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2016-03-18刘西洋许可张野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110168
刘西洋 许可 张野(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110168)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刘西洋许可张野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110168)
摘要: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不适应卓越计划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提升高等教育学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卓越工程师,了解国内外此专业最新教育教学动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文章介绍了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培养模式、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师资等方面的改革实践。
关键词: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改革
Abstract:The origi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training mod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major is not adaptable to the request of the Excellence Initiative.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equires of enterprise to the engineers'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actical quality,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teacher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cultivate excellent engineers,understand the latest educational teaching trends at home and abroad,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teaching ability,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form on the training mode,the aim,the curriculum system,the teaching model,the teachers and the other aspec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Keywords:the excellence initiative;excellent engineer;reform
一、原有课程体系及其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比较偏重于理论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对实验和实践重视不够,课程分为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而课程中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只有极少部分,课程内部开设课设,时间较短,课程内容较为单一,缺乏课程的设计性和创新性,主要是针对理论课程所讲内容进行验证。上述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难以应对社会中各岗位对这方面人才的要求,也不能灵活地运用课堂中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于实际应用中。
(二)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倾向于“填鸭式”方法,学生吸收知识的方法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注重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这种方法可将知识系统性地传授给学生,但却忽略了与学生的讨论和沟通,学生只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原理,不会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课堂氛围也调动不起来,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教师的素质有待于整体的提高
学校里的老师大多都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的经验,拥有国外留学和工作的经验的老师可能会更少,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国际上这个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可能对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教学模式产生更大的障碍,同时也不能实时更新已实现的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卓越计划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从本质上来说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一种教学改革,是需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发展型人才的实践手段。只有将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教学方式与师资力量的配重、素质同时进行相配合的改革才能达到卓越计划对此方面人才的要求。
可以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归纳为以下五项:
1.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品德修养;
2.具有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电气工程基础和专业技能;
3.富于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强;
4.具有较强的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
5.能够在电气工程相关各领域胜任技术负责和科技与经济管理职务。
培养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要求:掌握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必要的电路理论、电磁场原理、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技术基础、信号分析与处理等基础理论,以及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器学、电力电子技术、高电压技术等专门知识。
2.能力要求:掌握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的系统与设备的分析、实验、科技开发与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对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相关系统与设备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3.工程要求:受到电路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的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了解国家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领域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三、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科建设
改革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将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进行科学整合为整体的专业知识体系,使相关知识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为学生通过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知识基础。
为了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适当范围的改善,主要包括依稀阿济格方面:第一,可以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课程体系进行修改,在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贯穿实践环节,分年级分阶段为学生开设难易程度不同的实习与实践。第二,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每年更新1-2门专业限选课程,将行业领域中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引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当中,保证专业课程的与时俱进。同时加大了各课程实验的开设力度,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第三,增强外语和计算机的学习。卓越工程师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员,需要对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更深地学习,可开展与之相适应的英语竞赛,设立奖项和奖品,吸引学生对这方面学习的兴趣;成立英语学习社团,由学生自己带领自己对专业英语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注册电气工程师国际化水平。同时注重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学习,提供专业机房,为学生利用CAD、BIM实现图纸设计提供硬件条件。第四,可设置1-2个卓越工程示范班进行教学改革试点,为示范班设计和开设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课程和实践环节。第六,毕业设计的改革。毕业设计要与企业实习、实践相关,毕业设计内容要结合企业实际和工程实践进行选题,在答辩时,实行校企联合答辩,评价时更加注重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师资力量的完善
第一,积极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学习,对参加企业实践学习并有突破和创新的教师有相应的奖励政策,特别是为卓越工程示范班授课的教师必须有企业实践经历,且每年或者每两年都需要进入企业来获得电气方向最前沿的新技术。
第二,与国外先进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多营造与国外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在寒暑假可设置短期训练营,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外语的口语能力。对于国内的课程采取双语教学模式,为国际化工程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改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手段的配合
利用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确立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情景式教学,鼓励教师实现校外的授课模式。直接在工厂或者企业进行授课,令学生更加理解课堂上所学内容。同时也可实行小班教学形式,将班级分为4-5个小组,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设计主题,并提供可实现该主题的实验室和硬件元件,每次上课小组同学坐在一起,当讨论时间开始,每个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当堂所学知识为自己小组的主体进一步丰富和实现。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真切地理解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增加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发展,灵活灌输教学内容
适时更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论方法。关注最新的实践结果,将实践结果做成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并为学生提出同样问题提出学生自己的设计和实践方式,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结合,拓宽知识面和增强动手能力的关系,解决好社会更高的专业能力的要求和学校学时压缩的矛盾。
四、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以注册电气工程师为培养最终目标,教学内容也不能全部为了适应注册电气工程师的考试,学校和教师的主要目标还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人才,这才是根本目的,为了这个根本目的,需要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实践环境。教师不断开拓创新,吸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并运用到教学课堂上。学生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也需要发现新的学习和实践方法,这样三者相互协作,才能实现向社会输入优秀人才的更加长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苏永强,黄玲.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工程教育改革[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1-43.
[2]张志英,王启明.专业认证与工程教育体制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46-48.
[3]张文雪,王孙禺,李蔚.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研究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22-26.
[4]张春燕.电气信息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5):12-13.
[5]金慧敏,方二喜,陈虞苏.电路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16-1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2-0144-02
作者简介:刘西洋(1989,04-),女,汉族,籍贯:吉林,硕士,初级,实验员,研究方向:在线手写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