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语文》授课模式改革研究

2016-03-18林莉铭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学语文

林莉铭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高校《大学语文》授课模式改革研究

林莉铭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面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只有改革课程授课模式才是出路。明确《大学语文》“语文本位”的课程性质,在实践教学中实行“文学史知识+人文素养+文学鉴赏”三位一体的授课理念。通过把生动传奇的故事作为授课线索,把教学内容与音乐有机融合,讲究授课篇目内在的文学史的系统性,以及结合职业教育的专业属性特点等来寻找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彰显教师课堂魅力的途径,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供具体可行的新思路。

高校;大学语文;授课模式;改革

一、引言

尽管很多高校和学者不断致力于《大学语文》课程发展的探讨研究,但这门课程的“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笔者曾就职的某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在短短的5年间,便经历了从40学时到被竭力压缩为24学时再到干脆取消的尴尬。笔者目前就职的独立学院也在2015年初将《大学语文》课程一分为三,即《大学语文》(32学时)、《人文素养与申论写作》(50学时)和《实用写作》(32学时),并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所能做的便是在尴尬的边缘化中求得生存与升华,把《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做得更好。

二、《大学语文》“语文本位”的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培养人文主义素养的基础课程,作为公共课面向非中文专业开设。王步高指出,《大学语文》具有人文精神的传承、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能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下,讲气节、讲知耻、讲不惟上不惟官、讲有所不为等,从而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2]但我们不能过于看重《大学语文》思想道德教化的功能,它不是思政课。何况,人文精神并非简单说教,一门旨在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不能脱离作品高高在上,理应回归到作品的字里行间。把作品中潜在的人文精神分析出来,是大学语文教师艰巨的任务。

《大学语文》通常以中国文学为主要授课内容。中国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母语教育的集中体现[1]。大学生作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不应漠视甚至轻视它。推广高层次的母语教育,传播汉语文化,普及高水平的汉语品赏和应用,是大学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4]2。《大学语文》应通过各朝各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代表作家、流派,采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激活”并“梳理”学生已有的零碎片面的文学知识,建构一个简明的中国文学史的知识体系。“中国语言文学”无疑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学科支撑,但《大学语文》又不等同于历代文学简编的专业课程。

《大学语文》就是语文,应以“语文”为本位,其文化素质教育的性质只能通过“语文本位”的教学来实现。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涵盖文学欣赏和语言应用。以文学经典作品为经纬,呈现文学史的全貌,通过对优秀文本的细读解悟,透析其间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沐浴在人文主义情怀的河流之中,去感受真善美的人文魅力,同时使学生对优秀作品的写作奥妙有所了解。这就是“语文为本”的体现。在实际教学中,不妨将文学史知识、人文素养和文学鉴赏三者结合,相互交融,彼此渗透。明确三位一体式的“语文为本”的课程性质,是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水平的前提和关键。

三、高校《大学语文》授课模式改革的思考

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文化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这已经成为一种亟待解决的较为突出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许多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狭小[3]20,快餐式的网络小说比起厚重的文学经典更为迎合他们的口味。就其学习语文的历程,高中阶段所有的精力奉献给高考,背题、做题,连作文都死记硬背,背诵各类文体的写作模版,背诵名人轶事、各种“正能量”的优美词句。上了大学,便忙着各类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的过关斩将。他们更关注的是打造未来职场的硬件,除此之外,类似《大学语文》这种公共课,便是将“六十分万岁,六十一分浪费”奉为圭臬了。面对上述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高校的《大学语文》应该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在有限的课时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综合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熏陶。而在达到这个目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模式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谈些思考。

1.以“故事”为线,弥补时空错位

《大学语文》绝大多数经典作品的历史性都与大学生当下的经验相去甚远,学生的心理常常与文人的忧愁产生错位,比如杜甫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学生一听就会笑。结合“故事”,能有效帮助学生快速进入作品的规定情境,避免情感和时空错位。“故事”可以是作家传奇人生中的精彩片断,可以是经典作品的动人背景,还可以是相同相似的生活情境的拼接。比如苏轼的诗词,利用几个小故事串起诗人的一生,把代表诗词穿插其间:苏轼与发妻的相濡以沫,在妻子去世十年之后创作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谪居杭州,在诗酒中寄托乐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映因党争而余悸犹存到随缘自适的转变的黄州词,无论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生命境界的提升于焉可见;更不用说后来身处天涯海角,却还能保持“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的真潇洒,每一个故事都动人心弦。再如竹林七贤的超逸放达、宅心玄远的风度,当我们拨开表面的感性,深入探索其内在的精神特质,难道不足以别开生面吗?苏轼在忧愁、患难、挫折中坚持立身的持守,抑或魏晋名流的不愿因循守旧,都体现了人类某种共通的人性和心理结构。优秀的作品从来都经得起时代、历史、人性的推敲,也往往表现出时代、历史、人性的“共同视域”,正是这种共同视域的挖掘,缩短了经典与当下经验的距离。

2.同类艺术共组,表现文学的心灵感应

文学以情动人,既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更是心灵感应的发现。但心灵感应是十分抽象的,为了更生动感性地去理解作品的内在,可以尝试同类艺术的共组——音乐和诗词的结合。古典诗词最初作为歌辞吟诵,诗歌最早就与音乐密不可分。古老的传唱遥不可知,今日的音乐却可以如数家珍。比如《秦风·蒹葭》一则,表达的是对“理想”执着的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可结合王洛宾先生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是的,好姑娘似乎总在遥远的地方,一如理想,一如希望。她们在遥远的地方召唤我们,引诱我们,却时常可望而不可即。又如《春江花月夜》,集写景、哲思、情感于一体,但全诗紧紧围绕的是“月亮”,可以结合与“月亮”有关的诗歌、歌曲来谈谈为什么在诗歌和音乐中,月亮都可以代表我的心?即月亮的原型意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嫦娥的凄楚彷徨,不正是张信哲“那么亮,那么冰凉”的《白月光》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对家的思念与杨钰莹在《月亮船》中追忆“飘进摇篮”的“妈妈的歌谣”不是遥相呼应吗?月亮象征着母亲一般的温馨与忧伤,象征着永恒与短暂,象征着人间真挚的思恋,这些象征意义在《春江花月夜》中不是单一呈现,而是随着月出月落被淋漓尽致地诠释,“诗中的诗”实至名归。徜徉在音乐的海洋,毫无疑问更深入对诗歌的认识与理解。此外,许多改编古典诗词的流行音乐,诸如《明月几时有》、《月满西楼》、《独上西楼》、《春花秋月何时了》已为人们耳熟能详。以这些成功的改编为视角,讨论“中国风”式的词曲创作,比起传统的就诗论诗,势必会使课堂气氛更活泼生动,也必定会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3.注重授课篇目文学“史”的系统性,以点带面

知识和思想原是不可分割的学习整体。“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日·山本玄绛禅师)授课篇目的遴选,要兼具艺术性和必要的思想深度,同时也要保证能够以单篇作品为点,辐射文学史的阶段成就,并呈现中国文学全貌。比如《诗经》名篇选读,可以按照如下设计:《小雅·蓼莪》讲生命起源于父母,尽孝须及时,以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终身遗恨;《周南·关雎》讲人生大关节之择偶,门当户对的君子淑女乃最佳爱情;《秦风·蒹葭》讲此岸与彼岸,理想让人高贵,即使在水一方,我始终在此岸遥遥相望;《卫风·硕人》代表先秦的造型审美,由此思考内外兼修之“美”的意义。四首诗不仅涵盖人生中重要的人性情感,《诗经》的艺术成就也可融入其中。又如两汉文学的代表《乐府》,以人不如露之《薤露》、向往平等之《蒿里》、求仙情结之《长歌行》开篇,解读汉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生命意识;再通过《上邪》、《有所思》、《白头吟》、《团扇诗》、《孔雀东南飞》五首爱情诗,或从哲学角度解读第二性的悲剧症结,或以弗洛伊德“两人份的自私”为依托谈爱情与人格意志的息息相关;第三部分则从《东门行》《侠客行》切入,通过不同阶层两极分化的苦乐生活,借古论今。最后以《乐府》为点辐射汉代辞赋与散文,从整体上建立汉文学的初步印象。

4.兼顾职业教育的专业性,焕发课程生机

考虑到大学生对待就业高度重视的态度,《大学语文》可以尽可能兼顾授课对象的专业属性,通过充分挖掘文本与专业相关的元素来组织教学。例如针对文秘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重点放在写作材料的剪裁特点、人物的形象特征、细节描写的作用这三方面,考虑的专业元素分别是写作艺术、处事艺术和说话艺术,较为贴近文秘专业的培养要求。又如园林艺术专业,讲授《红楼梦》时,他们会更关注大观园,可以大观园的水流设计、居住空间配置为切人点,体悟曹雪芹的独具匠心和深层用意。若是动物医学专业,同样解读《红楼梦》,则可以作品中出现的动物入手:26回(回次根据脂本)的“金鱼、小鹿、蝴蝶、浮鱼、鹤”,38回的“欧鹭”,它们在大观园里获得了安栖,与公子小姐生活在乐园,这里的乐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一致性,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潇湘馆内的鹦鹉,衬托林黛玉尊贵地位,呼应了鹦鹉在传统文化中累积的地位;稻香村里的鸡、鸭、鹅,与屋主李纨“世俗人文主义者”的身份共通;而迎春、惜春却不喜好动物,前者一味逆来顺受,后者一意躲避终与世界一刀两断,都是其病态人格所致,动物如何能进其视野?若是广告学专业,便可以结合《红楼梦》谶语式的表达策略,利用拆字、谐音、双关法隐含道德规诫,传递某种价值观,这种文字符号的多种解读,为广告文案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事实上,寻找《大学语文》与职业教育的契合点并不难,大学语文教育本离不开多学科的资源基础。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把《大学语文》拉近他们的学习生活,自然更易引起共鸣。

5.教师的个人魅力是锦上添花,但功夫在“诗外”

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课时受限,师生互动并不容易,一般授课皆以教师为核心,能否聚焦学生视线,课堂是否有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模式。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学习者,是能够平等对话的学习伙伴,《大学语文》的课堂并不能满足于现成结论的灌输,“诗无达诂”,意味着可以没有结论。比如《西游记》,若只抛出“这是一部把宗教游戏化的奇书”的结论,太过定于一尊,但如果是“这是一部神魔题材的长篇小说;一部以游记形式结构的小说;一部集中反映中国人宗教观念的长篇小说;是一部最浅显、最费解、最滑稽、最严肃的文学经典;是一部最具有国际性的作品;是一部最被后现代‘大话’青睐的古代作品”,显然更富有课堂冲击力,也更具有思考玩味的旨趣。强化课堂讲授的指引性、启发性和开放性,既是对语文学习的发散性质的尊重,更是开启作品多元解读的自由空间的关键,也是教师魅力得以展现的前提。在中国文学史的大背景下,借助“故事”、“音乐”等有效外力,选择精要的经典作品,揭示汉语表达之丰富、美妙、高雅,折射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和生存智慧,用母语的魅力实实在在征服莘莘学子。我们的功夫应该下在“诗外”,研读作品,找准肯綮,只要把作品的魅力讲到点子上,就可以震撼心灵。讲得好,讲得声情并茂,才能把作品的魅力化身为教师魅力,既能带领学生细读作品,又能抽离文本抵达更深邃的思想境界,获得现实人生的启示。我们要坚信语文内在的魅力就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魅力。如果暂时还不能完全挖掘语文的魅力,可以改进授课模式,可以寻找更正确的路径,百家讲坛上的易中天、叶嘉莹、蒙曼等大家,都是高超演绎语文妙处的例子,无疑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吾道不孤,我辈当自强不息!

四、结语

语文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这一目标凝聚到《大学语文》课程中,首先要明确“语文本位”的课程性质,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母语水平。如何克服应试教育造成的对语文的厌倦排斥,如何才能使大学语文受欢迎?要勇于向传统的授课模式,即“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内容分析-写作特点”说再见,尝试更多可能。无论是以“故事”为线,用“音乐”助兴,还是寻找与职业教育的契合点来“接地气”,《大学语文》授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应该回归作品,回归到母语的感染力教育中来。通过文学精品的解读、鉴赏,提升理解、感受和表达能力,学习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国文化,锻炼以汉语为媒介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提高以汉语为主体的文学艺术修养和审美,并以此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一旦做好了课程和教学改革,大学语文教育在学校的影响力就会增加,汇聚起来形成势不可挡的推动力,必将巩固《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主干课程的地位。

[1]何二元.母语高等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52.

[2]王步高.大学母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2.

[3]王曦昌.大学语文授课内容经纬建构初探[J].文学教育,2011(8).

[4]陈洪,李瑞山.“大学语文”应有明确定位——目前大学语文教育的若干问题[N].社会科学报, 2009-07-23(005).

Research to University Chinese Teaching Mode Reform

LIN Li-ming
(Jinshan College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In the face of marginalization of university Chinese curriculum,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is the only way.Chinese standard is the nature of the curriculum,we practice knowledge of literary history hu⁃manistic quality basic method of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three-in-one teaching philosophy.Through vivid leg⁃end story as teaching clues and try to put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music,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l system of teaching,try to combine professional attributes in order to find a common lan⁃guage with students,to highlight the charm of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provide new ideas to the concrete and feasible for the university university Chinese curriculum reform.

University;University Chinese;Teaching Mode;Reform

C95

A

2096-0239(2016)02-0123-04

(责编:明茂修责校:明茂修)

2016-02-25

林莉铭(1980-),女,福建龙海人,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文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们需要文学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