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在麻醉患者恢复中的应用

2016-03-17刘乃真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7期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应用

刘乃真

【摘要】 目的 探究对麻醉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186例手术麻醉患者, 按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93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研究组结合预见性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 研究组的麻醉不良反应、留室时间均少于研究组(P<0.05);出室时, 研究组的麻醉恢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麻醉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 能够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 提高患者后续的治疗质量, 值得临床普及与运用。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麻醉患者;应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168

由于麻醉药物的持续作用, 麻醉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 包括对呼吸功能及循环功能的破坏影响, 因此, 对患者实施麻醉的预见性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术后恢复直接影响着疾病预后情况, 但由于伤口疼痛、恶心、呕吐、寒战等不良反应, 临床中该病的预后并不理想。为了改善此种现象, 本院开始试行对麻醉患者的预见性护理,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预见性护理能够使护理人员的临床思维得到提高,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患者存在的相关问题。现以本院2011年3~11月手术后的麻醉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93例结合预见性护理, 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186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11年3~11月手术的麻醉患者。按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93例。对照组中男49例, 女44例, 年龄20~66岁, 平均年龄(44.3±7.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25例, 中学文化49例, 大学及以上文化19例。研究组中男50例, 女43例, 年龄20~67岁, 平均年龄(44.9±7.4)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26例, 中学文化50例, 大学及以上文化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手术后采取去枕平卧位6 h, 并密切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状况, 波动较大时应及时通知医师。研究组:首先对患者实施麻醉恢复的评分。①以评估表为资料, 对患者评分较低的项目进行加强改善, 分析思考原因, 并给予针对性护理。②针对患者实施的手术及疾病状况, 结合临床知识与经验, 预见性的判断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并据此进行预防措施。③对逐渐苏醒的患者进行情绪上的安抚, 诱导患者说出自身的不适, 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1. 3 观察指标 探究两组患者经护理后恶心呕吐、苏醒延迟、寒战、心率异常等不良反应情况。采用Aldrete评分[1], 通过评估患者的活动、意识状态、循环、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5项指标了解患者入室和出室时的恢复情况, 各项指标以0~2分方式计分, 评分越高, 显示患者恢复状况越好。同时记录患者的留室观察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良反应 经护理后, 研究组的麻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患者麻醉恢复评分及留室时间 麻醉恢复评分:研究组入室(2.2±1.8)分, 出室(7.5±1.3)分, 对照组入室(2.5±0.9)分, 出室(6.4±1.8)分, 两组患者出室时的麻醉恢复评分均明显提高, 但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留室时间为(77.5±22.5)min,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18.3±30.5)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381, P<0.05)。

3 讨论

预见性护理是指根据某种特定的疾病, 有针对性的预防与制止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不良反应或潜在的护理风险, 是建立在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基础上的一种优质护理, 以提高患者的预后为目标, 帮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 护理人员提高预见性的意识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内涵及水平, 使护理质量得到质的提升[2]。麻醉后的恢复情况直接影响了疾病的转归, 因此需要护理人员通过分析判断现在或潜在的危险做出相对的护理措施, 规避了风险的存在, 提高治愈率[3]。

有研究显示, 对麻醉后的患者实施有效地预见性护理, 能够明显缩短患者苏醒的时间, 降低其发生恶心、呕吐、头晕的现象, 使后续的治疗依从性得到增加, 减少医患纠纷。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经护理后, 研究组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 同时其留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并且出室后研究组麻醉恢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说明出室时实验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相比于对照组明显要好, 因此通过对患者的评估与判断, 能够有效地总结出护理的不足, 并针对此进行加强与弥补, 有效地提高了护理的质量, 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心理上的鼓励与支持能够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从而使治疗依从性得到提高, 增加后续治疗的配合程度, 减少留室时间, 提高出室时患者的生理功能, 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一致[4]。

综上所述, 预见性护理的实施, 能够明显的降低手术麻醉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了患者的预后, 值得临床普及与运用。

参考文献

[1] 闫旭明, 刘志英, 邱银燕, 等.麻醉恢复评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麻醉病人恢复中的应用.护理研究, 2014, 28(1):75-76.

[2] 刘汉玉, 吴晓珂, 李文国, 等.老年病人留置导尿的预见性护理. 全科护理, 2011, 9(2):146.

[3] 朱琼芳, 黄毓婵, 吴施惠, 等.全身麻醉病人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麻醉苏醒期护理.全科护理, 2012, 10(20):1883.

[4] 赵柏松, 孟凌新. 人性化护理在麻醉恢复室病人中的应用. 护理研究, 2013, 27(8):745-746.

[收稿日期:2015-10-10]

猜你喜欢

预见性护理应用
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围术期的应用分析
预见性护理在肿瘤化疗深静脉导管堵塞中的效果
肝硬化腹水合并重度水肿患者压疮的预见性护理分析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宫腔镜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
昏迷患者院前急救及护理要点探析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