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评介*

2016-03-18张长明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语料库原文维度

张长明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茂名 525000)

《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评介*

张长明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茂名 525000)

翻译质量评估已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作为该领域的标志性著作,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通过融合不同学科、跨文化视角、综合维度和研究方法,建构了全新的翻译评估模式。此书对翻译研究、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等都具有参考价值。

朱莉安·豪斯;翻译质量评估;翻译研究;模式

0 引言

Juliane House是德国汉堡大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现任国际翻译和跨文化研究学会(IATIS)主席,她也是国际翻译研究界最早提出全面系统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学者[1]。该模式的早期版本由House在其1977年《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一书中首次提出,并在1997年做了修订[2-3]。对于这两个早期版本,已有国内学者撰文做过评论[1,4-5]。在2014年出版《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一书中,House在原版本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融合了近年来不同学科、视角、维度和研究方法,吸收了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此前的翻译评估模式做了完善,对翻译批评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做出了更深入的拓展,建构成为跨学科的综合评估模式[6]。因此,本书既是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体系的几十年发展过程的综述,又是对该评估模式的最新修订。

全书共十二章,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章)介绍了翻译质量评估的理论基础及指导原则;第二部分(第3~5章)回顾了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早期建构历程;第三部分(第6~7章)概述了1997年修订版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第四部分(第8~11章)阐述了对比语用学、全球化、语料库、认知科学等学科的新发展对原翻译评估模式的补充;第五部分(第12章)是对全书的总结,提出新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1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第1~2章)介绍了翻译质量评估的理论基础及其指导原则,本部分和早期版本中的提法大体相同。作者把翻译质量评估的标准概括为几层关系:第一,原文与译文的关系;第二,原文与来自于作者、译者、读者的不同感知之间的关系;第三,当翻译文本有别于其他类型文本时,上述关系的差异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翻译质量评估的途径归纳为:基于心灵主义观的社会心理学途径,对翻译作品的质量做出个人主观的、直觉的、来自于坊间传闻的判断;基于反应论的途径,包括行为主义观和目的论,注重翻译评价的“客观性”,而忽视译文整体质量的复杂性;描写性翻译研究途径,以文学文本为主,强调译入语文化的得体性,而忽视原文和译文文本之间的关系;哲学、文化和社会政治途径;语言学导向途径。

第二部分(第3~5章)回顾了最早的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建构过程,并在其中补充了近年来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作者强调该模式基于语言使用的理念,是语用理论、等值概念、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布拉格学派、语域理论、文体学和语篇分析等多个学科的折中和融合的结果。原模式共设置了两个方面的八个语境维度(Situational Dimensions)作为参数:语言应用者方面的三个维度:所处地域、所处社会阶层、所处时代;语言应用方面的五个维度:语言媒介(简单/复杂)、参与程度(简单/复杂)、社会职能、社会态度、话题范畴。评估翻译质量时,分析原文和译文文本,考量这些维度是否两两相符,是否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同样的功能。两者的相符程度与翻译质量成正比,即相符程度越高,翻译质量越好。修订版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仍旧基于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翻译观,作者通过一系列实例测试的结果对原模式进行了完善,运用英德译本语料库阐释了原模式的参数设置及运行过程,将科技类、经济类、媒体类、旅游宣传等文本归类为概念功能文本;布道、政治演说、寓言故事、喜剧台词等归类为人际功能文本。分析过程中,采取原文文本、译文文本、回译文本相对照的方式,对译文做了翻译质量评估。在本部分,作者提出翻译分类学(Translation Topology)的概念,即根据原文文本功能及译文文本功能的异同将翻译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和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显性翻译一般与源语文化相关,但不追求与原文存在直接的功能对等,隐性翻译则要求实现功能对。在隐性翻译中,译者需在原文和译文文本之间进行文化过滤(Cultural Filter),根据翻译的需要对原文进行再创造,译者要从目标语文化成员的角度看待源语文本。由于隐性翻译不需再保留源语文化特质,因此比显性翻译更难处理。

第三部分(第6~7章)概述了1997年版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作者申明修订版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理论框架仍旧是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以语域分析的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为基础,修订版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加入了Biber的“多维度语域分析模式”作为概念区分手段,同时结合语用对比来反思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在一定的语境维度内,译者会使用必要的经验性知识作为文化过滤手段,而且这类针对原文进行的经验性加工可以作为翻译质量的评估参数。在第7章中,作者通过实例阐释了修订模式的运行方式,同时也对该模式做了进一步的优化。作者从英德双语平行童话语料库中撷取实例材料,采用回译的方式,将德文译本重新译成英文,然后对原文和回译文本进行话语比对分析。具体的分析维度和参数包括:建立在语场基础上的语汇、句法、文本、象似性连接、主题动态性;建立在语旨基础上的作品背景信息的语汇、句法、文本;建立在语式基础上的媒介和参与程度的语汇、句法、音系、文本;体裁特征;原文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最后作者对原文和译文的不匹配之处进行了剖析,并对翻译质量做出了综合评论。

第四部分(第8~11章)阐述了对比语用学、全球化、语料库、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对原翻译评估模式的影响和启示,以及在这些相关学科影响的基础上,对最新版翻译评估模式所做的完善。通过对比语用、跨文化交际和理解以及它们与文化过滤的相关性分析,作者认为隐性翻译中的文化过滤是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在第8章中,作者通过对比英德互译文本,从语篇阶段(Discourse Phases)、语篇策略、始发语(Gambits)和言语行为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两种语言之间不同维度的跨文化差异。不过,House强调这些差异是一种连续体或渐变序列(Cline),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分法。第9章通过对全球化及其与文化过滤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了语篇的全球化对翻译的性质、频率、需求和翻译质量评估的影响。House认为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翻译的繁荣,国际间经济、社会、政治的交流都提升了翻译的地位和普及程度。虽然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ELF)有可能导致文化特质性和普适性(Culture Specificity and Universality)之间的冲突,进而造成翻译质量评估标准的模糊,但是,对于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翻译的地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则需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评估。第10章对语料库研究及其与体裁概念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大容量语料存储及其广泛应用使语料库成为翻译研究中最重要并且发展最快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具体翻译质量评估参数可包括以下维度: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确证定性分析的结果;通过语料库分析易变化的语言表达因素(主体性、搭配、共现模式、句法等)的使用偏好;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在语言现象中的表现。最后,依据这些维度标准,评估翻译质量。第11章通过与翻译相关的认知研究及其与翻译质量评估的相关性分析,综述了翻译过程研究的新发展。近年来,翻译研究学者们使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尝试设计一些行为实验,尽可能直接追踪翻译过程中的时间进度、修改方式和修改频率、注意力焦点和注意力转移次数、压力情绪反应等变量,努力避免因只关注翻译结果而造成的主观推论,即“黑箱”现象。在肯定这些新的研究方法的同时,作者也对日趋新颖时尚和多样化的认知实验的信效度提出质疑,因为这些可观察到的行为未必能够真正揭示译者潜在的心理认知过程。

第五部分(第12章)是全书的总结部分,提出最新修订的综合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早期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基础上整合了前文讨论过的对比语用、全球化、语料库、认知科学等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对翻译评估分析框架主要做了如下补充:第一,全球化背景下,翻译质量评估变得更为复杂,翻译评估需要与世界范围内交际风格的动态语用变化接轨,简单通用的、永远保持效度的评估模式并不存在;第二,语料库驱动的翻译研究使过去对个体文本所做的经验性评估提升到更为科学客观的水平;第三,认知研究为显性翻译、隐性翻译和文化过滤之间的过程复杂性假设提供了实验性数据支持,在翻译研究中可以把个体研究作为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es)和社会世界(Social World)的结合点。

2 简评

作者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维度、视角和研究方法,建构了跨学科的综合的翻译评估模式。在对原模式的多学科理论基础,如语用理论、等值概念、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布拉格学派、语域理论、文体学和语篇分析等进行折中和融合的同时,在新模式中,House突出了语用学、全球化、语料库、认知科学等学科与翻译质量评估的融入,从不同角度做了视角独特的分析和阐释:第一,语言的使用与文化和思维方式相关,话语现象中的语言差异是概念认知和情感层面的深层次差异,属于文化偏好和规范框架。这种深层次的差异对翻译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译者会有意或无意地在隐性翻译中使用文化过滤手段。第二,在全球化进程中,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活动对保持世界语言和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这也是翻译被大量需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翻译不仅是全球化的副产品,而且也是整个全球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第三,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既要重视逻辑性范式分析,又不能忽视探究解释性范式的价值。语料库能够为等值概念提供实证主体间性(Empirical Intersubjectivity)的灵感,因此翻译的概括性和主体间性的确证可以通过平行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来实现。第四,认知行为实验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帮助解释译者对译本的理解、迁移(Transfer)、重构(Re-constitute)等认知过程并帮助评估翻译质量,但鉴于许多神经活动的研究结果不可复制等原因,认知心理学实验在翻译评估领域所起的作用可能有限。

翻译质量评估已成为翻译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问题。作为翻译批评领域的标志性著作,本书在翻译评估理论研究方面意义重大。传统的翻译批评多采用社会科学研究视角和方法,而豪斯模式拓展了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范围,大胆地突破传统研究方法的界线,在语言学理论基础之上,建构了涵盖不同文化背景对比、不同学科交叉、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融合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虽然覆盖范围广泛,但是,模式中不同维度、不同参数相互照应、自成体系,构成了翻译研究的生态系统。可以说,House的翻译批评研究为翻译质量评估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和论证手段,使其更具科学性,不落入在经验上兜圈子的经验论[7]。

本书作者以开阔的研究视野,对翻译批评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做出了进一步拓展。当然,本书也难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诸如,过分强调分析角度的全面性使评估模式的参数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导致层次不够清晰;理论和实例的章节布局相对独立,使得二者的相互融入性略显不足。但纵观其貌,本书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广泛汲取不同学科的发展精华,使得新模式较此前版本在参数设置和评价准则上更为完善,在模式运行的实例测试方面进一步优化。新模式重新设置了语境分析的参数,对原模式中语域框架下的语场、语旨、语式的不同维度的评估功能以及原模式中参数设置的重合之处做了调整和简化,使之更为清晰合理,也更加系统科学。

3 结语

随着教育部对各专业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翻译行业的标准也势必会在随后推出。翻译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对两个标准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为止,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和讨论还很鲜见,所以本书为我们建立自己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与本书中所探讨的英语和德语之间的差别相比,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别更大,标准也该不尽相同。因此,在借鉴参照的同时,对于中国的翻译以及外语教育研究者而言,我们还需要探索和建构基于汉语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1]司显柱.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批评[J].外语教学,2005(3):79-84.

[2]House J.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Tubingen:Narr,1977.

[3]House J.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 Revisited[M].Tubingen:Narr,1997.

[4]仲伟合.霍斯论翻译质量之评估[J].语言与翻译,2001(3):31-33.

[5]屠国元,王飞虹.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评估——J.House《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述介[J].中国翻译,2003(1):60-62.

[6]House J.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Past and Present[M].New York:Routledge,2014.

[7]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A Review of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Past and Present

ZHANG Changm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Maoming 525000,China)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issu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As a landmark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Juliane House's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Past and Present(2014)establishes an up-to-date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y,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es.This book is an invaluable resource for translation researchers,translation instructors and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Juliane Hous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Translation studies;Model

H159

A

2095-2562(2016)05-0017-04

2016-07-15;

2016-08-03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14年国际教育教学与管理研究项目(2014GDUPTGJ-01);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外国文教专家工作委员会2016科研项目(201605)

张长明(1970—),男,满族,河北青龙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语用学。

(责任编辑:骆磊)

猜你喜欢

语料库原文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光的维度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