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性的体悟 理性的超越
——陈宇京《狂欢的灵歌——土家族歌师文化》评述

2016-03-18刘玉堂

歌海 2016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

●刘玉堂



感性的体悟理性的超越
——陈宇京《狂欢的灵歌——土家族歌师文化》评述

●刘玉堂

[摘要]陈宇京教授的《狂欢的灵歌——土家族歌师文化》一书,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该著论证系统、详实,有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和厚重的田野调查资料,是目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学界少有的资料详实、逻辑严谨、论点新颖的优秀理论研究成果。

[关键词]《狂欢的灵歌——土家族歌师文化》;陈宇京;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角度

2013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宇京教授撰写的《狂欢的灵歌——土家族歌师文化》(以下简称“陈著”),此书是作者继《三峡传统民歌文化研究》①陈宇京:《三峡传统民歌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后,又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理论著作,该书的撰写和出版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论文和著作,如何在现有的学术格局中创新,是一个具有相当难度的学术难题,特别是在对某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理论研究方面,能够基于大量分析、研究再提出不同于他人观点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作者知难而上,经过十余年的思考沉淀,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一部具有创新视角的学术成果。该书分为上、下两篇,共计十一章,上篇为“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下篇为“土家族歌师文化的典型事象及狂欢化特征”,各章依次为“歌师概念及其文化渊源”、“土家族宗教信仰和歌师文化”、“土家族的民族精神与歌师文化”、“土家族歌师文化的分类设想”、“土家族歌师文化的狂欢化特质”、“歌师与神话传说”、“梯玛与神歌”、“歌师鼓郎与‘撒叶儿嗬’”、“幺妹儿与骂媒歌”、“新娘与哭嫁歌”、“薅草与锣鼓”。

细读全书,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本书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成果的特色所在。

一、研究视野的全面性

作者有着多重身份,既是教授、硕导,也是综合性学院的院长;既长期进行音乐创作,也是一位成熟的歌唱家。在这一切身份的最深处,他还是一位具有独特见解的少数民族音乐学家。他的求学经历颇具曲径通幽之妙,英语言文学专业专科、音乐教育专业本科、音乐学硕士、文艺学东西方美学比较方向博士、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研究博士后。作为国内知名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内的中青年学者,他并没有局限于某个学科,在其已有学术著述中,常常可以发现他涉足领域之广泛,其中不乏宗教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美学等多方面的成果。凡此种种较为成功的案例,均源于他集土家族人身份先天具备的感性体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学者的难能可贵的多学科知识储备于一体。正是这种主位与客位互渗、文化与民族互动的思辨优势,使得他的研究具备了“全面性”(也可称之为“全面体性”)的学术视野。不难发现,作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理想——在非艺术学学科研究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本体之间架起一道学术桥梁,以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观照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研究,力求解决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研究领域内的“两张皮”问题——非艺术学科研究成果仅止于描述、无法透及艺术本体;而艺术学研究虽然对艺术本体可以条分缕析甚而精致,但艺术本体的各构件元素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却得不到解析。陈著则恰好对理论基础与典型事象的关系、文化与艺术形态的相互作用等给予特别关注,并最终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成功解析土家族歌师文化的典型。

现象或事物的形成原因是多方而的,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才能得出较客观的结论。相比纯粹形而上的艺术哲学理论研究,相比脱离艺术创作和展演的形式解释,相比纯技法探讨的艺术实践,陈氏从多学科的维度来深入探讨了种种土家族歌师文化现象,这样的结果不仅揭示出土家族传统艺术本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特征,更可集土家族传统艺术本体背后蕴含的文化、民俗、历史等之大成。陈著在审视土家族歌师文化过程中所运用的全面体性视角,在当下的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中常常被学界忽略。就笔者所见有关湖北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研究的著作不可谓不多,但不得不承认,其中绝大部分成果要么关注艺术的存在形态,要么着力艺术作品的具体创作,内容各异、形式杂陈,但能从全面体性的视角对所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探析的成果并不多,陈著以多学科的视野来观照、阐释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特别是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并深入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堪称陈著的创新之处。

二、理论架构的立体性

通览陈著,可以发现其理论架构的立体性——以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学、文献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理论与方法论为基座,以艺术学特别是艺术本体学理论与方法论为主轴,以美学特别是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方法论为顶端,建起了一座关于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的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论的“金字塔”结构。

作者并非从一开始便搭建起了庞大而严谨的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学术理论构架,而是从一个此前学界虽有涉猎但从未曾被大家所广泛、深入关注过的概念——“歌师”起步,继而上升到“歌师文化”的层面,进而从历史学与文献学的层面,对“歌师文化”本质性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式的探析,再从一般到个别,逐一阐述土家族歌师文化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可谓亮点纷呈。如运用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理论分析土家族的抗争精神,运用神话学理论研究土家族的民间信仰,运用宗教学理论解析土家族的田歌薅草锣鼓,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土家族的节日庆典和以歌当哭的“撒叶儿嗬”、哭嫁歌、骂媒歌等进行专门辨析等,无不显示出先贤方家的理论支撑。

陈著在观照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土家族歌师文化的狂欢化特质,用一个个不断在概念深度上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的关键词,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范式。这样的例子在陈著中俯拾皆是,例如开篇关于“歌师文化事象”概念的定义,就是在“歌师”的本体意义的基础之上,由具备一定音乐行为能力的个体或群体歌师以音乐活动为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进行的,符合所属民族风俗习惯及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的文化活动总和。显然,作者想解决的并不仅仅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艺术事象的问题,而是要以穿透性的眼光解析对象包裹层之下所隐藏的各种文化关系。作者结合自己对少数民族音乐几十年来的研究经验,从歌师与神话传说、梯玛与神歌、歌师鼓郎与“撒叶儿嗬”、幺妹儿与骂媒歌、新娘与哭嫁歌、薅草与锣鼓等方面,作了分门别类式的具体研究。其中,在论及“薅草与锣鼓”时,陈著以土家族薅草锣鼓的神灵意识、土家族薅草锣鼓的性事荤歌开头,最后以土家族薅草锣鼓的狂欢化特征收尾,都超越了作者三年前出版的《三峡传统民歌文化研究》一书的研究范围。

由此可见,相对于许多着力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本体的研究成果而言,陈著不仅研究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全面诠释了相关文化事象的文化成因、历史成因、心理成因以及表现类型及其美学本质。这对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本体为焦点的学术研究而言,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很好的学理引领作用。

总之,陈著有关土家族歌师文化的专题研究,全部建立在大量的例证分析基础之上,凸显出他作为土家族学者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于骨髓的热爱,其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其基于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性质的研究材料的厚重积淀以及立于中国传统文化、借鉴西方美学理论的中西合璧式理论与方法论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厚积薄发,成就这样一本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论研究土家族歌师文化的高品质著作。

三、论述方式的渐进性

土家族地处祖国内陆,接受汉文化较早,其文化传承主体、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基本文化构成与汉族在很大程度上有着近缘性。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土家族族体发展进程、聚居环境的山地属性等以民族个性为标识的潜能性文化特质,也正是这种与骨髓血肉一体的文化成因,有意无意地规范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审美情趣。因此,作者在探索和研究土家族歌师文化特质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通过陈著我们可以看出其关于土家族歌师文化基于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论的结构性特征。

陈著的研究对象表面看起来仅限于土家族歌师文化,实则涵括了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典型性事象,为了使论述条分缕析但又不失逻辑关联,陈著采取了渐进式的论述方式,即分上、下篇展开,上篇着重基础理论阐释,下篇着力典型事象的狂欢化特质分析,对内容丰富、形式独特、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学样式或文学作品如梯玛神歌、哭嫁歌、薅草锣鼓等均用专章专节加以表述,并紧扣特点阐明其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及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陈著论述的渐进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他认为,宗教作为文化的一个具体子属,以歌、乐、舞、唱、巫、仪、祀、礼等文化形式为载体,达成了其弘扬教义的目标,而其他文化形式则凭藉宗教活动,得以保存、传承和流播。土老司既职祭祀、解钱、冲傩、还愿、驱邪、治病之类,也是大型文艺活动的主持者和表演者,而一旦脱下法衣,便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既有很高的威信,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如对“神歌”的分析也是如此,他提出,“神歌”内容丰富而复杂,有精华也有糟粕,涉及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诸多内容。某些祭仪场面所唱完整的歌段,文学性颇强,如还愿歌中的《请神捉鬼》情节,描述行路历经荒山野岭、悬崖深涧、荆棘泥泞的图景,分明从土家山川地貌中取像而来。再如他认为祭祀若没有土老司有意识地渲染其神秘性、庄严性,《傩堂戏》《摆手歌》①朱炳祥:《土家族文化的发生学阐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是不可能完整保存下来的,也不会在民众中流传,更不可能激化民众艺术传承更新的热情。此外,他的这种论述方式同样体现在他对反映旧时阶级矛盾斗争的作品如《苦媳妇》上②演唱者:田克美;采录地点: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官庄镇;采录人:陈宇京。,他认为《苦媳妇》这部近代自由体的优秀抒情长诗,是土家妇女群体智慧的结晶,表现了土家妇女备受封建迫害的外在挣扎和内心冲突,控诉宗法制度与封建礼教对人道和人性的扼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作者认为,土家族文学艺术不仅在形式上具有丰富多彩的特征,在表现风格上也不乏浪漫主义情怀。以诗歌句型为例,土家古代歌谣是自由体,不强求押韵,无格律束缚,受演唱支配,长短不拘,且有自然天成的音程规律,宜于口语表达、歌谣传唱。这种特点一直延续至今甚至不见半分损耗。其中尤以猎歌、渔歌、梯玛神歌及哭嫁歌的这种特点尤为鲜明。正因为作者抓住了宗教文化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土家族民族精神的提领作用,他在此元点上的后续展开式研究,才更加显出了其论证的层级递进特征。

综上所述,对于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而言,陈著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既有跨学科互渗互融的开放视野,又有基于民族传统文化具象提炼民族精神的开拓意识,更有基于汤因比历史研究“挑站与应战”、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以及中华美学精神中西合璧式的包容情怀。所有这一切,都是现当代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值得借鉴的,相信陈宇京教授的这本《狂欢的灵歌——土家族歌师文化》一定会得到专家学者的厚爱,也期盼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水平更上层楼。

作者简介:刘玉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化
近30年湘西影视叙事研究
贵州古旧家谱学术价值简论
信息技术助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研究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贵州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的跨区域法律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演变与传承:白族服饰文化解析
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