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外徽州人报刊视域下的徽州社会(1905
—1936)

2016-05-23

关键词:报刊

陆 文 龙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上海 200234)



旅外徽州人报刊视域下的徽州社会(1905
—1936)

陆 文 龙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旅外徽州人报刊是指创刊于安徽省外,报刊发起人为徽州籍人士的报刊。旅外徽州人报刊中留下的徽州印象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饱含对家乡的热爱和变革徽州的愿望。

关键词:旅外徽州人;报刊;徽州社会

有关徽州社会的研究,目前学术界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在徽州宗族、徽商、新安理学等领域可谓成果斐然、名家辈出。而从该视域来研究的文章,有张小坡的《民国时期旅外徽州人所办刊物与改造徽州社会的舆论动员》(《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张芳的《“徽社”与〈微音〉月刊研究——对民国时期旅外徽州学子报刊活动的一种考察》(安徽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蒋含平的《民国时期旅沪徽州人团体“徽社”研究》(《安徽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等。这些文章或侧重某个旅外徽州人的团体或报刊的研究,或侧重于其舆论动员方面。本文则在此基础上,试图通过五种最典型的旅外徽州人报刊,来分析旅外徽州人办报情况、对徽州历史文化的认识、他们眼中的徽州面临的问题、情感态度等。

一、旅外徽州人办报情况

中国近代形式的报刊诞生于鸦片战争前夕,而安徽报业的发展则产生于清末[1]2210。随着近代社会的流动,很多安徽人因求学、经商、婚姻、政治等因素散布各地。本文中旅外徽州人是指旅居外地的徽州本籍人士。旅外徽州人报刊是指创刊于安徽省外,报刊发起人为徽州籍人士的报刊。在中国近代,很多旅居外地徽州人通过创办报刊来凝聚同乡之情、表达言论和推动家乡发展。这些报刊的主编人员和撰稿人员往往非常关心家乡的发展与建设,从他们角度来看徽州文化和社会,对于我们研究民国时期的徽州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近代旅外安徽人所办的报刊,经笔者梳理,比较典型的大致有以下7种,分别是《安徽白话报》、《微音》、《古黟新语》、《阜阳青年》、《皖事汇报》、《芜湖晚报》等。其中对徽州社会与文化有涉及的有以下5种:

表1 晚清民国部分旅外徽州人报刊表

资料来源: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编辑:《(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增订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安徽文化史》编纂工作委员会编:《安徽文化史》(下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3-2235页。

这些报刊创办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最迟可到全面抗日战争前一年,跨越时间很长,这有利于我们考察它们所反映的徽州文化与社会。报刊的创刊地点大多是在得风气之先的经济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北京、苏州等。这使得这些办报人或撰稿人既有之前在徽州生活的经历,又受到一些经济发达城市近代化风气的影响。很多报刊之所以选择在省外创刊也与当时安徽省内的政治保守力量比较强有关。《安徽白话报》当时之所以创刊于上海,也是为了避开当时的安徽反动势力。其发起人李铎、李燮枢、范鸿仙、陈仲衡等人多为徽州籍的革命党人。《微音》是由绩溪学社(后为徽社)负责编辑和出版。其主编之一的程本海就是安徽绩溪仁里村人,小学毕业就来到上海亚东图书馆当学徒,受到的是近代思想文化教育。《新安月刊》是由镇江新安同乡会创办,该刊的办刊方向明确定位为“对于家乡公安、教育、财政建设诸要政,以及徽属之重要消息,均有翔实之阐扬与记载,渐渐培养成徽州舆论界的中心读物”[2]。该刊主要编辑有白民、陈公博、杨荫庭、孙铭勋、戴自安、邵一民、胡适、汪逸秀、张一帆等,这些人大多有徽州籍背景。《古黟新语》的发起人大多为在北京大学等高校求学的黟县籍学生。《皖事汇报》主编为歙县人汪己文。汪己文曾经求学上海,在苏州任教,又返里任歙县县立小学校长。他在苏州还创办有安徽公学和新安小学,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主张。

二、旅外徽州人报刊对徽州历史文化的认识

在这些旅居外地的徽州人所办或参与办的报刊刊载文章中,有关徽州的文章不仅占据重要位置,更是占有很大的篇幅。下表为这些刊物设立的有关徽州的相关栏目。

表2 旅外徽州人报刊中有关徽州的栏目

资料来源:《安徽白话报》、《微音》、《新安月刊》、《古黟新语》、《皖事汇报》。

这些栏目中,直接挂名徽州或者以徽州一府六县命名的就占了很大比例。那么这些旅居外地的人是如何看待徽州传统历史和文化的呢?

从梳理和阅读这些报刊发现,这些旅外徽州人创办的报刊所刊载的文章,对待徽州历史和文化有些许差别,但大多对徽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持褒扬与赞美态度。如《安徽白话报》称皖南的徽民为“山国之民”、“性情强悍”[3],而且徽州人身上充分反映了徽州人经商的特质。《新安月刊》对徽州的历史文化认识比较客观,一方面称徽州是“礼教之邦”,一方面又觉得徽州人的封建思想“特别浓厚”,交通不便又加深了“封建思想的压迫”[4]。《皖事汇报》刊载文章对徽州历史文化大加赞赏,如歙县汪任民的《天都文物社的创始与现在》一文,引用歙县姚文采先生的话,认为“徽文化,自成一派,在中国文化上占据重要之地位,而文化价值直接间接有关系的物事,又有其独到的特色”。该文认为要创办天都文物社,很重要的社务在于文化方面。该文提出要收集并保存“徽国固有文化”。该社已经收罗的文化史料有“普门大师开辟黄山经过原稿,雷庄和尚黄山全景手卷真迹拓本,许际唐先生收藏的戴氏经考附录和先生历年诗稿,江彤侯先生主持安徽通志馆所罗致的新安学派的文献,以及胡适之先生所收藏,黄汪二先生的书画金石等精品”。该文对于徽州历史文化称赞不已,认为“吾徽自朱子以后,文化特甚,本有‘东南邹鲁’之称。降及明清因社会富力日厚,诸先辈,本庶富后教的遗规,文物发皇,在当时颇握有很大的权威”。《皖事汇报》连续刊载的汪尚贤的《新安艺苑略草稿》,认为“新安山水灵秀,代出名贤,朱晦庵集宋儒理学之大成”[5]。而《徽州旅省同学会发行〈徽光〉会刊》一文称赞皖南的徽州“山川秀丽,风俗淳厚,人民富于团结力。在商界则各埠有徽帮之称,在教育界则各地有同学会之联络”[6]。当然对于徽州的茶文化,汪承祺在《徽州的茶叶》中给予很高的评级,认为徽州的茶,“不但闻名于全国,而且闻名于全世界”[7]。

有关文化名人和文学历史作品的刊载也是这些刊物的重要内容,如《微音》就刊载了很大徽州的民间文学作品。如该刊第17-18期就刊载了徽州很多儿歌,如《十八岁的小姑姑》、《一顶花花轿》、《清早起》、《茶叶尖》等。该刊第20期还刊载有绩溪的谚语“早起三天当一工,绣花枕头一肚草。光眼鱼难出大河,一被不盖两样人……家不和,外人欺。霜前冷,雪后寒.人比人,气煞人”等内容,既通俗又能反映当时徽州的民风民情。《皖事汇报》则介绍了不少有关徽州的著作,如吴江金松岑所著的《安徽通志列传》、黄宾虹的 《黄山析览》、汪已文辑录的《歙县山志》、汪宗沂的《黄山竹枝词三十首》等。

三、旅外徽州人眼中徽州社会面临的问题

离开了徽州的人,通过感悟当地的文化和时代潮流及反思徽州的发展,往往能对家乡的社会有更加清醒和深刻的认识。那么在这些旅居外地的人眼中徽州社会面临着哪些问题呢?

第一是当时徽州政治腐败黑暗的现实。如《新安月刊》刊载的《徽州司法界的一般》一文,对徽州的司法界的黑暗进行了揭露与批评[8]。《古黟新语》刊载的《黑漆衙门之一斑 私塾大王之饭碗 会长头衔之荣耀》对徽州的政治腐败,教育腐朽及官员贪腐行为进行了揭露[9]。

第二是当时徽州社会存在的陋习。徽州社会除了女子裹脚和缠足的陋习外,还存在着《我黟之丧礼恶俗谈》所说的葬礼的铺张浪费和抽鸦片烟的不好习俗。当时的徽州一些地方的人如绩溪人“努力于斋僧供佛,修祠筑庙,包揽诉讼鱼肉平民,或梦想攀缘同善社悟善社以飞黄腾达”。这些陋习无疑也和徽州的交通不便与语言不通有关。正如《敬告徽州人》所言,“徽州山太多,太闭塞,不文明,太难发展,太多无谓牺牲”[10],所以很容易导致当时徽州人的一种自怨自艾的心理。信息的闭塞又导致了徽州的封闭与保守的风气。据1904年第1期的《安徽俗话报》记载,当庚子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候,徽州还流传着义和团获胜的消息。

第三是新式教育的缺失。正如《徽州与徽州青年》一文所言,“徽州的境象,到处令人不满。教育现象的凋零,社会制度的万恶,和道学家们盘踞教育界,都是现在整个徽州的最大污点!”当时的徽州教育界,可谓新旧杂陈,而旧的保守势力的力量尤其强大。言行激烈者甚至认为“居住丛山的徽州,在现在最使人觉着不满意的,当然要算教育了。言其甚焉者,则所谓六县的最高学府,方被一班头脑腐败的老冬烘盘踞”[11]。按《皖政辑要》所言,清末民初,徽州地区的学校有徽州府紫阳师范学堂、婺源县师范传习所、绩溪县师范传习所三所,相对较少[12]。当时的徽州府属小学堂如下表所示。

表3 徽州府属小学堂

资料来源:冯熙:《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第514页。

到了20世纪20年代,徽州各地的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私立学校大量出现,如仅1924年绩溪的小学堂就达到了32所[13]。新旧教育杂陈,并且不断交锋。如《微音》曾经刊载《歙县的教育月刊原来如此》一文来批判当时的歙县的教育界。《章铁民启事》一文则直指“绩溪教育会是下品的佛教徒的巢穴,岂能同流合污”[14]。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徽州教育是老板式的校长们加上奴隶教育的集合,尤其不足的是对徽州女子的教育。歙县的有些小学校的教员丧失人格,专门替人家打官司,从中取利。这种风气一方面与当时的教育救国思潮有关,一方面也反映了旅外徽州人对家乡教育发展的关切。

四、旅外徽州人对待徽州的情感和态度

要了解旅外徽州人对待徽州的情感和态度,首先看看这些旅外徽州人创办报刊的宗旨和目的。

表4 旅外徽州人报刊的办刊宗旨或目的表

资料来源:《安徽白话报》、《微音》、《新安月刊》、《古黟新语》、《皖事汇报》。

这些刊物大多本着革新徽州地方社会的目的,希望通过报刊启迪民智,推动当地的发展。除了这个目的外,这些报刊还传播了西方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对推动徽州地区的转向有一定的意义。某种程度上说,一些报刊如《微音》等也是舆论阵地,很多开明人士通过这些报刊表达自己的思想。某些新式教育的支持者和主张改革的人也通过这些报刊与旧式势力争夺文化权力。报刊的传播也增加了一些人的文化资本和在舆论界的话语权。如《微音》创刊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务使本刊成为我全徽州的喉舌,为我全徽州唯一的公开的民众发言机关”[15]。但是这些报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真正推动徽州地方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应该看到,某些撰稿人或编辑对徽州的格外关注是来自于自己的对家乡乡土情感。如《安徽白话报》第6期就刊载文章《奉劝安徽人买宣屯铁路股票》,该文号召大家通过买股票来促进徽州当地的交通的发展[16]。很多旅外的徽州人因为热爱家乡,所以格外关注来自徽州的信息。这种乡土之爱无疑是真挚的。当时徽州的青年学子,尤其是旅外接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的青年学子,没有一天不想改革徽州。而当时的徽州“真是到了不可收拾的田地了”,这些青年学子又无权无力,只能通过写文章、办报刊来表达自己的言论和志向,阐述自己的改革计划,如建议徽州创办长途汽车、希望给小学添办儿童图书馆等。这些报刊某种程度上也是给了这些人一个平台,正如《微音》设置“皖人公论”栏目为“研究安徽一切问题造就安徽人公论中心为主旨”。徽州在他们眼中无疑是“最亲近的父母之邦”[11]。

从旅外徽州人报刊视域下来看徽州社会,无疑为我们研究了解徽州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旅外徽州人报刊中既有对徽州历史文化的认识,也有对徽州当时面临问题的检讨和思考。当然,这些编辑和撰稿人对徽州的认识也存在一些偏见和不成熟的观点,这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旅外皖人报刊的影响力到底如何,旅外徽州报人群体的思想状况如何,限于文章篇幅,将另文讨论。

参考文献:

[1]《安徽文化史》编纂工作委员会.安徽文化史:下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10.

[2]写在前面[J].新安月刊,1934(9).

[3]天僇生.敬告安徽人[J].安徽白话报,1908(1).

[4]邵一民.徽州的妇女[J].新安月刊,1935(4-5).

[5]汪尚贤.新安艺苑略草稿[J].皖事汇报,1936(1-2).

[6] 徽州旅省同学会发行《徽光》会刊[J].皖事汇报,1936(10-11).

[7]汪承祺.徽州的茶叶[J].皖事汇报,1936(21).

[8]琴心.徽州司法界的一般[J].新安月刊,1935(4-5).

[9]麟.黑漆衙门之一斑 私塾大王之饭碗 会长头衔之荣耀[J].古黟新语,1925(15).

[10]詹俦仙.敬告徽州人[J].微音,1925(20).

[11]周德夏.今后的微音[J].微音,1924(14).

[12]冯熙.皖政辑要[M].合肥:黄山书社,2005:514.

[13]绩溪学校状况一栏表[J].微音,1924(15).

[14]章铁民.章铁民启事[J].微音,1924(17-18).

[15]本刊宣言[J].微音,1927(31-32).

[16]公隐.奉劝安徽人买宣屯铁路股票[J].安徽白话报,1908(6).

责任编校:徐希军

Huizhou Society (1905-1936) in the Press by Huizhou People Abroad

LU Wen-l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The press by Huizhou people abroad refers to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founded outside of Anhui by those of Anhui origin. Huizhou images in the press reflect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e and face a series of problems, filled with love for hometown and wishes for the change of Huizhou.

Key words:Huizhou people abroad; the press; Huizhou society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6)01-0079-04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6.01.018

作者简介:陆文龙,男,安徽铜陵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8-24

网络出版时间:2016-03-09 13:49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60309.1349.018.html

猜你喜欢

报刊
中国百强报刊
中国百强报刊
中国百强报刊
百强报刊
中国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少儿报刊创新经营及转型思考
报刊阅读策略微探
现代语境下的藏文报刊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