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内容选择的探讨
2016-03-17李艳霞
李艳霞
中学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内容选择的探讨
李艳霞
大一新生的体质状况,其实反映的是中学体育教育的一个结果。我国学生的体质水平并不那么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没有强制执行和缺乏严格的监管措施。除了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外,学校体育工作还要把工作进一步细化。本文以“提高学生自身健身意识,学校严格监管”为切入点,对中学阶段体育课内容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提出了一些个人想法。
中学;体育课;课外体育;内容选择
一、引言
作为一名大学体育老师,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一直被一个事实困扰着。虽然经过了小学、初中、高中多年的体育课学习,大学一年级女生中仍有很多不会运球和投篮,不会垫球和传球;对于考试项目,大多数学生会问多少分及格而不是多少分优秀。和这种现象形成极大反差的是,每个班里都会有少数运动素质和运动兴趣较高的学生,她们有的是娴熟技术,一看就知道中学阶段有过训练经历;还有的是运动素质好,虽然技术基础不好,但一学就会。这部分学生在让体育老师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不禁引起思考:这些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既然能考上好的大学,就足以说明体育锻炼和文化课学习并不冲突,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就认识不到这一点呢?
全民健身计划、健康第一、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体质达标测试等,为什么在这么多的干预措施下,我国学生的体质水平还是不那么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没有强制执行和缺乏严格的监管措施。例如,学生体质达标测试仅仅是数据的采集,学生自己都知道不关乎升学或奖学金的评定,因此测试的时候,学生不会全力以赴,也不会为此而多花时间去锻炼身体。大一新生的体质状况,其实反映的是中学体育教育的一个结果。中学生由于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正值青春发育期等多种社会和生理、心理问题,体育教育要想起到实效,除了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强制执行外,学校体育工作者还需要把工作细化。
近年来,中小学的阳光大课间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许多学校不仅留出了专门时间用于学生的体育活动,而且在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上都很有特色。例如,某小学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最后一节都是阳光大课间活动时间。由于场地有限,学校就以年级为单位轮流出来活动。学校考虑到男女爱好不同,就按照男生阳刚、女生柔美的特点,分性别为学生制定了喜爱的运动项目。如男生的搏击操、跆拳道、太极球等,女生的啦啦操、团体操、跳绳等。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锻炼热情,把每个项目编排成小型团体操的形式,到了每年秋季,学校会邀请家长参观学生的阳光大课间展示活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再加上之前对某些幼儿园的体育教育的了解,不禁感慨:现在幼儿园和小学的体育教育已经做到了从娃娃抓起,一个五岁的娃娃已经能连续拍几十下篮球。随着阳光体育的持续发展,新一代小学生的运动技能会普遍提高,这必将促成中学和大学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本文以“提高学生自身健身意识,学校严格监管”为切入点,对中学阶段体育课内容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仅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习惯、课程安排等内容。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访谈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运动强度与体质健康的关系
体力活动是指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增加的身体活动,包含职业工作、家务、交通、休闲娱乐和体育运动,其中,体育运动是体力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大量的研究证明体力活动消耗量和健康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关系,即体力活动量越大,越有利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但是,因为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以及运动方式都是构成运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体力活动的“剂量”既包含体力活动总消耗量,也包含体力活动量的相关单因素,如: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以及运动方式等[1]。
儿童青少年活动指南最早是由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于1988年在成年人体力活动指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青少年至少应该每天参与大强度的体力活动20分钟。当意识到青少年并不是成年人的缩影,而有自身生理特点,青少年体质与体力活动存在个体差异,1998年英国健康教育权威机构提出青少年每天应该完成6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平时不爱活动的人也应该至少完成3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选择的体育运动一般应包括有氧训练、抗阻训练、柔韧训练以及平衡训练。为了保证青少年骨骼健康、柔韧与力量的维持与发展,每周应有目的进行两次与柔韧、力量相关的锻炼[2]。
我国学校体育提出“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观点,基于以上内容,笔者认为,青少年为了达到维持健康的目的,运动时间的长短要取决于运动强度的大小。每所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运动时间,但一定要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总的来说,除去热身和放松时间,每次至少保证10~20分钟的大强度运动,时间充裕的话,可以选择中等强度运动。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前期(初中阶段,又称少年期)和中期(高中阶段,又称青年期)。初中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高、体重急剧增长。选择体育活动内容时要注意,力量练习要循序渐进,活动中防止关节脱位,尽量避免大强度耐力练习和过多的闭气练习,防止心脏负担过重。
2.体育课的内容选择
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差异,体育课内容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有很大差异。传统做法是体育课和其他文化课安排在一起,上完文化课,紧接着上体育课,接下来还要上文化课。这样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换运动服和运动鞋,如果体育课的强度较大,学生汗还没有消,呼吸系统机能还没有恢复到静息状态,情绪也没有完全安静下来,这样就接着上文化课,势必会给学生带来不便。但由于学校场地有限,不可能所有班级都在上午或下午最后一节上体育课。因此,笔者以“提高学生自身健身意识,学校严格监管”为切入点,提出以下方案:
体育课的内容要以引导为原则,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加强对运动健身的兴趣。以传授健康饮食、运动技术的力学原理、运动防护与安全、运动损伤急救、运动处方制定、运动欣赏等为主要内容。以教室理论讲授,加运动场运动技术指导为授课形式。教室装有视频设备的学校,理论内容可以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年级集体上课的形式,这样不仅节约了师资,也节省了时间。
3.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择
由于体育课的课时有限,仅靠体育课不能提供足够的运动量以达到健康指南的标准。因此增加除体育课之外的活动,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途径。当前,交通机动化、家务劳动电器化、上下楼电梯化和久坐静态化等为特征的现代生活方式,使得学生在学校以外的体力活动得不到保证,因此,学校体育仍被看成是实施学生身体锻炼的最理想的途径。
借鉴阳光大课间的做法,学校可以把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留作学生体质达标的专门时间。这里的体质达标不同于全国的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已经具备的条件和设施,自行设置一些学生要经过一定努力训练,才能达到要求的运动项目考核标准。学生根据自身基础和兴趣爱好,每学期开学时选择几项。每天下午最后一节,全校的所有运动场馆全部开放,有锻炼区和考核区。体育老师分担指导教练和考官的角色,班级体育委员和体育志愿者,帮助同学训练和考核。体质达标考核和各种奖项评定相挂钩,不达标者不能参与评定。学校还可借体质考核成绩,选拔优秀运动员组成校队,参加更高标准的训练。
为什么有了阳光大课间,还要这种课外体育形式?笔者的观点是,许多学校的阳光大课间活动内容的运动强度偏低,许多内容还都是团体操的形式,比较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基础,自控和理解能力都进一步发展,采取这样的锻炼形式,在时间上学生也能自由选择,遇到身体不适或已经达标,学生可以自由安排,这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四、结论与建议
(1)运动要有一定强度,运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运动强度的大小。
(2)中学体育课的内容要以引导为原则,以教室理论讲授加运动场运动技术指导为授课形式。
(3)课外体育活动是保证学生发展和维持体质健康的必要途径。
(4)在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和监督机制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选择运动项目和自由支配锻炼时间。
[1]林家仕,谢敏豪.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5):78-85.
[2]刘述芝,邹志春.国外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研究现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28(6):7.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