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文献信息服务
——以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中心”为例
2016-03-17朱蕴辉李雪溶南京大学南京210008
●朱蕴辉 李雪溶 (南京大学 南京 210008)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文献信息服务
——以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中心”为例
●朱蕴辉 李雪溶 (南京大学 南京 210008)
文章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为背景,分析国外知名智库的文献信息服务,以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中心”为例,介绍其机构合作,资源共享,数字化保护,个性化服务等工作的方法与经验,探讨基于智库理念的高校信息服务工作。参考文献15。
智库 高校图书馆 信息服务 文献服务 资源共享
智库是指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多学科综合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以及思想的公共研究机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智库建设事业快速发展,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迫切需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所以建立中国特色决策支撑体系的需求十分迫切[1]。
1 学习国外知名智库的信息服务经验
《全球智库报告2014》中指出,目前全球共有6 681家智库,其中美国1 830家,中国429家[2],国外智库发展历史长,经验丰富,学习国外知名智库文献信息服务的经验,将有利于我们做好中国智库的服务工作。
1.1 重视信息收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美国著名智库——胡佛研究所,创建于1919年,它拥有自己的研究型图书馆与档案馆,该所非常重视信息收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研究和收藏主要围绕在"战争、革命与和平”三个主题上,现今已经拥有160万册藏书,6万多个微缩影片文件,4 300类约4 000万件档案和25 000多种期刊,供学者研究调用[3]。
1.2 重视特定项目针对性信息收集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是研究和平与安全等重要问题的学术机构,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技术军备竞赛、军费和武器贸易、化学武器、裁军和军控谈判与建议,以及军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其馆藏基本都是以这些研究项目为导向,包括后续的各类资源建设也是基于这一原则。这种基于研究项目导向的信息资源建设打破传统的信息资源学科设置体系,因其对研究项目权威性信息资源的绝对占有,确保了其在相关领域研究的核心竞争力[4]。
1.3 重视信息技术
美国中央情报局是世界著名的情报机构之一,中情局长期从事研究、开发各种高新技术来达到情报收集的目的,数字图书馆是中情局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核心环节,图书馆根据媒介的不同将可供检索查询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包括数据、地图、文本、书单、报纸、报告、网页、视频等,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对包括文本、视频、图像等多种类型资源进行获取、组织、保存、公开等活动,中情局对海量情报的科学管理使其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已成为情报机构进行信息资源增值的典范[5]。
1.4 多渠道的信息源
得到全面而准确的信息资源是智库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为保障信息资源收全率,除官方的正式渠道外,还应积极拓展其它渠道源。国外智库都有各自可靠的信息数据来源,一般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和情报信息网络。图书馆是智库信息资料来源的重要渠道,收藏有丰富的图书、期刊、报纸及其他各种文献、数据和资料。国外某些大型智库还将专题研究与信息研究部门对等设置,或配置专门的信息资料人员,通过这些部门或人员获取原始的,更多的是分析整理出来的专题资料[6]。
2 高校文献信息对智库的支持作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高校应发挥其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人才优势;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7]。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的主要责任者,作为知识库,理所应当为智库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应面对形势,围绕大局,整合力量,加大力度开展服务于智库发展的文献信息服务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信息支撑。其次,文献资源服务应抛弃以前单打独斗的做法,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打破校际、校院、校府壁垒,消除封闭,减少重复,开展协同创新,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之路。最后,要学习国外智库文献服务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特色,建立起多样的文献服务形式。
3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中心”文献资源服务工作的探索
3.1 文献信息服务经费
南京大学牵头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南海中心)是2013年国务院认定实施的南海战略决策的高端智库[8],该智库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依托南京大学相关学科优势,协同国内外研究力量,共同进行南海问题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应用和基础性研究,为国家提供基础信息与决策支持服务。南海中心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目标,因而获得国家经费的充分并持久的支持,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经费相对充足,为各类图书、期刊、地图、电子数据库的采购、征订,档案采集、保护提供充分资金支持。
3.2 文献信息服务人员
南京大学成立了南海中心资料室,作为该智库文献资源服务和管理平台,在信息管理专家的指导与主持下负责总体协调图书馆、档案馆、院系资料室等单位的工作,积极配合南海中心的研究工作开展一系列专项服务。在不增加人事编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中心的作用,进行各类文献的采购、征订、编目、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数字化保护等服务,利用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现有人员,采用分工加工整理,集中平台发布的办法,实现文献资源共知共享,协调和整合各类信息资源,积极开展主动融合和主动服务。
3.3 协同创新的服务手段
(1)文献资源的持续积累。南京大学进行南海研究的历史非常悠久,地理海洋研究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南海一些岛礁的命名与线段划分都是由南京大学完成的,所以文献资源原始积累十分丰富[9]。校历史系特藏室汇集了原中央大学与金陵大学收藏的有关我国周边地区历史文化研究资料,包括多种有关中国边海防资料的线装古籍善本,及明清时期涉及南海的世界舆图,校南海档案室汇集民国时期中国政府管理南海诸岛的各种档案资料。建国后,几十年来持续不断的资源建设,有关海洋资源、海洋法、国际关系史类的文献数量具有相当规模,逐步形成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重点,校档案馆南海文献特藏室、历史系特藏室为特色,中美中心、地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图书馆为辅助的南海研究馆藏资料网络。除普通采访渠道,接受捐赠是图书馆收集历史文献资源的重要途径,南京大学图书馆经努力,争取到郑资约先生后人的捐赠,这批珍贵文献资料包括民国内政部方域司制的晒图、郑资约先生自绘的南海诸岛图原稿、西沙群岛全图、郑和群礁等。广泛收集,持续积累的文献资源为南海中心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2)文献资源汇聚整合。南海中心成立以后,文献资源服务以“文理协同—军地协同—校所协同—校校协同”为路径[10],促进高校、研究所、政府机关等机构文献信息的汇集融合,使各有优势的文献信息体系汇总后产生新的优势和能量,形成“1+ 1>2”的效应。通过签订共建协议,南京大学将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如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文献信息资源联合起来,同时把涉及到南海问题的政府部门,例如,外交部、海南省政府和国家海洋局也都协同进来,10家单位文献资源共享,共同进行南海问题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应用性和基础性研究。另外,又与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南京图书馆等机构确立了合作关系,在现有馆藏基础上,开展研究级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国家级智库提供高层次服务。
(3)以“问题”为导向的资源建设。南海问题具有全局性、综合性、整体性,南海研究涉及情报学、海洋学、地理学、地质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国际关系、军事学等学科,这种新型智库的发展有赖于不同学科同时介入,相互协作,联合攻关,所以针对新型智库资源建设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的视角,因突显以“问题”而非“学科”为导向的跨学科、跨专业的资源建设,南海中心重视“南海问题”的文献信息建设,特别重视由学科交叉与渗透而新兴的海洋国情监测、南海周边关系研究、南海航行自由安全、海洋意识与海疆战略、传统与现代海疆观等信息收集,构建针对国家目标、国家战略的信息联盟。
(4)电子资源库建设。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电子资源所占比重愈来愈大,除了购买的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外,各单位自行开发建设的相关数据库日益增多,如由南京大学和中国南海研究院联合研究开发的“数字海南基础数据库”是对南海海洋地理的一个大汇总[11]。南海研究院开发的“中国南海文献数据库”收录了涉及南海的各类文献资源;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资料数据库”收录来自全国各大图书馆,边疆各省市社科院等机构有关边疆的各类资料,包括散见于各类丛书文集中的材料以及罕见档案,书信、日记、电文等和其它“皮书数据库”,“法律数据库”等[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开发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生态系统网络数据共享平台”、“环境系统网络数据共享平台”等[13]。
南海问题历史悠久,涉及领域众多,诸多珍贵的资料随着时局变迁日渐流散。虽然一些机构在文献、海疆研究方面建设了数据库并实现了跨平台共享,但是建成一个全面的基础数据库和维权证据链对我国进行各项基础研究和决策人士来说时不我待。南海中心正在加紧推进建设南海维权证据链及基础数据仓库,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5)海内外资源采访。由于“不完全连续领土”的地理特征、国外军队占领的“既成事实”和“国际化”的危机,南海问题显示出非常复杂的局面。在众多具有国际法效力的史料证据中,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政府维护南海主权的所有文献记录,包括政府档案最具国际法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民国时期的档案很大一部分留存台湾,目前,南海中心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政治大学”等南海研究团队建立了智库合作关系,达成南海问题合作研讨、信息交流、学生互访、资料开放等意向。2012~2013年南海中心应对方之邀赴台调研。课题组发现台湾民国档案十分丰富,这些档案资料主要分散于台湾的三大档案馆“国史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和“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以及“国家档案管理局”,“国立台中图书馆”,“文化部国家文化资料库”等机构。以“中央研究院”为例,内有许多机构藏有丰富的南海史料,包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图书馆”、“人文社会科学中心”、“史语所图书馆”、“民族研究所图书馆”、“人文与社会科学联合图书馆”等。南海中心的专家们共调研了台湾20余家档案馆藏机构,共搜集档案画幅约1万余张,以及大量的图书文献。丰富的资料极大地促进了益于我方维护南海权益的论断,对我国南海维权证据链的构建十分重要,赴台采访使研究员们深刻体会到两岸合作开展南海档案研究对南海权益的共同维护具有重大意义[14]。
(6)个性化的服务方式。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能是研究人员必备的能力,目前,国内文献资源检索教育仍处薄弱环节,为帮助研究员更好地掌握信息检索技能,满足他们对信息专、深、精的要求。南海中心邀请纽约大学法学图书馆刘丽君研究员以南海课题为例,讲授学术研究中的文献运用及策略,讲座探讨了南京大学图书馆的检索系统,指出了该系统的可取之处,以及与国外公共、商业数据库的差距和不足,并对国外各大知名数据库的使用做了详细的分析。
加强对研究员信息需求特点的研究,并进行个性化指导也是文献信息服务的重要方面,阅读古代舆图的技能也是南海中心研究员必备的能力,南海中心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李孝聪先生来南海中心给研究员们讲授中国古代舆图的绘制、收藏与利用,给研究员们以极大帮助。
(7)做好涉密资料的控制利用。南海问题研究包括历史、法律、地理、地质、环境等多个学科,部分档案信息涉及我国国防和科研机密,属于国家机密或者商业机密的范畴,不能轻易公开或者被其他单位利用。南海中心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使用人员必须坚持原则,保守机密,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度、查阅制度,防止档案泄密,从而解决好涉密性和限制使用性问题[15]。
[1]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 2807126_2.htm.[2015-01-20].
[2]全球智库报告2014[EB/OL].http://news.hexun.com/2015-01-23/172663781.html.[2015-01-20].
[3]尹春梅.适应智库需求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5):57-60.
[4][6] 吴育良.国外智库信息服务的分析及启示[J].情报杂志,34(2):188-193.
[5]黄如花,李白杨.智库建设背景下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信息管理实践与启示[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5(3):37-41.
[7]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EB/OL].http://www.gov.cn/gzdt/2014-02/28/content_2625304.htm.[2014-08-04].
[8][14]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EB/OL].http//hanhai@ nju.edu.cn.[2014-07-01].
[9]南京大学图书馆[EB/OL].http://lib.nju.edu.cn/html/index.html.[2014-07-01].
[10]张男星,王春春.如何理解与实践“2011计划”——访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洪银兴[J].大学(学术版),2013(8):4-9.
[11]中国南海研究院[EB/OL].http://www.nanhai.org.cn/.[2014-07-01].
[12]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EB/OL].http://bjs.cssn.cn/.[2014-07-01].
[1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EB/OL].http://www.igsnrr.cas.cn/.[2014-07-01].
[15]李广都.“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如何实现图书资料的共享[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5):49-51.
(宋小华 编发)
Documents Resources Service towards the New Chinese Style University Think-tank:A Case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Studies of Nanjing University
Zhu Yunhui Li Xuerong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08,China)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hinese style university think-tank,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ocuments resource service of well-known foreign think-tanks and taki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Studies of Nanj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illustrates the methods and experience in department collaboration,resources sharing,digitization protection,individual service,etc.Discusses university information service based on the idea of think-tank.15 refs.
Think-tank.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ervice.Document service.Resources sharing.
G250.7
A
1003-7845(2016)06-0053-04
朱蕴辉,馆员;李雪溶,助理馆员,现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
2016-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