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难点,助力校本课程开发

2016-03-18李建光

教育界·中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育部门师范院校校本

李建光

【摘要】“校本课程”要想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跨越,必须使师范院校肩负起师资力量的初次培训,必须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尽力推动,必须让各个学校从时间、制度、教材等方面予以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出现满园春色关不住的动人景象,才能让不同学校特有的课程面貌鲜活起来。

【关键词】校本课程难点破解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在众多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还是应当看到,校本课程始终面临着一些重要的、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得到破解,校本课程工作在现有基础上再次实现跨越,并面向更广大的地区全面展开,就会产生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如果着重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校本课程建设一定会有更加迅猛的发展。

一、 师范院校应当切实肩负校本课程课程责任

师范院校培养未来的教师,他们在师范院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自然会在成为教师之后,产生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手段,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并达到相应的教育教学目标。国家课程纲要颁布多年,关于三级课程的要求自不待言。但是师范院校对于三级课程的每一级的重视程度是否能够一致,还得打一个问号。尤其是对于校本课程,如果在师范院校没有得到重视,那么更加难以在学校去进行研究开发。为什么?首先,校本课程区别于国家课程的重要一点是,它是需要学校组织教师自行研究开发的。长期以来,我国教师习惯于拿设计完整的国家课程直接进行教学,他们不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而只是实施者。他们往往可能去研究教材这样设计的好处在哪里,研究如何更好地实施教材以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但是他们不必去研究如何改变国家课程,不必去研究自身如何设计课程。那么,如果我们师范院校培养的只是熟悉了教材教法的学生,只是熟悉了某一门国家课程的学生,那么这些学生在未来也只能以“用自己的方式爱你”。对于自行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他们一定有着强烈的不适应性,从内心讲,可能是排斥的。其次,师范院校重要的不仅仅是教给了学生什么知识或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在学生最初教育思想的建构中,校本课程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理念不可能直接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们接受的教育思想理应是最先进的,但是实际上在进入学校之后,其思想可能还跟不上已经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有所认识的教师们。

在基层学校,校长、老师们自觉探索和实践校本课程,形成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实践案例。广大教育专家、学者在对学校实践进行学术引领的同时,也深入学校一线,汲取实践中带来的丰富营养,撰写出一批关于校本课程的论著。师范院校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认真遴选可以充当校本课程教学教材的著作。

几乎每所师范院校也都拥有着自己的实践基地——基层学校,这是研究校本课程的主阵地。完全可以通过对本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实践进行研究,形成更加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教学资源。这样,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已经接触了解到本地区一些优秀的校本课程案例,这对于他们今后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等等具有更加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校本课程虽然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是《国家课程设置标准》早已经明确了它所占的比重较小。因此,师范院校鉴于本校课程设置的种种考虑,既可以将其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也可以将其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机地融合。总之,达到开设课程的目的,使学生跟学习其他课程一样,对为何研发校本课程和如何研发校本课程具备一定的认识,远远要大于一无所知。

二、 地方教育部门应当着力推动校本课程建设

目前,一批优质学校已经迈向教育改革深水区,进行以学生为本,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课程改革探索。但是,我们打开一些地市的教育网站,也能发现关于校本课程的文件、工作通知在一学年数百个文件、通知中几乎不能寻找到踪影,可见地方教育部门对《地方课程管理指南》等文件精神没有吃透,贯彻落实没有到位,所做的相关工作微乎其微,三级课程仍旧体现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态势。

《地方课程管理指南》指出,地方教育部门制定本地区课程方案时,要将校本课程的实施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做出整体规划,坚持分类指导”,“努力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空间和条件”……“要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和优化各种课程资源,加强基地建设”……“要利用典型,对学校进行指导”。

按照上述要求,部分教育部门在顶层设计、服务指导、基地建设、学习典型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还不够。

没有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自然就没有对整个地区课程资源的综合分析;没有顶层设计,自然就没有校本课程实施的政策扶持、师资调整、资源协调等等;没有服务指导,只能造成本地各学校依靠自身有限力量,各自为战,也必然注定了要走不少弯路,才能艰难地完成一些探索;没有进行基地建设,各学校课程特色就不能彰显,效应就无法扩大;不组织学习典型,就无法在本地区形成大家都来搞好三级课程建设的热潮。

下面就几个常见的基本问题,谈谈笔者对地方教育部门如何推动校本课程建设的粗浅认识。

1. 校本课程的具体开设时间。国家课程必须开齐开足,不得挤占,这是我们都清楚的基本要求。但事实上有很多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时,并没有依法办学,有的从国家课程课时里每节课拿走5分钟,凑出校本课程时间;有的地区地方课程为了完成“某某进课程”的任务,把法制、京剧、安全、心理健康等等一股脑儿塞进来,使得校本课程的时间基本失去,学校转而被迫挤占国家课程时间。地方教育部门应当将校本课程时间与地方课程时间进行统整,在保证不挤占国家课程的前提下,给予校本课程实施的“空间和条件”。

2. 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地方课程指南》提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校本课程审议制度”,这一要求在很多地区还没有得到认真地贯彻落实。没有审议制度,校本课程从它诞生起就会落下病根: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地域文化是否有所融合,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是否借助了教师资源的优势,校本课程开发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选择等等,这些问题基层学校有没有解决?我们宁愿相信基层学校有这样的前瞻性和研究力。没有审议制度,我们就无从得知各类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是否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课程标准的下限没有规定好,就可能造成部分孩子学习会很吃力,产生畏难情绪;也可能造成部分孩子轻易达到教学目标,从而对课程重要性比较轻视。

3. 校本教材。为了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从课程数量和类别上讲,总是在人员、经费许可的范围内追求越多越好。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如果要为每一位孩子提供教材,经济负担之重不言而喻。这方面,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不能提到校本课程就是进行简单的校本教材评比之类的活动。围绕校本教材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其一,有必要组织区域内所有教师认识“教材”概念的严肃性,认识其编制、审定、印刷、出版等有着严格的权限区别和要求。其二,可以围绕校本教材的循环使用进行研究,以节省学校开支,使学校可以把经费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其他方面去,如材料购买、培训等等。对部分优秀的、典型的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印、审定及出版,可以予以适当的经费支持。其三,鼓励学校编制教材时以电子教材、电子资源包的形式出现。校本教材不同于国家教材的稳定性,它可以在较短周期内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调整,在这样的情况下,纸质教材的浪费性就会增强,因此要鼓励编制电子教材等等,同时根据电子教材保存的易变性、改动的随意性,加强管理方面的针对性指导。

校本课程研发实施工作,需要学校努力探索,创新举措,更需要来自师范院校的有力支持和地方教育部门的切实管理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出现满园春色关不住的动人景象,才能让不同学校特有的课程面貌鲜活起来,才能让少年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得到更大的体现。

猜你喜欢

教育部门师范院校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浅谈内部控制在教育部门财物管理中的重要性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创新策略分析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