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品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6-03-18汪惟宝王炳江

关键词:产品设计教学改革

汪惟宝,王炳江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8)



产品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汪惟宝,王炳江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芜湖241008)

摘要:立体构成是“大设计”概念下各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模式程式化、材料认识书本化、教学无专业差异化。对此,应采取明确课程专业方向,课堂、车间交叉实践,密切接触材料元素,激发学习实践兴趣等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立体构成;产品设计;教学改革

一、“立体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立体构成”是当代“大设计”概念下各设计专业的第一门三维设计基础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学模式程式化 。多年来,我国高校“立体构成”课程教学针对各个设计专业习惯性地采取“统一”模式,大致分为四类:1.讲授立体构成要素、形式美法则以及线材、面材、块材构成的特点及种类等理论知识。2.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PPT形式将往届优秀的立体构成作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3.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点、线、面、体等构成要素,按照统一、对比、调和、均衡、律动等形式美法则,通过各种材料要素、技术要素进行立体形态练习。4.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利用立体构成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立体形态的创作,并以此次的创作作品优劣作为学生本门课程成绩评定标准。这种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于我国各大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立构课程教学中,导致学生无法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也无法提高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认知度。由于课程实践训练及创作的模式单一、重复,造成学生们只会依样画葫芦,专业学习热情不高。

(二)材料认识书本化 。立体构成造型设计中,材料元素是构成设计艺术的基础,是作为设计主体来进行表现的。首先,不同的材料决定了立体构成作品的形体状态、色彩感受、肌理效果等心理效应,而心理效应分别由材料的视觉体验和触觉体验得到;其次,材料的不同也决定了构成作品的强度和加工工艺,例如铁和布料的加工工艺以及制作的构成作品必然具有天壤之别。材料大体上分为无机材料(金属和非金属)和有机材料(天然有机和合成有机),如若细分,材料具体类别形形色色、各式各样。

“立体构成”的教学场地基本规定在多媒体教室和工艺教室,学生对于材料的认识和感受也只能局限于书本、教学PPT以及教师口述。他们无法切身的去体验不同材料的纹理、光泽、质地、质感等,更无法形成个人感受去利用、去创作。

(三)教学无专业差别 。数字媒体艺术、工艺美术、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公共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的研究方向、就业方向等具有明显的区别性,后期的专业课程也随着研究方向的不同而大相径庭。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立体构成教学并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从而体现出明确的基础课专业差异性及与后期专业课程的连续性。

由于在课程教学内容、思路和模式上均没有体现专业之间的差异,那么教学活动后期的立体形态构成创作更无法体现学生的专业方向,从而连贯后期专业方向课程,更谈不上锻炼学生专业性的创造性思维。

二、立构课程教学改革办法

(一)明确课程专业方向 。首先,教学内容上彰显专业特性。“大设计”这一概论包含了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七个专业,由于各专业之间的培养目标、主干课程、研究方向、就业方向及前景等截然不同,那么必然要求立体构成的教学内容体现出专业差异与侧重点。例如,在形式美学法则教学过程中,以工业设计史中的经典产品设计作为案例来分析讲解;在教学过程的后期与学生进行互动,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用立体构成的知识体系去分析自己感兴趣的产品设计等等。诸如此类的方式方法,在加强立体构成基础性教学与后期专业课程教学之间连续性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的专业创造性思维发展。

其次,立体形态创作突出专业特色。课程结束时的立体形态创作是对学生本门课程学习情况的检测,也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创造性的理解和处理“形态问题”的一次实践体验。立体构成的形态设计观点不考虑其功能性,将造型基础训练作为课程教学中心,主要研究立体形态与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形态结构的形式感所产生的情感张力,重点体现个人主观感情的表现。而对于产品设计专业来说,为了体现专业性,需要在解决和处理问题的同时,体现出立体形态设计作品的形式与功能。形式即产品造型形式,是立体构成观所说的形态与形态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需要服从于功能;产品设计的第一要务是功能,任何忽视“功能”的产品设计都是徒劳无益的。让学生们在实践训练中明确专业方向,在立体形态创作时兼顾“功能”设计,在提高专业认知力的同时为高年级深层次专业课程打好根基。

(二)课堂车间交叉实践。“立体构成”课程实践训练是整个教学构成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训练的目的不是学生的模仿能力或模式能力,而是体验、感受及创新思维方向等。“立体构成”这门课程研究的是组成立体形态的各基本要素的视觉上的特点性质以及构成要素之间变化及构建组织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希望能够让学生较为深入地认识立体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为其后期深层次课程学习以及进入社会从事设计职业创建良好的专业基础。目前我国高校立体构成实践环节基本在工艺教室内参考书本上的构成案例完成,与外界联系甚少,造成课程教学与社会设计实践及潮流的脱节。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车间,通过真切的社会实践,在校内与校外循环中身体力行现代设计中的立体构成创作。

(三)亲密接触材料元素。不同形态、色彩、肌理、质感的材料会给人天差地别的视觉、触觉感受,并孕育出千变万化的“情感”。“情感化”在立体构成设计创新构思中具有重要地位,材料也是产品构成中的重要符号,是产品意义的系统传达中的重要一环。情感化的设计使人感到愉悦,比如,钢铁材料制成的火车候车厅座椅和麻布材料制成的沙发所传达的不同情感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加真实、明确地了解各类材料,需要让他们走出课堂,亲身去感受、去触摸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陶瓷、玻璃、塑料、橡胶、复合材料等等,真切地去体会不同材料给予视觉、触觉等心理、物理感受。

(四)激发学习实践兴趣。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践,书本联系产品,基础联系专业,校园走向社会,多个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专业深层次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内容彰显专业特性。教学过程中将立体构成各知识点与工业设计史、产品语意学等专业课程相联系,在学生意识里明确专业方向;加入产品设计的立体构成分析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地将立体构成与本专业相联系等等。专业实践环节兼顾社会性。教学实践包括构成材料体验、构成作品观摩、实践车间操作、立体形态创作等内容,这些实践环节与社会紧密联系,能够保证高校课堂理论与实践技能不脱节的同时,紧紧抓住社会设计动态。将设计实践引入设计理论研究,用设计教育实践来讨论设计教育理论问题,对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有极大的实质性好处。

立体构成在我国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与设计学类的各专业在教学体系上融会贯通的发展已有了很长的历史了。在产品设计专业四年本科教学工作过程中,“立体构成”是夯实专业基础的重要课程,在学生的创造性立体思维能力、材料语言的组织能力、立体形态关系处理能力以及立体形态创作能力的培养上起着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其教学手段及模式,不断更新其教学内容及案例,使其具有专业性、实时性、社会性及实践性,更好地服务于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发展。

责任编校:徐希军.

中图分类号:TB472-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6)01-0162-02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6.01.039

作者简介:汪惟宝,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4jyxm697);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4WJJYZD04);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655)。.

收稿日期:2015-09-17.

网络出版时间:2016-03-09 13:49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60309.1349.039.html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教学改革
智能产品设计
《冷·暖》
《教堂之夜》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比吃药更贴心那些关注老年人的创意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