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与茯苓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机制
2016-11-16张海燕
张海燕
【摘要】目的 探讨山药与茯苓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机制。方法 应用山药与茯苓配伍,治疗脾肾两虚、消渴等症状的患者。结果 脾肾两虚型患者经过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具有健脾益肾以及化湿祛瘀等作用,因而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肾衰竭的症状,从而降低患者的血肌酐及尿素氮,并且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消渴型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消失。结论 山药与茯苓配伍补泻结合具有较为广泛的适宜病症,对于临床与保健养生具有较大研究价值。将山药与茯苓合用,其中茯苓能够渗湿降浊,且不敛邪;山药能够补脾养阴,且不伤阴。两者药物的合用补渗兼得,脾胃得健,便能起到滋补脾阴以及健脾止泻的作用,具有较大的临床研究价值。
【关键词】山药;茯苓;配伍;临床运用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0..02
山药味甘,性平微涩,可以生用或者炒用。在我国传统《神农本草经》中曾对山药进行如下记载:“主伤中,补虚赢,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文章将山药列为上品[1]。茯苓又可称为茯灵,甘淡平,药性平和,在临床上具有健脾、宁心以及利水渗湿等功效。山药与茯苓在我国传统中医临床上属于健脾肾化湿的常用配伍,在《本经》中将山药与茯苓列为上品[2]。其中茯苓味淡能利水,山药味甘能够起到滋补脾胃的作用,两种药物的合用属于阴阳结合,一开一合。山药茯苓合用能够治疗在临床上久病脾胃气阴不足而导致的不思饮食以及倦怠乏力等症状,两者均味甘,能够祛除患者水脏之邪,起到补益脾胃的作用山药和茯苓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茯苓与山药具有最高的配伍频率,可用于脾肾两虚夹湿等证。现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脾肾两虚
患者,男,46岁,2013年6月30日初诊。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为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以及酸碱不平衡而导致的一系列全身中毒症状,出现食少纳呆、腰膝酸软、倦怠乏力以及大便秘结,患者经中医辨证分型属于脾肾两虚型。患者在入院后采取对症治疗,纠正患者临床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状况,并采取抗感染治疗;在饮食上要以低盐、钾以及磷等食物。故对患者用药为:山药15 g,茯苓16 g,太子参18 g,丹参12 g,丹皮11 g,半夏12 g,砂仁8 g,陈皮11 g,牛膝14 g,山萸肉9 g,菟丝子11 g,藿香9 g,黄氏28 g,佩兰11 g以及大黄10 g进行辩证加减治疗。每个药剂煎取300 mL,分3次服用,100 mL/次。并给予患者的肾衰方双肾俞以及双三阴交穴位进行中药贴敷,1次/d,降氮煎剂,其中包括大黄、龙骨、牡蛎以及白头翁,采用剂量150 mL进行灌肠,灌肠时间为保留1 h/1次。患者经过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健脾益肾以及化湿祛瘀等作用,因而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肾衰竭的症状,从而降低患者的血肌酐及尿素氮,并且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其中山药与茯苓在临床治疗中均起到健脾补肾的作用,先后天相互滋生,各类药物的合用具有活血祛瘀以及气血同治的作用,从而能够为患者补肾健脾。
1.2 治疗消渴
患者,男,44岁,2014年11月23日初诊。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烦渴多饮、咽干舌燥、舌红少津苔黄以及脉象细滑。故在临床上采用养阴清热进行治疗,对患者用药为:山药30 g、茯苓20 g、生地黄30 g、黄连15 g、黄氏40 g、苍术15 g、当归20 g、栀子20 g、黄柏15 g、川穹15 g、玄参35 g、赤芍15 g、黄岑15 g以及生牡蛎50 g。加水2次,分2次进行服用,1剂/d。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消失。
2 讨 论
山药与茯苓在我国传统中医临床上属于健脾肾化湿的常用配伍,在《本经》中将山药与茯苓列为上品。其中茯苓味淡能利水,山药味甘能够起到滋补脾胃的作用,两种药物的合用属于阴阳结合,一开一合。利水而不会伤正,起到滋补作用但不助邪,因此在临床上可以用于脾肾两虚夹湿等证[3]。山药茯苓合用能够治疗在临床上久病脾胃气阴不足而导致的不思饮食以及倦怠乏力等症状,两者均味甘,能够祛除患者水脏之邪,起到补益脾胃的作用[4]。在《小儿药证直决》中曾经记载,在众多补脾药物中六味地黄丸只选用了山药与茯苓两种药物,主要在于以两种药物的相和相济来合为平补缓利之剂,从而能够顺应其性。而在《和剂局方》中记载的参苓白术丸中的茯苓具有补脾不留湿的作用,山药具有养脾阴以及固肾益精的作用,因此两种药物的合用能够起到脾胃得健以及湿邪得止的作用。
我国传统中医认为患者在临床上出现水肿、虚损以及肾劳等范畴的基本病机为脾肾虚衰与湿浊瘀血,因此在临床上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均选用肾衰方进行治疗[5]。本次研究患者在临床上出现食少纳呆、腰膝酸软、倦怠乏力以及大便秘结,患者经中医辨证分型属于脾肾两虚型,因此选用肾衰方进行治疗。在临床应用中,此类药方具有健脾益肾以及化湿祛瘀等作用,因而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肾衰竭的症状,从而降低患者的血肌酐及尿素氮,并且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其中山药与茯苓在临床治疗中均起到健脾补肾的作用,先后天相互滋生,各类药物的合用具有活血祛瘀以及气血同治的作用,从而能够为患者补肾健脾。除此之外,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中药灌肠法进行治疗主要是利用患者结肠自身存在的吸收与排泄功能,能够从肠道排泄肌酐与尿素氮,从而起到延缓疾病的进展。
除此之外,山药与茯苓合用能够起到滋补脾阴,治疗消渴的作用。消渴证的致病原因主要在于患者脾运失司,患者的肺失肃降而导致其无法进行物质交换,患者的肺脾由于多种原因燥热而伤及阴,最终患者因水火失去制约而出现消渴。在《景岳全书》中曾经记载治疗消渴之证应该以滋阴抑阳为主,山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滋阴清热的功效,且具有凉血、已深以及生髓等多种功效,是治疗消渴证的常用药物。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采用单味药物山药治疗糖尿病患者,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尽早康复。而茯苓主要功效在于利水行津,能够起到止消渴的作用。因此将山药与茯苓合用,其中茯苓能够渗湿降浊,且不敛邪;山药能够补脾养阴,且不伤阴。两者药物的合用补渗兼得,脾胃得健,便能有效地治疗患者的消渴之证。在《金匾要略》中曾经记载,采用山药进行治疗具有补益肾气以及益气养阴的作用,同时配上茯苓进行治疗,利用茯苓的行水作用,能够使得患者上焦燥热症状得润,且下焦寒水得化,最终能够使患者口渴症状得愈,小便通。
综上所述,山药与茯苓配伍补泻结合具有较为广泛的适宜病症,对于临床与保健养生具有较大研究价值。将山药与茯苓合用,其中茯苓能够渗湿降浊,且不敛邪;山药能够补脾养阴,且不伤阴。两者药物的合用补渗兼得,脾胃得健,便能起到滋补脾阴以及健脾止泻的作用,具有较大的临床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袁晓红.君臣配伍探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 16(13):233.
[2] 杜 琴,胡 兵,沈克平.抗癌中药配伍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3):233.
[3] 王 邈,李德远,李 玮.山药的药理作用分析及其开发利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4:72-75.
[4] 陈佳希,李多伟.山药的药理作用分析及其开发利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4:72-75.
[5] 刘培英.傅青主女科应用山药经验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74-175.
本文编辑:孙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