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探讨*
2016-03-18宋春华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宋春华(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高职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探讨*
宋春华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摘要:围绕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依托广东省高职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技术建设项目,联合广东省电气行业协会、永日电梯有限公司等企业、本科院校共同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协同人才培养、教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共享和推广应用为目标,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形成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关键词:装备制造产业;协同育人;专业建设
*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401107)
Abstract:In view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th the lead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lying on the Guangdong Province Higher Vocational key professional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and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projects, cooperating with Guangdong Province Electric Industry Association, the ECE Elevator Co., Ltd. and other enterprises,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jointly buil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make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deepen the reform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explore the flexible and efficient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mode, with results sharing and application promotion as the goal.
Keywords: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一、概述
中国是全球的装备制造业大国,广东省是全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广东的装备制造业高度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提出广东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目标为:2020年广东省成为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的世界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先进装备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将呈现几何式增长,对装备制造技术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需求单靠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一方力量很难完成,需要建立一个集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平台,更好地满足广东省对装备制造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从而使广东省成为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的世界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
二、建设思路及发展目标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粤府〔2013〕17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03号)文件精神,加快提升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决定实施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突出人才培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围绕优化结构布局、改革培养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等主要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寓教于研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
(一)发展思路
依托学院的广东省高职2014年电气自动化、2015年机电一体化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以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完善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1)以协同创新为引领,联合广东省电气行业协会、永日电梯有限公司等装备制造企业、本科院校共同建立协同育人平台,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实施“校企深度融合、高本分段贯通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2)多方联合开发和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引领教学模式按照岗位技术技能的要求进行岗位定向培养或学历技术提升。打破校内外、校企之间合作的壁垒、打通人才培养的上升通道,适应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发展目标
围绕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协同各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协同人才培养、教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共享与推广应用为目标,探索形成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聚集优质资源,积极推进高本本贯通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协同育人平台建成省级协同育人创新示范平台。
三、协同育人平台的组建方式、主要分工
(一)组建方式
装备制造一体化协同育人平台是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牵头单位,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为平台,多方共同建立协同育人中心管理办公室,成立高本项目团队。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中心运作和管理,办公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人4名。
(二)主要分工
1.牵头单位
全面负责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制定专业教学标准、高本衔接课程,订单班课程落实,高职段学生教学和学籍管理,高职毕业证的颁发,高职校内实训场地的提供,为企业提供员工的培训,科研成果应用推广。
2.广东省电气行业协会
解读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和行业标准,审核企业需求,负责学术研究、科技交流、进修培训,负责表彰奖励、成果总结、提供科技服务实体等。
3.永日电梯有限公司
为“订单班”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学习基地,为教师提供企业经验积累的平台,提供岗位能力需求、岗位任职标准、岗位任职与晋升考核标准,协助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制定,提供车间现场流程的视频,丰富教学资源库。
4.五邑大学
为高职毕业生和企业员工提供深造机会,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共同制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专本衔接课程和核心课程标准,本科段教学和学籍的管理,本科毕业证、学位证的颁发。
5.广州市金华美工艺制造有限公司
学生顶岗实习,金华美奖学金的管理,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信息化平台,专兼结合的实践基地教学团队,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库,申报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
四、协同育人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整体设计与主要创新点
(一)整体设计
以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为目标,着力打破协同单位之间的壁垒,实施人才培养与专业服务相融合,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衔接。在优质资源共享、团队统筹管理和人才协同培养方面进行有效改革,推动平台体制机制的革新。
(二)创新点
(1)构建校内外、企、行业协同育人机制。成立管理团队,管理协同育人平台的运营、监督和调整,形成协同合作的长效机制。
(2)共同制定三二分段高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衔接课程和核心课程标准,实现高本贯通培养,提高学历层次。
(3)构建特色鲜明的先进装备制造技术资源库,实现协同主体交叉学习。
五、协同育人平台培育的初步成效
(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成果
依托“广东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企业合作发展理事会”,构建了由“行业主管、企业、专业”组成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发展理事分会”、“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发展理事分会”。
(二)开展多模式协同育人,成果显著
(1)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校企合作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的需求,共同制定适合企业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及经营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标准。
(2)每年从机电类专业中招收50名学生,成立“永日电梯”订单班,共同培养电梯制造与维护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新增国家级师资培训项目2项、省级师资培训项目3项,已培训约100名中高职专业教师,培训收入近125万元。
(4)成立电气自动化专业科技服务团队,为学校和企业培训员工634人次。横向课题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合同资金达86万元。
(5)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100%,专业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高职组省级以上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23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12项。
(6)三二分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转段考核实施办法。与五邑大学大学、仲恺农业大学开展了贯通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经验交流会。
(7)建设省级资源共享课《孕蕴悦外围实训设备》1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网络课程3门,制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标准3门,修订课程标准10门,校企共建电气自动化教学资源库1个。
(8)设立了金华美、金田、永日电梯奖助金管理制度,奖励机电类学生。
(9)举行了两节机电文化节、创业发展及管理要务等讲座,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及思想情操,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吸引力、凝聚力。
(10)开发的“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信息化平台”,通过学生智能手机终端,实现顶岗实习的远程安排。
通过实施该培养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明显提高,报考率名列学院前茅。据麦克思质量调查,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称职率为100%,良好以上为95%。
参考文献
[1]李芹.高职院校“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依据与影响因素[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5):5-10.
[2]朱绍友.对高校协同育人及其机制构建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5(7):44-46.
[3]沈艳霞,孙子文.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物联网技术,2015(8).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064-02
作者简介:宋春华(1967,3-),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