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空心村”问题浅析

2016-03-17赵萌青谭绍清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5期
关键词:空心村养老农业

赵萌青 谭绍清

农村“空心村”问题浅析

赵萌青谭绍清

农村“空心村”现象在给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层面带来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主要表现为,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缺失、留守人员问题严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力不足。本文围绕农村“空心村”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出政府、社区、农民自身多方并举,降低“空心村”带来的消极影响,加速我国社会转型进程等对策。

社会转型;空心村;留守人员

一、农村“空心村”出现的成因

1.宏观政策的放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和自主经营权,摆脱了原有土地的束缚,农民流向城市成为可能。同时,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民地位弱化,拉大了城乡之间差距。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身有着无法克服的分散经营特点,不适合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施行。农村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提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农民不得不从农村进入城市寻求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2.城市化对农民产生的拉力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多、最重要产业。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许多工作机会。相比农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且农业生产季节性特征,城市的工资收入水平远高于农村平均收入水平。城市集中了高质量社会资源,能提供丰富的休闲和娱乐活动,城市的发展和多样的生活,成为吸引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年轻人进入的动力,还促使农民为获得更好的资源和服务向城市迁移。

3.农村自身的推力

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经营的弊端使农业发展后力不足,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生产方式。农业生产依旧处在劳动密集型阶段,农业生产的边际效益越来越低甚至为负,靠农村种田的收入,农民过温饱生活都难,加之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农村失业待业现象严重。除了农业生产,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甚至没有,难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居民收入普遍低下。同时,无论医疗资源还是教育资源等公共资源农村都远落后于城市。尤其是基础教育,为使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摆脱农民的身份,而不惜花费大代价送子女进城求学的现象屡见不鲜。农村居民外出求学或务工,都是在考虑农村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基础上作出的理性决定,增加居民的家庭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的生存条件是促使农民向外流动的众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影响力量。

二、农村“空心村”的影响

1.农村留守问题严重

(1)对留守儿童教育、心理、道德层面的影响。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很少,导致家庭亲情和教育的缺失,临时监护人对儿童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学校往往侧重教学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关爱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骤增:一是性格孤僻不合群,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心理失落感,不爱和他人交流来往,缺乏父母关爱,有时候有心事却无处诉说,最终把自己严格的封闭起来。二是焦虑与自卑倾向明显,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和依赖感,监护人更多给予的是身体的关心而心理方面则很少。

(2)对留守老人情感及精神需求、养老层面的影响。农村缺乏系统完善的养老制度,还是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子女长时间外出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逐渐变为自我养老模式,将给留守老人晚年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逐渐衰退,劳动能力下降,越来越需要子女帮助和照料。一方面,养老经济供给不足。子女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但有些年轻人在金钱至上观念影响下,把老人当做累赘而不赡养老人,不向老人提供经济支持;另一方面,老年生活照料欠缺。子女长时间不在身旁,老人除了负担农业生产责任外,有孙辈在身旁的还要负担照顾孙辈重任,他们一旦生病,就会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更严重的是,与城市留守老人状况相比,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更严重。

(3)对留守妇女身心、婚姻层面的影响。农村大量男性劳动力外流,女性留守农村,“男出女守”的角色分工状态对农村婚姻稳固性的冲击是巨大的。首先,丈夫长时间在外奔波,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创造者,在家庭经济上处于主导地位。而留守妇女从事的是经济回报不明显的劳动,对家庭经济等各方面的贡献是隐性的,夫妻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了女性在家中的地位,呈现出一种“男高女低”状态;其次,丈夫长时间在外,夫妻之间情感沟通和交流减少,双方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情绪无法及时倾诉,很容易导致夫妻间感情疏远;再次,丈夫长时间在城市接受城市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容易拉大夫妻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差距,留守妇女普遍担心丈夫沾染社会不良习气。一旦遭遇婚变,留守妇女在家庭各方面的弱势地位使她们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新农村建设主体缺失。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更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农村“空心村”现象对新农村建设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生产发展”和“管理民主”两方面。转移出去的农民多有一技之长,劳动力较强且文化程度较高。“农村精英”的转移势必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人才缺乏的影响。农村基层民主、村民自治需要有文化、懂技术和法规的人才。与此相矛盾的是农村留守的大都是“386199”部队,与外流人员相比普遍呈现出学历偏低、体力较差、观念陈旧且参与村务管理积极性低的问题。

(5)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农村“空心村”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一是土地抛荒严重,不利于农村土地利用;二是农业生产的技术利用受阻,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三是农业发展后力不足。农村在外务工的多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本应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耕地主要由留守妇女或老人耕种。没有留守成员的家庭的耕地则因为缺乏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处于直接抛荒状态。家中留守妇女或老人体力不足,只能从事简单的农业劳作,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为目标。为减轻农业负担,有些农户甚至在原本可以种植双季稻的农田上只进行单季稻生产,这种“双改单”的生产方式使土地处于一种隐性抛荒状态。同时,留守妇女或老人普遍知识水平较低,他们需要的多是一些直接的省工技术。而对于长久提高农业生产的先进技术的接受缓慢甚至排斥,导致农业先进技术的利用和创新受阻。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多从十多岁初中毕业后就出去务工,在家时是学生,长大后去外地从事非农业生产。这批人几乎从未务过农。几十年之后当这批留守妇女或老人无法继续务农,农村农业生产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三、改善农村“空心村”状况的对策

1.推进制度改革,多方入手解决留守人员问题

(1)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措施:①一是家庭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基础。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农民工应尽量不使自己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如条件不允许,父母也应尽可能留下一人看管小孩,保持家庭教育的完整性。二是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利用学校现有教育基础,建立和完善寄宿制学校。让学生过一种家庭式学校生活,通过有组织的集体生活和规范化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弥补家庭教育缺陷。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保障农村教育经费,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寄宿制学校条件。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以及监护人的联系。做好留守儿童摸底工作,登记基本信息、父母和监护人联系方式,为留守儿童做好“成长档案”,及时向学生家长及监护人通报。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降低农民工进城和落户障碍,使农民工拥有城市常住人口权利。先要让农民工的心安定下来,才能让子女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使农村留守儿童重归完整家庭。加快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制度、考试制度、学籍制度的改革,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农民工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当地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积极鼓励城市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建立条件优良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农民工子弟学校拥有和城市学校教育资源、软件和硬件设施平等的政策待遇。

(2)留守老人问题的解决措施:①鼓励外出子女与留守父母多沟通。“养儿防老”的观念自古即有,作为子女,给予留守老人经济支持同时,还要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倡导年轻子女在离家不很远情况下经常回家探望父母,多与父母联系;外出离父母很远情况下多打电话关心老人生活需求、精神状况、身体情况等,缓解老人的孤寂感。同时完善相关法律,严格执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使家庭养老从传统的道德约束转为制度化的法律约束,强化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感。 ②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农村社区。“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邻里是除了子女之外与老人接触最多的群体,可直接给予老人生活照料。街坊邻里的来往还能缓解农村留守老人孤寂感。一是建立各种老年人活动室、老年人棋牌室等文化娱乐设施,让留守老人们聚到一处,丰富老年人生活,提供老年人之间互相谈天、交流场所,缓解老年人留守的孤独感;二是牵头组织一些社区志愿者服务、医疗救助服务,定期为留守老人洗衣、理发,进行身体健康排查,弥补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足,减少老人因突发性疾病引发的许多问题。③政策上对留守老人问题倾斜。一是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农村养老问题社会化;二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一群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医护人员,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新农合宣传力度,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三是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养老院对留守老人倾斜力度。推进养老机构建设方式上实施“民办公助”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护理机构,政府则从税收、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养老机构基本建设性和运营的经费补贴份额;同时,建立农村养老机构评估机构,加强对农村养老机构管理,定期考察,努力使养老机构成为农村老人,尤其是留守老人老年生活的美好家园,严防虐待老人等恶性事件发生。

(3)留守妇女问题的解决措施: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缩小城乡差距,逐步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壁垒,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妇女数量。要加快发展农村区域经济,促进小城镇建设,逐步实现农村居民打工时离土不离乡;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及就业制度等。通过制度措施降低农民工家庭团聚成本,使有条件的家庭一起搬迁至城市团圆。提高农村留守妇女自身素质,丰富其生活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和妇联组织可以通过开展系列宣讲活动,让留守妇女意识到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角地位,帮助留守妇女解除传统思想禁锢,克服守旧、依附、自卑心理;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措施,大力扶持手工艺品制作、庭院经济、农家乐旅游等符合女性自身特点,投资少、见效快且有利于农村妇女大量参加的生产加工项目,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生活内容,提高留守妇女经济能力,增加经济收入,扭转留守妇女在家庭经济上的弱势地位。

2.吸引人才留驻新农村建设

农村“空心村”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是人才的缺失,解决新农村建设人才缺失问题,主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各级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流向农村,出台相应政策和法规,打造一条畅通的人才流向农村渠道,建立人才援引农村的长效机制。国家财政应继续增大对农村建设的倾斜力度。积极引导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深入乡村,如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为这些投身农村的人才提供资金和技术、政策等各方面优惠服务。

实施岗位技能培训。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是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的领导保证。要加大对农村领导干部队伍的岗位技能培训,提高镇、村级基层干部深入群众的服务意识,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武装干部的头脑,建设一支高效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要因地制宜培养一批新型本土化新农民。通过农村基础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重点人才培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农村技术人才外流,使农村本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效力。通过“用感情留人、用事业发展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方式留住本土人才。同时,大力宣传“养殖大王”“种植大户”等成功形象和经验,努力营造“重视人才、关注人才”氛围,不断壮大新农村人才队伍。

3.推进农业改革,从政策方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土地流转,逐步形成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以户为单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方式。这种各自为战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需求。政府要建立和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同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土地使用管理,严禁违法占用耕地,严格管理土地使用制度,如变耕地为建设用地等行为。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虽然近几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逐年提高,但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各级政府要进一步促进财政支农力度,加大科技力度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科研条件,促使农业走上现代化生产道路。同时,财政支农还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土壤改良工程以及乡村道路建设步伐等。

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建设,走现代化农业生产道路。依托财政对农业的支撑,各级政府应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开办面向农民以及农业的教育和培训,充分依托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组织,引导农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和宣传,强化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培养出一批懂农业生产知识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职业化农民,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道路。

[1][美]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王进业,张军.“空心村”综合症[J].农村展望,2007,7(17).

[5]周祝平.中国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8,3(32).

[6]钟勇.新农村建设中“空心村”问题探讨[J].桂海论丛,2006,7(17).

[7]张辉.重视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党史博采(理论),2006(6).

[8]马用浩.劳动力外出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对策[J].北方经贸(经济策论),2002(11):25-26.

[9]段成荣.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1998(3).

[10]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11]邹新树.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动因:推——拉理论的现实解读[J].农村经济,2005(10).

[12]曾学龙.贫困地区“空心村”现象的出路与新农村建设探讨[J].甘肃农业,2006,10(31).

[13]刘巍.农村人口空心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都江市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4]陈旭堂.社会转型期农村“空心村”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影响——以四川省为例[D].成都:四川省社科院,2008.

[15]张君玲.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16]秦树文.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尚义县、怀安县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17]赵亮.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

[18]骆敏.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治理研究——以盐城市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0.

[19]马淑青.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以济阳县新市乡为个案[D].济南:山东经济学院,2011.

(作者单位:中共南昌县委党校)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5.034

猜你喜欢

空心村养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养生不是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