深者,惟朱子当之。”[2]255第二,朱熹、陆九渊的学术渊源泾渭分明,由此导致两人思想的诸多差异。康有为对朱熹与众多人物思想传承的彰显涉及到朱熹思想的诸多内容。对此,源于荀子、程子和张载的变化气质,源于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以及对敬的推崇等等都是明证。这些既呈现出朱熹与陆九渊思想的差异,也成为两人争辩的焦点。

最后,对于康有为来说,朱、陆关系是孟、荀关系的延伸,朱熹是荀子后学,陆九渊则是孟子后学。康有为认定孟子与荀子分别代表孔学的两大派,二者具有高下之分:孟子传大同,属于公羊学的传承谱系;荀子传小康,属于榖梁学的传承谱系。在这个维度上,传承孟学不仅表明了朱学与陆学拥有不同的传承谱系,而且预示了分别作为荀子、孟子后学的朱熹与陆九渊思想的势不两立。在这方面,康有为不仅将陆九渊与朱熹相对举,而且循着孟、荀关系对两人的思想予以梳理,进而对两人关系以及朱、陆之争进行审视和评价*详见魏义霞《康有为关于孟子与荀子思想的比较及其意义》,《理论探索》2015年第1期,第30-34页;《康有为的荀子视界》,《燕山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第34-39页。。当然,具体到思想来源上,正如突出陆九渊与孟子思想的渊源关系一样,康有为反复声称朱熹的思想脱胎于荀子,也使朱熹思想成为宋明理学“不出于荀学之一小支”*这是梁启超对康有为思想的概括,语出《南海康先生传》,《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87页。的主要证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有为反复断言:

孔子之后,荀、孟甚似陆、朱。荀子似朱子,孟子似陆子。[4]139

孟子,公羊之学。荀子,穀梁之学。孟子高明,直指本心,是尊德性,陆、王近之。荀子沉潜,道问学,朱子近之。[4]135

由此不难想象,康有为对朱熹与陆九渊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取决于对孟子、荀子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两人的态度;不了解康有为视界中的孟、荀关系,也就无法从根本上理解他对朱陆关系的认识、对朱陆之争的评价以及对两人的态度变化。

二、学术地位和思想异同

在追溯朱熹、陆九渊理论渊源的基础上,康有为进一步探究两人的学术地位和思想异同。对于康有为视界中的朱熹、陆九渊而言,学术渊源和传承谱系预示了两人思想的渐行渐远,学术地位和思想异同则在加剧彼此之间理论对立的同时,进一步预示了朱、陆之争的不可避免。

首先,朱熹、陆九渊都是南宋人,在南宋之学中的地位最能展示两人的学术地位。有鉴于此,康有为着重描述了南宋的学术状况,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朱熹、陆九渊以及朱学、陆学在南宋之学中的具体位置。康有为不止一次地声称:“朱、张、吕、陆,南宋学派也。”[4]139“南宋之学,朱、张、吕、陆四大家。别有永嘉之学,而朱子集大成。”[4]136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段引文略有差异,思想主旨别无二致:相同之处在于,南宋时期,大儒迭出,陆九渊与朱熹、张轼、吕祖谦构成了四大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段引文在四大家之外,加上了叶适代表的永嘉之学,并在这个前提下强调朱熹是南宋之学的集大成者。

至此,有两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澄清:第一,康有为指出,南宋时期,学派林立,蔚为大观。尽管没有提及陈亮代表的永康学派,仅就他所列举的四大家各成一派,加之叶适代表的永嘉之学就可以想见南宋之学的繁荣和学派竞争之盛。在这种情形下,陆九渊之学脱颖而出,胜于陈亮的永康之学和叶适的永嘉之学,成为四大学派之一,亦可谓宋学翘楚。康有为的这种描述表明,陆九渊是大儒、大家,陆九渊之学自成一派,在南宋之学中占有重要一席。这肯定了陆学的特色,也给予了陆九渊一定的地位。第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康有为对南宋之学的描述肯定陆学的地位,而突出朱熹的地位。两段引文在四大家同时出现时,朱熹无一例外地排在首位,陆九渊无一例外地置于最后。这不仅是出生前后的时间排序,更主要的则是地位上的价值排序。众所周知,四大家的生卒时间分别是:朱熹(1130-1200)、张栻(1133-1180)、吕祖谦(1137-1181)、陆九渊(1139-1193)。不难看出,康有为的排序与四人的出生顺序相吻合;从卒年来看,朱子应该排在最后。这就是说,即使是以生卒时间为序,康有为对四大家的排列也不具有唯一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康有为将朱熹排在四大家之首难以排除偏袒之嫌。至于他的“朱子集大成”的说法则更为直白地道出了朱熹让陆九渊相形见绌的学问和地位。

其次,在康有为的视界中,如果说朱熹与陆九渊的地位在南宋之学中相差悬殊的话,那么,两人的地位在两宋之学中则可以用差若云泥来形容了。陆九渊在南宋之学中作为四大家之一尚可以与朱熹分庭抗礼,在包括北宋的两宋之学中却没有了与朱熹并肩而立的位置。例如,对于宋学四大家,康有为是这样认定的:“周、程、朱、张二千年来莫之能及也。”[4]9无论其中的“张”指北宋的张载还是南宋的张栻,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宋学四大家不包括陆九渊。

问题到此并没有结束,对于朱熹的地位和朱学的影响,康有为还有这样的概括和评价:“朱子之学,二千年来皆朱学。”“朱子,孔子后学一小教王。”[5]287、288显而易见,康有为在这里给予朱熹的无论是“小教王”的称谓还是“二千年”的影响,都是除了孔子之外无人可及的——不仅使朱熹超迈陆九渊,而且使朱熹胜过了孟子、荀子等人。进而言之,康有为肯定朱熹是南宋之学的“集大成”者,具有多重意指:第一,康有为对朱熹传播孔教的功劳极为欣赏,并由此将朱熹誉为孔教的“小教王”。就势力和影响来看,朱学在南宋以及之后直到自己出现之前的数百年间一直无人能敌,朱熹自然成为南宋之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地位让陆九渊无法望其项背。第二,康有为认为,就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来看,朱熹足以让陆九渊自叹弗如:朱熹的思想无所不包,“笼罩一切”;陆九渊的思想充其量只是偏于一隅,“不举大体”。下面两段话是从不同角度立论的,共同表达了康有为的这一思想主张:

仆生平于朱子之学,尝服膺焉。特儒先有短,正不必为之讳耳。朱子教人以持敬之学最美矣,而于经义何尝不反复辩论?即《诗序》之偏,亦谆谆日与吕伯恭、陈止斋言之,岂亦得责朱子舍义利、身心、时务不谈,而谈此《诗序》乎?盖学固当本末兼举,未可举一而废百,亦不能举空头之高论,抹杀一切也。朱子之学,所以笼罩一切而为大宗者,良以道器兼包,本末具举,不如陆子、止斋之伦滞在偏隅,如耳、目、鼻、口之各明一义,不举大体也。[6]315

战国以还,称博闻勤学者,必以孔、墨为称首,而诸子不与焉,其并名如此。盖孔子、墨子皆以学问、制度胜人,诸子多空虚,非其比也。虽宜于时者,墨不如孔,而荀胜孟,朱胜陆,后人皆荀、孟并称,朱、陆对举,正与此同。观后以知前,最足胜据者矣。[7]218

第一段引文中的“滞在偏隅,如耳、目、鼻、口之各明一义”之语化《庄子·天下篇》而来,康有为对此语津津乐道,反复援引这句话来证明孔子作为教主,思想无所不赅,诸子都只得孔子大道的“一端”“一体”,故而如耳、目、口、鼻各明一义一样,于大道。在这里,他以此语比喻朱学与陆学的关系,将崇朱贬陆之情推向了极致。第二段引文的“朱胜陆”印证了第一段引文的观点,并且在追本溯源中印证了朱熹、陆九渊思想的泾渭分明和优劣悬殊。透过康有为的上述分析,陆九渊与朱熹思想的不同是必然的,这种不同在理论来源上就已经注定了。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康有为反复断言:

传《诗》则申公,《礼》则东海孟公,《春秋》则胡母生,皆荀子所传。孟子之后无传经,惟《韩非子·显学篇》有乐正氏之儒。宋朱、陆二派亦然,象山弟子著录数千人,而后学不甚光大。朱子之后,彬彬济济。可知学之不可以已也。[4]182

盖孟子重于心,荀子重于学。孟子近陆,荀子近朱,圣学原有此二派,不可偏废。而群经多传自荀子,其功尤大,亦犹群经皆注于朱子,立于学官也。[2]213

依据康有为的说法,陆九渊与朱熹的分歧源于孟子与荀子的分歧,荀子的“其功尤大”似乎预示着朱熹远非陆九渊可以比拟的势力和影响。

再次,在康有为看来,朱熹、陆九渊的学术地位与两人的思想异同密不可分。在从不同角度共同呈现朱熹、陆九渊学术地位的基础上,他具体概括了朱熹与陆九渊思想的不同。一言以蔽之,朱熹重学,即道问学;陆九渊重心,即尊德性。除此之外,康有为还从其他角度剖析朱熹与陆九渊思想的差异。这除了前面提到的朱熹注重变化气质、陆九渊不讲变化气质之外,还涉及更多内容。例如,康有为曾经用“沉潜”与“高明”概括朱熹与陆九渊思想的特质,并在这个意义上如是说:

至宋儒大发挥理学,分朱、陆两派。朱子沉潜,一近圣人实学,有似荀子。陆子高明,一近圣人大义,有似孟子。要之,教人以实学为上,故朱子后学,成材较多,而明儒一代学问,皆宗陆子。[3]107

经过康有为的如此阐释,陆九渊与朱熹的思想无论“相反”“角立”还是“分道扬镳”都直观地呈现出来,朱、陆之争也随之成为预料之中的事了。

三、朱陆之争及其评价

康有为不仅关注朱熹、陆九渊的传承谱系和思想内容,而且关注两人思想的分歧和辩论。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围绕“无极而太极”的有无之争,还是包括读书态度在内的格物之争,均被康有为纳入视野。

首先,康有为对于朱熹、陆九渊之间的有无之争从周敦颐讲起,因为他认定全部宋学都源于周子之学,朱熹、陆九渊围绕“无极而太极”而来的有无之争便发端于周敦颐。众所周知,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作《太极图说》用二百五十余字对“太极图”予以说明。康有为并不赞同周敦颐在太极之上加一个无极的做法,讥之为与老佛混,而非孔门正统。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他将周敦颐奉为宋学之开山,推崇之情溢于言表。康有为在这里直接从宋学的源头——周子之学处突出陆九渊对周敦颐的讥讽,既从根源上厘清了朱学、陆学的学脉,又预示了朱陆之争的不可避免。对于前者,正如全部宋代学问皆开于周敦颐,受周敦颐发挥诚字的影响一样,朱熹、陆九渊的思想不仅与《中庸》密不可分,而且发挥了至诚之说。对于后者,周敦颐好言有无,陆九渊则认定周敦颐的做法已入老学,故而讥讽之;与陆九渊的态度恰好相反,朱熹对周敦颐的有无之说倍加推崇,不仅将理、道与无相提并论,在理气观、道器观上贯彻其有无观;而且对“无极而太极”予以阐发,用以论证作为世界本原的天理。无极与太极的关系是朱陆之争的主要内容,其中包含对有无关系尤其是对无的态度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朱熹推崇无,并且赞同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陆九渊认为,推崇无便混入老学,并且极力反对无极之说。沿着这个思路,陆九渊讽刺朱熹等人在太极之上加一无极的做法无异于屋上架屋,床上叠床,极为荒唐可笑——“岂宜以‘无极’字加之太极之上”,“正是叠床上之床,架屋下之屋”(《与朱元晦》)。

其次,康有为不仅对朱熹与陆九渊之间的学术争论津津乐道,而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总的说来,他是将朱、陆之争置于全球视野之内,提升到争教的高度予以审视和理解的。于是,康有为断言:“夫天下古今,远暨欧、亚之学,得本者攻末,语粗者忘精。印度哲学之宗,欧土物质之极,盖寡能相兼、鲜能相下者。吾国朱、陆之互攻,汉、宋之争辨,亦其例也。”[8]411康有为秉持保教保国保种的救亡路线,终身都在为立孔教为国教而奔走呼号,故而对传教、争教的话题乐此不疲。在他看来,无论孔教、佛教还是基督教的传教过程从根本上说都是一个争教的过程。争教是传教的主要途径,验诸万国,莫不如此。就中国而论,争教的传统由来已久;战国时诸子纷纷创教,就是为了与孔子争席。就孔教而论,从外部来看,孟子力辟杨朱和墨子;从内部来看,孔子亲授弟子即已分为两派,孟子、荀子同为孔门战国时期的“二伯”,两人的分歧预示着孔教内部的争教正式拉开。朱陆之争不出争教范畴,并且作为孔教内部之争,滥觞于孟荀之争。

在此基础上,康有为对朱、陆之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于无极太极之争,康有为对朱熹、陆九渊的观点均不认可,故而持中立立场。他指出:“极不得作中字解,若陆子言中,非也。极上不得加无字,若朱子之言无极,亦非也。无极乃老氏之学。”[2]253对于格物之争,他显然偏袒朱熹一方。康有为说道:“致知即读书。朱子鉴于六祖之蔽,欲人读书,故解格物许多委曲,故避陆子而为。”[5]301

再次,在凸显朱陆之争的过程中,康有为提到了朱熹对陆九渊的推崇。他说:“当时程门弟子遍天下,而朱子谓‘南渡以来,八字着脚者,惟某与陆子静’,是朱甚推尊陆子也。”[3]112在这里,康有为只讲朱熹对陆九渊的推尊而绝口不谈陆九渊对朱熹的推尊,印证了他已经由早年的尊朱转向了推崇陆王。对于康有为的下面这段话,也可以作如是观:“孔子之学无欲速,无见小利,不尚诈谋,老子则大相反。圣人贵让贱利,防人世之争原也。然饮食、宫室、衣服之用,人谁可废?故又曰:利者,义之和也。若专求利而不顾义,君子弗贵也。朱子请陆子静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学者为之悚然,汗流浃背。孟子每发一义,必霹雳粉碎。”[2]228康有为在此由孔子、孟子的义利观讲起,赞叹孟子所发义利之辨振聋发聩,“霹雳粉碎”。尽管康有为不是直接从陆九渊讲起的,试想,又是谁对孔孟义利之辨的阐发独有心得,令人“悚然”?唯陆九渊能之!而朱熹也在“汗流浃背”之列,即是出于对陆九渊所讲内容的认同和折服。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朱熹对陆九渊的推崇还是对陆九渊讲学的认同,似乎都不仅展示了朱熹对陆九渊的肯定评价,而且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朱熹、陆九渊思想的一致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康有为承认朱熹、陆九渊思想的一致性,甚至在某种情形下肯定朱熹对陆九渊思想的认同,然而,总的说来,康有为视界中的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以差异乃至对立为主。这些差异和对立意味着朱陆之争的必然性,并且决定了康有为本人对待两人的不同偏袒和取舍。具体地说,康有为的老师朱次琦笃好朱熹,康有为早年受其师影响而对朱熹顶礼膜拜。尤其是在1890年收徒讲学之前,康有为最为推崇的人物非朱熹莫属。后来,康有为与老师的思想渐行渐远,随着转向心学而开始推崇陆王,对朱熹的热情也随之锐减。这直观地展示了朱熹、陆九渊在康有为那里的命运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也反过来印证了两人的思想在康有为的视界中以差异为主。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康有为对朱熹的关注程度还是整体评价都是陆九渊无法比拟的。可以看到,与对朱熹的津津乐道相比,康有为对陆九渊的提及和思想阐发既称不上多,又称不上深或广。康有为并没有研究陆九渊的相关著作或专题论文,却有专门诠释朱熹思想的《尊朱》《中和说》等论文。至于康有为颁发给朱熹的“小教王”称号和“孔子之后一人而已”等评价,则更是令陆九渊自叹弗如。

四、孔教立场与康有为的“宋明学”

上述内容显示,康有为视界中的朱熹与陆九渊无论是理论来源、传承谱系还是学术地位、思想内容均相去甚远,既印证了两人思想“相反”“角立”乃至“分道扬镳”,又表明了朱、陆之争的不可避免。在这个前提下应该看到,康有为的朱、陆比较是在“宋明学”的视域内进行的,并且是其孔教观的一部分。只有沿着这个思路进一步思考,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理解康有为的朱陆比较及其意义。

对于康有为来说,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差异既有相对意义,又有绝对意义:一方面,作为“宋明学”的一部分,朱熹、陆九渊的思想都带有“宋明学”的共同特征。具体地说,康有为对于宋明理学的总体评价是,与佛老混、苦人生而不是孔门正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反复强调:“周、程、朱、张二千年来莫之能及也,其学为孔子传人,然尚非嫡派耳。”[2]9“宋儒自是一种学问,非孔子全体也。”[4]173这个评价是对整个“宋明学”发出的,因而适合朱熹和陆九渊——或者说,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在这些方面别无二致,这些可以视为两人思想的共同点。这表明,康有为所讲的朱熹、陆九渊思想的差异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发出的,故而是相对的,以至于与前者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另一方面,朱熹、陆九渊思想的分歧有别于两人与其他人——如朱熹与周敦颐、张栻或者陆九渊与王守仁之间的思想差异,彼此之间不可同日而语。例如,康有为对于朱熹与周敦颐、张栻的关系如是说:

周子主静立人极。又朱子主敬,自见两派。[2]257

南轩与朱子近而穷理,博学不如朱子。[2]255

可见,康有为肯定朱熹与周敦颐的思想呈现出明显差异,一个主敬,一个主静;朱熹与张栻的思想在格物方面相近——这也使两人与陆九渊的思想大不相同,然而,朱熹的博学胜于张栻——这与陆九渊偏于一隅不如朱熹的思想博大精深表面上看并无本质区别。其实不然,秘密在于:无论是朱熹与周敦颐的差异,还是朱熹与张栻的不同都不具有争教的性质,由于康有为将朱陆之争抬到了争教的高度,朱熹与陆九渊思想的差异乃至争论也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康有为不仅具有孔教情结,断言“百家皆孔子之学”;而且将孔教的传播过程视为一个力辟异端、争教护教的过程。由此,他将朱陆之争提到争教的高度来进行审视和评价,尽管承认朱熹与陆九渊的争教属于孔教的内部之争,故而有别于孔教与他教的外部之争,然而,康有为借助朱熹、陆九渊在朱陆之争中的相互攻击道出了彼此对孔子大道的偏离——朱熹入老,陆九渊入佛等。

就康有为对朱熹、陆九渊思想的比较和评价来说,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康有为对朱熹、陆九渊的思想均没有专门著作,或者说,除了《尊朱》《中和说》两篇短文之外,康有为对朱熹与陆九渊一样均无系统研究。这预示了康有为对两人的思想比较缺乏深入系统,无论是对朱熹、陆九渊的思想内容还是态度评价都难免前后矛盾,相互牴牾。了解思想是进行评价、予以定位的前提和依据,缺乏思想依据的评价或者流于玄想,或者陷入矛盾之中。康有为对朱熹、陆九渊思想的比较和评价正是这样。以朱熹、陆九渊的弟子为例,康有为对方孝孺等人的身份归属含糊不清,无端地增加了对朱熹与陆九渊关系的矛盾认识。例如,康有为曾经宣称:“宋濂为义理文章大宗,方孝孺为其高弟子,是为朱学正宗。朱学有文信国、方正学,更见朱学之光。”[2]255这里提到的宋濂(1310-1381)是明代理学家,尽管宋濂具有调和朱陆的思想倾向,却更接近陆九渊,在哲学上秉承与孟子、陆九渊一脉相承的心学。宋濂反复宣称:“天地一太极也,吾心一太极也,风雨雷霆皆心中所具。”(《宋文宪公全集》卷八)“天下之物孰为大?曰心为大……天地之所以位,由此心也;万物之所以育,由此心也……心一立,四海国家可以治,心不立,则不足以存一身。”(《凝道记》)并且,宋濂与陆九渊一样推崇孟子,将孟子的养气说运用到文学、美学领域,提出了“为文必在养气”(《文原》)的观点。

这些表明,宋濂是陆九渊的后学,宋学与陆学薪火相传。令人迷惑的是,为了突出朱学的影响,康有为却将宋濂归入朱学。更有甚者,在此与宋濂一起被归入朱学的还有宋濂的高足——方孝孺以及文信国等人,而方孝孺则早已被康有为言之凿凿地归入了陆学。至此,方孝孺究竟属于朱学还是属于陆学变得扑朔迷离起来。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康有为发出了这样的断语:“二陆、二张宗朱学。”[2]258这一说法将他对朱陆关系的矛盾认识推向了极致,也瓦解了他本人先前关于朱陆之争以及两人思想差异的种种说法。以朱熹与陆九渊思想的高低优劣为例,康有为一会儿肯定陆学高于朱学,一会儿肯定朱学胜于陆学。在他那里,如果说不同的传承谱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朱熹、陆九渊之间的思想差异的话,那么,不同的思想特点则反过来进一步凸显、加大了两人思想的差异,致使二者适合不同的人群。对此,康有为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朱子之学,为士人说法。陆子之学,人人皆可。”[2]253这句话表面上看是肯定朱学、陆学各有自己的受众,其实不然。稍加剖析即可发现,康有为在这里一面肯定朱学适用于士大夫阶层,一面肯定陆学适用于所有人,即“人人皆可”;从逻辑上讲,“人人”之中应该包括朱学所适应的“士人”,同时还有朱学之外者。这就是说,从“人人可学”的角度说,陆学拥有更广泛的受众,它的普适性和影响力远非朱学所及。

与这一评价截然相反,康有为不止一次地明确指出朱学胜于陆学,其中就包括朱学比陆学具有更广泛的普适性。兹仅举其一斑:“朱学善于陆,包陆在内。”“朱子能正陆子之偏。”[2]254在这里,康有为肯定朱学包括陆学,并且能够矫正陆学之偏。至于朱学如何“包”、如何“正”陆学,他并未作任何具体解释或说明。尽管如此,康有为的说法肯定了朱学高于陆学,并且,按照通常的理解,这样的朱学应该比陆学拥有更广泛的受众,而不是像康有为上面所说的那样——陆学人人皆宜,而朱学只适于士大夫。康有为对于朱学与陆学关系的矛盾评价让人产生迷惑。更为致命的是,这些评价大多是在没有具体情境的状况下发出的,因为太抽象,往往让人不知所云。

就康有为的本意来说,或许不在朱熹与陆九渊的比较。尽管如此,特殊的孔教情结和价值旨趣却使他关注孔教在宋明时期的传承,并且对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予以比较。这在近代哲学家中并不多见,不仅孔教立场和视域使他的朱陆比较极富创见,单就比较本身而言已属创新之举了。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M]∥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康有为.南海师承记[M]∥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康有为.康南海先生讲学记[M]∥ 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康有为.万木草堂口说[M]∥ 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康有为.万木草堂讲义[M]∥ 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8.

[6]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牍[M]∥ 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一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卷十八[M]∥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三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康有为.孟子微序[M]∥ 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五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Abstract:In the visual field of Kang Youwei, Zhu Xi was sharply different from Lu Jiuyuan in the aspect of thought. During teaching “Song-Ming learning”, Kang Youwei talked about Zhu Xi and Lu Jiuyuan as well as their dispute. At the same time he compared thoghts of Zhu Xi and Lu Jiuyuan. Kang Youwei's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are Confucian, based on the whole performance about Song-Ming learning, which was greatly different from others' outlook and provided a new mode to explain the relation between Zhu Xi and Lu Jiuyuan.

责任编辑:杨柏岭

Zhu Xi and Lu Jiuyuan in Kang Youwei's Visual Field

WEI Yi-xia

(DepartmentofPhilosophy,HeilongjiangUniversity,Haerbin150080,China)

Key words:Kang Youwei; Zhu Xi; Lu Jiuyuan; compara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6)02-0166-07

作者简介:魏义霞(1965-),女,安徽濉溪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哲学。
魏义霞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基金项目: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国学招标项目“康有为国学研究”(13YBA373)

*收稿日期:2015-10-26

DOI:10.14182/j.cnki.j.anu.2016.02.004

【中国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陆九渊康有为比较研究
异录与祛疑:《象山语录》考辩
陆九渊对荀学的理解、接纳与赞赏
陆九渊儒释关系论
陆九渊行书《宋故孙氏夫人墓志铭》
康有为撰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八分说”论略
康有为书学评价及相关问题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