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初步探讨

2016-03-17李本侠

安徽化工 2016年1期
关键词:科研课题本科生实验室

李本侠

(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关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初步探讨

李本侠

(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创新实践是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提高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具体的工作要求。建议通过全面营造校园的科技创新氛围,依托教师的科研课题,采取有效的评价激励措施,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互动性,有效利用并构建创新实践平台等方面,提高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创新实践;培养目标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社会在科技的带动下飞速发展。毫无疑问,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求和时代主题。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必要措施[1]。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出台了各种训练计划:2007年开始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011年增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2年发出了《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全国各高校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2]。迄今为止,我国高校已有一大批优秀大学生从本科学习阶段就开始进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中。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掘大学生的创新潜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然而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在地方高校中还存在着一些限制性因素,致使创新型人才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笔者基于自身工作经验,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现状,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1 制约大学生创新实践成效的因素

1.1 学生自身缺乏创新实践意识

目前我院材料专业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创新实践意识。首先,本科生在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中目标不明确,很多学生对本专业了解不够,对专业的发展及今后自己的发展方向缺乏整体认识,因此,学习缺乏动力,感到非常迷茫。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学生就缺乏创新精神。绝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满足于考试及格,没有自主学习的热情,缺乏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其次,大部分学生对通过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担心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会影响学习成绩。当前学校坚持的仍是考试成绩占绝对优势的评优奖励制度,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少有明确的要求,这就强化了学生对考试分数的过分追求,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很少被人重视。此外,科研创新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怕失败的意志,同时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一些学生有时具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害怕失败,性格脆弱,缺乏毅力和自信心,缺乏必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理论课太多,学生没有时间完成创新实践项目

由于校区分布的限制,我校本科生前两年在北校区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而我院的专业实验室在校本部,学生前两年接触专业实验室的机会较少,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机会也微乎其微。大三一学年,各种专业课程的开设几乎占用了所有时间,学生只能利用周末到实验室完成创新实践项目。遇到理论课考试阶段,学生又要投入全部精力复习考试,时间和精力显然不足。大四的学生又把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找工作或者考研上面去,仅有大四下学期三个月的时间在实验室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材料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大部分是要进行较长周期的实验性研究,例如新材料的制备和改性、材料性能测试等。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执行期限仅为一年,时间尤为紧迫,致使项目不能如期完成或完成的质量不高。

1.3 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通常本科生对当前国内外前沿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存在的科技问题缺乏深入了解,如果没有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学生难以提出明确的研究思路和可行的研究方法,难以顺利开展和完成创新实践项目。因此,本科生在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非常关键的因素。高校教师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开展自己所承担的研究课题,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大部分学生又不会抓住教师的空闲时间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导致本科生在创新实践中与教师互动很少。另一方面,学校对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中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工作量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考核标准。投入精力多,所得回报少,单靠教师个人的奉献精神来维持这项工作是难以取得显著成效的。

1.4 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场所和资源不足

随着高校的扩大招生,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而实验场所和设施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开展动手实验的需要,难以发挥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我院实验室的建设模式主要是根据各专业课程的实验要求而建立的,根据专业划分,归教研室管理,依附于课程的计划安排。实验室规模小,设备陈旧老化,有效利用率低。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掘和培养,还限制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科研协作。近几年来,随着我院教师科研实力的提升以及学校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逐渐重视,我院对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了实验中心,初步推进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实践创新训练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由于管理体制上的滞后,仍存在实验设备申报购买混乱、对实验设备管理不到位、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设备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实验资源的利用率低。

2 提高本科生创新实践成效的建议

2.1 全面营造校园的科技创新氛围

全面营造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通常大学一年级课外时间比较宽裕,举办的课外活动很多,但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活动却很少。从大一开始,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应该积极配合,带领学生举办科技学术阅读会、学术活动文化节和学术沙龙等,宣传和普及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不同性质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举办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各类学术研讨等活动,在活动设计和组织上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能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通过主动思考、科学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有效补充教学上的课内外衔接,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而且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

2.2 大学生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

通过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不仅使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而且能大大提高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一方面,目前高校教师承担较多的科研课题,需要更多的人手进入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大学生的加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本科生对当前国内外前沿研究领域的现状缺乏深入了解,如果让学生独立查阅文献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及其可行的解决方案是非常困难的。教师的科研课题通常是经过大量文献调研和长期工作积累的总结,体现了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前沿研究动态,具有系统性和可行性。本科生依托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围绕课题中的一个子课题来实施和开展科研创新训练,不仅能够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融入创新实践项目和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与兴趣,而且能够接受正规的科研实践训练,为完成创新实践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3]。

2.3 采取有效的评价激励措施

为提高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采取有效的评价激励措施,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使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更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创新实践活动内容,将创新实践纳入正常的培养体系,实现创新实践与基础课、专业课的紧密接轨,将创新实践能力作为综测评定、德育评价、升学和就业推荐的重要参考因素。同时,学校可以采取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导师制,向学生公开指导教师信息,实行双向选择;对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的工作,实现任务到人、奖惩到位,将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4],从根本上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

2.4 完善实验室设备,开放仪器资源共享

完善实验室设备,营造以实验室为中心的实践基地,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创新实践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学生通过对高科技实验设备的了解、学习,大大地开阔了专业视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从中获得创新的灵感和动力,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学校应通过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实验仪器设备等硬件资源的开放;制定激励政策,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实现实验指导教师等人力资源的开放。在保障教学计划顺利进行的同时,大大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率。

3 结束语

总之,理工科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不仅需要学好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全面营造校园的科技创新氛围,依托教师的科研课题,采取有效的评价激励措施,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互动性,构建并有效利用创新实践平台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成效。

[1]刘晓红,耿葵花,陆乃麟.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提高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13):44-45.

[2]郭素娟,徐成扬,张金凤,等.对提高大学生科研实践成效的几点建议——以林学类大学生科研实践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2):14-16.

[3]何兴兵,林永慧.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J].高教论坛,2012(4):66-70.

[4]陈海燕.激励理论在独立学院科技竞赛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文化,2012(2):140-141.□

10.3969/j.issn.1008-553X.2016.01.029

G642.0

A

1008-553X(2016)01-0099-03

2015-08-31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

李本侠(1980-),女,博士,教授,从事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工作,15077952584,bxli@aust.edu.cn。

猜你喜欢

科研课题本科生实验室
我校开展科研课题申报与科研能力提升培训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and its effects on the content of IgE and the imbalance of Th1/Th2 cell function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at four sacral points for overactive bladder syndrome
科研课题质量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