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6-03-18闫翠玲刘娟
闫翠玲 刘娟
(滨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
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闫翠玲 刘娟
(滨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
当今世界,我们正面临着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思想意识多元多变多样、多种价值观较量抉择的新特点、新情况和新常态。文化多元化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群体都带来了巨大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影响,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文化多元化的实质是价值观的多元化,要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对文化多元化挑战。
文化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一、文化多元化已然是时代的重要特征
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呈现出多元的特点。自然界正是因为物种的多样性才千姿百态、生机盎然,人类社会亦会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多样文化才显得富于魅力、瑰丽多彩。文化多元化已是客观现象,21世纪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并存与交融更是时代发展的重要特点。
文化多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以本民族文化为主流,多种文化并存、交融和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趋势。比如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倡导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欧美等国家大力宣传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文化。在多元文化的进程中,本土主流文化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融,可以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取长补短,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多元文化的并存不是文化发展的阻碍,而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与动力。
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从中国自身分析,主要是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和不同的利益主体,因而体现其不同诉求的思想文化观念必然在经济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并由此获得比较合理的价值定位;网络媒体、手机、电脑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应用,使得信息的沟通交流日益快捷,可以通过多样方式接触多种文化形式,促进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国人的眼界、眼光更具包容性、宽容性,对于不同利益主体及其诉求的多元文化不再排斥,这就是文化多元化的现实土壤。从国际上来看,国家与国家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不同文化、文明、意识形态、价值观等也对本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不同风格特点的多元文化的形成。
二、文化多元化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影响
文化多元化的客观趋势,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处于价值观确立与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群体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此中,有日益多样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对锻炼大学生价值甄别能力的积极影响,也有诸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困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降低和大学生价值选择困惑与迷茫等问题,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培养合格与优秀的社会主义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国外一些先进的育人模式、教学理念与丰富的教育实践丰富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与路径。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崭新工作角度与思路,推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转变。
文化的多元化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新气象: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与时俱进,兼收并蓄其他多样文化,丰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效果上,多元文化的冲突、碰撞和交融,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丰富多彩、方式的灵活多样,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立体式、多媒体、互动式等方式方法;从教学过程来说,将多元文化教育与大学生课堂所学理论知
识相互结合,可以拓展课堂教育的广阔空间。
文化多元化的消极影响主要是给我们的思政工作增加了难度,难以实现预期目标。文化多元化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诸如贪图享受、极端利己、自私自利、冷漠消极等错误的价值观给处于价值观确立关键期的大学生带来困惑、迷茫。担负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教育重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遭遇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圆满解决现实问题,在教育理念、德育模式等方面与时代脱节,与大学生思想实际脱节。
(二)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多元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趋势,可以磨砺大学生价值甄别的能力。高校大学生是思维活跃、思想敏捷、乐于创新、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殊群体,他们对社会的热点与现实问题更为敏感。多元文化的客观环境,可以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更多取向,提供多种正反面“教材”,磨砺大学生价值甄别能力。
多元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趋势,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智力,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能力。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与主流意识形态方面是冲突甚至是对立的,但正是这种价值观冲突、对立、碰撞的客观现实,教会了大学生如何通过自身的体验学会勇敢面对和正确选择。
文化多元化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一方面给大学生主体带来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也给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他们带来选择的困惑和迷茫。相互冲突甚至对立的多元化价值观导致他们在精神家园中迷失方向,在理想和现实间徘徊。比如面对当前社会上老人跌倒了扶不扶、公交车上该不该让座等简单问题,表现出的迟疑、困惑和迷茫。
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文化多元化的实质就是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大学生面临着多元化价值观选择的困惑:有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比中国好,全盘接受西化的价值观;也有大学生一味排斥,全盘否定。
三、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对文化多元化挑战
当今世界,我们正面临着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思想意识多元多变多样、多种价值观较量抉择的新特点、新情况和新常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与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起着精神旗帜、文化导向、凝聚共识、同心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未来,肩负重任,责任重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对处于价值观确立重要期的大学生加强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他们,使其直面文化多元化与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实,勇敢挑战。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将其内化于大学生心理结构与思想体系的过程。他们首先通过社会大环境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实践又有更高层次的理解与把握,然后他们会结合自身实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选择、加工、解读和重构,真正将其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其培育与践行的前提。
将包括价值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过程是一个复杂历程,是从情感认同到理性认同到自律转化的过程。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从国家层面说,寄托了中国人民历经磨难、艰难探索的理想与信念,承载着每个中国人也包括大学生的美好愿望;从社会层面看,是五千多年中国人民梦寐已久的价值取向;从个人层面看,体现了五千多年的民族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人民的情感寄托和依赖,是对自己国家文化、历史、价值观的内心认同,此其一。第二,理性认同是大学生作为价值观培育践行的主体,遵从事物和认识发展的规律,经过理性思考分析进而认同价值观的过程。人是理性的人,有概念、判断、推理等综合性思维能力,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经过自己理性思考得出的结论。第三,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所谓自律转化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依靠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制约,也是大学生个体美德修养在自律情形下的深化、进而从他律转向自律的过程”。[1]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修德上下功夫,加强道德修养,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里的严私德强调的就是自律的力量。“在利益交错、物欲纵横的现实中如何抵制住诱惑,保持‘自我岿然不动的自律自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1]
大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心理是漫长和反复的历程,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由不甚了解到深入了解、由简单认知到复杂认知、由知到接受的入耳、入脑、入心的过程,这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过程。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大学生的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融入社会实践。“实践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第二课堂”。[2]
从社会层面来说,要构建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良好条件。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方法,宣传弘扬核心价值观。人人参与,人人学习,人人践行。要考虑到新的时代条件下,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与行为产生的诸多影响,辩证分析,消解价值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从高校层面来说,要形成良好的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各部门要分工协作、凝心聚力。要把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融入日常工作中,开展多样的价值观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处理好核心价值观的一元主导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关系、处理好校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应积极加强校园实践教育活动,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大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将其转化为坚定的内心信仰与实际行动,自觉抵制多元文化的负面影响与冲击。
从教师层面来说,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整体素质的提高。思政工作者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教育模式,采取显隐互动、内外结合的多样化方式,提高思政工作的效果,应对文化多元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学习,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客观现实,增加思政课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核心价值观进学生头脑,促进其向知识和信仰体系转化。
从大学生个体角度来说,要加强实践、注重实践、积极实践。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过程就是在主体客体化及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不断感知对象、认识对象,逐渐将对象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并外化为行为,实现从无律、他律到自律、自由的发展过程。[3]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接触不同利益群体,正确认识、分析多元化的价值观,明辨是非,正确选择,不断锻炼、提升自身价值选择和甄别的能力,真正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理、外化为行动。
[1]陆树程,杨倩.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制[J].毛泽东邓小平研究,2014(8).
[2]李春治.大学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机制分析[J].北京教育,2015(09).
[3]尹志国,陈权,荆海涛,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践行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中).
We are confronted with new features,new situations and new normal in which various ideologies and cultures converge,ideas are diverse and changeable, and values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Cultural diversity has brought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ory courses and college studentgroups with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The essence of cultural pluralism is the pluralism of values.We must actively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meet the challenges of cultural pluralism.
cultural diversity;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cultivate and practice
G641
A
2096-000X(2016)23-0230-03
滨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BYJYYB201033);滨州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机制研究(BZXYRW1501);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涵养女性价值观中的作用(ZX2015086)
闫翠玲(1980-),女,山东博兴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刘娟(1984-),女,山东滨州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