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国际观教育的研究视域与课程依托*

2016-03-18孙伟孙昊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300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吉林长春300

高教学刊 2016年12期

孙伟 孙昊(、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300 、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吉林长春300)



高校国际观教育的研究视域与课程依托*

孙伟1孙昊2
(1、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2、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当前高校国际观教育紧迫。中国高校国际观教育的研究视域,更适合涵盖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中国高校国际观教育的课程建设,更需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统领高校国际观教育实践。

关键词:国际观教育;研究视域;课程依托

Abstract:It is urgent for international vision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y.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vision education should belong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curriculum of international vision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y should rely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guide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vision education.

Keywords:international vision education;research perspective;course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民众对国际问题的关注热情越来越高,且出现了由民众关注而对外交决策产生影响的情况。由此,需要培育民众理性的国际观。大学生作为民众中有热情、有理想、有知识的代表,正是国际观形成的关键期。而且提升大学生国际观教育对于提升整个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推动效应。所以,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大学生国际观教育。

一、高校国际观教育紧迫

关于国际观的称谓可谓五花八门,如国际意识、全球意识、世界观等。事实上,国际观有国家国际观和公民国际观之分。国家国际观有国际战略观的意味,指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民族、社会制度及重大国际事件、国际社会生活总的观点和态度,也称国际秩序观、国际体系观、世界观、全球观。民众国际观指个人对于其他国家、民族、社会制度及重大国际事件、国际社会生活总的观点和态度,实质是一种价值观。国家的判断、国际行为和对外政策影响民众国际观;民众国际观反过来影响国家的判断和国际行为。国家国际观的形成在于自身历史传统、民族特性、国际交往经验、国家身份定位、崛起方式和国内政治等;民众国际观的形成在于环境、经验、知识、舆论等。国家国际观是一个与历史、国家成长、外交理念、国际社会运行实践等相对应的话题;民众国际观是一个与价值观教育、公民文化相对应的话题。

当前中国国际观教育需求紧迫。调查显示,中国74%的居民阅读国际新闻在各种新闻中居首位,而且关注程度在上升。[1]但关注并不代表成熟。人民网调查2008年最关心的国际事件:美国次贷危机、北京奥运会、石油粮食价格上涨,排名前三。而《里斯本条约》、日本八国峰会及亚欧峰会则列末三。这表明:人们对与自己切身生活关联的国际事件认知或关心度高。另一项调查同样显示:中国大学生对发展中国家普遍感到陌生,无论是临近的东南亚国家还是遥远的非洲及拉丁美洲国家受到的关注都很少。[2]综合来看,大学生普遍国际知识相对缺乏,没有系统的国际观念。

与大学生国际观教育需求紧迫对应的,不是国际观教育实践的跟进,而是弱化。第一,表现为学校主阵地的弱化。当前,各种信息平台对国际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逐步成为青年学生获取国际方面信息的重要渠道。调查显示:在了解国际问题、丰富国际知识方面,教科书渠道,大比例地在电视、报刊、互联网之后。[3]而且,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去,大学生有了更多、更直接的渠道了解世界。第二,在学校主阵地弱化的同时,相关课程也在弱化,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由必修课变为选修课;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庞杂、课时有限而无法单独承担系统国际观教育任务。

二、高校国际观教育研究视域

世界其他国家的国际观教育,一般在公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通识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视域中。

首先,涵盖于公民教育视域。公民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公民都必须接受的教育,其中有世界公民培育内涵。美国公民教育包括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性等,公民知识中有世界信息教育,包括:世界是如何分为众多的国家的?国家间如何交往?美国的外交政策如何影响世界?世界如何影响美国?[4]英国公民教育中世界公民内容:作为欧洲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世界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与挑战,以及人类的责任。法国公民教育中世界公民内容:法国军队的实力及其在世界和欧洲和平中的地位,法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和国际关系,法国与非洲国家关系,与联合国关系;世界经济重大问题,国际与跨国经济组织,发展中国家经济与科技援助;国际目前的大问题等。日本则在80年代后把更广泛地了解异国文化纳入公民教育内容体系。进入21世纪,日本围绕打造国际型的日本人,更注重教育面向世界的特点。[5]相对来说,国际观教育只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且公民教育更主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如日本小学和初中公民课为必修课,高中为选修课。美国、法国、韩国等也只在中小学阶段设立系统公民教育课程。

其次,涵盖于通识教育视域。世界很多高校都有共通性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包含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但在高等教育阶段落脚点全面人才的培养。通识教育有完备的课程体系。美国高校开设必修课、核心课、综合核心课等通识教育课程。香港高校通识课程大体包括思想方法、世界宗教、西方文化概论、比较政治制度、比较法律、东亚及东南亚的发展、世界公民教育等。美国很多高校开设异文化课程,普通课程中增多跨文化观念的渗透。还有的大学给学生提供国外学习和实习机会,利用大学丰富的国际性资源给学生提供有国际特征的课程、活动和计划,来确保本科生活的国际维度。[6]当然,正由于通识教育涵盖广泛,则国际观教育只是其一部分,且融合其中,没有专门课程体系。

最后,涵盖于国际理解教育视域。从理念上,国际理解教育与国际观教育最为契合。国际理解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许多国家在倡议下加强了国际理解教育本土性研究和课程落实。日本国际理解教育从小学贯穿至大学,内容包括:理解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形势以及异民族间的文化,培养国际友好、合作的态度,提出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日本人。韩国2000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签署设立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研究院,至2003年韩国有79所合作学校。[7]

综合来看,世界各国国际观教育基本涵盖以下内容:树立国际意识或全球意识、世界视野、国际视野;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制度等概况;熟悉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国际社会运行规则、国际关系史、全球性问题等;理解国家对外政策、国际主义、国家与国际关系;提升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等。

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确,国际观教育中“观”的内容,很多国家是依据自己国情,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一部分。如美国各大学国际观教育目的是使公民对美国在世界中的角色给以认同,对美国外交政策给以理解,对国家安全观念形成一致性支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制度、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加剧。各国在进行“国际主义”意识培养时都渗透着“国民意识”的培养。因此,国民的国际意识被打上了国家意识的烙印,全球意识被打上了民族意识的烙印,国际视野也以本国为立足。纯粹的国际意识、全球意识、国际视野是不存在的。

三、高校国际观教育课程依托

国际理解教育,从理念上契合国际观教育,但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国际主义”与“国家主义”的纠结,使得国际理解教育无法承载全部国际观教育内容。通识教育在中国高校是对专业以外各类课程的一种冠称,且基本以选修课身份呈现。公民教育课程延伸至高等教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只是部分地蕴含国际观教育内容,但在现行高校教育体系中,国际观教育也只能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一者,国际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务和要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等。

二者,借助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西方敌对势力获得了更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渗透层次和“演化”手段,从而更容易渗透、传递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青年学生由于善于掌握信息技术,易于率先陷入信息旋涡和“演变”前沿。所以,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国际观教育尤为必要。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必修课程体系中覆盖范围广,有利于国际观教育的普及性。

三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有“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实际发挥着国际观教育的功能。“形势与政策”课程目的:要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以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可以说,“形势与政策”承担着日常国际观教育任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目的:使学生正确运用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演变及趋势、特点和主要问题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按照世界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演变角度、世界政治和经济发展历史脉络安排内容体系的。这样的内容体系有利于学生认识热点问题的宏观背景,把握规律,起到“授人以渔”的功效。

四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发挥着教育的合力作用。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的国际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中国现代化建设及中国对外开放进程,培养学生国际观;“近现代史纲要”通过近代中国探求道路的世界视角,培养学生的国际观等。而且,思想政治领域已形成了相关研究方向,如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世界市场、全球化思想研究;中国国际战略、中国领导人外交思想、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近现代中国与世界研究等。这些研究为国际观教育提供了学理支撑。另外,目前对国际观教育理的研究文献,也主要出自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国知网以“大学生国际意识”为主题的文章55篇中,有43篇为思政方向。

总之,重新开辟一套课程体系没有必要也不现实,而在思想理论课程体系上整合推进才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李锐.新闻期刊与精英文化国际观的建构[J].青年记者,2007 (10).

[2]宁越敏,等.中国大学生国际观调查[J].世界地理研究,2011 (11).

[3]李慎明.中国民众的国际观(第1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高峰.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J].比较教育研究,2005(5).

[5]王定功.青少年道德教育国际观察[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6]孔令帅.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革新[J].复旦教育论坛,2006(4).

[7]姜英敏.东亚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冲突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2-0019-02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孙伟(1975-),女,吉林长春,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理论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