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性叛逆”在旅游文本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2016-03-17扬州市职业大学胡惜春赵婷婷

外文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视域译者译文

扬州市职业大学 胡惜春 赵婷婷

“创造性叛逆”在旅游文本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扬州市职业大学 胡惜春 赵婷婷

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具有哲学基础,其本质是对原语文化一定程度的改译。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旅游文本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创造性叛逆”的翻译行为。译者通过形式叛逆和选择性共鸣的策略实现译介活动的“创造性叛逆”。在一定原则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翻译具有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使命和价值。

创造性叛逆;形式叛逆;选择性共鸣;文化融合;叛逆原则

近年来,随着日渐增多的外籍游客来到中国观光游览,我国现代旅游业已经开创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局面和新路径,即“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我国居民也正在走出国门看世界。旅游资源是各国文化最好的体现之一,因此,在开门接客之前,外宣资料包括旅游文本的译介就显得尤为重要。谢天振(2004: 7)曾指出:“翻译已成为民族间的全方位的文化交流,成为极重要的一项人类文化交际行为。”在当前的语境下,译界对旅游文本翻译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多数研究者从翻译技巧、翻译的功能目的论、跨文化交际和翻译过程等视角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针对外宣翻译语境中的译者行为的研究还不多见。笔者认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行为能够帮助他国游客更好地解读本国文化,从而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同时也能使我国人民领略五彩斑斓的世界文明。

一、“创造性叛逆”翻译研究回顾

(一)“创造性叛逆”的概念起源

20世纪80年代,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1987)在其影响深远的《文学社会学》中首次提出了“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埃斯卡皮(1987: 135)指出,“说翻译是背叛,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翻译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还赋予了作品第二次生命”。他甚至夸张地认为,全部古代及中世纪的文学在今天还有生命力,实际上都经过了一种创造性的背叛。大冢幸男(1985: 105)指出,“翻译通常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即便是原作本身,读者也往往是‘创造性叛逆’地加以接受的。因此,译作对读者来说存在双重的‘创造性叛逆’”。

上海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1987: 95)对“创造性叛逆”做了三方面的阐释:“一是指现代读者对以前作品的‘误解’”。比如,土耳其的传奇故事中乐观、幽默、机智勇敢、为民除害的民族达人阿凡提被当今美国的小学生定性为没有诚信、没有公德且自私的反面人物形象。“二是指为迎合本国读者趣味,对外国作品进行违反原作本意的改写。” 比如,庞德对中国诗的改编和梁启超对拜伦诗的改译。“三是指翻译中由于语言的局限而导致的理论上的错误从而产生的‘创造性背叛’。”比如首倡“信达雅”翻译三原则的严复却在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中,将原作中宣扬的动物界的“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误译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用于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因为这一所谓的“误译”却为当时清末进步人士心中处于萌芽状态的振兴中华的思潮打了一剂强心针。因此,该译作在当时广为流传,起到了唤起民众的作用。

(二)“创造性叛逆”在翻译中的规定性特点

刘小刚(2014: 59-72)指出:“创造性叛逆”在翻译中有三个规定性特点,即普遍性、历史性和原文规定性。“创造性叛逆”的普遍性取决于阐释的普遍性。从本质上说,翻译就是阐释,而阐释性的阅读就是思维的重组与再创造。同样,任何对文本的阐释和理解都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思维和选择,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意义选择。《鲁滨孙漂流记》从创作之初的“殖民主义小说”到当今的儿童读物就是最好的例证。原文规定性是指,译者或读者是在尊重原文本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并不等同于无视原作的存在而随意发挥。

二、“创造性叛逆”翻译的哲学基础

海德格尔(1999)认为,理解者即译者的前理解不可能重建原作者本意,而意识形态和诗学是构成前理解的两个参数,他们都经历了历时性的演变,具有多维形态,从而导致了“创造性翻译”。可见,在翻译的理解与表达的两个阶段中,译者的前理解是“创造性表达”(即翻译行为)发生的哲学基础。迦达默尔(2004: 492)也认为:“翻译都不可能纯粹是作者原始心理过程的重新唤起,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乃受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所指导。”

前理解使译者在翻译之前就具有了看待事物的自身视域,而译者的翻译过程就是自身视域与原作者的他者视域的融合。例如在旅游文本语境中,中文译者视域中的汉语景物描写重在写意,常用对偶结构和四字成语,使用主观性强的文字对景物进行渲染、描写,句子之间主要靠语义衔接,使用明喻、暗喻、拟人、重复、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努力做到情景交融、意境相谐,充满诗情画意。然而,以英语为母语的游客视域中的景物描写偏重于客观事物的完美再现,往往客观地罗列出表象上的具体意象,感情的抒发以不妨碍再现的真实为限。同时,对景物的介绍较客观,较少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评论性语言,而且多用名词短语与介词结构,并借助关系代词搭建起符合英语语言思维的空间结构。因此,在把中文景点文本译成英文时,译者要进行创造性翻译,要尽量采用形合的英语行文原则把汉语的意象表达转换成英语的形象罗列,而不是逐字译出,造成烦冗啰嗦。

(1) 原文:夜晚,凭栏远望珠江上的白鹅潭,皓月当空,繁星闪闪,舟楫如梭。鹅潭美景,一览无遗。

译文:Look into the distance and you will have a nice view of the White Swan Pond in the Pearl River and boats up and down the river with the bright moon and twinkling stars in the sky.

(丁大刚 2008: 153)

例(1)中,汉语原文连续使用了几个对仗工整的四字动宾结构从而构成线性结构,文字练达、结构松散但不失连贯,并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读来颇有气势,体现了汉语意合的行文原则。在译文中,译者只用了一个结构紧凑的长句,按照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借助多个名词短语和介词结构把江上美景的意象一一罗列。文字表述客观严谨,富有逻辑,符合英语行文重形合的特点。

三、旅游文本译介中“创造性叛逆”的表现手法

(一)译文在形式上的“叛逆”

译作要在两种语言间成功地实现信息功能的对等转换,就要采取一些翻译手段,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风格和体裁规范,也就造成了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变化,即叛逆。这些手段包括拆译和重组、增减译、词类转换、同义反译法等。

1. 拆译和重组

(2) 原文:Clark is the perfect getaway for families seeking an action-packed holiday with a twist—climbing a dormant volcano.

译文:希望与家人欢度一个全动感假期? 或再加一点新意爬休眠火山?菲律宾的克拉克火山是个理想之地。

(丁大刚 2008: 48)

在例(2)中,原文是英语国家的一则旅游广告语,目的是吸引他国游客去菲律宾的克拉克火山旅游。这句广告语只有一句话,句子较长且结构较复杂,其中做定语的修饰成分较多,但总体结构紧凑,并且句末用了句号结尾。使用长句是英语语言行文注重形合的一个原则。然而在译文中,由于汉语重意合,这句话在形式上被拆译和重组成了意义连贯且具有明显思维层次感的三句话,并且加上问号构成了疑问语气,就像是与中国游客面对面进行介绍。这种等效不等形的形式上的叛逆比原文取得了更好的话后效果,能更好地激发中国游客去克拉克火山探险的兴趣。

2. 词类转译

(3) 原文:Majestic and stylishly dignified, the archway known as the Puerta de Alcala, designed by the architect Sabatini in Spain’s Age of Enlightenment, is at once a symbol of a city eager to welcome the world, and a veritable gateway to Spain for millions of visitors from all around the globe.

译文:既庄严又潇洒的阿尔卡拉门,是由建筑师撒巴蒂尼在18世纪设计的。她不仅是马德里逐步向世界开放的标志,每年还吸引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旅游者。

(丁大刚 2008: 73)

例(3)中原文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句,包含很多修饰语,有分词短语结构和多个名词短语结构。汉语译文中采用了拆译法和词类转译法。首先,译者根据汉语的逻辑顺序调整了原文的结构,把原文拆分成了两个句子。此外,译者没有把gateway to Spain和a city eager to welcome the world直译为汉语的名词短语“进入西班牙的通道”和“渴望欢迎世界的城市”,而是转译为动词“吸引”和“向世界开放”,符合汉语多用动词的表达习惯。

3. 增减译

(4) 原文:中山大学四个校区分别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总面积达5.971平方公里。广州南校区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广州北校区林路漫漫,曲径通幽;广州东校区枝繁叶茂,风景如画;珠海校区依山面海,景色宜人,均是不可多得的读书治学的胜景。

译文:Sun Yat-sen University(Zhongshan University)has four campuses which cover a total area of 5.971 square kilometers. Guangzhou South Campus and Guangzhou North Campus are located south and north of the Pearl River. Guangzhou East Campus lies in the University area and Zhuhai Campus lies to the we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ll four are beautiful with lush grass, providing pleasant environments for study and research.

(张美芳 2005: 133)

(5)原文:影片中刘三姐与阿牛哥大榕树下抛绣球定终身的情景打动了天下有情人。

译文:Many lovers were deeply impressed with the scene when the hero Aniu and heroine Sister Sanjie Liu in the movie were telling their lovers’ pledges to each other under the Grand Banyan.

(丁大刚 2008: 75)

在例(4)中,原文使用了富有节奏感的四字成语和对仗结构,对中山大学的校园风景进行了渲染。首先,原文作者为了突出中山大学的校园美而情不自禁地使用了一连串有叠加意义的四字成语“树木葱茏,绿草如茵”、“林路漫漫,曲径通幽”和 “枝繁叶茂”。如果把这些虚实结合的形容词逐字全译,难免造成啰嗦累赘,反而影响了外国读者欣赏中山大学校园美景的心情。因此,在译文中,译者采取减译手法,只用了beautiful、lush和 pleasant三个形容词描写原文中四字成语描写的景物,简练而不失美感。其次,原文中的“风景如画”和“景色宜人”带有原作者的主观评判性感情色彩。因此,译者省略不译这两个成语。此外,由于考虑到在外国游客的视域中,“珠江之畔,南海之滨”的位置介绍过于笼统,译文中采用增译手法把4个校区的位置补充出来,使之具体化。例(5)对具有浓重中国文化气息的“抛绣球定终身”的文字进行了加注性的增译,使外国游客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4. 同义反译

(6) 原文:Here’s a five dollar bill—please keep the change.

译文:这是一张五元的钞票——零钱就不用找了。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 2004: 958)

例(6)原文中的keep the change是肯定形式,但是如果译成“留着零钱”则不如译成“不用找了”通俗易懂,更符合以汉语为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而且避免了歧义。

(二)译者对原文的选择性共鸣

前文指出,意识形态和诗学是构成前理解的两个参数。译作形式上的叛逆与英、汉两种诗学体系的差异有关,而译者对原作的选择性共鸣则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意识形态的构成复杂而多元,“它是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俞吾金 1993: 131)。

法国哲学家Foucault(1980)认为,意识形态在语篇中普遍存在。因此,在旅游文本翻译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的译介。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为了避免引起文化或政治误解甚至不悦,旅游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有目的地采用一些翻译策略,对原文采取以下几种选择性共鸣的翻译表现手法,重建一个适用于目的语意识形态的译文语篇。

1. 使用幽默的语言或口语使译文轻松有趣

(7) 原文:鳄鱼伤人,禁止入水!

(丁大刚 2008: 19)

译文一:Crocodiles are dangerous and getting in water is prohibited!

(笔者译)

译文二:The last one is delicious, bring me another one!

(方梦之 2002:109)

例(7)的原文是一则标示语,符合汉语标示语带有严肃警示语气的表达习惯。译文二选择了与目的语读者在文化语境上的共鸣。因为西方文化崇尚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方式,即使在危险的情境下也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缓解紧张气氛。相比而言,译文一确实译出了原文的语气,却会在游客的心理上造成紧张和恐惧。

2. 换译原文的修辞格

(8) 原文:Going East, staying Westin.

译文:游览东方,下榻威斯汀。

(丁大刚 2008: 23)

(9)原文:Blessed by year round good weather, Spain is a magnet for sun worshippers and holidaymakers.

(丁大刚 2008: 52 )

译文:蒙上帝保佑,西班牙一年四季天气很好,宛如一块磁铁,吸引着酷爱阳光、爱好度假的人们。

(谭卫国 2003)

例(8)的原文是一句宾馆广告词,原作者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格,极具创意。但是,如果按照原文的辞格译作“游览东方,下榻西汀”,则起不到广告的宣传效果,因为可能会让游客弄错宾馆的名字。相反地,把Westin做音译处理,不再保留四字对仗结构,虽然失去了“东西”两字构成的对称美,却能让游客准确记住宾馆名的语音,真正起到宣传的作用。例(9)原文中的Spain is a magnet采用了隐喻辞格,译文把隐喻改译成了明喻,对游客更有说服力和劝导性。

3. 改译带有贬义的文字

(10) 原文:There isn’t history at every turn—three decades of perpet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ist town planning have taken their toll—but travel selectively in China and rich seams of antiquity await exploration. With tumble-down chunks of the Great Wall, mist-wreathed, temple-topped mountains...

(Wheeler 2015: 14)

例(10)原文是英文旅游指南LonelyPlanet—China2015年的版本中对中国历史的部分介绍。目前虽然没有相对应的中文译本,但是其中画线的文字明显带有尖酸刻薄的语气,折射出不同的政治立场,也不符合中国主流的历史观和中国国情。因此,我国译界的很多学者主张在把这些英文翻译成中文或其他文字时,需要改用中性语气。

四、“创造性叛逆”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价值

在旅游文本译介中发生的积极的“创造性叛逆”能够产生不同文化之间的视域融合,从而达到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的目的。正如刘小刚(2014: 39-45)所言,“创造性叛逆”是视域融合产生的意义表征,前理解使译者具有了看待事物的视域,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遭遇了原文作者的他者视域,可能出现的情景是译者在改写他者视域的同时也受到他者视域中的语言和文化的诱惑,自我与他者从最初的碰撞与排斥到协商与交融,最后出现了译介文本的视域融合。视域融合对于原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双重叛逆使其具有了文化融合的重要使命和价值。

五、“创造性叛逆”在旅游文本翻译中要注意的几项原则

在旅游文本的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采取形式上的“叛逆”,还是对原文做出选择性共鸣,笔者认为译者都应该遵守以下几项原则。

1. 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的原则

既然旅游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那么,译者要使译文成为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既要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体裁规范,又要根据译入语读者的期望和审美情趣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改译,才能让对方带着兴趣走上这座交际的“语言桥”,最后达到交际的目的。

2. 以实现语用效果为目的的原则

旅游文本是出现在特定情景中的文本。比如,旅游广告文本是呼唤性和诱导性的话语,景点文本是信息性话语,旅游标示语是指示性或警示性的话语。因此,同其他实用性文本的翻译一样,旅游翻译的结果是要再现原文的语用效果,即使用适合景点语境的词汇表达、采用合作原则、达到言语行为的语用效果。

3. 以实现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原则

旅游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翻译,也是一种交际服务行为,服务的对象是各国游客和准游客。旅游文本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因此,为了使各国游客能更好地理解原语文本承载的异域文化,翻译过程中就要根据译入语文化对原文做出一些调整、转化或迁移。

Foucault, M. 1980.Power/Knowledge[M]. New York: Pantheon.

Wheeler, T. 2015.LonelyPlanet—China[OL]. [02-04]. http://www.lonelyplanet.com.

埃斯卡皮. 1987. 文学社会学 [M]. 王美华, 于沛译.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大冢幸男. 1985. 比较文学原理 [M]. 陈秋风, 杨国华译.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丁大刚. 2008. 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 [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方梦之. 2002. 翻译新论与实践 [M]. 青岛: 青岛出版社.

海德格尔. 1999. 存在与时间 [M]. 陈嘉映, 王庆节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迦达默尔. 2004. 真理与方法——哲学阐释学的基本特征 [M]. 洪汉鼎译. 上海: 译文出版社.

刘小刚. 2014. 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与跨文化交际 [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陆谷孙主编. 2004.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 [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上海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1987. 中西比较文学手册 [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谭卫国. 2003. 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 [J]. 中国翻译 (2): 62-65.

谢天振. 2004. 论译学观念现代化 [J]. 中国翻译 (1): 7-12.

俞吾金. 1993. 意识形态论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美芳. 2005. 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 马应聪)

通讯地址: 225009 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5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扬州新兴旅游资源资料拓展及英译实践——以扬州现代民间私家园林为对象”。

H059

A

2095-5723(2016)03-0095-05

2016-07-10

猜你喜欢

视域译者译文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