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闻标题的语言美

2016-03-18徐小平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意境美新闻标题

徐小平

(合肥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 230601)



论新闻标题的语言美

徐小平

(合肥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230601)

摘要:标题,作为新闻的“眼睛”,是用精警的词语对新闻内容和中心思想所做的浓缩和概括。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新闻信息的海量更新,读者越来越注重通过阅读新闻标题来自主选择所需要的新闻内容,这种快餐式的信息消费,对新闻标题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标题能否吸引读者的注意,帮助读者尽快选择信息,实现新闻传递信息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否实现语言美。

关键词:新闻标题;标题语言;结构美;音律美;意境美

“看书先看皮 ,看报先看题。”当今社会 ,随着互联网和传媒业的快速发展,海量的信息让人们眼花缭乱、选择困难,受众更多的是根据新闻标题来选择阅读的内容。一则优秀的新闻标题往往能够起到引人注目、影响受众、引领舆论等重要作用。新闻标题担负着概括新闻内容,揭示新闻本质,评价新闻事实,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画龙点睛的艺术,受众可以从阅读标题来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毫不夸张地说,新闻标题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

一、标题语言的结构美

关于语言的结构之美,王力先生早就指出,“总起来说,古典文论中谈到了言语的形式美,不论是在对偶方面或在其余的方面,都是在多样中求整齐,从差异中求和谐,让矛盾同一,形成协调的形式之美。”[1]语言的结构之美是其魅力的重要体现。在新闻标题语言中,结构美也是很多人孜孜以求的。

(一)整齐对称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是这种对称之美的极端拥护者,他认为“美的线条和其他一切美的形体都必须有对称的形式”[2]。整齐对称的新闻标题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很美,符合广大受众的审美要求。

句子的结构如同仪仗队那样整齐地排列,的确能给人一种对称的美感,这也是古往今来很多人追求的对仗之美。汉字的方块形状以及汉文化循规蹈矩的文化氛围,使得汉语在众多的国际语言中更加关注结构形式的对称之美。在标题的编制中,我们可以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表达形式,在形式的模仿中将内容转化成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如2015年《文汇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新华社记者关于中国“十三五”规划的社评,题目是:全面建小康 扬帆再起航。标题前后两句语意承接,互相关联,文字整齐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美感尽现。2015年10月29日《光明日报》01版的一篇通讯,题目是:晚收红叶题诗遍 秋待黄花酿酒浓。写祖国各地进入秋季,自然景色令人赏心悦目的情景。标题中,“晚收”与“秋待”,“红叶”与“黄花”,“题诗遍”与“酿酒浓”等词语前后照应,两句话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全部词语均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词,从而,以标题形式的匀称之美凸显了生活本质的和谐之美。

(二)生动凝练

要制作出令读者赏心悦目的新闻标题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这就需要我们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一般说来,新闻标题字数有限,不可能像正文一样洋洋洒洒,因此,使用简练而紧凑,言简而意赅的词语就成为最佳选择。可以说,正是这些内涵丰富、语意深刻、表达力强的词语让我们的新闻标题鲜活了起来。2013年01月24日《中国青年报》02版发表了一篇采访报道,标题为“谁是农民工讨薪的拦路虎”。这篇文章,标题由单句构成,直截了当,简洁凝练。“拦路虎”三个字生动形象地概括出农民工在讨薪之路上所遇到的重重困难。简短的标题,既生动形象又意蕴丰富,通过标题就可预知全篇文章的基调以及主要的内容。再如,2015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02 版发表了题为“以刮骨疗毒的意志全面从严治党”的专家访谈录。从这则新闻标题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党员管理方面,我们曾经存在管而不严的现象。标题用医疗术语“刮骨疗伤”,具体形象,生动凝练,让读者看到了党中央将要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

(三)句式灵活

不同句式的运用可以使标题形式更加灵活,从而减少枯燥和生硬之感。比如倒装句、设问句等。倒装句是指为了强调、突出某些部分而将正常语序颠倒呈现的句式。1994年2月22日《人民日报》03版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暴利!不能放任。标题用颠倒词序的办法提醒人们:对暴利现象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加以遏制。这种带有强调性质的句式,比平铺直叙的新闻标题更有表达效果。新闻标题使用设问句,一般也是为了引起读者强烈的关注,为了对某部分的内容进行突出强调,故意先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自己再给出解答。正确运用设问的句式结构,能引人注意,发人深省。设问既可以使文章有层次感和节奏感,也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所要表达的某些内容。这在新闻标题制作中也常用到。2010年《新京报》发表了社评:公平秤能否真姓“公”?要看校秤员是不是胳膊朝“理”弯。标题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起到强调的作用。公平秤能否真正称出公平,校秤员的公平理性十分重要。既引发读者的思考,又给出正确的答案。

二、标题语言的音律美

汉字单体方块的构造以及一字一音的特征,为语言的构造与表达提供了音韵协调和节奏明快等特质。好的新闻标题读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朗朗上口的感觉,产生一种音律美。在新闻标题的写作中多加注意对语言音律的运用无疑可以为标题增色不少。朱光潜在《散文的声音节奏》一文里指出:“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我因此深信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3]

(一)音韵协调

音韵协调也就是汉字发音的声、韵、调,如双声叠韵以及平上去仄声调的不同组合。和谐的声调、韵律可以使文章的音节起伏转折给人带来愉快的听觉享受。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注重音韵的运用,标题语言可以使人过目不忘,记忆深刻,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如2012年3月27日《承德日报》有篇新闻的标题是:八旬老人校园缝补十八年(主题),老人手中线 学子身上衣 千针密密缝 离校亦相忆(引题),运用四行五字的格律,化用经典古诗词,整齐对称,平仄相粘,“衣”和“忆”同音不同调却相互呼应,就像回声余音绕梁,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增加了标题的文采和语言的魅力。1983年4月27日《黑龙江农村报》发表了一篇特写,标题为:爱鸟护鸟 鸟语花香 春常在 造林护林 山清水秀 粮满仓。标题词语为并列对偶句,每行均为4-4-3句式,共11个汉字,每句三顿,一一对应,类似对联,读起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富于艺术感染力。

(二)节奏明快

在语言结构中,用反复、对应、追踪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叫作节奏。就像一首动感的歌或者一场欢快的舞,明快的节奏感总给人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协调的音韵,明快的节拍,可以让语言起伏跌宕,令人回味无穷。如这篇获得江西第十二届报刊新闻奖的报道,刊登在2009年9月14日的《江南都市报》上,标题为:劝君少喝一杯酒,醉卧街头无故人。题目巧妙化用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抑扬顿挫,节奏天成,让人印象深刻,将醉汉醉卧街头的场景以一种人文关怀的方式表达出来。2015年10月9日《安徽日报》(电子版)一篇新闻稿的题目是:戏曲名城有新戏 黄梅声声入耳来。标题句式一致,词语对应,字数相当,音韵协调,节奏明快,把安徽安庆的地方剧种黄梅戏演出的精彩场面恰如其分地展示了出来。

(三) 铿锵有力

铿锵有力的语言往往可以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在新闻标题的编辑运用过程中,有气场的语言可以给受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制作者在构思的时候需要灵活运用反复、排比等手法,设问,反问等句式。同时丰富的辞藻也是对制作者个人综合素质的考究。语言的音调协调,前后呼应,掷地有声,从而凸显铿锵而有力的语言特点。如《焦作日报》1988年12月20日刊发了一条双主题新闻(荣获1988年全国好新闻评选获奖标题),题目是:夫妻分离四十年 怨你 怨我?少小离家老大回 有悔 有喜!这则新闻标题借用了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一诗句,借用得生动贴切,延伸得深入心灵,把一对老夫妻四十年久别重逢时悔喜交加的复杂感情,揭示得有声有色。同时,上下题目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字句铿锵有力。

三、标题语言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富有意境的新闻标题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能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新闻标题虽然短小精悍,但对境界美的追求也不可忽视。这就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实现对新闻标题意境美的追求。

(一)巧用修辞

在新闻标题中巧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加标题的语言魅力。修辞手法不胜枚举,比喻、排比、拟人、反复等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我们可以综合运用比喻、比拟、借代、谐音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标题语言更加丰富生动,意境优美,引人入胜,言有尽而意无穷。

1.比喻

比喻等修辞可以增强表达效果,使我们对于人和事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鲜明突出。比喻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运用得比较多,深入浅出,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更加亲切耐读,迎合受众。例如《新民晚报》2010年7月27日一篇报道的标题:他们既是“留声机”,又是“导航仪”还是“翻译机”(肩题),“小白菜”七十二变笑迎宾客(主题)。在标题中,“小白菜”代指世博会中亲切而又可爱的广大志愿者朋友。这一群体默默无闻,平平凡凡,但是他们不辞辛劳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值得赞扬和学习,他们就像小白菜一样平凡可爱,但他们对世博会的顺利举办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留声机”“导航仪”和“翻译机”则生动形象地将这些志愿者所发挥的微不足道却又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一表达出来了。还有篇标题也是很好的例子。再如1979年8月19日《天津日报》上的一篇新闻报道标题:“光棍堂”引来四只“金凤凰”(肩题),三中全会给马文志带来了四个儿媳妇(主题)。用“光棍堂”代指马文志一家四个娶不上媳妇的光棍,形象生动,风趣幽默;把四个姑娘比作金凤凰,既是对这四个姑娘的赞美,也指这四个姑娘给这“光棍堂”带来了福祉和无限的生气。同时,“光棍堂”与“金凤凰”前后形成鲜明对照,相互呼应,给人一种相反相成的美感。

2.拟人

拟人,也就是把人当成某种事物来描写或者以物的视角来写人。在编辑制作新闻标题时,适当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能够进一步加强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与交流,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可以让我们所要描述的新闻更加富有人情味。如上海世博会期间,《新民晚报》2010年5月2日有篇报道的题目是:芬兰馆揭开“红盖头” 希腊馆邀您到“希腊”。标题中,“掀开盖头”这本该是人才有的动作和行为,题中却将芬兰馆当成一个鲜活的人来写,此时它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而是一个欲说还羞待人观赏的新娘,化抽象为形象, 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与趣味性,给广大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如,这篇新闻标题:征地造房,为啥等煞人(肩题),一道公文背着三十九颗印章旅行(主题)。一读完标题就给人一种忍俊不禁的感觉,同时笑完之后又让人深思。这里将“公文”人物化,“背着”“旅行”等动词赋予了新闻标题拟人的色彩,使整篇文章基调鲜明,情感饱满。背着那么多个印章,生动反映了公文审批需要盖很多章,这是件累人的活。而“旅行”两字则形象写出了,一道公文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就像旅游一样到处跑,反映了盖章的烦琐,揭露了官僚主义的弊端。

3.引用

在新闻标题的制作过程当中,引用一些诗词、典故、别人的言论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既可以使语言简练,内涵丰富,还可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使标题更富启发性和思想性。在新闻标题中常常有引用或者化用古诗词,名言警句的现象。引用使新闻标题更加凝练美观,既音韵和谐又朗朗上口,增加了标题的文采和艺术魅力。如1981年5月9日《光明日报》一篇报道的标题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钱塘活水来。标题巧妙引用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巧妙的修改,结合具体实际,活学活用,贴切地描绘出了西湖在灌入新水后生气勃勃的样子,清澈见底的画面在读者的面前豁然显现。在这里化用前人的诗句贴切自然,增加了标题的形式美和感情美。

(二)虚实相间

虚实相间是指把眼前直观所见的实物与由此联想到的虚物相结合,也就是把当下具体的陈述和脑海中由此及彼的想象结合起来。在新闻标题中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可以使标题更充实更有文采。

标题中所说的“实”,是指具体的事物,眼前所见,“虚”则是指与此事物存在某种联系的想象,即心中所想。寓虚于实,以实衬虚,虚实相生,从而为标题营造出更加引人入胜的意境。例如,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报道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叙述的是1997年7月1日凌晨,英国皇家巨轮“不列颠尼亚”号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离开维多利亚港湾的情景。在这里,“不列颠尼亚”既指皇家游轮这个眼前直接可见的事物,又指英国对这里长期的殖民统治。在这样历史定格的画面中,复杂的情感融入“别了”两字之中。在标题所传达的信息中,受众好像正看着这艘象征权力的皇家巨轮正渐渐消失在茫茫的海面上。它在我们的目光中渐行渐远,而在更深的层面,这一历史性的画面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终结。同时也预示着中国这一段屈辱的历史终结。标题给我们传递了一种热泪盈眶的氛围,中华民族在这个特定历史时刻百感交集汇聚成满满的喜悦和自豪感。标题中,“别了”是虚写,“不列颠尼亚”是实写,整个标题寓虚于实,相映成趣,独具匠心又不见雕琢。让此情此景所传递的情绪可谓复杂而又深沉。简明扼要却又微言大义,千言万语、百感交集都融化在一幅画面中,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情景交融

文章贵乎以情感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4]。意境追求的是超越客观物像的神韵,这种“意与境浑”“情与景融”的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5]。新闻创作,有时要求做到情景交融。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我们也常常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来增加整篇文章的情感美。

《参考消息》2002年1月2日一则新闻的标题:银蛇飞舞去,天马踏空来 2002中国有了好兆头。题目前面的银蛇飞舞去,天马踏空来,是将脑海里的一些景物进行想象,加以描写。银蛇飞舞,天马踏空,多美的情景。一去一来,交相呼应。声情并茂,音韵铿锵,给人营造一种浓郁诗情的优美氛围,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情感涌动,预示着2002年中国必将是个腾飞之年。再如2001年11月26日《楚天都市报》一则新闻的题目:不畏浮云遮望眼 击浪沧海扬风帆(引题),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仅为1.3% 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7.3%(主题)。这则经济新闻的标题,以时空点色,美感倍增。有感而发,借景抒情,使经济类的新闻不再给人一种全是专业名词的晦涩感。还有一个例子也很好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008年8月21日《新民晚报》一篇体育新闻的标题是:盈盈一池水,亭亭数枝荷——记全国短池游泳赛的三位新秀。在这则标题中,作者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于对景色的描写中,主题的景象是具体的,绿水荡漾,白荷亭亭。用亭亭玉立的荷花来象征风华正茂、生气勃勃的三位美女游泳健将,恰到好处、生动形象、美感备至。标题融情于景,将美好的情感化入美好的景色中,主题所描写的景物平静而自然,但饱满的情感却蕴含其中,给读者以美好的遐想空间,情景交融之美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J].北京:文艺报,1962(2):23.

[2]赵敦华.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82.

[3]朱光潜.艺文杂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213.

[4]白居易.与元九书[C]//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36.

[5]赵永华.趣味无穷含蓄隽永:谈意境的审美特征[J].北京:文学理论研究,2006(4):37.

[责任编辑陈希红]

On the Language Beauty of News Headlines

XU Xiao-p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fe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The headline, as the "eye" of news, is the concentr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the content and main idea of news with exact words. With the rapid pace of life and the mass of news information updated, reader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choosing the required news content by news headlines. This kind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for the news headline language. The key of whether news headlines can attract readers' attention, help readers choose the inform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achieve the transferring information value of news, lies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anguage beauty.

Key words:news headlines; language of headlines;beauty in structure; beauty in sound; beauty in ideorealm

中图分类号:H15;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16)01-0081-04

作者简介:徐小平(1961-),男,安徽宿松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

收稿日期:2015-11-09

猜你喜欢

意境美新闻标题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珠宝设计中意境美的表现技巧探索
美术教学中“古诗配画”教学探微
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
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新闻标题制作的技巧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