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测度及耦合协调度研究*

2016-03-18毕明岩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11期
关键词:耦合度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黄 鹂,毕明岩,韩 博

(齐齐哈尔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教研室,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测度及耦合协调度研究*

黄 鹂,毕明岩,韩 博

(齐齐哈尔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教研室,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文章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入手构建适用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赋权与变异系数的综合确权法测算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水平及各指标权重,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分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两两间耦合阶段与协调类型,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西南部土地利用效益高于东北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呈现明显的等级层次性,其中大庆与哈尔滨经济、社会效益居于首位,黑河与牡丹江生态效益最高; (2)黑龙江省生态-社会效益耦合协调强度大于经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最低,多数城市处于拮抗耦合,仅伊春与黑河的经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低水平耦合; (3)黑龙江省西南部的协调程度整体高于东北部,其中仅哈尔滨与大庆土地利用效益为协调状态,其余城市均为失调。

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耦合度 协调度 空间格局 黑龙江省

0 引言

土地利用效益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当对城市单位土地面积上进行人口、经济等投入时,城市土地直接产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等,其直接影响与作用于人类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的生存环境等; 伴随着中国各区域、各省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土地粗放型的不良利用模式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利用效益低下、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等问题在中国各区域、各城市均有所表现,如何协调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间关系,如何促进土地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生态化等等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宋成舜等[1-3]均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层面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体系,基于变异系数TOPSIS、改进熵值法、ESDA等手段测度武汉城市圈、泛长三角、环渤海的土地利用效益及其时空格局演化机理与分异; 吴静等[4]指出吉林省土地利用指数呈“S”曲线、城市发展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二者呈现协调态势; 柏东亮等[5-6]运用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阐述廊坊市与贵州省经济系统与土地利用结构系统双变量之间的空间关系与耦合程度差异; 张文忠等[7]划分了珠江三角洲土地变化类型,探讨其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内在关联,测度产业非农化、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系数; 周卫东等[8]认为临夏州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二者逐渐趋于良好耦合发展; 史坤博等[9-10]也分别构建武威市凉州区、陕甘宁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分析等探讨二者间耦合协调发展关系; 李冠英等[11-14]则针对土地利用效益内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探讨南京市、哈尔滨市、武汉市、西安市多年的耦合协调动态; 刘海楠等[15]结合改进的土地市场存量流量模型,研究土地整治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作用机制。

综上,土地利用及其效益与城市发展、区域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生态环境的耦合研究,土地利用效益内部的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研究均相对较多,但基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间的两两耦合协调性研究尚属空白,且以往研究多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城市群及南京、武汉等发达城市,黑龙江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与重要商品粮基地,土地总面积居全国第五位,其利用效益率高达87.08%,其中耕地、林地等人均占有量也均居全国首位,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与“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战略的背景下,黑龙江省建立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水利建设与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土地使用经济、生态与社会等效益均发生明显改善,获得稳步提升,但黑龙江省域内部城市的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耦合协调性研究却相对较少; 基于此,文章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准则层入手,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适用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结合熵值赋权与变异系数的综合确权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12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两两之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并划分其耦合阶段与协调类型,这必将对避免与控制黑龙江土地利用粗放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土地问题等提供警示,为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关于如何协调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良性协调循环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 评价体系与研究方法

1.1 黑龙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1.1 评价原则

借鉴已有文献研究成果中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1-17],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动态性、独立性、多元性、前瞻性、数据可获取性的原则,构建适用于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表1)。

1.1.2 评价指标

据表1,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等3个准则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准则层中,地均GDP、人均GDP、地均农业产值、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粮食单产直观衡量单位面积土地上由于人力、物力等资源投入,直接从土地上产出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反映土地利用效率高低,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地均公共财政收入表征土地间接作用带来的经济上的效益及产业用地投资结构情况;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指人类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对土地生态系统和对人类的有益效用,选取人均城市绿地面积衡量,此外,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环境后果,用地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地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单位种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人均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衡量环境生态治理的效果; 土地利用社会效益指土地为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及社会服务方面的效益,其是人口、公共服务设施、医疗卫生、金融消费、农民收入等不断日臻完善的进程,人口密度表征人流集聚扩散,人均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表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扩张,人均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表征医疗先进程度,地均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表示居民在金融与日常社会消费高低,农民人均纯收入表示农业社会发展水平。

表1 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目标域准则层指标层性质熵权变异权重综合权重指标说明黑龙江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经济效益(0.437)地均GDP(万元/km2)+0.1870.1830.185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人均GDP(元/人)+0.0960.1330.113生产总值与所属范围内常住人口的比值地均农业产值(万元/km2)+0.0320.0630.045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农林牧渔业产值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万元/km2)+0.2410.2110.225每平方公里土地第二、三产业增加产值粮食单产(t/hm2)+0.0170.0450.028平均每公顷耕地全年所生产的粮食数量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万元/km2)+0.2790.2180.247每平方公里土地的房屋开发投资和土地开发投资总额地均公共财政收入(万元/km2)+0.1480.1480.148每平方公里土地的税收、公债与非税收入等生态效益(0.286)地均工业废水排放量(t/km2)—0.2020.1900.196每平方公里土地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量地均工业SO2排放量(t/km2)—0.2120.2080.210每平方公里土地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SO2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0.0060.0320.01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百分率单位种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t/hm2)—0.0400.0850.059每公顷种植面积土地上用于农业生产的氮、磷、钾和复合肥数量人均城市绿地面积(hm2/万人)+0.2550.2340.244用作园林和绿化的各种绿地面积人均占有量人均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t/人)—0.2850.2520.268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中能被清运至垃圾消纳或转运场所的人均占有量社会效益(0.276)人口密度(人/km2)—0.1020.1250.113单位面积土地居住的人口数量人均城市建成区面积(km2/万人)+0.1810.1730.177城市行政区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区域的人均占有量人均城市道路面积(m2/人)+0.1120.1470.128城市机动车道与人行道面积的人均占有量人均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张/万人)+0.0190.0540.032城市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的人均占有量地均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万元/km2)+0.2540.2280.241每平方公里土地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活期、定期等各项存款总和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万元/km2)+0.3290.2530.288每平方公里土地批发零售贸易等各种经济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元)+0.0030.0200.007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

1.1.3 评价方法

采用熵值赋权与变异系数的综合确权法确定黑龙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的熵权与变异权重,取二者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该指标的最终权重,避免专家评价等主观赋权带来的客观性误差,同时也消除单一客观赋权方法的缺陷与偏颇; 由于各指标的测度量级不同,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的无量纲处理,公式为:

(1)

式中,xij为黑龙江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体系中各指标的实际值,Xij为标准化之后的各指标标准化值,maxxj与minxj分别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熵值赋权法

(2)

式中,wj熵为黑龙江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体系中第j项指标的熵权,Ui熵为黑龙江省域内部第i个城市的熵值赋权得分,m为城市数,该文取12;n为指标数,该文取20。

(2)变异系数赋权法

(3)

式中,wj变为黑龙江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体系中第j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权重,Ui变为黑龙江省域内部第i个城市的变异系数得分。

1.2 黑龙江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耦合度与协调度

研究结合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及其系数模型,针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益实际情况构建适用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进而表征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间两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胁迫、相互依存的状态与强弱程度,进而归纳其对黑龙江整个土地利用效益系统未来发展有向或无序的度量,耦合度的公式为:

(4)

该文协调度指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内部各要素的良性相互关系,同时协调度的引入也避免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系统序参量均较低而耦合度相对较高的状况,表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两两间的协调优劣程度,协调度的公式为:

(5)

2 黑龙江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综合测度

图1 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分布格局

据表2,黑龙江省域内部各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为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综合得分的加和,各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排序为:大庆(2.200)>哈尔滨(1.865)>牡丹江(1.155)>佳木斯(1.017)>绥化(0.987)>鸡西(0.985)>齐齐哈尔(0.964)>双鸭山(0.936)>伊春(0.911)>黑河(0.871)>七台河(0.813)>鹤岗(0.738),黑龙江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格局呈现显著的阶梯状分布态势,西南部的土地利用效益整体高于东北部,高值区集聚于以哈尔滨和大庆为核心的西南部,牡丹江位于土地利用效益高值区的第二阶梯,低值区分布在以黑河、伊春、鹤岗、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鸡西为核心的黑龙江东北部,整体的不均衡格局态势较为明显(图1)。

各城市的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水平呈现明显的等级层次性,其中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相对差距大于社会效益,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差距相对较小; 黑龙江省域内部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两极分化态势凸显,其中大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为0.907,哈尔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为0.666,哈尔滨-大庆沿线是黑龙江省可供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在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布局总体规划的战略背景下,重度盐碱地等未利用地得到开发与利用,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医药食品等重点产业,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强盛,其余城市经济效益均低于0.2,伊春与黑河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别为0.014与0.001,相对最低,其土地开发利用范围相对较为狭窄,很难寻找提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挖掘点与制高点; 黑龙江省域内部黑河与牡丹江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均超过0.7,黑河与牡丹江内部湿地保护风景区、原始森林等均为提升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增添靓丽一笔,佳木斯、齐齐哈尔、大庆、双鸭山生态效益介于0.6~0.7,鸡西、绥化、哈尔滨与伊春的生态效益介于0.5~0.6,鹤岗与七台河等煤炭型城市由于多年开采煤矿,造成土地破坏现象极其严重,生态修复难度极大,其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相对较低; 大庆(0.674)与哈尔滨(0.638)的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居于黑龙江省域首位,大庆与哈尔滨作为黑龙江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龙头城市,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方面实力雄厚,其余城市的社会效益均低于0.4,伊春社会效益为0.353,七台河、牡丹江、鹤岗、鸡西、佳木斯、绥化、双鸭山的社会效益介于0.2~0.3,仅齐齐哈尔与黑河的社会效益低于0.2。

表2 黑龙江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评价得分

城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熵权得分变异得分综合得分熵权得分变异得分综合得分熵权得分变异得分综合得分哈尔滨0.6760.6560.6660.5730.5500.5610.6670.6110.6381.865齐齐哈尔0.1270.1390.1330.6460.6400.6430.1860.1910.1890.964鸡西0.1240.1500.1370.5850.6050.5950.2360.2720.2540.985鹤岗0.0950.1180.1060.3580.3650.3610.2510.2940.2710.738双鸭山0.1050.1380.1210.6170.5970.6070.1900.2290.2090.936大庆0.9090.9050.9070.6270.6140.6200.6780.6700.6742.200伊春0.0130.0160.0140.5300.5570.5440.3330.3750.3530.911佳木斯0.1190.1440.1310.6560.6400.6480.2250.2530.2381.017七台河0.1900.1930.1910.3130.3450.3290.2960.2890.2920.813牡丹江0.1700.1810.1750.7070.7090.7080.2500.2960.2721.155黑河0.0010.0020.0010.7140.7270.7210.1270.1750.1490.871绥化0.1540.2010.1760.5760.5770.5770.2240.2440.2340.987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黑龙江统计年鉴2014》

3 黑龙江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耦合度及协调度分析

3.1 耦合度分析

黑龙江省域内部各地级市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两两间耦合程度均为拮抗耦合与低水平耦合阶段,耦合水平相对较低,土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耦合强度(0.460)大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效益(0.428),土地利用经济-生态效益的耦合强度(0.369)相对较低,哈尔滨与大庆的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两两间的耦合度均大于0.49,其具备升级为磨合耦合的潜力; 不同城市间耦合强度存在显著差异,依据耦合度大小将其进一步划分为: ①高强度耦合(C介于0.4~0.5); ②中高强度耦合(C介于0.3~0.4); ③中强度耦合(C介于0.2~0.3); ④中低强度耦合(C介于0.1~0.2); ⑤低强度耦合(C介于0~0.1)等[16-17]。

除伊春与黑河的土地利用经济-生态效益为低水平耦合外,其余城市经济-生态效益均为拮抗耦合,哈尔滨、大庆、七台河、绥化与鹤岗耦合度介于0.4~0.5,为高强度耦合等级,牡丹江、鸡西、齐齐哈尔、佳木斯、双鸭山的耦合度介于0.3~0.4,隶属于中高强度耦合水平,伊春耦合度为0.158,为中低强度耦合,黑河为0.042,耦合度最低,为低强度耦合等级,土地利用经济-生态效益的耦合高值区集聚在以大庆-哈尔滨为核心的黑龙江西南部与以七台河为核心的小范围圈层区域,大庆-哈尔滨高值区的拓展范围比七台河高值区的拓展范围广泛,且已囊括绥化市,低值区则分布于以黑河和伊春为双核心的黑龙江北部地区; 同样除伊春与黑河的土地利用经济-社会效益为低水平耦合外,其余城市均为拮抗耦合,且哈尔滨、绥化、大庆、齐齐哈尔、七台河、牡丹江、双鸭山、佳木斯、鸡西、鹤岗的耦合度均隶属于高强度耦合,仅伊春与黑河分别为中低强度和低强度耦合,黑龙江省域土地利用经济-社会效益的耦合高值区串联成片,东部、南部、西部的耦合水平均强于以黑河、以伊春为核心的北部; 黑龙江省域内部所有地级市的土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为拮抗耦合,大庆、七台河、哈尔滨、鹤岗、伊春、鸡西、绥化、牡丹江、佳木斯、双鸭山、齐齐哈尔的土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耦合度均介于0.4~0.5,为高强度耦合,仅黑河为中高强度耦合,生态-社会效益耦合度高值区集中于三大块,以大庆-哈尔滨为双核心的不规则圈层区域、以伊春-鹤岗为双核心的不规则圈层区域、以七台河为核心的小范围圈层区域,低值区集中于以齐齐哈尔为核心的黑龙江西端和以黑河为核心的北部(表3与图2)。

表3 黑龙江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耦合与协调性等级

城市土地利用经济与生态效益土地利用经济与社会效益土地利用生态与社会效益C耦合等级D协调等级C耦合等级D协调等级C耦合等级D协调等级哈尔滨0.498拮抗0.553勉强协调0.500拮抗0.571勉强协调0.499拮抗0.547勉强协调齐齐哈尔0.376拮抗0.382轻度失调0.492拮抗0.281中度失调0.419拮抗0.417濒临失调鸡西0.390拮抗0.378轻度失调0.477拮抗0.305轻度失调0.458拮抗0.441濒临失调鹤岗0.419拮抗0.313轻度失调0.449拮抗0.291中度失调0.495拮抗0.396轻度失调双鸭山0.372拮抗0.368轻度失调0.482拮抗0.282中度失调0.436拮抗0.422濒临失调大庆0.491拮抗0.612初级协调0.495拮抗0.625初级协调0.500拮抗0.568勉强协调伊春0.158低水平0.210中度失调0.193低水平0.188严重失调0.489拮抗0.468濒临失调佳木斯0.374拮抗0.382轻度失调0.478拮抗0.297中度失调0.443拮抗0.443濒临失调七台河0.482拮抗0.354轻度失调0.489拮抗0.344轻度失调0.499拮抗0.394轻度失调牡丹江0.399拮抗0.420濒临失调0.488拮抗0.330轻度失调0.448拮抗0.468濒临失调黑河0.042低水平0.123严重失调0.092低水平0.083严重失调0.377拮抗0.405濒临失调绥化0.423拮抗0.399轻度失调0.495拮抗0.319轻度失调0.453拮抗0.429濒临失调平均值0.369拮抗0.374轻度失调0.428拮抗0.326轻度失调0.460拮抗0.450濒临失调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黑龙江统计年鉴2014》

经济-生态 经济-社会 生态-社会图2 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耦合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3.2 协调度分析

黑龙江省域内部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度同样呈现不均衡的特征,但黑龙江西南部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协调程度整体高于东北部; 土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程度(0.450)整体大于经济-生态效益(0.374),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度(0.326)相对较低,其中黑龙江12个地级市中仅哈尔滨与大庆的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处于协调状态,其余城市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均为失调。

土地利用经济-生态效益中,大庆为初级协调、哈尔滨为勉强协调、牡丹江为濒临失调,绥化、齐齐哈尔、佳木斯、鸡西、双鸭山、七台河、鹤岗的协调度均介于0.3~0.4,其处于轻度失调状态,伊春为中度失调、黑河为严重失调,黑龙江省域内部土地利用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高值区集聚于以哈尔滨和大庆为核心的西南部,其拓展延伸范围已逐渐涵盖齐齐哈尔、绥化与牡丹江,以佳木斯、双鸭山等城市为核心的黑龙江东部协调度次之,以黑河为核心的黑龙江北部的协调度相对最低; 土地利用经济-社会效益中,大庆与哈尔滨分别为初级、勉强协调,七台河、牡丹江、绥化、鸡西协调度介于0.3~0.4,为轻度失调,佳木斯、鹤岗、双鸭山、齐齐哈尔协调度介于0.2~0.3,为中度失调,伊春与黑河为严重失调,土地利用经济-社会效益协调的高值区仍集聚在以哈尔滨-大庆双核心的不规则圈层区域,低值区位于以伊春、以黑河为核心的范围区域,伊春波及范围没有黑河波及范围广泛; 土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中,大庆与哈尔滨为勉强协调,牡丹江、伊春、佳木斯、鸡西、绥化、双鸭山、齐齐哈尔、黑河的协调度均介于0.4~0.5,尚处于濒临失调状态,鹤岗与七台河为轻度失调; 土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高值区仍位于以哈尔滨和大庆为核心的黑龙江西南端不规则范围区域,以牡丹江和以伊春为核心的小范围圈层区域的协调度次之,低值区分布在黑龙江东部、北部等大片区域(表3与图3)。

经济-生态 经济-社会 生态-社会图3 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呈现明显的等级层次性,其中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相对差距大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差距相对较小; 黑龙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空间格局呈现显著的阶梯状、不均衡分布态势,西南部的土地利用效益整体高于东北部,高值区集聚于以哈尔滨和大庆为核心的西南部;

(2)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两极分化态势凸显,大庆与哈尔滨较高,其余城市经济效益均低于0.2; 黑河与牡丹江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最高,均超过0.7,鹤岗与七台河相对较低,介于0.3~0.4; 大庆与哈尔滨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居于黑龙江省域首位,齐齐哈尔与黑河低于0.2;

(3)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两两间耦合程度均为拮抗与低水平耦合阶段,土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耦合强度大于经济-社会效益,经济-生态效益相对较低,哈尔滨与大庆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两两间耦合度均大于0.49,具备升级为磨合耦合的潜力;

(4)伊春与黑河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低水平耦合,其余城市均为拮抗耦合,所有城市生态-社会效益为拮抗耦合; 经济-生态效益耦合高值区集聚在以大庆-哈尔滨为核心的西南部与以七台河为核心的小范围区域,经济-社会效益耦合高值区串联成片,东部、南部、西部的耦合度均强于以黑河和伊春为核心的北部; 生态-社会效益耦合高值区集中于大庆-哈尔滨、伊春-鹤岗、七台河为核心的不规则圈层区域;

(5)黑龙江西南部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协调程度整体高于东北部,土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度整体大于经济-生态效益,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度相对较低,仅哈尔滨与大庆的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处于协调状态,其余城市均为失调状态。

4.2 讨论

该研究仅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测度其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及两两间的耦合程度与协调发展水平,并未涉及县级市与县域,在分析黑龙江整体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空间分异格局时难免存在偏颇; 此外,受数据限制,部分更能凸显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指标未选取,导致测算12个地级市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时仍存在一定误差; 该研究下一步将以县级市和县域为研究单元,分别对黑龙江哈大齐沿线城市密集区、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的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及两两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对比研究。

[1] 宋成舜, 谈兵,韩冰华,等.基于变异系数TOPSIS法的土地利用效益测度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水土保持研究, 2015, 22(1): 286~291

[2] 张荣天, 焦华富.泛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化.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4, 30(6): 75~81

[3] 王国刚, 刘彦随,方方.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测度及空间分异.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4): 649~656

[4] 吴静, 孙金金.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耦合关系研究——以吉林省为例.湖北农业科学, 2016, 55(11): 2975~2979

[5] 柏东亮, 王颖,王树涛,等.廊坊市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关系.水土保持通报, 2015, 35(3): 278~282

[6] 韩德军, 朱道林.贵州省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分析.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15): 1~8

[7] 张文忠, 王传胜,吕昕,等.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耦合关系.地理学报, 2003, 58(5): 677~685

[8] 周卫东, 孙鹏举,刘学录.临夏州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0(2): 210~215

[9] 史坤博, 杨永春,张伟芳,等.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干旱区研究, 2016, 33(3): 655~663

[10]左乃先, 白永平,左京平,等.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陕甘宁27个城市为例.水土保持研究, 2015, 22(6): 267~272,278

[11]李冠英, 张建新,刘培学,等.南京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1): 130~134

[12]王伟娜, 宋戈,孙丽娜.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水土保持研究, 2012, 19(2): 116~120

[13]张光宏, 马艳.城郊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动态耦合关系——以武汉市远城区为例.农业技术经济, 2014,(11): 14~20

[14]赵凯, 赵强军.西安市土地利用协调性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 34(3): 49~54

[15]刘海楠, 王德起,周霞.土地整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基于改进的存量-流量模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2): 23~28

[16]仇娟东, 赵景峰,吴建树.基于耦合关系的中国区域土地利用效益水平测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1): 103~111

[17]张小娟, 高敏华,郭兴芬.库尔勒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11): 25~28

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LAND USE BENEFI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uang Li,Bi Mingyan,Han B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0,China)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evaluation system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measured the economic - social - ecological benefits of land use combined with the entropy value of variation coefficient and comprehensive right verification method, and divided the coupling phase and coordination type based 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overall benefit of land utilization in the southwe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east,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were first in Daqing and Harbin, while the ecological benefit in Heihe was the highest;(2) the coupling strength between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 was greater than that betwee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 the benefit of economy and ecology was the lowest;(3)The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 coordination degree in southwes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east, the land use benefit in Harbin and Daqing was in the coordination state, but the other cities were in disorder.

land use economy;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coupling degree; coordination degree; spatial patter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1104

2015-11-29

黄鹂(1987—),女,黑龙江铁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设计。Email: 511867794@qq.com

*资助项目:齐齐哈尔市科技局“大数据下齐齐哈尔市劳动湖慢行交通走廊建设研究”(RKX-201504)

F301.2

A

1005-9121[2016]11-0020-09

猜你喜欢

耦合度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漫谈生态效益特性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好刊社会效益高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合并高校耦合度测评模型的构建
钱学森图书馆建馆四年注重社会效益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浅析建筑节能的社会效益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