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病条辨》甘苦合化法运用探析

2016-03-18鲁玉辉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配伍

林 敏,鲁玉辉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温病条辨》甘苦合化法运用探析

林敏,鲁玉辉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350122)

[摘要]甘苦合化法是指苦寒药和甘寒药相配,以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且养阴药常数倍于清热药,使清热而不伤阴的治疗方法。甘苦合化法在《温病条辨》中被广泛运用,涉及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其适宜病证包括小便不利、下痢、大便不通以及热伤营血诸证,病机均包含热盛阴伤,治当清热养阴。具体运用时,可加入咸寒、酸寒之品,配合苦寒药增强清热凉血的效果;亦可加入酸味药配合甘寒药以酸甘化阴,增强养阴的作用。并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适当加强清热力度,火热毒盛者当以清热解毒为先;伤及阴血之时,又当注意凉血养血,尚可配合益气之品以益气生津、益气生血。

[关键词]温病条辨;甘苦合化法;配伍;适应证;运用规律

《温病条辨》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的代表医著,吴氏在辨治温病的过程中,常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来立法、配伍、选方。甘苦合化法,又称甘苦法、苦甘法、甘苦合化阴气法,该法是指苦寒药和甘寒药相配,以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且养阴药常数倍于清热药,使清热而不伤阴的治疗方法。其源头可上溯至《素问·至真要大论》之“司天之气……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及“诸气在泉……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1]。咸寒可清热,苦甘合化既可清热,又可养阴,酸味药可敛阴,酸甘合用又可化阴。苦甘合化法及其与咸寒、酸味之品的配合在《温病条辨》中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热盛伤阴病证,兹对其主要适宜病证及其代表方药进行梳理、分析和探讨。

1原法探析

《温病条辨》中明确提到以甘苦合化立法的病证有二,分别为温病小便不利及春温内陷下痢。其中温病小便不利有邪热郁闭肺卫,肺气不化所致;亦有因小肠热盛,阴津不化所致。前者以银翘散加减治之,后者以冬地三黄汤治之。对春温内陷下痢,吴鞠通参照叶天士治疗经验,以加减黄连阿胶汤治之。

1.1温病小便不利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焦篇》第29条冬地三黄汤自注中指出:“温热之小便不通,无膀胱不开证,皆上游(指小肠而言)热结,与肺气不化而然也。”即温病小便不利系小肠热盛,阴津亏耗或肺不化气所致。据此吴氏提出两条治疗禁忌证,分别见于《温病条辨·中焦篇》第30条之“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以及《温病条辨·中焦篇》第31条之“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因淡渗动阳燥津,而纯用苦寒易化燥伤阴,故吴鞠通认为“惟以滋水泻火为急务”,创造性地提出甘苦合化阴气法治疗温病小便不利,运用的方剂有银翘散加减及冬地三黄汤。

1.1.1银翘散加减银翘散用于太阴温病初起,邪在肺卫者。若外感风热病邪不解,肺失宣肃,且肺又通膀胱之气化,可致小便不利;素体阴虚或治不得法,邪热郁肺,耗伤肺阴,或邪热虽去,但阴伤未复,均可致肺气不化,无源作尿,从而出现小便不利。对于邪热郁闭肺卫,肺气不化所致小便不利,吴氏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条“银翘散加减”中指出:“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治热淫所胜。”[2]银翘散可辛凉解表,加入黄芩、栀子等苦寒药和麦冬、生地黄等甘寒药,组成甘苦合化之法,以解表热,清肺热,滋肺阴。肺之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水之上源充足,小便不利自愈。此外,病延数日,病位在肺而热邪渐渐深入,有入营分而耗伤营阴的趋势,甘苦合化,清热滋阴,可以抑制亢盛之邪热,有助阴托邪之功。

1.1.2冬地三黄汤加减冬地三黄汤见于《温病条辨·中焦篇》第29条之“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黄汤主之”。方以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清热解毒,并以麦冬、生地黄、玄参、苇根汁、银花露等甘寒之品滋阴润燥,防苦寒更伤阴,组成甘苦合化之剂,其中甘寒药为多,药量大,单麦冬一味便用至八钱,而黄芩、黄连、黄柏各只用一钱。本方“甘寒十之八九,苦寒仅十之一二”,意在强调对热结阴伤之小便不利,须在重用甘寒滋阴生津的基础上使用苦寒降火。张文选[3]认为,应根据阴津亏损与火毒郁结证的轻重,调整凉血滋阴生津与泻火解毒通小便两组药用量。阴津亏损明显者,当以滋阴生津为主;火毒郁结证甚者,则以泻火解毒为主。黄绥心等[4]认为,本方已有大队甘寒药监制,在黄芩、黄连、黄柏基础上增加苦寒清热之品或增加三者用量不会有化燥伤阴之虞。且本证热盛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气损则肺气不化,津液不生,当加入益气生津之品。笔者认为,使用本方还应注意三点。其一,热入血中,煎熬血液,可使脉络瘀塞。杂病小便不利往往伴有血分郁热,血热络伤的病机,如小便刺痛、小便带血[3]。本方已有生地黄、玄参凉血散血,若血络瘀热明显,可仿导赤承气汤之意,加入赤芍增强凉血散血的功效,且赤芍酸寒,一则酸可敛阴,二则酸甘可化阴,增强养阴清热的效果。其二,热邪内蕴,不仅伤津,而且可暗耗阴血,出现血虚之证时,可仿当归贝母苦参丸之意,加入阿胶、当归等养血之品。当归贝母苦参丸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治》之“妊娠,小便难,饮食入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5]。本证小便难乃血虚热郁、津液涩少所致。方以苦参苦寒,贝母苦甘微寒,甘苦合化,一以清热通淋,二以滋阴增液,并合用当归和血润燥以滋润化源。另外,本方选用贝母极为巧妙。《神农本草经》谓贝母“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6],既可清肺润燥,又可开郁散结,切中冬地三黄汤证热盛阴伤且肺气不化的病机,临床可参考选用。其三,吴鞠通虽言温病小便不利“无膀胱不开证”,但若确实出现膀胱气化失调导致的小便不利,仍应以淡渗通阳之法治之。

1.2春温内陷下痢《临证指南医案·痢》记载:“某,春温内陷下痢,最易厥脱,川连、阿胶、淡黄芩、炒生地,生白芍、炙草”[7]。吴鞠通据此拟加减黄连阿胶汤,药味与之完全相同。可见,此方实际是叶天士运用黄连阿胶汤的经验。黄连阿胶汤在《温病条辨·下焦篇》第11条也有记载:“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方以黄连、黄芩之苦寒清心泻火,阿胶、白芍之咸酸甘寒滋肝肾真阴,鸡子黄滋养中焦,交通心肾。吴氏称此方为苦甘咸寒法,可外泻壮火,内护真阴,以苦甘法加入咸寒之品可加强清热之力。而加减黄连阿胶汤记载于《温病条辨·中焦篇》第97条:“春温内陷下痢,最易厥脱,加减黄连阿胶汤主之。”春温之邪内陷,多因热盛且真阴亏损较甚,即邪盛正衰。故当以救阴为要,去黄连阿胶汤甘微温之鸡子黄,并加入生地黄、甘草增强滋阴之力,命名为加减黄连阿胶汤。吴氏称此方为苦甘合化阴气法,方以黄连、黄芩之苦寒清热坚阴,阿胶、生地黄之甘寒养阴,并合芍药、甘草之酸甘化阴,清泄里热,补养真阴。本方用量养阴者居三分有二,清热者居三分之一,与冬地三黄汤相比,其清热之力有所增加。因春温一病,热势较甚,兼有阴伤,虚实夹杂,但仍以邪实为主,故须增加清热之力。甘苦合化法针对春温内陷病机而设,以苦寒清里热,并合用养阴生津法,有助于里热外透[8]。此外,下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实验研究[9]表明,养阴药具有中和内毒素、抗菌、抗病毒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加之苦寒清热解毒,甘苦合用也有利于痢疾的治疗。

2拓展运用

2.1温病大便不通吴鞠通认为,“温病之不大便,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甘苦合化法既可清热又可养阴,治疗温病大便不通多有运用。代表方如增液汤、增液承气汤、护胃承气汤、导赤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其中增液汤适用于温邪耗损津液之大便不通,方以玄参咸寒而苦,善入营血分,可凉营生津、凉血祛瘀,合麦冬、生地黄之甘寒,构成咸寒苦甘之剂,共奏清热滋阴凉血之功。服增液汤仍不下者,可服增液承气汤,方以增液汤加大黄、芒硝,与增液汤相比增强泻下攻积、清热解毒、凉血祛瘀的功效。护胃承气汤在增液汤基础上加入生大黄、知母和牡丹皮,用于攻下后邪逐未尽或邪气复聚,耗伤津液,症见下后仍发热,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脉沉而有力者。吴瑭称此方为苦甘法,方中大黄苦寒通下,并以麦冬、生地黄之甘寒合知母、牡丹皮之苦寒,甘苦合化,以护其阴。对脉沉而弱者,说明阴津亏损较重而腑实较轻,仍应选用增液汤。导赤承气汤适用于阳明腑实与小肠热盛并见,患者大便不通,伴见小便赤涩,时而心烦口渴。本方为导赤散去淡渗通阳之竹叶、木通、甘草,加黄连、黄柏、生地黄、赤芍、大黄、芒硝等组成。方以黄连、黄柏与生地黄、赤芍组成甘苦合化之法,且生地黄与赤芍相配可凉血散血,可治疗小便涩痛不利,尿中带血。此外,大黄与芒硝可通泻大肠燥结,治疗大便不通,从而构成“二肠同治之法”。若阳明温病下之不通,或应下失下,邪气留连,耗损正气,久则证候危重,身体虚弱甚至无法吸收运化药物。新加黄龙汤以人参大补元气,大黄之苦寒攻下,芒硝之咸寒软坚散结,玄参、海参之咸寒滋养阴液,配合麦冬、生地黄之甘寒养阴而组成咸寒苦甘之剂,但以苦甘为主,并加入姜汁鼓舞胃气、宣畅气机。共奏攻下腑实、滋养阴液、扶助正气之功。

2.2热入营血诸证邪热深入营血,可灼伤营阴,扰神窜络,甚至动血耗血,导致瘀热内阻。甘苦合化法中清热药的使用可清营热、血热,而养阴药既有补充津液、恢复正常血量等增液行血之效,亦有直接消散瘀血之功[10]。此外,营分证是否向血分传变,主要取决于营热阴伤的程度及治疗是否得当[11]。因此,在营分证初期积极运用甘苦合化法,对热入营血诸证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意义,代表方有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及清宫汤。

2.2.1清营汤据《温病条辨》相关条文描述,本方主要用于热入营血、暗耗营血甚则闭窍动风之证,本方适应证涉及4个方面:一是血热津伤证,证见苔黄燥、舌质绛;二是营热津伤证,证见舌绛而干、反不渴;三为营热闭窍证,证见烦渴、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四为营热动风证,证见卒然痉厥、手足瘛疭。由咸寒之犀角、玄参,合连翘之苦寒,及生地黄、麦冬之甘寒为主,构成咸寒苦甘之剂,清营热,养营阴,并可凉血散血。

2.2.2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汤主要用于热入血分致阴津损伤的出血证、瘀血证及神志异常证[3],方以犀角咸寒,入血分以凉血止血、清心泻火解毒,合以苦寒之赤芍,甘寒之牡丹皮、生地黄,共成苦甘之剂,一以清热凉血,二以滋阴生津。

2.2.3清宫汤清宫汤主要用于热入营分、营热扰心闭窍之证。其热入营血伤阴证表现为舌绛苔少,心包热证表现为神昏谵语。方以犀角、玄参之咸寒,合连翘、莲子心之苦寒,麦冬之甘寒,构成咸寒苦甘之剂。犀角、玄参可清营凉血,麦冬可养营生津,连翘、竹叶心、莲子心可清心包之热。

3结语

甘苦合化法在《温病条辨》中运用广泛,涉及卫、气、营、血各个阶段,所见病证包括小便不利、下痢、大便不通以及热伤营血诸证,病机均包含热盛阴伤,治当清热养阴。其配伍以苦寒清热,甘寒、甘润之品养阴,清热不伤阴,养阴又可托邪,实为扶正祛邪兼顾之妙法。甘苦合化法中甘寒药常数倍于清热药,因有大队养阴药监制,故具体运用时可视临床实际情况适当加强清热力度。若火毒郁结较甚,当清热以救阴,以清热解毒为主。甘苦合化法中以苦寒清热,且常配合咸寒、酸寒之品加强清热凉血的效果;以甘寒养阴且常配合酸味药以酸甘化阴,增强养阴的作用,伤及阴血之时又当注意凉血养血,尚可配合益气之品以益气生津、益气生血。

参考文献:

[1]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479-480.

[2]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

[3]张文选.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9.

[4]黄绥心,戴春福.吴鞠通“甘苦合化阴气法”浅探[J].中医杂志,2005,46(12):950.

[5]王新佩.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08-309.

[6]神农本草经[M]. 吴普,述,孙星衍,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62.

[7]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华岫云,编订.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5.

[8]陈振励.温病治疗中应用养阴生津法体会[J].中外医疗,2009(17):107.

[9]马红,杨进,龚婕宁.养阴生津方抗菌、抗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4):310-312.

[10]马红,付梓云,杨进.论养阴生津法在温病治疗中的作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5):401-404.

[11]杨进.温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55.

作者简介:林敏(1991-),女,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鲁玉辉,luyuhui2006@163.com

[中图分类号]R254.2[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6.03.004

(收稿日期:2015-12-18;编辑:张倩)

猜你喜欢

配伍
苗药黑骨藤配伍金铁锁的总皂苷含量测定
单向灌流法评价复方龙脉宁汤剂配伍对葛根素肠吸收的影响
桔梗引经机制及临床配伍应用
山药与茯苓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机制
附子的毒副作用分析
男衬衫对格美学设计解析
含雄黄复方制剂的安全性及组方配伍对雄黄减毒作用的研究进展
浅谈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配伍的安全性
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在多组分全肠外营养液的配伍稳定性研究
川芎的临床应用与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