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法治型廉政文化建设探析*

2016-03-18韦少雄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廉政法治制度

韦少雄

(河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高校法治型廉政文化建设探析*

韦少雄

(河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有赖于法治的规制,有赖于与法治的互动和均衡发展。在高校构建法治型廉政文化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规范高校廉政文化的制度建设,使法治精神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理念,排除人治性因素的影响,从而保证廉政文化价值的实现。

法治;廉政文化;制度建设;高校

法治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基本力量,在我国当前社会各个领域大力推进廉政和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依靠法治反腐已经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共识。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担负着廉政文化建设的重任。依靠法治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对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具有清正廉洁素质的人才以及营造全社会崇廉耻腐的文化氛围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从源头上加强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

1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与法治

近年来,我国高校廉政文化在理论研究和廉政实践互动结合中不断生发和传播,形成了一种具有教育行业特色的新型文化形态。2000年10月,我国高校第一个专门的廉政学术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廉政研究室成立,掀起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新的一页[1]。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2]”,并首次以党内文件形式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2009年12月,中纪委联合六部委印发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廉洁教育内容[3]”。2014年10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充分挖掘高校自身优秀文化中的廉洁元素,推动校园廉政文化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提升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品质和成效[4]。”可见,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且越来越受重视。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与法治在今天并不是截然分开的,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和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发展,它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当前,法治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新阶段的时代命题,党中央积极倡导和践行法治,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5]。”在高等学校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是贯彻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实践,这就需要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到廉政文化建设中,培育和建设法治型廉政文化。

然而,高校法治型廉政文化由于起步较晚,在取得初步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理论研究欠缺。就目前来说,我国对高校的廉政法治建设研究理论还不够成熟,还没能形成一套公认的系统性理论,专门研究不多,研究成果相对不足,研究氛围不够浓厚。纪检监察部门人员虽然大多实践经验丰富,但廉政理论学术水平相对缺乏,特别是将廉政与法治相结合开展的研究并不多。二是干部师生廉政法治意识淡薄。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权力观,认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限制自己权力,因此对其支持不够,甚至抵制。还有一些领导干部认为,高校的首要任务是抓教学科研,专注于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业绩,而对廉政文化建设这种短期内难以见成效的边缘性工作敷衍了事。一般教师对廉政法治建设关注不够,普遍认为这是领导干部的事,是纪委的事,与个人没有关系,因此态度随意,能避则避,在教学上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廉政法治教育的实践意义。而大学生参加课外文化活动则以兴趣爱好或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目的,对廉政法治建设这些与自身兴趣、学业关系不大的活动参与度不高。认识上的偏差、观念上的错误使得廉政法治建设在高校没有置于重要位置并获得足够重视。三是廉政规范的刚性执行不到位。当前我国高校都有相应的廉政建设规范,但是大多都是上行下效,各高校之间大同小异,缺乏根据各高校自身特点而制定的廉政规章制度,一些规章制度已不合事宜,形同虚设;一些规章制度过于分散,没能加以整合。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也是高校廉政法治建设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廉政规范制定后,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或者执行后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四是廉政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廉政法治建设要取得成效,关键看运行机制是否完善。一些高校没有把廉政法治纳入到党委的统筹规划中;一些高校纪检监察机构中,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干部挂名的多,做事的少,监督工作难以推进;一些高校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不能形成廉政法治建设合力。因此,高校必须顺应时势,把法治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一项课题,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法治建设有机联系起来,以法治促廉政,不断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实践方式和形式的创新发展。

2 高校法治型廉政文化的基本形态

高校廉政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是推动高校廉洁清正办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是关于廉政的理论知识、社会评价、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概括。法治作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保障力量,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无法治则无廉政。立足法治要求的高校廉政文化具有以下4种基本形态。

2.1理论形态

高校廉政文化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一种学术文化,它作为一种新的学术领域和理论研究课题,经过多年的积淀和传播,已经形成以理论研究机构为依托的传播载体,实行多学科、交叉学科相互整合,相互探讨开展理论研究的发展模式。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需要清晰、系统的理论指导,既包括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方面的廉政理论,也包括法学研究领域的廉政理论。廉政文化研究的法治课题主要是加强对廉政问题的法学研究,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实现廉政文化建设的法治化,其理论实质就是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而不仅仅是党史党建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道德问题。法治语境下构建高校廉政文化的理论形态,需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法治理念、法治内容、法治方式等进行深入探讨,提高廉政文化研究的学术和理论品位,进而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法治型廉政文化理论体系。

2.2价值形态

高校廉政文化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一种理念和追求,主要包括高校在廉政文化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的地位观、利益观、权力观、荣辱观等。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其核心理念是强调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强调社会治理的理性、规则和秩序,这也正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追求。也就是说,廉政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仅是廉洁奉公、清廉从政,更重要的是要从法治的角度规范权力的行使,防范权力滥用、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因此,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除了是反腐倡廉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法治价值、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的体现,需要运用民主的手段,依靠法治的方式来制约权力,构建以民主、权利、公平正义、法律至上为基石的廉政文化价值形态,为惩治腐败行为、防止权力变异、保证依法治校奠定思想基础。

2.3制度形态

廉政文化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根本取向,必然要落实到制度上,依靠制度来实现。制度形态包括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其中,规章制度是为了规范高校全体成员行为而制定的成文规范,是高校法治型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道德规范是规范职业道德行为的标准,具有倡导性;行为准则是高校全体成员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习惯性准则,具有导向性和约束性。在一般意义上,制度有法内制度和法外制度之分,其强制力不同。一般制度上升为法律后,刚性更强,力度更大[6]。制度形态要求制度设计要反映法治的理念,通过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制度和具体制度进行合法、合理、合情的系统清理和制度安排,使得廉政制度充分反映先进的政治文化、法治文化、道德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并变成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刚性要求。

2.4实践形态

廉政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高校廉政文化的实践形态是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有关廉政行为的动态表现,包括组织管理工作、教学科研活动、课外文化活动等。廉政实践本身就是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其效果远胜于空洞的说教。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进行,并通过师生的参与形成与廉政理念相吻合、富有本校特色的廉政行为文化[7]。法治不仅仅是一种治理方式,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心要从加强法治实践着手,在加强全体师生法治宣传教育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全体师生的行为,在教风建设上,抓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的养成;在学风建设上,严格管理,奖罚分明;在管理工作中,推进民主管理,依法管理。通过法治的实践历练,把高校廉政文化所倡导的廉洁、清正、和谐、守法等融入到师生血液里,培养他们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约束好、规范好自身行为。

3 高校法治型廉政文化的建设路径

构建法治校园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8],高校法治型廉政文化建设需要以法治为视角分析,重点在廉政理论、廉政意识、廉政规范、廉政机制4个方面。

3.1加强廉政文化理论研究,夯实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先进的廉政文化理论作支撑。廉政文化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一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廉政文化有关问题的论述和研究。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中,留下了宝贵的廉政文化思想,这是高校法治型廉政文化建设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二是加强对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定时期下习俗、政治、法律的积极反映和深厚积淀,我们要侧重研究中外传统文化蕴藏着的丰富的法律文化资源,如“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法不阿贵”的平等观、权力制衡的制度设计、法网严密的防腐法制,更要注重宏观廉政思想和刑事政策层面的廉政文化,而不仅仅是具体的制度,挖掘其符合法治精神的廉政文化。同时,要通过借鉴中外历史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来培养高校的廉政法治心理。廉政法治心理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道德根基,具有根本性,具有从源头治理腐败的优势,有助于崇廉、尚廉文化潮流的形成,如何加以研究和利用意义重大。三是对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高校廉政文化进行研究。针对当前高校廉政法治理论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资源,把廉政法治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学校精神文化以及教师的科研发展相结合,加强个性化研究,创造体现自身特色的廉政文化。

3.2加强廉政法治意识培养,发挥廉政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个民主法治建设的问题,也就是加快高校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校的问题。培养廉政法治意识,首先,要弘扬权力必须受到制约的理念。高校内部权力的划分,横向来看,形成了以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为核心的多元权力结构,这就要求既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又要处理好行政权和学术权的关系,限制行政权泛化和学术权力弱化。纵向来看,在深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中,高校管理权重心在下移,院系和直属单位管理权在增强,这势必要求高校要下沉责任追究制度,启动对二级党政和部门负责人的责任追究程序,落实二层机构的廉政主体责任。其次,要弘扬公平正义理念。廉政是对公平正义的维护,而腐败则是对公平正义的践踏。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要从公平正义的价值出发,与人的理性相吻合,严格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来进行制度设计,使公平正义成为高校党员干部的基本价值追求。再次,要加强高校教师的责任意识教育。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为主的学术责任,需要对学生负责、对科学负责、对社会负责。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忽视人才培养、学术科研腐败、社会责任缺失等不良现象,需要通过培育责任伦理精神、提高人的素质入手,特别是加强高校教师的责任伦理教育,培育学术责任观,以学术自觉实现学术自律,提高高校教师防御外界各种致罪因素的免疫力,以达到“不想犯”的境界。最后,要加强大学生的廉政法治教育。法律只有赢得了普遍的心理认同,才会化作人们的内心自觉。大学生是高校的主要群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廉政法治教育,既是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和诚信道德的需要,也是弥补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缺失的需要。只有培养大学生对法心悦诚服的认同感,牢固树立法律规则意识,高校校园才能开出廉政之花。

3.3加强廉政规范建设,健全廉政文化制度体系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大力推进学校的制度建设,健全廉政规范体系,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法治环境和制度保障。一方面,高校要根据法律和有关法规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在科学、法治的轨道上健全廉政文化制度规范体系,建立一套与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教学科研活动、师生日常生活等相适应、相配套的廉政行为规范和实施细则,不断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促廉的良好法治环境。另一方面,应对教职工、学生在参与高校日常管理、行使监督权力、实现自我发展等方面的权益给予制度保障,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广泛征求教职工、学生意见,扩大广大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他们在廉政文化制度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还必须进一步明确各级领导责任,形成党政联动、分工协作、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高校的领导干部要广泛参与廉政文化制度的研究和制定,带头学习、领会制度的内涵,提高遵守和落实制度的自觉性。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案件线索处理制度,畅通举报渠道,严格查办案件,形成高压态势。各院系、各部门要建立党政联系会议制度,明确党政权责和工作目标,依权履职,加深基层党组织与行政负责人的交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党纪监督作用。要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学代会等组织的建设,加强对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等思想和行为规制。

3.4加强廉政监督,推动廉政文化制度刚性运行

“廉政文化制度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自始至终都充满着权力博弈和利益博弈,随时都有偏离正常运行轨道的可能。加强制度运行的监督检查就是为了随时纠正执行的偏差,保证制度得以顺利正确的运行[9]。”要真正确保制度的刚性,就必须完善监督机制,从严执行制度。第一,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权力配置。要促进高校权力授予、运行、监督的法治化,提高民主议事、科学决策、依法治理的水平,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使高校权力和师生权利在法律规制下取得均衡。第二,分清主次,突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节点的监控。要把高校一些具体层级、岗位、人员和环节作为廉政风险点,把视野、触角和措施延伸到这些具体的岗位和人员身上,细化到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上,切实把好招生录取关、基建项目关、物资采购关、财务管理关、科研经费关、校办企业关以及学术诚信关等重点领域和关键节点的廉政监控,使廉政工作由“粗放”向“精准”转变,以“零容忍”遏制“象牙塔”内的腐败。第三,强化廉政规范制度的刚性执行。廉政规范的生命在于执行,如果不能有效执行,势必会严重影响到廉政制度的权威性。高校法治型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在加强对廉政规章制度建构、宣传的基础上,加大对廉政规章、制度的监督执行力度,亮出尺度标准,防止廉政规范制度执行疲软,确保学校领导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到实处。

4 结语

构建法治型廉政文化,既是当前高校开展反腐倡廉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也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发展的方向。只有把法治融入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大力加强廉政文化理论研究、培养廉政意识、健全廉政规范和强化廉政制度执行,才能推动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健康发展,有效遏制高校的腐败现象。

[1]阎现章.高等学校廉政文化建设体系的系统性与创新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06-118.

[2]人民网.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EB/OL].(2005-01-16)[2016-03-11].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122950.html.

[3]网易新闻.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2010-03-16)[2016-03-11].http://news.163.com/10/0316/14/61TG0EI1000146BD_2.html.

[4]中国教育新闻网.教育部党组关于推进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建设的意见[EB/OL].(2014-10-28)[2016-03-11].http://www.jyb.cn/info/jyzck/201410/t20141028_602546.html.

[5]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EB/OL].(2013-02-25)[2016-03-11].http://fanfu.people.com.cn/n/2013/0225/c141423-20590583.html.

[6]曹伟.运用法治思维与治理现代化理念构建国家廉政体系——“反腐败法治化理论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15(2):151-153.

[7]张国臣.浅谈高校廉洁文化体系的构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4-36.

[8]承友明,吕中国.论高校法治校园构建的根本路径[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6(2):9-11,19.

[9]袁东生.要切实提高反腐倡廉的制度执行力[J].中州学刊,2011(2):16-19.

On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in Universities

WEI Shaoxiong
(College of Marxism,Hechi University,Yizhou 546300,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and honest university culture depends on the law,which relies on the interaction and balance between the rule of law.Construction of rule-of-law culture in the university needs to use legal frameworks and legal methods to regulate the university integr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exclude the rule-of-man factors,making the legal?spirit become the core and idea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lean and honest university culture.

Rule of law;Integrity culture;System construction;Universities

D262.6

A

2095-2562(2016)05-0004-05

2016-05-08;

2016-07-14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研究专项课题(2014ZJ051)

韦少雄(1981—),男,广西藤县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廉政法治建设。

(责任编辑:梁晓道)

猜你喜欢

廉政法治制度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廉政之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