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党员朋辈教育模式评价体系的构建
2016-01-14温慧李渊
温慧+李渊
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党员朋辈教育过程中的多种定性和定量相关信息,采用经典的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模型,紧接着用加权综合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系数。
关键词 朋辈教育 党员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12.048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cess of party members and peer educators in a variety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valuation model classic AHP, followed by the weights determined by the weighted composite of various factors.
Key words peer education; party member;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者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这个概念来自国外,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心理教育健康实践中运用。是帮助教育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能方便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交流,实现各种社会信息、观点的互动,进行探讨各种生活、工作和学习问题,更有益于受助者接受榜样的熏陶,提升自身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人数的持续不断攀升,党的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生党员这个队伍逐渐成为高校越来越受重视的生力军,学生党员队伍在朋辈教育中的影响不断深化。他们在构建自身形象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周边人,带动他人,是朋辈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党员朋辈教育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不仅为广大学生党员自己搭建了一个成长发挥的平台,同时也能加强党员的入党后继续教育,实现助人自助。
1 党员朋辈教育模式接受度调查
为了验证党员朋辈教育模式的认可度,向广大学生发放412份问卷,调查列举出高校中党员朋辈教育实施的常用途径,并试着通过给七点量表打分的方式给出个人的认可度评价。答案选项分为非常满意(7)、满意(6)、较满意(5)、一般(4)、有点不满意(3)、较不满意(2)、非常不满意(1),最终回收396份问卷,通过归类计算得到如下结果,如表1所示。
2 党员朋辈教育模式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体现了独立学院学生党员朋辈教育模式的现状。
(1)大学生党员朋辈教育模式的机制不够健全和高效,没有长远合理的目标计划,缺乏健全的监管制度。在学生党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出现思想认识偏差,行为表现不当,工作积极性不高等负面因素时,需要教师加强监督,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和激励制度。(2)学生党员朋辈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法不够明确具体。如何让学生党员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能取长补短,有效提高影响力。(3)学生党员在进行教育引导中,目标方向不清楚。生活习惯、思维模式大大改变。学生党员虽然是学生中的佼佼者,是学生当中的骨干,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缺乏完全独立的判断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引导。(4)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强,但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在学生党员中存在工作能力较学习能力更强的学生,故学生党员在朋辈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相同,出现在问卷调查中的结果,学生对党员学习能力的认可度只有3.778的分值,认可度并不高。(5)作为党员朋辈教育模式的主体,由于学业繁重以及参加各项社团、科学实践活动,平时专门参加理论知识学习的机会偏少,致使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不强,在朋辈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因思想理论教育薄弱,对政策的学习领悟严重不足。在问卷调查中也说明了这点,大家对此项的认可度仅有3.133的分值,认可度不高。(6)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需求不断提高。学生党员虽然被视为学生中的优异者,但也有部分党员敷衍应付,怀着“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他们不利于朋辈教育模式的工作开展,学生党员的个人素质以及个人习惯不仅影响着身边人,同时也受到广大学生的监督,只有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才能在学生当中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3 党员朋辈教育模式评价体系因素的确定
评价体系的构建亦即评价因素的选择。评价因素选择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成败。党员朋辈教育在学生当中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基于学生党员朋辈教育模式的工作特点和要求以及结合工作实践,在问卷调查的数据支撑下,定性和定量的采集信息,本文从思想政治、自身建设、班团建设、学风建设、群众评价等五大因素来评价党员朋辈教育模式的影响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3.1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的评价主要考察思想汇报、理论学习、服务意识、感恩意识。学生的奉献精神、个人在思想政治上是否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是否有奉献精神,服务意识,这些是入党的动力源泉。考评这类指标主要使考察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在学生当中的影响是否具有指导性,同时又能衡量学生党员的内在素质。可以使朋辈效应更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
3.2 自身建设
自身建设的评价主要考察行为习惯、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获奖情况、语言表达、寝室卫生。每个学生党员都被当作是一面旗帜,大学生党员是被视为最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分子,他们的理论学习能力强,专业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服务活动开展得更加频繁,他们为广大学生树立一种榜样。所以党员的自身建设在同辈同学当中会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是党员先进性的表现之一。
3.3 班团建设
班团建设的评价主要考察班团考核、团队协作、组织管理。“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同学共同学习、生活、开展各类活动的基层集体”。只有有班级学校的教育功能才能具体展开,学生在班级自我教育,在班级中自我管理。班级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学生党员是一种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渗透在班级的各个角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受到影响并改变。
3.4 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的评价主要考察到课情况、上课状态、科技竞赛。一个班级学风的好坏对个人的发展和班级的建设影响重大。作为一名党员应该以良好的学习态度、优异的成绩、高效的学习方法来引导身边同学,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共同进步,奉献他人,提升自己。一点一滴从小事做起,逐步扩大其影响。优良的学风,是宝贵的教育财富,推动班级建设,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促进班级的健康发展。
3.5 群众评价
群众评价主要考察组织、学生、自己三个方面。党员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有充分的群众监督平台,体现党建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通过设立具体的群众性评价指标,既能体现党员朋辈教育模式的在体制上公正和公平,同时又给党员带来巨大的动力,使党员不断反省和进步。
4 党员朋辈教育模式评价体系各因素权系数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在解决多层次因素的评价问题中能较好地给出各因素的权重问题。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具有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引入层次分析法,使评价体系各因素指标权重的确定更加全面、客观。避免经验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人为因素。
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根据模型构造相应的判断矩阵。目的是同一等级指标层的相关因素进行互相对比。采用传统的1-9标度法,这里的构造指标层对目标层的成对判断矩阵和子指标层对指标层的成对判断矩阵分别为:
即为所求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亦即指标层各因素对目标的权系数。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子指标层各因素对指标层的权系数分别为:
经计算所有判断矩阵的CR值均小于0.1,说明权系数通过一致性检验,系数分配合理。或者通过AHP软件计算一致性,亦可得到结果。
可见,在党员朋辈教育模式的评价因素中,权因素最大的是自身建设中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政治中的奉献精神以及群众评价中的学生评价,分别占到了8.23%和13.5%、8.89%;其次是党性修养中的理论学习和群众意见中的组织评价,分别占8.02%和7.06%;再次是群众意见中的组织评价和学风建设中的上课状态,分别占6.28%和6.23%,团队协作以及个人评价在朋辈教育中也是重要因素,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人文关怀,及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及时改正工作中发现的错误。测评权重分配结果与实际情况非常相符,具有很强的科学合理性。从得到的数据中分析对影响党员朋辈教育的因素,明确具体的和客观的评价指标内容,最终反映了权系数较大的因素在党员朋辈教育实施过程中尤为重要,这些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课题:嘉兴学院2013年党建课题课题“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党员朋辈教育模式的评价体系的构建”; 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度校高等教育研究课题(Xgy15057)
参考文献
[1] 李幼平,高建华.论高校学生党建评价及其体系构建[J].学术论坛,2006.184(5):184-187.
[2] 蒋丽,李雅兴.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评价[J].云梦学刊,2012.33(1):126-128.
[3] 李瑛.谈朋辈辅导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中的应用[J].龙岩学院学报,2012.30(3):56-58.
[4] 许占鲁.独立学院党员培养的朋辈模式研究——以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24(4):51-53.
[5] 谢冬枫.党员朋辈辅导在新生教育中的作用[J].党史文苑(学术版),2010(7):79-80.
[6] 陈素云.大学生朋辈党员社会支持机制深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1(11):79-80.
[7] 毛利敏,李永山.构建大学生朋辈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4):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