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思考
2016-03-17崔蓉
崔蓉
关于新时期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思考
崔蓉
加强党性教育是提升我们党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有效途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当前产生的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牢固、宗旨观念薄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把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作为首要任务,要求每位党员干部从自身做起,积极强化党性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及执政水平,提升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新时期;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思考
一、新时期加强党性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党性教育是保持先进性的本质要求
党性教育就是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升自身的修养,为党的思想建设保驾护航,是确保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能使党的执政基础变得更为牢固,可以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凝聚民气,团结人民力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名党员只有拥有牢固的理想信念,才会牢记自身肩负的历史重担,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理论知识,逐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不断加强党性教育。党员自身具备的优良素质是党的先进性的基础保证,一个党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素质,降低对自身的要求,将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这必然会影响党的先进性。新时期,我们党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就需要建设一支党性强并且综合素质水平高的党员队伍,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强化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从而提高党的凝聚力,增强党的整体战斗力。
2.加强党性教育是强化群众意识的根本任务
加强党性教育,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意识,保持党与人民相统一。不断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引导党员干部明确“为了谁”,弄清“依靠谁”和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积极提高开展群众工作的水平,体民之忧,解民之盼,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党员干部把对人民的情谊转化成为民办实事的责任和动力,虚心听取民众的建议,做到密切联系群众。
3.加强党性教育是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迫切需要
从国际形势的角度分析,现代先进科技正改变着国人的生活,信息网络化不断促进社会进步,但对于运用网络构建马克思主义阵地的研究及实践,仍具有诸多不足之处,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从国内实际状况来看,我国正处在转型期,市场体制还不够完善,社会分化及经济利益多样化,削弱了党的凝聚力、整合力,意识形态多元化发展会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一定的潜在影响,且一直制约着国内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与结构性的矛盾仍旧存在。一些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如在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等层面的不足,市场秩序较为混乱,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健全,这些问题的产生,让民心更加倾向于资本主义,从而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不信任。因此,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实质上就是要让民众知晓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让民众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加强党性教育,对增强党员干部政治观念,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党性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情、党情面临着新情况,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从党员干部队伍的实际状况分析,总体是比较好的,但是个别党员干部存在着一些作风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社会风气,不利于维持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使党的形象受到极大的损害。
1.理论学习不扎实
一些党员干部在党的理论学习认识上有偏差,在学习上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没有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除了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外,平时很少主动学习;有的学习动机不纯,把学习当作是被提拔的资本和改善个人形象的手段,存在功利思想;有些党员干部在学习理论知识上缺乏深度,不扎实,没有深入钻研,未能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有效结合起来,处理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2.宗旨意识不强烈
因为党的长期执政的性质,导致一部分党员干部宗旨信念模糊,淡忘了党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与群众联系不紧密,对基本民情缺乏了解,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等等,官僚主义严重,导致党群干群关系出现危机,使党的执政基础受到严重影响。
3.责任意识不到位
有些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工作中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工作上得过且过,责任观念不强,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勇于担当的精神,只顾完成本职工作与上级交办的任务,工作不积极主动,自我要求较低,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关键时刻总是退缩,存在“不作为”的思想。部分党员干部,对在实际中产生的新状况,出现的新问题,不做深入调查和研究,工作方法缺乏创新性,整体工作效率不高,安于现状,不求功绩。
4.廉洁纪律观念淡薄
个别党员干部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不注重严于律己,贪图享乐,办事注重排场,极度奢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现象严重,无视党纪国法,不注重自我约束,思想道德滑坡,腐化堕落。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的种种错误倾向,是党性不纯的突出表现,严重影响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形象,削弱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公信力。
三、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途径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强化党性教育,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教育是党性教育的首要任务。习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坚持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生,先辈先进”四面镜子,要把“理论理想”放在第一位,旨在要求党员干部加强理论素养来增强理想信念,要强化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尤其是要努力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补足精神之“钙”,提高自身修养,使党员领导干部站稳政治立场。党性教育着重引导党员干部,要严格按照党的纲领与章程行事,积极履行党员的职责,永不违反党的纪律,积极贯彻和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深入学习和宣传党的各个重要会议精神以及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党员干部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
2.强化宗旨意识教育
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教育,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对每位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员党性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一心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每位党员思想道德修养的核心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持以谨慎的态度,做到不傲慢专横,不浮躁。党员干部应当坚守“民生为本,群众至上”的工作理念,坚持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信念,强化群众观念,加强实施监督。
3.抓好纪律作风教育
强化纪律作风教育是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和增强党员干部党性观念的重要途径,严明政治纪律是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习总书记指出,要做到严明政治纪律,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增强责任意识,敢于担当,应结合实际抓好政治纪律教育,同时引导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章规定,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相关纪律法规和条例准则,从整体上增强党内的纪律性,严格依照中央禁令行事,绝不违反党纪国法,始终遵循廉洁从政的相关要求,依据法定流程办事,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不以权谋私,自愿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使党员干部增强自身的拒腐防变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廉政文化教育,廉政文化是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让清正廉洁的氛围始终影响着党员干部,时刻提醒党员干部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
4.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身修养
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是一种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党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起着主导作用,关键在于其自身要有强烈的自我提升意识。党员干部应在思想和具体工作中强化党性锻炼,不断积累经验并进行自我反思。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勇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而增强党的整体战斗力。
5.突出典型教育导向功能
正反典型教育是强化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和提升党性修养的有效方法。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榜样作用,在党内进行大力宣传,让大家积极向优秀的榜样学习,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各种与先进事迹相关的活动,观看先进典型纪实专题片等,让榜样的力量时刻影响着每一个人,引导党员干部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坚持为民务实。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反面教材,特别是那些有着警戒与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使党员干部认识到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反,必定会受到严惩,进而强调党员干部要自觉遵纪守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
6.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教育
利用红色资源具有直观性、感观性的宝贵革命历史遗迹、文物等生动教材,让党性教育更有实效性。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优良品质、精神和多种形式的物质资源。例如,革命根据地遗址,革命先辈的遗物等,是红色资源最真实的历史证明,让党员走进红色资源教育基地,看看革命先辈曾经的居住环境,体验革命路的艰辛,听感人的革命事迹,身临其境,让参加学习者真切感受到当时浴血奋战的场景,当年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在历史场景中充分调动感官优势,学习体验中受教育,思考中得到启发,反思自我、净化心灵,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
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党性教育,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始终保持党员应有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田仁来.增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四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6).
[2]杨业玲.践行”三严三实”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5(02): 33-36.
[3]张印堂.全面加强党性教育永葆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J].求知,2016(04):58-59.
[4]林宇宏.加强干部党性教育的思路和措施[J].领导科学论坛,2015(01).
[5]沈莉莉.党员干部党性修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9).
[6]谢安平.当前加强党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策[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2).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铁路局党(干)校)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8.031