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机制研究
——论研究生《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2016-03-18汪琳韩可卫
汪琳 韩可卫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经济类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机制研究
——论研究生《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汪琳 韩可卫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中的关键问题,而具有创新思维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文章从研究生《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着手,针对经济类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机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研究生;创新思维;经济学原理
一、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问题即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而具有创新思维是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思维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专业理论课程学习、课题研究、社会实践、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中。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体现在研究生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中。也就是要求研究生在课堂学习中注重培养多角度、全方位、动态看问题的开放性思维方式。包括关注本专业领域国内外前沿动态发展情况,广泛阅读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
近年来,我国各类高校都日益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具体从文科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进行对比来看,文科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普遍较弱。据高福霞(2015)在对重庆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比较研究后认为:无论是创新思维,还是科研创新与实践创新能力,理工科研究生均占明显优势。根据教育部对直属高校的调查分析,文科专业在校研究生积极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不够普遍,占研究生在校生总数20%以下,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仅占5%左右,均远低于理工类专业。
当然,造成这种状况有学科本身的特点。以经济类专业为例,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外部环境上有所欠缺。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局限于校内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产学研的结合程度远远不及理工科专业。导致研究生缺乏同实践活动的联系,应用能力、感性知识不足。另外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开阔的学术视野将有助于研究生开放性创新思维的培养。而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学科背景参差不齐,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不在少数。综上所述,对经济类专业而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阶段-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一环。
二、研究生《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与抽象性
西方经济学是目前经济类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研究生西方经济学课程与本科阶段教学目标相比,重在使学生掌握经济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提高对经济学实际问题分析能力。研究生《经济学原理》课程与本科阶段的相比较,理论更全面、丰富和抽象。理论内容融合了各主流学派的主要观点,并采用大量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表面上看,研究生西方经济学课程晦涩难懂,但它的理论知识提供了思考经济学问题的思路、方向、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在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学习之后,通过提高研究生的经济学素养,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对象的复杂性:
总体来看,当前经济类研究生的生源较为复杂,学生在本科阶段学科背景有较大差异。据教育部调查显示,接近50%的经济类研究生来自管理、政治、法律等专业,少量学生来自数学、艺术及工科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较大差异为教师因材施教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由于研究生的《经济学原理》课程针对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开设,学生普遍缺乏相关社会实践经验,同时该门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导致大部分学
生产生畏难情绪,对课程内容中介绍的理论较为排斥。或者只是从表面上浅显的理解,并不善于运用经济学思想和方法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西方经济学”课题组(2012)年调查,87.5%的经管类研究生认为“西方经济学比较难学”,54.2%的学生认为“理论过于抽象,理论间联系不清楚”,30.5%的学生认为“数学公式和推导难以理解”。学生对经济学分析方法及思想没有很好理解与认识、理论运用能力尚没有提高,更难以培养经济学的创新思维。
三、《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提高创新思维的途径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
问题导向式教学即在保持课堂内容知识点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学生学习研究的主题,围绕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创设为一系列问题,形成螺旋上升的“问题链”,以此作为课堂教学开展的纽带,成为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驱动力。教师通过兼具基础性与研究性问题去指导学生,学生也将带着问题去研究。问题与思维方式相互促进,问题的形式“塑型”到思维方式,而有效的思维活动将问题引向深入和全面。这种课程学习观念将也就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本质。
教师在将每章节知识点凝练成若干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供适当材料,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总结评价,也可以将自己在科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带入课堂,让学生去讨论,引发学生探寻问题的兴趣。问题导向式教学需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需要在设立问题之前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及知识基础,从结合当前研究热点,及学生容易引起共鸣及兴趣的问题出发,制定教学方案与计划,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思维一步步活跃起来,为创新思维的开发打下基础。在总结评价中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的思考进一步深化。
(二)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本质在于课堂上以学生为本位,从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目前国内不少学者针对研究生层面的参与式教学做过研究,从实施效果来看,课堂上确实增加了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程度,但缺乏对参与式教学整体方案设计。参与式教学应包括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双向互动、课后对学生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持续指导以及灵活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经济学原理》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所以多数在参与式教学中采用的真实情境中的实践研究并不适用于该门课程。对于这门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在于课堂上采取师生合作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课程交流课后化、经常化。
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关键在于“启发”、“研讨”、“引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文献阅读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每章节内容讲授之前,为学生指定相关经典文献,由学生在课堂外阅读学习后,在课堂上对文献进行阐述,针对文献中的观点,学生们进行讨论。每篇文献在课堂上学习完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后交流平台,便于后续的交流与指导。这样参与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文献资料的阅读整理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有利于小组同学之间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注重学科交叉知识点
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的关键因素在于使思维远离平衡态。也就是说,经济学研究生除了学习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更需要跨越本专业领域的界限,广泛学习吸收如管理学、社会学、法学、数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思维方式,在广阔的知识领域中构建新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讲,在学科交叉领域中,思维往往处于“非平衡态”,很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学生在多学科交叉知识点的学习中,逐步研究看似无相关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将很好地锻炼其辩证思维能力。相关实践研究表明,拥有多样性、差异性知识的人产生的创新能力远远强于仅仅只获得一种同质知识的人。
研究生《经济学原理》课程本身包含多个交叉学科知识体系。这些学科不仅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它融合了管理学、数理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思想、原理及方法。研究生《经济学原理》中大量抽象的数学模型是数学、统计学学科“实验方法”研究范式的产物。其中也引入社会学对组织的划分的研究范式。管理学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部分在知识积累、归纳及经验检验三个阶段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科交叉知识点的讲解,将利于研究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整体上去观察与分析事物,探求事物内部之间的联系及非线性关系。非线性思维、“非平衡态”思维方式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避免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的研究生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学习特点。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将善于突破常规思考,产生新创意、新思路。
综上所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鼓励研究生思维体系远离常规平衡态,在“非平衡态”中培养其独立思考、主动思考、辩证思考的能力。通过自由交流和讨论,自主提出有创新价值的思路与观点。在经济学研究生基础理论课《经济学原理》教学中,课程内容应注重多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构建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学科文化,使得异质知识领域之间交叉融合、彼此贯通,形成多样性知识非线性协同,为创新思维的涌现提供内在动力。在教学培养方案上,根据研究生的教育背景、知识基础、学术兴趣制定教学计划;在教育方式与方法上,改变本科阶段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导向、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自由辩论、师生交流,在课堂中活跃思维、发散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曾春媛,李健,王晓亮.突出应用性提高管理类硕士研究生经济学素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45-47.
[2]任志安.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6):54-56.
[3]韩燕娟,张宝辉,胡立如.基于互动的研究生参与式教学设计与实施效果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2):36-43.
[4]周金其.“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0(3):74-76.
[5]张广兵.参与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新趋向[J].教学与管理,2010(25):7-9.
[6]杨文正,刘敏昆.研究生专业课程“研究性课堂”教学机制探析[J].2016(4):53-58.
[7]周守军.研究生教学改革:面向不确定性知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53-57.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s is a key issue in present graduate education,while innovative thinking is the premise of improving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Starting from the teaching plan,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of"Principles of Economics"course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proposals,aiming at training mechanism for innovative thinking of graduates majored in economy.
postgraduate;innovation ability;principles of economics
G642
A
2096-000X(2016)23-0081-02
文章为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KC2015005)的阶段性成果
汪琳(1977,11-),女,汉,博士,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韩可卫(1965,09-),男,汉,教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