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士论“秦”

2016-03-17

藏天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篆书篆刻书法



博士论“秦”

杜 浩(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副研究员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时间概念引入篆书的书写是一场革命,我们所熟知的“隶变”以及后来魏晋时期通常意义上行草书的诞生,无一不是强调时间性的前提下得以完成并赋予其合法性,然后被广泛认知的。

对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不同态度以及侧重正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古文字(篆书)以“六书”的法则作为约束,在空间上无法轻易为书法家所解构。“隶变”而后,笔画形态有粗细到倾斜,通过时间因素的介入非常容易地将原本秩序井然的结构打散。时间性因素无疑成为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后书法”时代的催化剂。

秦以后历史上以篆书而名的人并不多,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为后人所称道,也并没有突破李斯所建构的标准篆书范式,再到后来,明清时期有不少兼通篆、隶者如邓石如等人,将隶书笔画的某些形态揉入篆书的写法中,使其有了时间顺序上的书写感。其后便少有人沿着此条路径前行。

从笔画形态入手转化到另一种书体的书写中,秦兄良静的成功无疑是这样一条途径。

他的篆书从许多笔画形态上来看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篆书,有些像隶书,有些像楷书,有的还像行草。用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汇“解构”,解构被现代西方社会的哲学和艺术广泛使用,意在消解已经逐步被前人建立的旧有的秩序。在书法史的图形图像几乎被用尽的前提下,脱出自己的面貌,是许多当代书法家关注的重点,良静兄的探索成为一条很好的路径,从这一点上来讲他也成为研究当代书法创作模式的一个优秀的个案。

邱才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在“二王”书风弥漫,且风格趋同的当下书坛,对于传统资源的独到发掘,以及基于个人心性的创造性转化,成为出奇制胜的重要法门。秦良静独具面目的书法和篆刻正是通过以上方式,显示了他对于传统的清醒认识,以及卓越的创造力,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简牍帛书发现百余年来,虽不乏以之为取法资源的书家,但或得稳健之貌,却失之于板滞;或得奇肆之意,却失之于放纵。秦良静书法,多以当今书家较少涉猎之楚地简牍帛书为根底,融篆书、隶书于一炉,既有篆书形体、又有隶书笔意。点画结构之间常见奇肆诡谲,而笔法章法之间却不乏细致经营。细思之,前者可能基于楚、黔两地地理相连,文脉相通之故,而后者,或与良静多年修习之军人素养相关也。其楷书,得明人祝允明、文徵明风致,进而远绍魏晋,其笔法中的简牍隶书意味,则非无缘得见这些材料的祝、文辈所能想见矣。因此,以良静兄的才情与见识,其勇猛精进,是不难预见的。

《隶书——东晋王羲之“兰亭序”摘句。》

金美兰(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国韩人美术协会副主席)

秦良静与书艺公社曾经策划书法展览,我是作者之一,通过看他的作品,感觉很有想法和创意。一看到秦良静的字就能看出来有扎实的功夫,作品整体古雅劲健,可贵的是他的这种功夫不是死功夫,是不断吸收传统和当代营养的活功夫,能够触类旁通,化为己有。

秦良静的字是入古的。不入古就没有传统,入古不够深就不能出新,不能出新就没有自我。单就行草这一块,有部分作品就大量吸收了不少秦帛汉简的特色,比如正方形的处理,左下为锐角,右上为圆中带方的大弧。又比如小楷,雅致不乏灵动,也是超越了某家某代的影象,有些甚至夹杂融合了古隶、隶楷的写法。可以看出他在汲取古代营养的同时,密切关注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和学术前沿,把自己置身于与古今人双向对话的高度。

秦良静的字是有骨气的。他的篆书和古玺印,甚至小楷和画都透露出细劲的力度,骨力洞达,瘦硬通神。尤其是其中突出的主笔划,犹如长枪大戟,很有“杀”气,这也是很奇特的。

秦良静的字是有个人特色的。通过独特的结构把开合、动静处理得很到位,用精致细腻的笔触却能表现出凌厉的姿态,可以看出他特有的审美取向在引导他不断地朝着目标前行。“秦风”会很大、很远。

顾 静(贵州师大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

1997年,我初登讲台,良静成为大学新生,青春少年,风华正茂。近二十年来,我远远地望着良静步步前行,将对艺术的狂热痴迷,渐行为游刃有余地徜徉其间,其中付出的辛劳更有同道人深知。

如今良静的书法艺术独具面貌,风格显然,戴明贤先生曾评价秦良静的书法“美学追求的自觉意识特别强烈”。我想这亦是源于良静良好、扎实的美术基础的奠定,无论写意还是工笔,良静都曾有着不凡的表现。在种种潜移默化的艺术滋养下,良静的书法恣意纵横,精于构成摆布,形成了浪漫而别致的书法样式。

言为心声,书心画也。良静笔耕不辍,努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我的声韵。

吴 鹏(南京艺术学院博士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良静兄原学美术出身,以工笔花鸟见长,说起来,我们还是贵州师大校友,但因我专业是历史学,所以早先与良静并无交集。直到十年前,我开始转向书法研究与创作,与省内外学者书家多所交流切磋,我算是进入了“圈子”,与良静也才逐渐相识,其后大家无所不谈,同声相应,同道互引,彼此自知。

然在我看来,在佩服良静作品获得无数奖项的同时,我更重其对篆刻创作的执着与新变。历代印人皆以秦汉印章为宗,良静亦如此。然其初学篆刻,并无师授,而以古为师,与古为徒,摩古印之象,穷刀笔之技,一任天机,日习数方,积有小成。后广交同好良友,转益多师,以他法化我法,竟如疱丁之解牛,得心应手,砉然无碍。由是入法门而窥堂奥,多为世人所知,成就斐然。但良静并不以此自矜,又变秦汉古法,兼融清人印风,以律动变沉稳,以飘逸兼古拙,不斤斤于模拟之工,而放任刀笔之流畅使转,乐得金石之醇道雅味,故能独出机杼,尽显胸襟。

晚清文化名家俞樾先生曾言:“后人事事不如古人,而刻印一事转以后人为胜。”揆乎印史,可知此说良是。秦汉时期,有专门的“印工”,专事印章制作,严格说来,他们只是一种匠人身份。及至唐宋,印章渐渐介入书画收藏之中,印章的文人性亦因之初显。元时,石质印材的使用,文人便于操刀,于是文人篆刻始兴,印章也作为文人书画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至明代,文人篆刻大盛,其脉再由清之衍发,至今光大,未见式微。是故,印章虽小,却是文人身份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俞樾所言后之胜古,乃据于其当下文化生态使然,若今较之,良静其庶乎。

道器之间,互依共生。印章一艺,于方寸之间,见气象万千。篆刻已然成为良静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一方精神家园,蕴涵其生命的体验与观念的灌注,静以观之,其文化意义正在于兹,也成就其艺术生命的独特存在。

《隶书-见贤思齐》

谢安辉(四川大学博士)

1997年,良静兄还在贵州师大读书,我在县城上中师,爱好书法的因缘,我从报上获得邱世鸿先生的联系地址并写信求教,缘邱先生而笔识良静兄。晤面之前,我无数次书信求教于他,算是未见面的熟人。那时他写李阳冰《城隍庙碑》,篆刻师法汉印也相当了得,给我回信用的是“良静专用笺”,我好生羡慕。后来,他毕业入伍,邱世鸿先生调去南京,我回乡下教书,音信渐疏。

与良静兄见面,已是七年后我到贵阳读书的时候了,后来逐渐熟稔。良静兄是颇有创新意识的书家,取法的敏锐性是年轻一辈的佼佼者。他的篆书初法“二李”,法度精谨,后来多方涉猎,得力于晋唐墓志盖的篆书体势,形成隽美飘逸的个人篆书风格。墓志盖题耑书体并非篆书之大统,常人以为其多装饰元素不可法,他则缘其道而求之,以“二李”法度铺成其体,结字缜密,骨力洞达。以此为源,发而为篆刻和其他书体则无不可观,其小楷独辟畦径,融入汉简笔意,干净利落,不失性情。良静兄所学专业是国画,功夫本就了得,书法篆刻亦成绩斐然,其人光明磊落,其书所向明确,假以时日定造佳境。

美酒河畔人家子弟多善饮,良静兄亦精此道,其善以酒之豪发为书之秀,兼用两极之至也。良静大我两岁,惜时写信都以师称,但他职业又不是教书的,见面时称老师故无错,再说他于我确有点津之恩,然良静兄每次都损之,言称兄弟为好。好在他刚过而立之年即为贵州省书协副主席,在私人场合称兄,专业场合称主席,也就颇为自然了。

陈阳静 (四川大学博士 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

书法的装饰性源于因形见义的象形基础,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金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富于装饰的书写,如楚简、兵器铭文等。秦统一后,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对六国文字进行了省改,形成了小篆的固定写法。

汉承秦制,小篆是重要的应用文字之一,东汉以后才逐渐被隶书取代,但在许多特殊的重要场合仍然被使用,两汉对小篆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期。书迹遗存主要有:碑刻、碑额、墓志盖、铜器铭文、砖文和瓦当、墨迹等。其中,碑额、墓志盖篆书,风格迥异,整体布局因势利导,随形布势;结字或长或扁、或方或圆,互相穿插,活脱多姿,体现了书写性与装饰性。

书写性也是书法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征,书写的意趣跃然于纸,感受于心。因此,我们在讨论书法的装饰性时,其前提必然是书写性。秦良静先生深谙此理,从他的作品中可见其对古代经典深刻把握的同时,在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上,孜孜以求。

在复古风盛行的当今书坛,秦良静先生的作品面貌尤为迥异。他的篆书作品,深受碑额志盖的影响,篆隶相杂,以隶意解散某些篆体结构,又增加随意性的笔趣,体势开张而兼以圆转,并强调隶法,气魄雄大且有野逸之趣。他的隶、行、草、楷书都是在以篆为基的审美范式中展开,其书锋锐流丽,姿态炯娜。

《小楷-咏鹤诗三首》

崔祖菁(南京艺术学院博士)

贵州好山水,每遗憾足迹未曾至,其间美景常在想象中。今见秦良静先生之书画印学,可想黔地虽偏,亦不乏人文荟萃,良静当是其中佼佼者也。

军人尚武,似与文艺日东月西,作为职业军人,良静却是书、画、印具擅之佳士,可谓文武双全。

当今之书坛、印坛、画坛,热闹非常,然陈词滥调者多,集大成者少;刻意创新者多,独树一帜者少;尚异好奇者多,真风流者少;随波逐浪者多,静心涵泳者少。究其缘故,非惟不才,罪在急功近利也。良静与书、与画、与印,既无稻粱之谋划,又有少年得志之根基,加之静心修道,正与“无意于佳乃”暗合。如此成就,固不足怪。

良静之书画印,奖项众多,成就斐然,时誉极高,观者亦当与余一同嘘唏赞叹。诸家评述,已尽其妙,间有所议论者,不过日月之蚀、大圭之瑕,不必复言之。然于此,我却不嫌再加赘言,实乃藉以探讨艺人及艺事,以为当今创作之省思。

自古名家,无不为创新者。有胆无略、有略无胆,皆不足以成事。一意临倣,乱真无过假迹,是为无胆;一意创新,无据却成野狐,是为无略,此皆识者所不取。古今之人皆有患得患失之心,古人惧不得古;今人怕不时髦。古之创新者陶醉于古人,今之创新者陶醉于今人,所谓的“若留心于所不当留,枉费一生力气。”由良静艺术道路观之,其创新可谓有胆有略也。

古之大成者,无不为天资卓绝者。天资可以助人,亦可以毁人。书法变幻,非聪颖者不能悟;忸怩之态,非愚钝者所能为。愚钝之辈老实从矩,机敏之徒尚异好奇。天赋误人耶?非天资之过,不学故也,所谓的“苟无是学,即勿恃才,恃才之过,逾于无学。”不学而变,宁不变。良静于此,可谓既有才华,又济之以学也。

天赋是资本,学问是动力,功用可以前行,然皆不过有限资源,如何走得更远?

余尝读张岱《夜航船序》,令人忍俊不禁。张岱云其家乡小子无不读书,《性理》、《纲鉴》皆能烂熟,然皆为百工贱业者。张前辈刮目之余,称此类学问宏富者为“两脚书厨”,言下之意,行之不远,但少智慧翅膀之故耳。由是观之,“识”最为重要。艺为一途,其理亦同。古人云“书如其人”,最后者人而已,可谓长路漫漫。翅膀与双脚孰轻孰重,不言自明矣。

良静与余皆同好印学,望尘之余,由衷赞叹,并祝快马加鞭。

隶书——《佛法龙华联》

《小楷——古代美文》

《意象山水》

猜你喜欢

篆书篆刻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篆刻
书法欣赏
清代篆书第一人
——钱坫
瑩波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