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研究*

2016-03-18彭仲生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1

高教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实效性

彭仲生(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1)



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研究*

彭仲生
(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的数量成倍增长,使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概述国内外就业指导发展简况及意义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性

Abstract:Our Higher Education 'cause leapfrog development and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system reform,the number of graduates doubling the increasingly apparen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extremely severe,causing social widespread concern,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and guidanc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Overview brief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mployment guidance based on analyzed from several aspects of college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career guidance;career planning;effectiveness

随着我高等教育全面进入大众化进程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随之异常严峻,摆在高校面前的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65万人(教育部通报2015年第24期),创历史新高,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因此,如何正确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重大课题,科学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共同瞩目的焦点。

一、就业指导研究发展概况及意义

(一)国外就业指导发展历程简况

早在19世纪末的美国,就业指导作为一项专门性的社会服务工作就已经萌芽,至20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并相关机构的研究课题,经过数次理论指导的探索与实践,最终发展成为生涯发展理论下的职业指导。从其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这是就业指导理论的奠基时期:以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先驱和典型代表人物帕森斯(Parsons)为代表,通过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长期研究,首次提出“职业指导”这一概念,标志着职业指导活动的历史性开端。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60年代),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生涯辅导: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舒伯(Super),是美国的一位有代表性的职业管理学家,他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早期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并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把人的职业生涯成长划分为五个主要的时期:即成长期、探索期、确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1]。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就业指导理论的整和时期,职业发展与职业辅导走向成熟、完善和国际化。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职业管理学家施恩(Schein)教授在这方面有卓越的研究与贡献,他根据人的生命周期所反映出来的特点以及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职业工作任务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将职业生涯分为九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显示出他的非凡研究能力。此时还出现了诸如“生涯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的介入,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人格发展理论在职业指导上的应用,使职业发展理论并不仅仅是包含职业生涯,而是进一步扩展到了人们的日常和家庭生活。在实践过程中,就业指导工作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如西方的美英、德法以及日本和加拿大等许多发达国家,经过各自的研究,都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以及就业指导的工作体系,包括传授就业知识、进行职业诊断、指导职业选择、帮助实现就业等,以确保就业质量和指导质量,这些都是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我国就业指导教育的发展

我国职业指导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初,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直至晚清洋务运动以后才出现首批新式学堂,即近代高等学校。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结合个人研究心得,首次将心理测试的手段应用在学生选择职业中,学校同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并成立了相关机构,这标志着职业指导在我国高校拉开序幕。此后,教育机构开展了系列相关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如当时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凭借其影响力,相继成立了各类组织并开展一系列职业教育与指导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效果。在1925年出版的《职业指导实施》记录了我国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历程,为发展我国职业指导事业打下了初步基础。但由于我国在当时的经济历史条件下,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民生凋敝,职业指导的研究与实践基本处于停滞和摸索状态,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国内许多高校都陆续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并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由于计划经济时代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都是采取的统一分配等多种原因,就业指导工作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有些高校就业指导被思想政治教育所代替。直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由统一分配转向自主择业,就业指导问题凸显并引起高校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并逐渐纳入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教育工作。许多专家学者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等问题开展了就业指导的理论探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并以职业指导思想阐述有关就业指导的基本理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科学的研究。至此,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理论研究经过1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地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就业指导体系相比,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尤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完善。

(三)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人的前途与发展,关系到大学生未来发展成才道路是否通畅和人生理想的实现。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有生力量,他们在我国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就业指导为实现顺利就业、正确就业、成功创业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作为联结大学生学业与未来、职业与事业的桥梁,可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踏入社会进入职场,寻找合适的人生舞台,是促使大学生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有效手段。总体说来,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是要满足我国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总体需要,即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位,各安其所”要求;其次大学生就业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关乎社会安定和国家稳定的大局,也是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第三,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等学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使命。因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自身的生存和科学发展,关系到高校自己培养出来的“产品能否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归根到底,就在毕业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竞争力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就业指导观念存在偏差

人们常说: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不同的观念的驱动下,会产生不一样的行为方式。就业指导工作本质上是为学生服务的,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但是目前很多学校还意识不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缺乏深入调查学生就业观、就业质量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忽略了毕业生的个人志向,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有些高校通常一味追求就业率,进而很少考虑学生的个人意愿、爱好、特长,认为只要他们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这份工作是否适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否能将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容易造成人才使用中的“学非所用、用非所长”[2],学生个人潜力和未来社会发展、岗位需求和人才流向不和谐的状态。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深入

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凸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始受到国家、社会、高校及大学生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在我国开展这项工作起步较晚,各校发展层次不同,认识程度不一,缺乏对就业指导和人生规划问题的深层次性的思考,有的甚至把大学生顺利就业和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看作唯一目的,缺乏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尤其是缺乏对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对毕业生的职业去向跟踪,缺乏对个体的职业选择过程的研究等[3]。由此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进行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身特长与不足,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属于自己的科学的求职标准,在求职路上人云亦云。此同时,职业教育与职业生涯指导的缺位,难以使毕业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理想,造成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要么好高鹜远、不切实际、朝三暮四;要么恐惧忧虑,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这种重服务、轻教育的短视心理、短期行为反映出高校就业指导观念上的不足,与当下提升学生综合就业素养与执业能力的要求显得不够贴切与适应。造成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三)就业指导路径和策略单一

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作,需要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创新思路,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就业指导工作。但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季节性强,还不够经常化和系统化,就业指导工作大都以“供需见面”、“就业信息发布”和“双向选择”的推介会、招聘会等形式出现,提供的渠道也大多局限在发布就业信息、宣讲就业政策、培训应聘技巧、办理签约协议等服务性工作,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渠道与形式都显得分散和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彻底改变这种落后局面,近几年很多高校根据上级部门要求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讲座和相关课程,但由于是组织集体教学,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教育,教育过程缺乏互动交流,缺乏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与辅导,更不能像国外高校那样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门学科来研究。加之高校就业指导缺乏专业教师,专职人员严重不足,就业指导随意性大,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忽视了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综合就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其指导(服务)作用尚不十分突出,成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瓶颈问题,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大学毕业生求职造成不利影响。

(四)就业指导没有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

为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在1995年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于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内容、方式以及教学管理与评估等都做了明确要求,标志了我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逐步走向成熟。在国家政策的积极鼓励和大力引导下,各高校纷纷建立了相关的服务机构,相继设置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并有许多高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或必修课,同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与此同时,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不被重视,具有随意性和临时性特征。甚至有一些高校就业指导课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系统规范的要求,上课时间大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经常因各种其他活动受到冲击,显得随意性较大;二是课程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与规范化,就业指导课内容陈旧,信息量少,操作性不强,难以做到就业指导的个性化;三是就业指导更多地通过课堂教学环节,理论脱离实际,课程内容偏择业技巧,忽视职业素质的培养,实践指导性不强,缺乏联系实际情况的指导与实践环节,学生无法与所学专业实际相结合,课程体系没有做到全程性。同时不少高校就业指导课只面向毕业生开设,而对其他年级学生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发展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

三、新时期增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指导观念

第一,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构建新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深化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承担起高校在就业问题上应有的责任。其次是要充分改变传统的“统包”、“统保”观念,消除依赖思想,树立市场化观念和多元化就业思想,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进行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教育和培养大学生转变终身就业观念,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从国家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索取与奉献、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树立艰苦奋斗、创业成才的观念,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第三要树立全程化的指导思想,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一个长期、连续的、动态发展过程,就业指导工作理应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形成一个长期的系统工作和完善的教育体系,如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开展成才教育和职业意识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和竞争能力,从而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理念和模式。

(二)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关系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还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和体制落后等原因,使得其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领域方面的研究正在不断探索与完善,因此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大学生在全面客观进行自我剖析的基础上,设定和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平衡和调整工作与个人兴趣爱好之间的需求关系,更加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个人职业生涯,努力达成与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其次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在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教育、引导大学生综合分析与权衡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调整心态、审时度势、合理定位,将个人爱好和职业倾向与社会需求结合,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路径和策略,帮助大学毕业生摆脱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困惑。第三应坚持个性化指导原则,就业指导工作要从单纯的理论说教向人文关怀转化,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注意发挥个性特长,包容学生的不同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这样教师更具亲和力,教育效果自然就好[4]。为此,还要大力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

(三)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指导平台

首先要适应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建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包括网络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以及职业化训练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法律援助系统等,使就业指导体系的各个环节相扣,加强系统内部之间的联系,形成多个层面的多向交流机制[5]。其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与指导,一方面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基础知识、创业素质能力、创业途径与环境、、创业风险及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应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同时组织专业指导讲座,注重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开展经验交流,如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成功创业的理想范,使其掌握创业的途径与方法,树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再次要善于优化宣传、教育、咨询、谈话等常规手段,充分发挥、吸取、尝试和借鉴这些常规手段机动、灵活、见效快、易操作的优势,这既是对传统做法的巩固和利用,也是对新领域的有益探索,以利于经常性、持续性地开展活动。

(四)优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为适应时代变革,满足社会需求变化,根据当前高校就业形势的需要,针对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改革现有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模式,完善与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首先要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划为必修课程并加以规范化建设,同时应明确就业指导的对象并非仅限于大四毕业生,而应不划分年级专业,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设,做到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指导,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其次要注重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性。就业指导课程应着力充实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加强实践环节,如开展模拟招聘会、模拟职场工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把组织学生实习、见习、联系短期工作作为一项基本职能;同时实践教学应着力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职业认知、自我认知是否契合社会实际[6]。再次要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感,提升其职业能力,使其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就业意识与竞争意识,逐步形成理性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规划好自己的理想人生。

参考文献

[1]李娜.职业生涯理论视野下的就业指导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7-8.

[2]翟波.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 (11):101.

[3]冯智恩.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08:25.

[4]包枫娇,刘畅.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3):91.

[5]郝磊哲.新型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71.

[6]陈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5):8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062-03

*项目基金: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湖南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机制研究”(编号:XJK014BJD001)、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教改课题(湘教通[2014]247号,序号:245)、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增权理论视阈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研究”(编号:15A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彭仲生(1970-),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老少互动 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