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体”到“合伙”
2016-03-18沈曙
沈曙
【摘要】当小组合作学习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我们课堂组织的重要形式时,教师如何介入显得很重要。本文通过一则真实案例的阐述与反思,指出成功的合作学习,教师应当改变以往师与生的“分体”关系,转而做学生学习的“合伙人”,放下身段,真正把自己也当成知识的探究者,和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起投入学习,实现真实平等的“合伙”学习交往的关系。
【关键词】小组合作“分体”到“合伙”设身处地不动声色
近来,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执教者们的青睐。于是,在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一课时,在主要环节设计中,我也主要采用了小组活动的形式,以下是课堂上两个真实的片断:
[片断一]:
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时的对话。
师:你验证了什么?
生:我验证了长方形边的特征。
师:你是用量的办法的吧,你就量了两条边吗?(一组邻边)
生:是啊,长方形不是对边相等吗?
(哦!原来学生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又反过来把要验证的结论当成了验证时所用的定论。其实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验证啊)
[片断二]:
小组活动后大组汇报时的情况。
师: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来验证正方形四边相等的?
生:我是折的。
师:怎么折的呢?你能上来展示一下吗?(生拿着纸片怯怯地走上来。)
生:我就这样折。(他把正方形纸沿对角对折,折成了一个大三角形)
师:这样折说明什么了呢?
生:说明它们一样了。(他用手指着一组重合的边)。
师:可是你这样只证明了一组邻边相等,不是四边相等,想想是否要继续折折?
生:那我就这样。(他把正方形展开,又沿另两个对角对折)
师:这样说明什么呢?
生:这两条边一样。(又像刚才一样,手指一组重合的边)
师:(估计再往下学生也不会再推想出了,就引导学生观察)你们看,这样折一组邻边相等,这样折,换一组邻边相等,就说明这些边全相等。所以就是——(生齐答:四边相等)
这是一个艰涩的汇报过程,因为考虑时间的关系,我在前面急出了一身汗,效果显然不好,推算的过程估计没多少人真正听懂,反正学生也就糊里糊涂认定正方形就是四边相等的了,多少让人感觉有些无奈。课后我仔细研究了教参,发现在这一节课的教学建议中用了若干个“引导”“充分感知”的字样,“引导学生观察,充分感知”“引导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引导学生适当整理”,这说明事实上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时的确需要老师的扶助,小组合作学习并不等于老师完全放手。
在今天这种云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元,教师不再拥有知识的霸权,反而和学生一样,更多是一种学习者的身份,即使是在课堂上,也根本没有教师最完美地掌握了知识这种说法,只是仅仅代表着你比学生早一点知道了这些知识而已。所以,课堂学习中,老师应该做学生学习的“合伙人”,放下身段,把自己也当成知识的探究者,和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起投入学习。
一、 设身处地:和学生一起感知
虽说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极其熟悉,但其实他们只是整体感知,整个囫囵的感觉,认为看上去像长方形就是长方形,像正方形就是正方形。事实上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征也只是一种模糊的表象,根本没有具体而清晰的认识。所以小组验证结论前的充分感知显得特别重要。这种感知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观察图片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存在上,更应该有意识地和学生一起观察它们的边、它们的角,和学生一起用手去摸一摸,用身体去碰触它们的边和角,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上来,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思想上作好定位。
二、 不动声色:带学生主动探究
三年级小组活动学习其实刚成模型,活动时的指导有必要格外细腻一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及时去接收来自于学生的信息。比如看到学生手忙脚乱,一会儿拿这个一会儿拿那个,这就说明他们思路很乱,还没想好从哪开始,这时候就要帮助他们确立研究程序,指导他们拿出先要研究的图形,先研究边再研究角,想好用什么方法,谁来操作等等。比如看到学生拿着一个长方形已经用尺量好了一组邻边的长度,就要及时引导它们应该根据测量的数据总结得出的结论,发现不足,及时更正。而且,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会用这种学习方法则是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实例慢慢培养训练的,对孩子的能力不能过分高估。
比如在片断一中,教师的语气都是居高临下的,而且只是询问了孩子研究的情况,但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老师的帮助。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时,也出现了这个问题,但我改变了处理方法。
师:你验证了什么?
生:我验证了长方形边的特征。
师:你是用量的办法的吧,你就量了两条边吗?(一组相邻边)
生:是啊,长方形不是对边相等吗?
师:(很感兴趣,拿起尺子也来体验一下,一边量一边自言自语)长方形有四条边,现在我也要用尺来量一量,验证它们是不是对边相等。咦?什么是对边呢?
生:抢着指出了两组对边。
师:我先量一组对边,这条边是五厘米,再量另一条边,也是五厘米,你们说,我这样量对吗?
生:对的对的,老师,还有一组呢!也要量一量的。
师:那么,刚才你们……
生:刚才我们量得不完整的,快,我们再来量一量。
课上,我把自己当成了学生,让他们感觉老师是一个可以随时交流的真实的个体,而我也体会理解他们的能力有限,不动声色和他们合伙研究,无形中纠正了错误的验证方法,让他们毫无压力地主动积极地完成了自主探究的任务。
三、 搭桥引路:助学生交流汇报
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汇报展示是一个难点,如果组织不好,则前面再成功的学习也会功亏一篑。但是三年级的孩子毕竟还小,汇报时如果只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验证的?这就等于给了学生一个很大的筐子,他们当然只知道什么东西都往里扔,结果就是乱七八糟一锅粥。所以问题的筐子要小一点,让他们分类把答案投入相对应的筐子中,这筐子其实也就是“思维的筐子”,分开来顿时显得清晰明了。所以后来的课上,我在交流汇报时设计了一张合作学习的交流汇报单,安排了这样的三步阶梯问:
1. 你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2. 怎么量?怎么折?你这样做是为了证明哪一点?(每种方法要求学生上台来展示)
3. 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名称。(大声齐读特征)
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显著,有了汇报交流单的指引,学生对于怎么回答心中有数了,他们思路清晰,表达完整,没有出现片断二中的一问一答繁琐僵化的场面,老师只做偶尔的点拨,除了在旁边为他们表扬喝彩,更多时间和底下同学一起倾听,然后在分享后和学生一起质疑。
有意识地从“分体”到“合伙”,是一种观念的彻底转变。一个有细腻情感但不一定完美的老师与一群同样的细腻情感也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摒弃老师与学生这种冷冰冰的“分体”关系,实现真实平等的“合伙”学习交往的关系,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最大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