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中的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6-03-17跃,陈

关键词:顶岗实习学前教育困境

戴 跃,陈 群

(1.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安徽 合肥230011;2.合肥工业大学 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09)



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中的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戴跃1,陈群2

(1.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安徽 合肥230011;2.合肥工业大学 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09)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顶岗实习是近年结合社会与学生发展需求,形成的一种“做中学”实践形式,学生承担教师基本职责,完成教师常规工作。在实施中由于管理者价值取向的偏差,学生被置于“重做轻学”境地,造成多重教育困境:缺乏角色认同造成学生行为选择缺乏规范;工作中的互动关系不明确,学生实习中缺乏必要、稳定的支持;学生缺乏专注学习与提升的心境;“硬着陆”挫伤学生职业自信心。要确保“顶岗实习”的有效性,需回归“人才培育”中心,建立校—园合作的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关键词:顶岗实习;学前教育;困境;对策

专业实习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职前教育阶段学生获得实践经验、顺利从“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实习环节的设立,是以“做中学”为理论基础,是对中国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中“知行合一”观所做的发展性阐释;同时也是以“合作教育”理念为依托,追求校内外的指导合力。专业实习自建国初期至今,始终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人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功能认识的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获得了极大发展与完善,专业实习在内容、形式和管理上也有所创新与发展。

顶岗实习是近年教育改革在工学结合上寻求突破、在组织形式上对专业实习的拓展,这一模式最早可追溯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学前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前期见习、实习的基础上,到幼儿园承担教师基本职责,完成教师常规工作的实践过程。从教育专业早期顶岗实习实施情况来看,主要有:“烟台市教育部门与鲁东大学2005年合作实施的‘顶岗实习,免费培训’教师教育模式、河北师范大学 2005年的‘3.5+0.5’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化解农村教育“人才荒”,寻求教师培养和服务社会的统一。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在社会转型期,力求在社会需求与教师培养两方面寻求平衡与契合的一种新举措。此后,《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学前专业的顶岗实习与传统的专业实习最大的区别体现在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与一般职业人一样的工作”147,顶岗的特点使得学生的角色身份与职责发生了改变,即他们是以教师的身份完成教师职责内的工作。也正是这种状态的改变,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管理主体在价值取向上的冲突,给实习主体造成了多重困境。

一、顶岗实习中根本性价值取向的偏差分析

对于学前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不同的管理主体间存在着价值取向的差异、博弈与取舍。目前最根本性的价值冲突在于:顶岗的学生应该独立担当教师职责还是在学习中尝试着担当教师职责,换句话说,是重“做”还是重“学”?

尽管高职院校在学前专业学生专业顶岗实习安排中是秉承“实践育人、提升素质”的宗旨,期望通过“做中学”,在操作层面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方面获得实训,为入职打好基础。但这一理想化的价值定位,遇到现实问题,很容易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现实中“顶岗实习”很容易变成“顶岗上班”,学生直面“做”的重压而缺乏“学”的机会。

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造成价值取向偏差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在就业压力面前,高职院校在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选择上处于被动的状态,校方多扮演“组织协调”的角色。在“双向选择”的语境下,园方与学生是谈判的主角,校方多处于失语状态。学生实习单位选择多受控于用人单位的需求,而这些用人单位是否具有规范的管理、合格的培训师资则很难掌控。一些教师严重缺乏的民办园、新开园等因具有提供工作岗位的可能性,更易被学生选中。学生在这些园的顶岗实习恰恰面临着重“做”缺“学”的问题。第二,实习生除学籍尚在学校,其他方面在顶岗实习阶段基本上都移交给了幼儿园。专业成长方面,校方虽然有类似“双导师”的指导设计,但由于校方辅导员或指导老师与实习生在人数上的比例悬殊,指导被迫采用“慰问+快闪”的方式,很难提供系统、深入的指导。而不少幼儿园招募顶岗实习生,就是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学生招来直接上岗,得不到有效的指导与帮助。第三,从顶岗实习培养目标、内容与要求来看,人才培养目标常停留在宏观层面,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实习内容也缺乏严格的规定,过于宽泛;考核的标准过于单一,仅限于园方的评价意见。这使得学生的顶岗实习容易陷入盲目的“做”,用“做”代替“学”,忽视了 “做中学”的本质。现实中的价值取向重“做”轻“学”的偏差,引发一系列问题:实习生是学生身份还是教师身份?实习生与本班教师之间是师徒关系还是同事关系?这些问题,对于尚未正式入职的学生来说,构成了一个个教育困境。

二、价值取向偏差引发的教育困境及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的顶岗实习管理中出现的价值取向偏差,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已经被一些研究者所关注,李照会的研究指出,由于学前专业的顶岗实习“缺少经验丰富的幼儿园老师给予指导,每天只是忙于各类琐碎、繁杂的班级事务,工作中遇到难题时难以解决,职业技能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失去实习的兴趣和动力,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147。在这些问题背后,是学生面临的多重教育困境。

困境一:角色认同冲突,行为选择缺乏规范。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个体通过承担身份地位和角色行为的职责而与更大的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起来。” 角色确立的同时,也规定了相应的职责与行为规范。顶岗实习的学生,有两种主要的角色身份选择性:学生与教师。在实习中他们更认同 “学生”的角色,这是一个事实性角色,这个角色意味其行为是以指导下的练习为主,对于可能出现的失误不承担主要责任。但在顶岗实习中,不少学生直接上岗,被要求以“教师”的角色身份去履行职责、面对家长,但实际获得的支持与报偿却不相匹配。由此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角色认同冲突,渴望学习技能不愿放弃“学生”角色但缺乏指导,难以承担“教师”角色却无法拒绝。在应然和实然的冲突中,实习生的行为选择会出现矛盾,出现缺乏规范的盲目或莽撞行为。以家长工作为例,实习生被要求以教师身份自信地与家长沟通,但实际上他们缺乏有效沟通策略与有效的帮助,更愿意扮演受指导、辅助性的角色,这种角色的冲突,在行为上会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很容易出现退缩或莽撞的行为。这不仅造成实习生的困惑,对幼儿园工作的开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困境二:工作中互动关系不明确,实习缺乏必要、稳定的支持。

班级是实习生工作的中心场所,实习生与本班园方老师的关系非常重要,同班教师是与其互动的重要他人。对一般实习而言,实习生与本班教师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师徒关系,实习生在园方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所有活动设计需经指导教师的审核通过才能实施,指导教师是班级工作的责任人。指导教师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提供示范与指导。而顶岗实习中,实习生直接顶替了教师的岗位,与本班教师之间缺乏明确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很多时候,顶岗实习生与本班老师的关系直接变成了同事关系,使得“指导”缺乏存在的合理性。正是在这种不明朗的状态下,园方教师也会忽视自己行为的示范性,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导致实习生受到不良示范的影响,对其今后入职的行为产生持久性负面影响。

困境三:学生心理安全度低,缺乏专注学习与提升的心境。

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幼儿园承担着教师的工作与职责,但实际的人事关系却并没有落实在幼儿园,尚处于待挑选状态,现实工作和未来去向并没有绝对的相关性。尽管实习生都抱着“在实践中多学一点、多积累一点”的想法,但繁琐的工作、匮乏的指导以及竞争的就业状态,使得他们在这一阶段心理安全度较低,干扰较多,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缺乏专注投入的心境,直接降低了实习的有效性。

困境四:“硬着陆”挫伤学生职业自信心。

顶岗实习变相为顶岗上班,使得实习原本的“过渡”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硬着陆”式的催促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挫伤职业自信。实习生由于经验不足、缺乏指导,会在实践中遭遇各种困难,小到组织幼儿活动无序无助,大到缺乏有效沟通引发家长的不满,等等。缺乏指导的放任“试误”,很多时候带给他们的是批评、指责甚至是彻底否定,这些都会使他们产生挫败感,容易让他们对幼教职业充满畏惧,对自己的职业胜任能力产生怀疑,最终会导致他们放弃幼教职业。

三、回归“人才培育”中心,建立校—园合作的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顶岗实习为学前专业实习生提供了更广阔、更自主的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让学前专业学生在入职前获得更有效的专业训练并提升职业道德水平,首先要解决的是价值取向问题:重“做”还是“学”?毫无疑问,当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造成事实上的有“做”无“学”,不仅会降低实习的有效性,更会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及《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从国家层面的宏观教育角度,在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做了原则性规定。在诸多要点中就包括了实践是为了育人、育人要重道德精神与能力这些基本价值取向。第一,“意见”突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在育人中的必然性,是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路径。第二,“意见”强调了“实践育人”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即是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与体系的,具有不可或缺性与不可替代性。第三,“意见”明确了“实践育人”的重点内容,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素质教育。第四,“意见”具体指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目标,包括“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因此,顶岗实习需回归人才培育的核心,从学前教育师资长足发展考虑,真正体现“做中学”的本质,实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原理——“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并指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在具体实施中,“合作教育” 是学校教育走出孤军奋战的困境所依托的教育理念,坚持共同责任理论,强调在学生教育方面,学校与幼儿园应该“保持紧密的联系,经常交换学生成长、学习和生活信息的资料,相互表达期望,彼此聆听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并采取适宜的行动策略。共同责任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对对方利益的承诺” 。高职院校与幼儿园两大管理主体要在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下,协同合作,为实习生搭建有力的支持体系,提升学生的顶岗实习对个体职业发展的有利性与有效性。

(一)协调发挥学校调控主体与幼儿园实施主体的作用

高职院校在学前师资培养的专业规格上有明确的设计与要求,所有的课程与实践活动均围绕培养目标设置与考核,实习环节同样是学校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校内完成的课程有所不同,顶岗实习还需要另一个实施主体——幼儿园的协助。在双主体管理系统中,存在着主次的辩证关系,即实习设计、监控以学校为主,学校是制定标准、指导与监督实施、评价实习结果的主体;幼儿园则是实习日常管理的主体,是具体落实目标的主体。

1.学校针将培养目标与顶岗实习的特点相结合,制定完善的教育管理规范

作为学生管理的责任主体,在顶岗实习的特殊阶段,学校应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规范,既包括校方负责人的管理任务与要求,也包括实习生顶岗期间的行为规范,同时对接纳实习生的幼儿园在管理责任上要有细致的要求,学校、学生与幼儿园之间并非只有一份简单的权责协议,还应该有一整套规范的管理规定。

2.学校对实习单位严格把关,实施“核心指标”达标的准入制

按照传统,学前专业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的方式获得一批在教育教学上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质园,确保实习生在园的见实习中获得规范的示范与指导,并形成积极的职业心态与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一习惯做法在顶岗实习中可得以延续,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其与实际情形并不完全匹配。在顶岗实习中,很多“非基地”幼儿园恰恰是最主要的招募实习生的主体。对于管理、师资、教育教学等多方面水平参差不齐的招募主体,学校应坚持“核心指标”达标的准入制。即对于一些尚处于发展中、需要招聘师资的幼儿园,在双向交流会等活动中,针对核心指标,校方应要求幼儿园提供相关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评审,达标的幼儿园获得准入的资格。这些核心指标主要从职业道德与专业指导两个方面考量幼儿园的指导水平,具体方面包括幼儿园现有师资的专业职称分布、教师流动率、教师工作职责、教师专业培训制度与实施等方面。通过这些指标的评价,判断幼儿园的指导能力与职业训练水平。学校需对所有申请参与人才招聘的幼儿园建立以“培养水平”为核心的档案并每年更新。

3.主动对实习生的反馈进行管理,并以此作为调整管理策略的依据

实习生是实习的主体,他们的需求与感受是学校获得反馈、调整管理策略的重要方面。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需要适当安排“返校日”,让实习生回到学校进行交流讨论,及时掌握他们的状况,一方面避免学生因受挫等原因出现极端行为,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感受有一个呼应,并为后续的实习工作做出有的放矢的调整。

(二)针对顶岗实习的特点,设立完善的实习目标、内容与评价指标

校方应从学生的专业性与职业道德发展等方面全面设计顶岗实习的目标,依据专业培养的基本目标,形成以能力、职业道德为核心的两大子目标体系。在子目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子目标的可操作性指标,最终形成两大指标体系。围绕两大指标体系,对顶岗实习的内容进一步做详细的规定,如教学实习属必选内容,可根据实习生所在的不同年龄班基本情况,规定实习生辅助教学、独立教学的主要活动类型与数量;而学习档案整理等则可定为自选内容,给实习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此外,根据指标体系确立易操作的考核指标,由校方在实习生结束实习后进行统一考核。

(三)提升校—园合作性指导与支持水平,创新指导策略

除了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外,实习生的成长最需要的是跟进式诊断、指导与反馈,需要学校与幼儿园共同合作,通过提供高度契合的实习指导,帮助学生在职前的关键期获得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的最大提升。校方与幼儿园在指导中是分工合作状态,双方都要有明确的指导规范与指导重点。根据目前学校与幼儿园的指导教师基本状态,较为切实可行的分工合作可选择:幼儿园提供有经验的教师在日常生活各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示范与指导,学校教师则可侧重教学活动组织的科学性、规范性指导。指导方式可借鉴常规的听课、观察与讨论等方式。在指导老师过于繁忙的时候,也需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如可以借助摄像等方式记录实习生的常规教学,事后进行回放,再由指导教师点评指导。除了这种跟进式的指导外,学校与幼儿园要协商安排针对“新人”入职常见的问题与困惑,协同组织各类主题讲座,减少实习生的困惑,及时主动地提供技术与心理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何奎莲,张国平.学生顶岗实习的EHP管理模式.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5):96-98.

[2]李照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前准备的探索.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9):147.

[3]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张茂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61.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71.

[5]张子睿.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Ⅴ.

[6]杨雄,刘程.教育合作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34.

Difficulties in On-duty Practice Educ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Students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DAI Yue1, CHEN Qun2

(1. Department of Arts, Hefei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Hefei 230011, China;2.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arxism Theory,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Abstract:On-duty practic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students is a practice of “learning by doing” resul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both society and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In such kind of practice, students should, like a kindergarten teacher, shoulder fundamental responsibilities and accomplish regular work. However, due to the deviation of practice managers’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actice, students tend to “value doing and neglect learning” and many education difficulties take place. For example, students’ behavioral selection is lack of regulation as the result of the deficiency of role identification; they are short of necessary and steady support in the practice because of their unclear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they are in no mood to concentrate on study and making progress; and the “hard landing” dampens their self-confidence in profess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on-duty practice, it is necessary to return to the former practice with “talent cultivation” as the core and establish a supportive college-kindergarten system for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on-duty practice; preschool education; difficulties; countermeasures

收稿日期:2015-12-16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J2014HGXJ0149:《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承担的矛盾境遇与疏导机制研究》);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zdjy009:《安徽省高校社会实践课程的多元合作支持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简介:戴跃(1958-),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 (2016)02-0122-05

陈群(1967-),女,上海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顶岗实习学前教育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职学校学前体育课调查研究
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